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农业种植技术怎样科学种麦,才能降本增效?

怎样科学种麦,才能降本增效?

发布时间:09-08 23:59分类:种植技术
  随着近年化肥、农药、种子和农机费用的投入加大,种粮大户尚需增加土地承包费及田间用工费,加上市场粮价下滑,种粮大户面临的各种挑战日趋严重。不少种粮大户出现经营不利。种粮大户是现代农业的经营主体,如何走出当前困境?我联系自身农业科技工作实际,对淮北种粮大户降成本增效益,创新粮食生产经营模式提出几点建议:

  适墒种麦一播全苗

  安徽淮北地处我国南北过渡地带,具有暖温带与半湿润气候,和农作物生长密切相关的光温水三因素相对协调,长期形成了半湿润地区的雨养旱作农业体系。多年生产实践表明,淮北9月底10月初上旬土壤墒情好,抓住适墒种麦,可一播全苗,已成为全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性技术环节。这不仅关系到前作玉米收获时秸秆粉碎后的还田、整地、施肥、播种等一系列作业有序完成,而且也有利于播下的种子快速发芽出齐苗,为冬前培育壮苗打下良好基础。如抓不住这个时期土壤墒情种麦,却因当地砂姜土耕性差、失墒快、地难整碎,播种后的出苗率大大降低,一般只有50-60%,需经抗旱浇水或降雨后方能出齐苗,而先后出土的大小苗是难以成长为冬前生长一致的田间壮苗。在农民中采取的另一种做法是加大播种量,所有这些,都将增加生产成本,费工费时,不宜提倡。9月底10月初,抓住土壤适墒种麦是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种麦的最佳时间。

  以半冬性偏冬小麦为主

  9月底10月初是淮北种麦的最佳时间,这和过去选用半冬性或春性品种相比,提前了10至15天以上。弱冬性品种是以山东系列品种居多,早播会不会引起冬前生长过旺,发生低温冻害?近10多年以上的生产实践已表明,弱冬性小麦品种前期生长发育缓慢,既不会出现拔节期提前,在1至2月份期间发生低温冻害,同时又较易避开4月上旬的低温冷害。此外,弱冬性品种在淮北提早到10月初上旬播种,全生育期240天左右,比10月中下旬播种的半冬性、春性品种延长15至25天,因而充分利用了10月份温光资源,有利于分蘖的发生与生长,为培育前期壮苗越冬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同等生产投入条件下,比推迟播种的半冬性品种可每亩增产25至30公斤。

  降低播量很重要

  小麦是具有分蘖特性的作物,弱冬性品种分蘖特强,在淮北10月初上旬适墒播种,可充分利用10月份及冬前温光资源。

  亩播9至10公斤,出苗14至15万。如果仍采用大播量(亩播15至20公斤种子),势必造成冬前群体过大,待次年返青生长后春生分蘖增加,群体高峰茎数会达到120至130万,麦田通风透光条件恶化,伴随着春雨湿度大,导致纹枯病发生危害,同时也不利于植株稳健生长。对赤霉病的危害,必须强调用对症农药精准防治,才能达到防治效果。由此看来,降低播量不单纯是降低种子生产成本,而且是控纹枯病、防倒伏、促穗增粒的有效途径。

  改化肥撒施为麦行深施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用化肥数量大,肥料利用率低,流失的大量化肥严重污染水土环境。据近期有关报道,全国化肥年用量已达6000万吨,化肥利用率只有30%,先进发达国家化肥利用率可达50%左右,化肥利用率低,施肥方法不科学是很重要原因。譬如许多地方施肥后采取大水漫灌,致使肥料被稀释后的利用率大为降低。世界上化肥利用率最高的国家以色列可达90%,是因为采取滴灌方法。

  安徽省淮北麦田,无论是基肥或追肥,普遍采用撒施,利用率也很低。据我们在涡阳县基点测算,基肥撒施,氮肥利用率只有25%左右,改为麦行用机械深施,氮肥利用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关于麦田追施拔节肥也同样可以机施,但必须在小麦拔节前一个星期左右的起身期进行,这时麦苗幼穗尚未露出地面,不会受到伤害。安徽省农垦国营农场普遍采用机施拔节肥,效果良好。

  根据安徽省土肥总站测土配方项目实施以来的土壤检测数据以及淮北小麦主产区中等肥力土壤上多年多点的肥料试验,亩产500公斤需氮量(纯氮)13.5公斤,若以氮素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建议总施氮量为14.25公斤(磷钾肥相应搭配),基肥用50公斤复合肥(氮磷钾各占15%),追施拔节肥用15公斤尿素(折纯氮6.75公斤)。

  应用耕播一体式农机具

  淮北小麦主产区9月底10月初适墒种麦,需将前作玉米收获后粉碎的秸秆直接还田,并结合整地、施肥到播种,时间紧迫,任务艰巨。种粮大户自身要拥有一体式多功能农机具直接操作,或者有相应的农机服务公司预约服务。目前生产上存在的问题是一体式农机具少,带动一体机的大动力也少,致使秸秆还田、整地、施肥、播种作业分次进行,既增加作业成本,又因多次农机作业造成土壤耕层被压紧实,表层无松土,不利麦种出苗,或者中途由于天气遇雨,机械不能下地,延误了播期。提前购置一体式农机具,种粮大户不可马虎。(安徽农业大学教授 胡承霖)

梨树冬肥应秋施 怀柔区喇叭沟门乡精准扶贫种果树助农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