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病虫害防治技术
一、向日葵菌核病
(一)向日葵菌核病的类型与发病规律
1、菌核病的类型与发病的关系:菌核病从病原菌的侵染形态上,可分为菌丝体侵染型和子囊孢子侵染型。根据菌核病的发生部位和症状可分为根腐型(立枯型)、茎腐型、叶枯型和烂盘型(盘腐型)。向日葵地上部分的抗性,叶强于茎、茎强于花盘,所以烂盘型菌核病危害最重,其次是根腐型。叶枯型很少发生而且只发生在局部也片。
2、气象因素于发病的关系:影响菌核病发生的气象因素主要是温度和湿度,菌核在土壤相对湿度70%—80%和温度10—25℃条件下,均能形成子囊盘散发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在温度25℃左右,湿度在75%以上的条件下,最适于萌发侵染向日葵。
(二)向日葵菌核病综合防治技术
向日葵菌核病的防治以“预防为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选用抗病品种
2、秋后深翻地
菌核是在土壤中萌发长出子囊盘,子囊盘柄的长度一般不超过6~7厘米,将菌核深埋在8厘米以下的土中就不能产生子囊盘,从而有效地减少病菌的传播。
3、按比例种植和实行轮作
一个地区的向日葵种植面积要保持一定的比例,一般不超过本地区农田面积的15%,这样才能避免重茬和迎茬,因菌核病能侵染菊科、豆科、伞形科等双子叶植物,所以生产上要忌选大豆茬种葵花。要和小麦、玉米、谷子、高粱等禾本科作物实行5~6年以上的轮作,否则,菌核得以更新和积累使病害加重。
4、适时晚播
根据当地积温和品种生育期,可采取晚播,使向日葵最易发病的阶段躲过高温多湿的发病高峰期,这样能躲避或减轻病虫害提高产量。但要以向日葵的成熟不受初霜冻的影响为原则。
5、适时收获
向日葵的花盘越到生育后期越容易感病,而且由于后期的温湿度条件适于发病,病斑扩展很快,所以,成熟后及时收获或发病严重年份适当早收能够减少损失。
6、药剂防治
(1)防治药剂:在试验的14种药剂中(包括3个混合剂),防治效果最好的药剂是菌核净、乙烯菌核利和速克灵。稀释倍数为500倍,防治效果可达80%左右。其次是甲基托布津、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和多菌灵1:1混合剂,稀释倍数也是500倍,防治效果效果可达50%以上。可用50%菌核净500倍液,50%速克灵或50%乙烯菌核利800-~1000倍液。盛花期后连喷2-3次,间隔7天,效果显著。
(2)喷药时期与次数:在发病较重的年份,可在向日葵开花结束(花盘中心小花已经开完)和开花10天两次喷药,可以达到较好效果,增加喷药次数可提高可提高防效。一次用药为1、5千克/公顷,喷在花盘的正面和背面。
二、向日葵褐斑病
(一) 为害症状
子叶和幼苗叶片上病斑近圆形,褐色,外围有黄色晕圈,病斑背面灰白色,成株叶片病斑多角形,褐色,有黄色晕圈。在病斑上长有许多小黑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多雨潮湿时病斑可脱落穿孔。严重时病斑可汇合,整个叶片枯死。茎和叶柄上病斑狭长条状,褐色。
(二) 发病特点
病菌主要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病害发生与降雨密切相关,7一8月上旬连续降雨12天(中间隔1~3天),平均温度21~23 度,降雨量大,夜间露水大, 叶面较长时间保持有水淌,病害发展快,危害重。重茬地、低洼地发病重。
(三) 防治方法
(1)深翻地、铲除自生苗等清除病残株。
(2)重病地轮作8-10年。
(3)选育抗病品种。
(4)加强栽培管理,适期早播,合理密植。
(5)发病初期打底叶、病叶,同时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l000倍液,连喷两次,间隔10天。
三、向日葵黑斑病
(一) 为害症状
向日葵各生育阶段均可侵染发病,叶片病斑圆形,暗褐色,具同心轮纹,病斑直径5-20毫米,边缘有黄绿色晕圈,病斑上长有淡褐色霉状物,相邻的病斑常互相汇合,叶柄病斑圆形、椭圆形或梭形,病斑常汇合,使叶柄干枯,茎部病斑椭圆形或梭形,黑褐色,由下向上蔓延,最长可达140毫米,病斑常连成片,使茎杆全部变褐色,花托上病斑圆形,稍凹陷,花瓣病斑椭圆形成梭形,褐色,中央灰白色,具同心轮纹,病斑扩展使花瓣枯死。葵盘病斑圆形或梭形,具同心轮纹,褐色、灰褐色或银灰色,中心灰白色,病斑扩大汇合,全葵盘呈褐色,病斑上长一层灰褐色霉状物.
(二) 发病特点
种子和病残体上的菌丝均能越冬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源。捂下病种子可引起叶斑和苗枯症状,病残体上的病原菌在条件合适时进行初侵染,侵染的最适温度是25~30℃。在雨季适温条件下,植株处于乳熟和腊熟期时最易感病,高温多雨有利于病害流行,品种中无免疫品种。
(三) 防治方法:同褐斑病
四、向日葵螟虫
(一) 向日葵螟的特征
向日葵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害虫。是危害向日葵最严重的一种害虫,严重影响了向日葵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向日葵的花盘被害率一般在20%~50%,重者达 100%;子实的被害率,轻者一般在10%以下,重者可达80%以上,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防治方法:成虫是一种灰色的小蛾子,体长8-12mm,翅展20-27mm,前翅长,灰色,近翅中央有4个黑斑。卵椭圆形,乳白色,长0.8mm,两端均较纯圆。幼虫体长为9-10mm左右,浅灰色,背有三条深棕色纵纹。头黄褐色,体被稀疏的浅棕色毛。每年发生1-2代。以老熟幼虫做茧在土中越冬。幼虫7月中下旬-8月上旬在花盘上危害。幼虫期19-22天。1-2龄幼虫取食花药和舌状花瓣。从3龄开始钻入子粒取食子仁,在花盘上子粒间,蛀成纵横交错的隧道,受害部位残留下的虫粪和渣滓,引起花盘腐烂。一般可减产10-20%左右,重者可减产30%以上。幼虫经20天左右,蜕三次皮后入土化蛹,经过数日后,蛹羽化为第二代成虫。不过所有入土幼虫并不会全在当年化蛹,有一部分第二年春天才化蛹。第一代幼虫危害严重。
(二) 防治方法
1、选用抗螟虫品种:这是最经济有效措施。抗螟品种的种皮组织有一层特殊的黑色素,称为碳素层。幼虫发育到3龄蛀食种子时,这一硬壳层已能形成,幼虫不能咬穿,有效地保护了子仁。如推广的龙食葵1号、2号,龙葵杂3-6号。
2、药剂防治:防治最佳时间是幼虫1-2龄(10天)期间,用触杀剂即可杀死。幼虫3龄钻入子粒中取食子仁,这时防治必须用内吸杀虫剂。在选择农药上必须特别注意,选择对蜜蜂等传粉昆虫无害的农药。如果在杀葵螟的同时把传粉的昆虫蜜蜂也杀死了,葵花会因授粉不好造成大量空壳,造成减产。 在幼虫发生期,约8月上旬,可喷洒90%敌百虫500倍液,喷洒2~3次,防治效果很好。
3.赤眼蜂生物防治。
4、合理轮作:采用8-10年轮作可减轻第二年的危害。
5、秋深翻、秋浇可将大批越冬虫茧翻压在土中,减少越冬虫口。
6、因第二代老熟幼虫也有混在籽粒内以幼虫做茧越冬,随种子存活下来的,所以在调用种时应注意避免随种子传播,造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