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棚大姜为何频发细菌性病害
通过调查发现,不少菜农在种植拱棚大姜时,因为大姜出芽不齐,生长健壮的大姜已经开始进入“三股杈”期,而有些大姜的第一个姜芽还生长较小,于是菜农就采取提温促长的方式,促进刚长出的姜芽快速生长,当棚内温度达到40℃左右时还没有进行放风降温。当记者问菜农为何当拱棚内的温度这么高还不放风时,不少菜农告诉记者,在白天拱棚内气温比地温高很多,因为现在水分蒸发较快,菜农浇水频繁,土壤含水量大,当拱棚内的气温达到40℃左右时,地表的温度也就在30℃左右,而根系生长所处的土层温度还达不到25℃,所以要通过提高气温促进地温的提高,促进大姜根系的生长,而正是这种管理方法,导致拱棚内的环境调控不当,使棚内出现高温高湿的环境, 导致大姜细菌性病害发生较重。
不进行放风,棚内的温度高,湿度大,虽会有利于地温的提高,促进刚长出的大姜生长,但是对于已长出的大姜幼苗生长不利,这样不仅会引起姜茎杆生长细长,抗性降低,而且容易使生长点在高温下受伤,从而为细菌在湿热条件下侵染大姜提供条件,导致细菌性病害发生严重。而菜农在防治细菌性病害时,仅仅注意了药物防治,却没有为大姜创造适宜生长的环境条件,这也正是菜农对症下药后,防治效果依然不好的原因所在。
研究表明,大姜在20-28℃的温度下生长最为适宜,植株健壮,抗病能力强。因此姜农应通过及时放风及加盖遮阳网或使用降温剂的方法,将棚内温度控制在28℃以下为宜,这样看上去姜芽长得慢,但是长出的姜芽粗壮。同时棚内的湿热气体排除后,棚内温度低,不会产生烤苗现象,也就不利于细菌性病害侵染大姜。这样,菜农再使用叶枯唑、DT、农用链霉素或其它铜制剂等防治细菌性病害时,才能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