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 三叶草霜霉病
症状幼嫩叶片上出现不规则褪绿斑,有时病斑占据小叶的大部分面积,后小叶逐渐变黄并皱缩。与病斑相对的叶背面产生灰色、肉桂色或紫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游动孢子囊梗)和分生孢子(游动孢子囊)。
病原为害三叶草属不同种的霜霉菌,为鞭毛菌亚门霜霉属(Peronospora)中6个种。
红三叶霜霉(P.trifoliialpestrisGaeum.)分生孢子梗单生或丛生150-550μm×6-10μm,4-6次锐角分枝,分枝弯曲;末枝呈直角或钝角伸直或弯,长(4)7-10(35)μm;分生孢子椭圆形,淡黄至烟色,18-29(37)μm×11-24(29)μm,有性阶段未知;寄主红三叶、间三叶。
高山三叶霜霉(P.trifoliialpestrisGaeum.)分生孢子梗250-450μm×6-13μm,分技4-7,稍弯曲;分枝末枝呈直角伸出,大小不等,直或弯,长3-20(40)μm,分生孢子阔椭圆至近球形,无色或淡黄色,(16)22-27(32)μm×(10)18-22(26)μm;藏卵器球形,直径34-57μm卵孢子球形,直径34-50μm,表面光滑或具褶皱;寄主高山三叶草。
田野三叶霜霉(P.trifoliiarvensisSyd.)分生孢子梗250-480μm×6-10μm,分枝4-7次,弯曲;末枝呈直角伸出,直或稍弯,5-20μm;分生孢子阔椭圆形至近球形,浅黄色,(9)17-21(26)μm×(8)16-20μm;有性阶段未知;寄主田野三叶。
杂三叶霜霉(P.trifoliihybridiGaeum.)分生孢子梗150-500μm×5-10μm,分枝4-10次,弯曲;末枝呈锐角伸出,直或弯,10-30μm;分生孢子椭圆形,浅黄色,(11)19-24(30)μm×(11)19-23(27)μm;有性阶段未知;寄主杂三叶、枣红三叶、条纹三叶。
白三叶霜霉(P.trifoliirepentisSyd.)分生孢子梗250-550μm×6-10μm,分技4-6次,弯曲;末枝呈直角伸出,直或弯,10-50μm;分生孢子椭圆、阔椭圆至近球形,无色或淡黄色,(14)24-29(36)μm×20-26(32)μm;有性阶段未知;寄主白三叶;
小三叶霜霉(P.trifoliiminorisGaeum.)分生孢子梗240-400(700)μm×6-15μm,分枝5-11次,弯曲;末枝呈直角或锐角伸出,近等长,直或弯,(3.5)10-30;分生孢子椭圆形,淡黄色,(12)16-22.5(27)μm×(9)14-17μm;寄主为平原三叶。
发病特点病菌以菌丝体在系统侵染的病株地下器官中越冬,或以卵孢子在病残体内越冬。次春随着苜蓿株返青生长,感病植株表现症状并产生分生孢子,随风传播,侵染新生植株。卵孢子随残体混入种子间,可成为远距离传病的重要途径。分生孢子产生要求黑暗和接近100%的相对湿度。形态成熟的分生孢子,依环境,只能存活几个小时到几天,如室温下相对湿度低(RH48%上下)时,大部分孢子在0.5-3小时内死亡,在冰冻状态下可存活7天。在田间分生孢子借风和雨水滴溅传播。孢子萌发必须有液态水存在,发芽温度为4-29℃,最适温度为18℃。发芽管通常形成吸器直接侵入寄主表皮或通过气孔侵入。幼嫩组织容易受侵染。在有利条件下,5天可以完成一个侵染循环。温凉潮湿,雨、雾、结露频繁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此病发生,炎热干燥的夏季停止发病,因此,许多地区常出现春季和秋季两个发病高峰。我国北方,第一茬草受害较重。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使用抗病品种。
(2)加强草地管理。
做好种子去杂、清洁工作,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性;合理排灌,防治田间过湿;头茬草应尽早刈割利用,减少发病,降低损失;春季返青后及时除掉系统发病的病株。
(3)药剂防治。
科研地和种子田可用以下药物保护,如波尔多液,65%代森锌400-600倍液,70%代森锰600-800倍液,65%福美铁300-500倍液,50%灭菌丹500-600倍液,25%甲霜安可湿性粉600-800倍液,乙磷铝40%可湿性粉300-400倍液。以上药剂在发病期间应7-10天喷施一次。
常用药剂波尔多液、代森锌、代森锰、福美铁、灭菌丹、甲霜安、乙磷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