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松常见的病虫害类型及防治技术(小麦常见病虫害防治)
马尾松,是一种常见的松属常绿乔木,同时也是我国资源较为丰富的针叶树种之一,在河南、山东、台湾、贵州、四川、两广及沿海等地区广泛分布。马尾松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发展前景,可作为多种工业的原材料,在建筑、纸业、生态环境等方面占据重要地位。马尾松生命力顽强,对土壤要求不严,根系发达,生长周期较短,有“五年见树不见人”之说。马尾松也被称作是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2]。但马尾松易发生病虫害,严重影响其价值。因此,本文对马尾松的育苗栽培与病虫害防治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为马尾松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1、马尾松的栽培技术
1.1苗圃地选择与整理
马尾松育苗,基地选择是马尾松培育成功的基础与保证。由于马尾松是一种直根性树种,主根粗长,侧根细而少,若苗圃所在地选择较远,易在长时间的运送途中大量缺水,造成苗木成活率低下。故苗圃所在地应就近选择。马尾松喜光,不耐盐碱,怕水涝,因此应选择地势开阔平坦、光照条件充足、排灌方便、土壤呈微酸性的基地进行育苗。马尾松根部较长,育苗前常需对土地进行深度翻耕以增加土壤的透气性,一般为20~25 cm,最好提前3~6个月进行,以留出充足的晒耕时间,促进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若选择春耕,至少应在1个月前进行。翻耕结束后,需遵循“三犁三耙”的原则。建造苗床前,用皂矾消毒150 kg/h㎡对土壤进行消毒。
1.2播种育苗
为保证松苗在切根时达到要求,播种时间应严格控制。马尾松较佳的播种育苗期为2月下旬至3月上旬。采种时,应选择20~40年生,且树冠匀称、树干通直、无病虫害的母树;时间为每年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球果由青绿色逐渐转为栗褐色,且鳞片仍尚未开裂时。播种前施入1125 kg/h㎡的枯饼肥与300 kg/h㎡的复合肥混合作为基肥,以提高土壤肥力,提升松苗质量;播种时,以30 ℃左右的温水浸泡12~24 h,播种量一般为75 kg/h㎡;播种后撒一层约0.5 cm厚的菌根土,然后以稻草或薄膜覆盖,以保证种子发芽的温度和湿度,促进种子萌发,出土整齐。
1.3苗期管理
幼苗出土后应尽快揭掉稻草或薄膜,加快其适应环境,可选择出土率为65%~70%时,无光照条件下(阴天或夜晚)进行,避免幼苗被强光灼伤。其后立马采用0.5%~1%的波尔多溶液(或1000倍高锰酸钾溶液)对幼苗进行消毒处理,以预防猝倒病的发生,提高松苗成活率。及时清理松苗周围杂草,以免与幼苗争夺阳光、水分与营养,不利于幼苗的光合作用。其后人工除草时,应遵循由里到外、由浅至深的原则进行,注意调整除草间隔,以降低工作量。
合理科学地追肥与灌溉有利于马尾松幼苗的茁壮成长。5月下旬至6月下旬是幼苗的快速生长期,此时松苗侧根初步生成,需要大量的营养支持,应施以腐熟后的有机肥,并配以0.3%的氮肥;30~45 d后,减少氮肥用量(浓度为0.25%~0.3%)水施1~2次;8月底至9月中旬,采用0.4%的磷酸二氢钾叶面肥对松苗进行处理,促进松叶的生长,加强光合作用。水分管理时应根据苗圃墒情,保持少水勤浇的原则,可在松苗附近洒水进行保湿处理,避免周围环境温度过高不利于松苗生长。人工培育的马尾松幼苗密度较高,应注意及时间苗,保证松苗密度处于合理范围,一般留苗120万~150万株/h㎡。
1.4苗木的移栽管理
松苗移栽时间可选择春季或秋季,春季移苗应尽早进行,以保证其根系足够发达。苗木按地径和植株高度可分为特级苗、一级苗、二级苗、三级苗和等外苗5个级别,为保证足够的成活率,一般选择地径≥3 cm,1年生裸根苗高≥20 cm的幼苗进行移栽。起苗时注意严禁手拔,必须锄挖以防造成大量须根、菌根的损伤;运送时应在表面覆盖薄膜以防止日晒造成的大量失水。
造林前首先进行整地。鱼鳞坑是坡度较小的山坡地植树造林的常用方法,可减少对地表本土植被的破坏,且省时省力;若山体较为陡峭,则可人工做成条带状,有利于增强保水保肥的作用,便于后期管理。块状整地规格一般为50 cm×50 cm,深度不小于20 cm,带状整地带宽不小于70~100 cm,坑底直径≥35 cm,坑深40 cm~50 cm,上下坑距为1.5~2.0 m,水平坑距为2~2.5 m。整地时需要同时清理灌木、石块、树根等杂物,且要求表土向下翻;幼苗移入时需保持直立,并做到土壤回填,表土归心(即首先回填地表腐殖质土壤,浇水后再将挖出的母土填入压实),并保持略高于地表状态,防止积水过多。
1.5幼苗的抚育及管理
造林当年应对马尾松幼苗进行2次以上的抚育,开始时只除草、扶苗,并适当培土,8月份之后可进行松土,松土时不宜过深,以免损伤幼株根系;第2、3年可进行1~2次抚育。马尾松在自然条件下的整枝情况较差,通常有大量的枯死枝叶和树结,为保证马尾松较好的形态,常需要人工进行修剪枝条,这不仅可以为苗木的生长保留较多的空间,也使得树干更加笔直,树形更美观。但人工修整时需要注意避免对树干造成破坏,影响树木营养及水分的输送。适时进行间伐不仅可促使造林初期幼苗尽快打枝与提高苗木密度,而且使得后期的马尾松成株有良好的成长空间。当林分郁闭度达0.9以上时,被压木占总株数的20%~30%时即可进行间伐。间伐一般于马尾松移栽10年后开始,采用下层抚育间伐,首次为总株数的25%~35%,其后,可根据实际降低间伐强度,保证林分郁闭度≥0.7。
2、马尾松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马尾松的常见病害有猝倒病、叶枯病、赤枯病、松瘤病等。
2.1猝倒病
马尾松猝倒病又称立枯病,主要由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多类镰刀菌(Fusarium spp.)引发,是马尾松幼苗时期的多发病,严重危害松苗根部。马尾松猝倒病主要呈聚集的空间分布,分布不随立地与水分条件变化。猝倒病的类型包括种腐型(种芽未破土即已腐烂)、梢腐型(幼苗刚出土,子叶尖端变色腐烂而死亡)、猝倒型(幼苗出土不久,苗茎近地面处变色,呈水渍状腐烂,倒伏死亡)和立枯型(幼苗出土两个月后,根部受病菌侵袭而腐烂,直立枯死)四种类型,其中以猝倒型最为严重。
针对此病,可采取以下措施:①在培育马尾松幼苗前,选择排水性能较好或排水措施良好的地点进行育苗;②播种前,可选用适宜的农药配置药土,并在深耕后暴晒土壤或采用化学药剂浇灌土壤,对土地进行积极的消毒处理;③施肥时,可先施用已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后续重施磷肥、钾肥。
2.2叶枯病
马尾松叶枯病也常见于幼苗时期,病害常从幼苗下部针叶开始逐渐向上部发展,病叶开始时会出现褐色斑点,后扩大为段斑,并逐段暗黑枯死,且病斑区出现大量纵行排列的小黑点,病叶枯萎但不脱落,若全株针叶患病,则幼苗枯死。该病多发于华东地区的8~10月份,此时雨水较多,病害易蔓延。
防治措施:①在连续多年发病的育苗地实行针阔叶树种轮作制,可减轻病害;冬季深耕时彻底清除病苗(可进行深埋),减少病原菌;夏季注意防旱,适时浇灌;②若幼苗生长过密,及时清除弱苗,避免发病中心和病害蔓延;③从8月中旬开始,以1∶1∶100~200(硫酸铜∶生石灰∶水)的波尔多液或0.2~0.3度的石硫合剂对幼苗进行喷洒,每2周1次,每亩用药75~100 kg;若病害传播盛期,可使用50%退菌特800倍液进行防治管理。
2.3赤枯病
马尾松赤枯病主要危害幼林的新叶,新叶患病初期会出现灰绿色或浅棕色段状斑,并逐渐扩散至底部,针叶颜色由赤褐色转变为灰白色或暗灰色,并伴有白膜包裹的黑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受害植株呈枯红色,并且树冠上的病叶下部比上部多,状似火烧。该病病原菌为枯斑盘多毛孢(Pestalotia funerea),每年5月上旬左右分生孢子开始散放,感染其他树种,6~7月份为感染高峰期,11月份病原菌孢子基本停止散放。孢子主要通过雨水与风力传播,一般可以潜伏7~10 d。
防治措施:多于每年6月中上旬采用621硫烟剂加硫磺细粉(比例为8∶2)或741烟剂进行放烟防治,每亩0.75~1.0 kg,1年1次即可。
2.4松瘤病
松瘤病又名松栎锈病,病原菌为松栎柱锈菌(Cromartium quercuum(Berk.) Miyabe),可危害多种松类树木,病发时树木枝干会在病处形成直径5~60 cm的木瘤,常为圆形,表面龟裂纹密布。木瘤以单生为主,伴有少数连生,严重影响马尾松的结实能力。心材部分有大量检脂堆积,在4、5月份木瘤表面会出现黄色疱状突起,破裂后散发黄色粉末状的锈孢子。
防治措施:在病害严重地区坚决避免松栎混交林,清除所有的栎类灌木,同时抚育马尾松林,砍除病重树木或病枝,防止病害再次发生。
3、马尾松的主要虫害及其防止措施
3.1马尾松毛虫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是马尾松的重点监测与防控对象,其也是危害火炬松、湿地松、油松等松科植物的主要害虫之一。马尾松毛虫分布广泛,在我国15省份均有分布。马尾松毛虫冬季一般藏于树皮缝隙、针叶丛或地被植物叶下,通常于春季大量出现,其1~3龄幼虫死亡率较高,3龄后分散为害,5~6龄有迁移习性,且食量最大。一般以4龄幼虫数目决定是否防治。马尾松毛虫的危害发生也同当地的温度、降水、风速密切相关。
主要防治策略:①前年冬季和第二年春季加强虫害监测;②应在越冬代马尾松毛虫春季开始活动时施放白僵菌粉剂(100亿孢子/g)杀灭幼虫,进行生物防治;③采用灭幼脲杀死低龄幼虫,中龄幼虫后期可使用苏云金杆菌防治,虫害严重地区可使用高效菊酯类农药超低量或阿维菌素低量喷雾;为减轻化学药剂的污染与危害,可采用1.4%苦烟乳油植物杀虫剂搭配柴油或直接稀释后进行虫害防治。
3.2松实小卷蛾
松梢小卷蛾(Retinia cristata Walsingham)可危害多种松林的松梢与果实。第一代幼虫常暴发于5月份,主要蛀食林木新梢,使松梢弯曲而逐渐枯死;第二代幼虫以球果为食,其蛹会在枝梢和球果内越冬,使大量球果枯死,造成树种减产。主要防治措施有:①在建造松林时注意营造混交林,保证充足的阳光,增强林区的抗虫害性。已发现虫害的林区,人工清除受害树枝并彻底销毁;②在4月中上旬,持续性喷洒药效较强的药剂(80%敌百虫、50%杀螟松乳油500倍液等),方可达到较好的灭虫效果;③成虫利用其趋光性诱杀,在松林悬挂诱杀灯。
3.3松材线虫病
松材线虫病是由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引起的一种蔓延快,毁灭性强的松树病害。该病在我国16 个省的多个县级行政区都有分布,造成严重的森林资源破坏与经济损失。其主要借助松墨天牛传播,对马尾松危害严重且难以防治,对于马尾松造成毁灭性的灾害。目前对于松材线虫病的防治方法较为多样,主要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
该病的防治的关键在于消灭传播途径,即松墨天牛为主:①化学防治。在5月份左右,以杀螟松、绿色威雷等化学药剂在林区喷洒,可杀死85%左右的松墨天牛;②正确规范处理疫木。应及时清理疫木,对疫木进行热处理、粉碎处理,或者通过变性方法处理如造纸、制碳。③营林防治。优化林分结构,提高树优势。进行科学引种,营造混交林,及时清理枯枝落叶,保证马尾松良好的生长环境。④生物防治。在虫害林区释放管式肿腿蜂、花绒寄甲等松墨天牛的天敌,也可通过释放携带白僵局的哈氏肿腿蜂进行防治。
4、结语
马尾松经济效益良好,用途极为广泛,是我国植树造林的重要树种,因此,深入对马尾松栽培经营工作的研究,提高幼苗的成活率,加强对马尾松病虫害的监控与防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是保证马尾松最大限度发挥自身价值的有力手段。本文通过对苗圃地选择与整理、播种育苗、苗期管理、苗木的移栽管理、幼苗的抚育及管理5个方面对马尾松苗木栽培技术进行论述以及主要病虫害管理的研究中,得出提高马尾松的种植与病虫害管理的多种方法与改良技术,为进一步优化马尾松苗木栽培及提高病虫害防治技术提供了参考依据。
【总结】
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觉得有用,请在下方点赞、关注,转发给更多好友,感谢您的阅读和支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