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浇地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兴平市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地处北纬34°12′50″~34°26′53″,东经108°17′49″~108°37′7″,海拔390~541 m.境内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肥沃,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3.1 ℃,全年无霜期215 d,年均降水量585 mm,适宜冬小麦正常的生长发育。全市常年小麦种植面积2.4万hm2,总产量12万t以上,素有"关中粮仓"之称。近年来,在耕地资源约束日益强化的背景下,该市积极组织实施农业部粮食高产创建项目,主攻单产,挖掘总产,不断探索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带领咸阳市创建高产。全市小麦近3年平均产量6 094.5 kg/hm2,比项目实施前3年的平均产量5 683.5 kg/hm2增产7.2%,年增收益逾3 000万元。其中2009年万亩示范方平均产量7 677.75 kg/hm2,较全市大田平均产量5 716.5 kg/hm2增产34.3%;2010年平均产量8 107.5 kg/hm2,较全市大田平均产量5 995.5 kg/hm2增产35.2%.百亩攻关田的平均产量达到8 872.5 kg/hm2,创咸阳市水地小麦高产纪录;2011年由于低温、干旱影响了出苗,小麦群体数量和穗数下降,万亩方平均产量7 678.5 kg/hm2,仍较全市大田平均产量5 545.5 kg/hm2增产38.5%,百亩攻关田平均产量8 418 kg/hm2.兴平市从2009年开展小麦高产创建活动以来,通过推广新优品种,集成配套栽培技术,大幅度提高了示范区粮食产量,为进一步稳定粮食总产提高单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现总结主要技术措施,以期为关中地区冬小麦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1 地块选择与深翻改土
高产栽培必须以高的土壤地力和良好的肥水条件为基础,若耕层土壤养分达到下列指标的地块均适宜推广。土壤有机质>1.2%、水解氮>70 mg/kg、速效磷>25 mg/kg、速效钾>110 mg/kg;土壤中微量元素低限:铜1.0 mg/kg、锌1.0 mg/kg、铁3.0 mg/kg、锰3.0 mg/kg.整地要求达到"深、细、平、足"的质量标准。深即深耕,要逐年加深,不宜一次耕得太深,以免将大量的生土翻出。根据各区的大量资料表明,深耕由15~20 cm加深至24~33 cm,一般能使小麦增产15%~25%."细",就是把土块耙碎,防止架空;"平",就是耕层深浅一致,达到上下平整;"足",就是墒情要适宜,底墒、口墒要足[1-2].
2 良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品种选择的基本原则是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经过多点对比试验和田间观察,西农979、陕148、矮抗58、小偃22等田间表现较好。西农979具有大穗、大粒、矮秆,高抗倒伏,早熟,抗逆性强等特点;陕148具有大穗、大粒、多粒、茎秆粗韧,综合抗性好等特点,可作为高产栽培的骨干品种。选用的种子发芽率大于95%,可选择敌委丹、高巧等包衣剂进行药剂拌种,通过种子包衣预防纹枯病、地下害虫等。
3 测土施肥与秸秆还田
项目区每3.33 hm2设取样点1个,进行土壤化验,根据分析结果配方施肥。一般籽粒产量7 500 kg/hm2,需纯氮195~210 kg/hm2、纯磷105~120 kg/hm2、纯钾60~75 kg/hm2,折合成实物量,施有机肥30~45 t/hm2、尿素375~450 kg/hm2、过磷酸钙900~1 050 kg/hm2、硫酸钾120~150 kg/hm2.施肥原则: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氮肥为主,配施磷钾肥,补施微肥;有机肥和磷钾肥全部作底肥一次施入[3-5].提倡秸秆还田,重视农机与农艺的结合。用玉米揉丝机将玉米秸秆打碎,深耕25 cm,将秸秆翻于地下,在用旋耕机耙1遍,使秸秆在土壤耕作层中分布均匀、地表平整。
4 半精量条播
按照"以田定产、以产定穗、以穗定苗、以苗定籽"的原则,根据地力水平、品种特性和种子质量确定。一般播量为150.0~187.5 kg/hm2.基本苗保持在:精播高产田多穗型品种150万~180万根/hm2;大穗型、成穗率低的品种210万~240万根/hm2.半精播大穗型品种225万~270万根/hm2,多穗型品种195万~240万根/hm2.播期是小麦高产的关键因素,按照"以叶龄定积温、以积温定播期"的方法,确定最佳播期。冬性品种在冬前有效积温610~650 ℃,日平均气温16~18 ℃播种;半冬性品种冬前有效积温540~580 ℃,日平均气温14~16 ℃时播种为宜。根据兴平市近年实践和气候情况,适宜播期在10月8-15日。高产创建田块必须实行机械条播,在保证高产群体的基础上,能有效解决通风透光问题,防止后期的倒伏。机播要求达到"足、匀、直、满、齐",即播行直,下籽匀,深浅一致,覆土良好,行距稳定在20~25 cm,播种深度3~5 cm.
5 精细管理
冬前管理,应及时查、补苗,确保苗全、苗匀;进行冬前化学除草及冬灌。秸秆还田的田块,播后要进行必要的碾压,根据墒情及时灌好压茬水,并提早冬灌。早春管理,在底墒不足或干旱年份,应对未进行冬灌的地块浇春灌水。灌溉指标是当0~50 cm土层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的55%时。最好不灌水,推迟到拔节期。同时进行划除,注意防治白粉病。中期管理,重点是促进春季分蘖的健壮成长,提高春季分蘖成穗率。 推广"氮肥后移"技术,有利于实现冬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双重提高,增加穗粒数、延缓植株衰老、提高后期光合效率。施尿素150 kg/hm2,春季最大总茎数达不到计划穗数的2.5~3.0倍时,要以促为主,施尿素225 kg/hm2,施肥后浇水。后期管理,酌情浇灌浆水,在浇过挑旗水或扬花水的基础上,一般不再浇灌浆水,若只浇挑旗水且天气较旱,可考虑在花后10 d左右浇1次灌浆水。
6 病虫害防治及气象灾害预防
搞好一喷多防。5月上旬小麦抽穗后扬花前,以防治小麦吸浆虫为主,同时预防小麦赤霉病、白粉病、锈病等。可选用的杀虫剂有40%氰马乳油、40%氧化乐果,杀菌剂有三唑酮粉剂或禾果利等。在孕穗期至灌浆期进行叶面喷肥,每隔5~7 d叶面喷施0.3%~0.5%磷酸二氢钾溶液或氨基酸叶面肥[6].后期预防倒伏及干热风。高产田后期极易倒伏,要特别注意预防,尤其是群体大的麦田,浇水时要做到有风不浇,无风抢浇,风过速浇[6].
7 适时收获
蜡熟期是小麦最适宜的收获期,籽粒干重达到最高值,提前和延后收获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减收。成熟标志:籽粒接近该品种固定颜色、籽粒内部呈蜡质状态、含水量为25%左右、中下部叶片干枯、上部叶片变黄、茎秆仍具有弹性[7].提倡机械收割,且茎秆直接还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