新西兰养蜜蜂吗(新西兰旅游攻略)
导读:一直以来,国内养蜂与国外养蜂的对比是我们很多养蜂人都比较关心的问题,蜂部落也在不断的探索国外的养蜂经验,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收获还是不大。近日,蜂部落很荣幸的邀请到了来自新西兰一家养蜂场的华裔刘一男先生,向刘先生就新西兰养蜂技术与国内养蜂技术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交流,在此蜂部落再次感谢刘一男先生对蜂部落团队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希望能够与全球各地与全国各地的蜂友们展开交流,共同探索适合我国的养蜂模式,解决我们在养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下为蜂部落对刘一男先生采访的全部记录。
刘一男养蜂生活
蜂部落:能向我们介绍一下您的养蜂经历吗?比如您什么时候开始在新西兰养蜂的?在国内的时候有过养蜂经历吗?是什么让您与蜜蜂结下了如此深厚的友谊?
刘一男:我在2005年接触蜜蜂,是在福建农林大学读的蜂学,在学校期间主要学习理论知识,也有蜂场实习。毕业后在国内一家蜂产品公司(企业名字就不要提及了吧)从事蜂胶销售工作。之后就一直没有在从事最前线的养蜂工作(主要是国内的生产方式实在太辛苦,大半年都在追花,对年轻人的生活和工作平衡方式不太匹配)。2012年在新西兰海外深造(奥克兰大学食品方向),研究生毕业后,又有机会在南半球最大实验室(asurequality)工作,才又有机会了解养蜂业。因为这家实验室是监管整个新西兰蜂农和蜂箱注册信息。然后在工作期间,在新西兰林肯大学兼修了一个养蜂学的文凭。最后发现自己还是跟蜜蜂有缘,发现原来西方养蜂是这种模式,越发的欣喜,辞去稳定收入的职业之后又从事了养蜂行业工作。
刘一男个人生活照
蜂部落:能向我们分享一下您的家庭情况吗?您现在是不是一家人都在新西兰养蜂?撇除养蜂的经济收益不说,你内心喜欢养蜂这项工作吗?
刘一男:在新西兰这边,养蜂(无论是育王师,繁殖师,追蜜蜂农)是一个职业,就跟在国内正常上班一样,朝九晚五。所以家中就自己从事。周围的本地洋人,对养蜂人也非常的尊重,知道养蜂业对农业至关重要。最重要的是工作不枯燥,接触的都是蓝天白云,原始森林,环境非常好,非常喜欢。当然,收入也和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收入差不多。
新西兰养蜂基地
蜂部落:对于新西兰来说,现在主要养殖哪些蜂种?新西兰养殖中蜂吗?从第一感觉出发,您觉得在新西兰养蜂与国内养蜂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刘一男:西方蜜蜂:意蜂,卡蜂。中蜂没有(因为是东方蜜蜂的一个亚种,主要分布在中国)。
最大区别:管理方式。西方粗放式管理,国内精细式管理。而且在源头到终端的管控上做的很细致和严格。
刘一男养蜂实拍
蜂部落:据蜂部落了解,您现在是6人养殖2000箱蜜蜂,能向我们分享一下,您的团队是如何来进行这2000箱蜜蜂的日常管理的呢?
刘一男:是这样,6个人管理2400箱左右的产蜜箱。100多个蜂场,每个蜂场都是8-32箱蜂群(大概平均24箱居多),每天有一半的时间大概在路程上,主要是粗放式管理,选好场地主要管控的就几个点(分蜂放置,人工分蜂,留蜜准备,疾病检查,冬季补助饲喂等),但是春季-夏季期间每个月至少一次到场地看具体情况。还有1000箱左右的繁育箱,专门负责繁育。2000+的交尾箱,主要做自然交尾。(日常管理比较细,之言片语介绍不详细)
总之,西方的管理模式,是粗放式+平行式管理,专人干专活,组于组之间相互协作,大大的提高了单位生产效率。举个例子,我们育王组分,育王组分处女王组和交尾王组,我们育王组两个人一周大概生产1800个王台(30小时左右—三天半),交尾王组一个月大概做出1500只左右的交尾王(每周工作35个小时左右),供给全场用,部分可以出售。总之:西方的养蜂模式主要以专人干专活为主,个人感觉工作效率更高。跟菲律宾,阿根廷,加拿大,美国养过蜂的同事经常聊养蜂的事,发现除了咱们国家的养蜂方式比较特殊以外,其他国家都非常的相似。
刘一男养蜂日常
蜂部落:蜂病治疗是国内一个较为热门的问题,在新西兰养蜂蜜蜂常见的病症有哪些?您的团队是如何来治疗和预防这些蜜蜂常见疾病的呢?
刘一男:新西兰对疾病的管控要求非常严格,就意蜂而言,最棘手的就是瓦螨,但是这边的药品监控比较严格,不是所有的蜂药在市面都能流通,必须要经过初级产业部的严格测试,还有持蜂药的公司有相关的蜂药实验报告和资质才可以在新西兰境内投放,使用。最常见的就是法国一家公司出的双甲脒类螨扑,和美国一家公司的氟胺氰菊酯螨扑,和德国拜耳公司的氟氯苯菊酯螨扑。当然也有人用草酸,甲酸,和一些油类做有机除螨。第二棘手的就是美幼病,由于新西兰蜂农的蜂箱都在相关部门(asurequality)注册,每年要提交两次疾病报告,如果发现有美幼病,蜂箱必须上报疾病,在7天内要用特殊的办法烧毁。以免美幼病的传播。这是其一,其二是:发现美幼病的蜂场必须要在两年内隔离,两年之内产的所有蜂产品是不允许在市面流通的。为的就是怕美幼病的细菌或者孢子传播。美幼病大家也都清楚,用抗生素根本没办法根治(因为你杀死了细菌,杀死不了孢子)一旦孢子暴露在萌发的环境下,还会萌发,而且加上养蜂人的操作及蜂之间的谜巢盗蜂现象,就会加以传播。所以目前根治的效果就是烧毁加隔离。目前部分西方国家也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了,也都陆陆续续的进行类似的操作,甚至有些国家还给销毁蜂箱的蜂农一些补助。其他疾病在这边也有,但不多见,个人觉得强群很重要,这边相对弱的群至少都要5脾蜂,3脾子以上,正常的蜂群至少5脾子7-8脾蜂以上。比如说囊状幼虫病,这类病毒引起的疾病,强群很少见,即使见到了,果断的把王掐死,换只王,隔周基本上就消除了。
新西兰蜜蜂实拍
蜂部落:国内的蜂蜜市场混乱,关于蜂蜜的检验一直备受争议,在新西兰是如何检验蜂蜜的品质的呢?
刘一男:新西兰针对蜂蜜这块和其他国家一样遵循美国的FDA标准。但是个别蜂蜜比如麦卢卡蜂蜜有更多的检测指标。
新西兰麦卡卢蜂蜜
蜂部落:据蜂部落了解,新西兰蜂蜜在国内的销售价格都比较高,而且销量还比较可观,这些蜂蜜是中蜂蜜还是意蜂蜜?您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刘一男:意蜂蜂蜜。以下是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原因很多,主要是前期对蜂蜜的研究投入(企业带头投入资金,一些大学及研究所进行研究),发觉特殊蜂蜜的功效,慢慢的就被传开了,尤其是日本,英国和美国市场对货物的需求也日益增高。每年的产量有限,知道的人越来越多(市场越来越大),供需关系导致最终价格。
刘一男养蜂日常
蜂部落:在国内,蜂螨是意蜂的主要虫害,新西兰的蜜蜂的主要虫害是什么?您认为国内的杀螨方式与新西兰有什么不同?关于意蜂杀螨,您对国内现在的方法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
刘一男:杀螨方式基本上一样,只不过对螨药(计量)的控制,和交替用药抑制螨的抗药性的控制上有些不一样。就我个人对蜂药使用的认知,10年前国内用药乱现象普遍(蜂农朋友们都会选择价钱便宜的,见效快的药),长期如果使用同一种药,前期可能见效会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抗药性逐渐增强,加上药剂量增加,会导致最终螨的抗药性越来越严重。换个思维考虑问题,瓦螨来自于东方蜜蜂,也就是我们主要所谓的中蜂,经过上千年的进化和衍化,到现在的清洁能力强的中蜂品种得以保留,以至于不用人类的辅助可以自我清理。同理,其实治螨是需要我们很多代蜂农通过选育出像中蜂一样抗螨能力强的品种,才是最终解决的办法。现在这边几乎所有的种王场都在做选育,目前可能没效果,相信将来100年甚至更久,肯定能够解决螨的问题。
刘一男培育蜂王展示
蜂部落:根据蜂部落的了解,您的团队饲养的蜜蜂被分散在很多地方,团队只是驱车前往检查。在这个过程中,您的团队是如何保证蜜蜂在野外的安全的?
刘一男:自然的因素导致蜜蜂不安全(比如说台风刮倒蜂箱),我们在下一个管理环节会逐个还原、检查。但是人为的偷盗虽然比较难控制,还好这边发生的相对比较少,我们现在每年都会有丢蜂箱,但是损失基本忽略不计。人为的下毒现象暂时没发现。如果真的发生,这种事情结果应该会很严重(尤其舆论方面)。
新西兰养蜂场地
蜂部落:在国内,意蜂的主要蜂产品有蜂蜜、蜂王浆、蜂胶、蜂毒等,在新西兰养殖蜜蜂,主要的蜂产品有哪些?
刘一男:个人觉得主要根据国情而议。蜂蜜,蜂胶,蜂毒相对需要劳动力很少,所以这边还是会生产的,尤其是蜂蜜,符合这边的生产作业模式,所以做的多。王浆也有但是特别少。
蜂部落:据蜂部落了解,您曾在今年的9月底回国以新西兰华人客商的身份希望能够将国内的养蜂技术带到新西兰,您认为国内的养蜂技术有哪些是新西兰值得借鉴的?
刘一男:精细式管理。最重要的是相互学习,所有的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并不一定西方的操作方式就适合中国,或者说中国的养蜂作业方式就也适于西方,每个地方都有相互的好处,相互融合,再针对当地的特殊情况,不断的相互学习和融合才能够进步。
新西兰养蜂场所
蜂部落:据蜂部落了解,您曾经说过笼蜂的出口比蜂蜜等原料更有利润,能向我们介绍一下现在新西兰笼蜂出口的基本模式吗?如果国内也向笼蜂方向发展,您有哪些建议或者意见?
刘一男:笼蜂和蜂蜜的利润我具体没对比过。但是笼蜂的市场巨大。这个目前是我们公司的商业机密,不方便透露。
刘一男笼蜂照
蜂部落:目前国内养蜂,国家相关部门给出了大力的扶持。在新西兰养蜂,当地相关主管部门会提供哪些支持呢?
刘一男:政府和政府部门的扶持是没有的。全靠公司在市场中的自我经营。
蜂部落:目前正是我国的冬季,在国内盛传一句话,那就是养蜂春、夏、秋都没问题,就是过不了冬天。关于这个现象,您是怎么看的呢?新西兰的蜜蜂是如何越冬的?您对国内蜜蜂越冬有什么建议或者意见?
刘一男:我养蜂所在的城市奥克兰冬天最低气温大概在5-10度之间,蜂王一年四季都产卵。暂时没有越冬经验。个人觉得蜂友也可以相互学习。多查阅一些加拿大或者俄罗斯还有北欧养蜂的蜂农是怎么越冬的,相信会更有帮助。
刘一男养蜂日常
蜂部落:从整个蜜蜂产业出发,您对国内蜜蜂产业的看法是怎么样的?关于国内的蜜蜂产业发展,您有哪些意见或者建议?
刘一男:从最简单的产品上出发,现在消费升级,人们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单单谈蜜的话,好蜜,熟蜜肯定是生产趋势。怎么以单位产出相同的产品付出最少的成本肯定是将来的发展趋势或者是竞争之道。还有就是原料,商品宣传和营销方面,中国是蜂王浆生产大国,90%的蜂王浆都产自中国,在国际上基本上可以算是垄断地位了。但是价格从我接触养蜂的十年前到现在,基本上保持不变(每年中国的劳工的工资都在上涨,也就是说生产成本在上涨)。这么好的东西都出口了,而且还是以劳动力转化成廉价的商品出口。这点还需要我们所有的从业人员一起努力,去把我们共同的利益维护好,像蜜蜂一样团结,这样蜂农朋友们才会有所收益增多。从从业人员角度去出发,具体我没有统计过国内从业人员的年龄,养蜂行业属于农业的一块,听说现在从事养蜂的新一代人员越来越少了,养蜂劳作模式如果能够像正常一样上班,收入再有所提高,这样才能会吸引更多的从业人员从事这项非常好的行业。
刘一男养蜂同事合照
蜂部落:感谢您的耐心解答,愿我们能够长期保持交流,为两国的蜜蜂产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更有用的素材。
文章由蜂部落团队整理发布、图片由刘一男先生提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