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农业种植技术非洲菊疫病防治技术

非洲菊疫病防治技术

发布时间:07-24 23:51分类:种植技术

  近年来,随着清县产业结构的调整,花卉产业正朝着产业化规模化的方面健康发展。非洲菊由于其适应性较强,生产周期短,鲜花采摘期长,种植技术相对容易掌握等特点,逐渐成为清流县花卉产业中种植面积最大的鲜切花品种之一。疫病是非洲菊生产上常见的病害,近期来,清流县站人员在龙津镇桥下村检查时发现非洲菊疫病在新种植的非洲菊基地上已经开始发生,严重的病株已经出现根腐死苗,现将该病的发生与防治要点介绍如下: 

  症状 又称根腐病、根颈腐烂病。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一般花期受害重。发病初期地上部失水卷曲,而后萎蔫,易拔起,受害根变软,水渍状,变褐腐烂,皮层脱落,露出变色的中柱,具霉腥味。植株变为紫红色。湿度大时,病部表面长出稀疏的白霉,即病原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


 



 
 
龙津镇非洲菊疫病田间病株
 
  病原  有两种:Phytophora cryptogea隐地疫霉和Phytophora cactomm恶疫霉,均属卵菌纲疫霉属。病菌生长温度范围在10~32℃;25℃菌丝生长最快,适应pH3.5~11.5,最适为pH6,pH3、pH12菌丝不能生长。该菌50℃经20分钟和45℃经40分钟致死。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借雨水飞溅传到寄主上,该菌从近地面的茎基部侵染,向下延伸到根部。也可由无性繁殖材料传播。在南方田间周年可见萎蔫病株,一般情况下,气温20―30℃,田间积水或湿度大、降雨或台风侵袭发病重。盛夏塑料棚中气温高于35℃,发病轻,冬季月均温高于10℃,棚中湿度高也见发病。该菌在5~ 33℃范围内均可生长,生长适温为25~30℃。其它地区梅雨季节,排水不良的低洼处常见形成大量白色绵毛状霉,产生大量菌丝和孢子囊,借风雨传播,造成该病大流行。发病后期病菌又产生出卵孢子越冬。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鸡蛋黄”、“粉色”两品种发病重,抗性差。
    防治方法 
    (1)我国将该病列入进境植物检疫潜在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目前国内仅分布在浙江、广东、台湾等省,其它地区应防止隐地疫霉随种苗引进、调运传人,建议从无病地区引进种苗或组织培养种苗。
    (2)选用抗病品种。
    (3)精心养护。秋末冬初及时清除病落叶,集中烧毁。
    (4)发病重地区提倡采用高畦或起垄栽植,有条件的采用避雨栽培法,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
    (5)发病频率高的棚室土壤应进行消毒,杀死越冬的卵孢子。
    (6)发病前或者发病初期,喷洒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杜邦克露或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可改用60%灭克(氟吗,锰锌)可湿性粉剂900倍液及98%烯酰吗啉原粉1500倍液,连续防治2―3次,每次间隔5―7天。由于该菌易产生抗药性,要采用综合防治措施,杀菌剂要轮换和交替使用方可奏效。(姜东明)
 

老支书的无奈(说说新农村) 吃纯粮 喝中药 南皮县农民精心饲养“生态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