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养殖技术要点(鲈鱼养殖技术要点)
河蟹是变温甲壳动物,其生长适宜水温为15-25℃,抓好河蟹生长期的养殖管理工作,可以提高河蟹品质和产量,提高养殖户的收益。现浅析河蟹生长期养殖管理要点,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01
加强蜕壳管理
河蟹第一次蜕壳十分关键,直接影响全年养殖产量的高低。第一次蜕壳前可通过降低水位,提高水体温度,提早河蟹摄食时间,恢复其体质。饲料投喂以优质颗粒饲料或小杂鱼为主,同时在饲料中添加促进蜕壳产品胆汁酸和维生素C等,确保第一次蜕壳顺利。蜕壳高峰期应保持池塘环境相对安静,适度减少饲料投喂量。河蟹蜕壳集中期应避免用药和施肥。
02
控制池塘青苔
使用生物肥料,适当肥水,保持水体透明度在30-40cm。青苔萌发初期可在青苔藻体聚集处泼洒生石灰,用量为0.15kg / m2,连续泼洒3次,每次间隔3天,通过改变小范围水体的pH值来杀灭青苔。还可以通过增加水体中有益菌的浓度,抑制青苔的生长。养殖过程中应及时采用换水、生物制剂调水、底改的方法,改良池塘水质和底质,防止因青苔死亡腐烂,对底质造成污染。河蟹蜕壳期应避免使用药物杀灭青苔。
03
适时投放螺蛳
螺蛳既是河蟹优质的动物饲料,又是池塘的“清洁工”,具有净化底层水体水质的作用。螺蛳分两次投放效果比较好,一次过量投放,易造成水体缺氧和因螺蛳大量摄食浮游生物造成水质清瘦,导致青苔大量繁殖而影响河蟹生长。第一次投放时间应在清明前后,投放量为150kg-200kg / 667m2, 7月中旬第二次投放螺蛳,投放量为150kg-200kg / 667m2。
04
科学种植水草
种植水草不仅可以为河蟹生长提供植物性饲料,而且能调节池塘水温,净化水质为河蟹提供栖息和蜕壳环境。
蟹池要多品种套种水草,合理搭配水草种类。水草种植以轮叶黑藻、苦草、伊乐藻等沉水植物为主,漂浮植物为辅,河蟹生长期池塘应保持60%左右的水草覆盖率。水草过稀要及时补种或移植,水草疯长,可人工清除。养殖过程中要及时去除不新鲜、草叶发黄、茎秆变软的水草,防止其腐烂而影响池塘水质。
05
合理投饵,均衡营养
饲料投喂按照“前后精、中间青”的投饵原则和“四定”的投喂方法科学投喂,整个养殖过程饲料安排各有侧重,以动物性饲料和颗粒饲料为主,植物性饲料为辅。6-7月份,投喂颗粒饲料,配以煮熟的南瓜等植物性饲料,增加饲料的适口性,防止河蟹早熟,每隔3-5天投喂一次小杂鱼补充河蟹营养。
8-9月份,小杂鱼和颗粒饲料搭配投喂,对河蟹育肥。10-11月份,颗粒饲料和小杂鱼结合投喂,并搭配一定量的玉米、南瓜等植物性饲料,保证河蟹正常的营养需求。投饵分上午和傍晚两次投喂,上午投喂1/3,傍晚投喂2/3。投饵量应根据天然饲料、季节、水温等情况进行适当调整,确保河蟹吃饱吃好。
06
加强水质调控
水位的调节按照“春浅、夏满、秋适当”的原则,3-5月池塘水深控制在0.6m左右;6-9月,保持水位在1.2-1.5 m。10-11月,水位稳定在1m。养殖期间注意及时注水和换水,改良池塘水质,河蟹蜕壳前几天可以通过加注新水,刺激河蟹脱壳。
春秋季节,每15天换一次水;夏季高温季节,每周换一次水,一般选择在凌晨外源水温低时注水,每次换水量为池水的1/4-1/5。在河蟹脱壳期间,为避免对河蟹造成刺激,影响蜕壳,换水不能过快。
定期泼洒生石灰和使用生物制剂调节水质。每隔15天全池泼洒生石灰,调节水体pH,同时增加水体中的钙含量,有助于河蟹蜕壳。4月份开始,适时使用生物制剂和底质改良制调节池塘水质,增强池塘自净能力,保持池塘良好的生态环境。
07
做好巡塘管理
加强巡塘工作,坚持每天早、中、晚各巡塘一次。巡塘时注意观察河蟹摄食、活动、生长及池塘水质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做好应对。若发现浮草较多,说明饲料投喂不足,河蟹大量摄食水草,要立即增加饲料投喂量。发现蛇、老鼠、黄鳝等敌害生物,及时消灭,减少对河蟹造成危害。巡塘时注意查看防逃设施和池埂有无漏洞,夜晚要加强防盗、防逃巡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08
预防控制病害
河蟹养殖过程中,病害防治应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合理使用各类药物,发现病害,及时诊断,对症下药。可使用EM菌等微生物制剂和底质改良剂降解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净化池塘水质,杀死或抑制病原微生物,减少疾病的发生。
施用生物菌的前后半个月内不宜使用杀菌剂等药物, 也不宜频繁换水, 以保持有益菌的浓度。定期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胆汁酸、免疫多糖等增强河蟹体质,提高抗病力,减少病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