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腿菇的种植技术(鸡腿菇菌包种植方法)
鸡腿菇又名毛头鬼伞,因子实体形似鸡腿而故名,此菇肉质肥厚,色泽洁白,味道鲜美,且具较高药用价值,可益胃、清神、治痔、降血糖及抑制肿瘤,抑制率可达90%以上,极具开发前景(图1)。
图1 鸡腿菇
鸡腿菇无公害生产效益高,现将有关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一)产地环境
生产场地要清洁卫生、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周边3000米以内不允许有“工业三废”等污染源,远离医院、学校、居民区、公路主干线500米以上,其大气、灌溉水、土壤质量应符合GB/T18407—2001的要求。
(二)栽培季节
鸡腿菇属中高型菇类。菌丝体生长温度范围10~ 35℃,最适温度为20~30℃,子实体发育温度范围8~ 35℃,最适温度为12~24℃。鸡腿菇可进行春秋两季栽培,春栽在3~5月,秋栽在8~11月。
(三)生产技术
现以发酵塑料袋栽培为例,介绍其栽培技术。
1.选用优良菌株
根据栽培季节、条件,选用不同温型且高产、优质、抗逆性强、商品性好的优良菌株。
2.原料配方
配方1:稻草(麦草)等78%、棉籽壳15%、麦麸3%、生石灰2%、石膏2%。
配方2:棉籽壳90%、豆饼粉1%、麸皮5%、过磷酸钙1%、石膏粉1%、生石灰2%。
配方3:棉籽壳44%、玉米芯44%、过磷酸酸钙2%、麸皮8%、生石粉2%。
配方4:玉米芯45%、豆秸45%、麸皮6%、过磷酸钙1%、石膏粉1%、生石灰2%。
配方5:废菌糠45%、棉籽壳45%、麸皮6%、过磷酸钙4%。
以上配方中,可任意选一方进行配制,培养料含水量65%左右,pH值7.5~8。
3.培养料发酵
用少量水将石灰、石膏溶解,撒在摊开的栽培料上,搅拌均匀后堆成高1厘米、宽1.5厘米、长不限的堆,每隔50厘米左右纵向打直径为8厘米的通气孔,上覆塑料膜或草帘,四周压实,堆积发酵。覆盖塑料薄膜,如气温低,晚上应加盖草帘保温。两天左右料中心温度达到60℃时,保持24小时翻堆,翻堆要翻透,再打孔,覆盖薄膜或草帘,几小时后料温达到60℃,再保温24小时,如此重复3次左右,至此料内有大量放线菌菌丝形成即可终止发酵,将料摊凉、温度降至30℃以上。其间主要控制料温不要超过60℃,更不要高温持续时间过长,否则培养料失重太多,营养消耗太大,出菇后劲不足,严重影响产量。
4.播种与发菌
采用袋式栽培,采用40厘米×26厘米×0.02厘米的聚乙烯袋。装袋时,先把菌种掰成红豆大小,按三层菌种两层料层播法将发酵好的培养料装袋接种,接种量为10%~15%,每袋装干料1千克,装好后,在每层菌种块处用经消毒的大头针环打8~12个孔,以利透气。
将接种好的菌袋置于培养室发菌。培养室温度控制在20~26℃,湿度80%,闭光培养。3天内不通风,以保湿为主,3天后早、晚各通风1次,随着菌丝生长,逐步加大通风量。30~35天菌丝可长满袋。
5.脱袋覆土
将已发满菌的菌袋,脱去薄膜,摆放于出菇场内。菌筒间相距2~3厘米,中间用覆土填平,所有菌袋排放完后,上面覆土3~5厘米,覆土后浇1次重水,盖上塑料薄膜保温保湿。3天后揭膜通风,每天1~2次,同时雾状喷水保持料面湿润,并适当增加散射光。一般覆土后10~20天菌丝可布满床面并逐步扭结成菌蕾,进入出菇管理。
6.出菇管理
菌蕾出现后,应及时揭去薄膜,加强温、湿、光、气之间的协调管理。
(1)温度 菌丝发育进入生殖生长阶段,管理上以降温为主,出菇温度控制在16~18℃为宜。
(2)湿度 鸡腿菇性喜阴暗潮湿,出菇后每天洒水,保持环境湿度85%~90%。
(3)通风 每天通风数次,保持空气清新。
(4)光照 给予适量光照,刺激出菇,光强度为300~ 900勒。
7.病虫害防治
(1)农业防治 把好菌种质量关,选用高抗多抗的品种;菇房定期消毒灭菌,工具要洗净消毒,废弃料应运至远离菇房的地方。
原料要新鲜,进行高温发酵处理;创造适宜的生育环境条件;防风口用防虫网封闭。
(2)物理防治 对蕈蚊类虫害,利用电光灯、粘虫板进行诱杀。
(3)生态防治 从发菌到生长、采收的各个环节,根据鸡腿菇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调控好温度、湿度、水分、光照条件,促进鸡腿菇正常生长。
(4)药剂防治
① 防治绿霉:发病后应清除感病菌棒,带到室外深埋,并在感病区域及其周围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② 菌蝇(包括菌蛆):用维菌素180~250倍液或斑潜灵200~250倍液喷雾。
8.采菇
在适宜的条件下,菇蕾形成后7~10天,子实体长至圆柱形或钟形,颜色由浅变深,菌盖与菌环未分离时,及时采收。采收后及时清除菇床上的死菇、菌根及其他残留物,补充好覆土,浇1次水。盖好塑料薄膜,待菌蕾出现后,揭去塑料薄膜,进入下潮菇管理。(乡村三农小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