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营养生长期的“两黄两黑”变化及施肥技术
水稻近几年在遵化市栽培的较少了,就是面积的减少使一些常用的技术也掌握的不是很好,特别是再追肥方面掌握的更不是很好,很多的人盲目是肥,造成肥力的浪费,更有甚者加大了病虫害的发生;所以今天将水稻的追肥技术重新整理出来,供水稻生产农户参考还是有必要的。首先介绍水稻生长中的两黑两黄变化:
(一)水稻生长中的“两黄两黑”变化
第一次黄黑变化发生在分蘖期,即通过追施分蘖肥也叫“发棵肥”, 出现第一次“黑”; 随着分蘖末期施用的肥料落尽,同时结合落干晒田,出现第一次“黄”。 一黑一黄的作用是促进适当分蘖、扎根、壮苗,黑得不够则分蘖迟缓,成穗不足,过黑不黄则叶片过大、组织柔嫩、分蘖不够健壮。所以,一黑一黄交替有利于建立高产的群体骨架。
第二次黄黑变化发生在节间开始形成到幼穗分化前,即在圆秆前施“大暑长粗肥”叶色再度转绿出现第二次“黑”。 到穗分化初期结合进行烤田,肥料落尽,出现第二次“黄”。二黑二黄是为了使大蘖长粗(茎鞘由扁变圆),促进壮株大穗,防止后期倒伏。其中二黑旨在促进光合作用,不出现二黑则植株茎秆细瘦,叶功能下降、穗短粒少。相反,如二黑 过头不出现二黄,则茎叶生长过于繁茂,碳水化合物贮存少,不利于茎节发育,同时,由于窜高、披叶、光照条件不好易引发病虫害和后期倒伏。
(二) 施肥技术
通过追施分蘖肥 ,即插秧后10天左右,结合化学除草每亩施尿素25-30公斤,水稻复合肥10-15公斤,或在插秧后 7-10天,施碳铵40-50公斤左右,促进早分蘖、多分蘖,便出现第一次“黑”现象。
水稻幼穗发育期,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最快的时期,需要大量的养分供应,幼穗发育期内,氮碳代谢十分旺盛,需要吸收稻株一生中50%的养分。根据调查分析,亩产 700千克稻谷,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氮素12.4千克,磷酸6.3千克,氧化钾22.5千克。如能合理追施穗肥,则生长势强,优势颖花多,穗大、粒多而饱满,产量高;若肥料供应不足,则生长势弱,劣势颖花多,穗小、粒少且粒轻,产量低。因此,水稻孕穗期施肥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产量的高低,其追肥技术要适时、适量和适法。
1、追肥要适时。穗肥追施过早,会造成营养生长过快,无效分蘖增多;若追施过迟,又会造成贪青晚熟,嫩叶徒长,诱发病虫、倒伏而减产。一般水稻节间开始伸长,幼穗开始分化时是施肥的最佳时期,约在抽穗前15天左右,此时花粉母细胞开始减数分裂,是幼穗生长最快和生理机能最活跃的时期,这时施肥肥不仅对穗枝梗和颖花有促进作用,而且对增加颖花数,增加粒数和粒重都有良好效果。
2、追肥要适量。水稻孕穗期追肥,一定要看田看苗。地力肥、基肥足、稻苗长势旺、叶色墨绿的,宜适当少施;反之,则适当多施。通常每亩追施优质复合肥8—10千克;若叶色黄绿,则每亩加施尿素5-7千克,既可促苗转壮,又可作为壮粒肥。
3、追肥要适法。水稻孕穗期一般气温较高,叶面蒸腾量大,植株生长旺盛,是其一生中需水量最多的时期,农谚说‘谷打包,水齐腰’。追肥时,必须与深灌水相结合,而且追肥以喷施为宜,避免高温蒸发,并在肥液中加口少量洗衣粉或豆浆,以增加粘附力,提高效果。同时要做好病、虫、草害防治,确保水稻安全孕穗、抽穗、开花、结实,力争优质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