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鲢鱼方法(鲢鱼的养殖技术和密度)
1. 鲢鱼的养殖技术和密度
1、清整鱼池
要保证鱼池的排灌便利,养殖鲢、鳙鱼池底需要有二十厘米的淤泥,而养殖青、草鱼的鱼池底则应保持没有淤泥或者少量淤泥。如果鱼池面积在1-5米,则需要保持水深在1.5m,在进行养殖前,需要清整鱼池。
2、搭配放养
在进行养殖时,可以选择搭配放养方式,鲢、鳙、青、草亲鱼的雌雄按照1:1到1.5的比例进行放养,同时也可以在每亩鱼池里放养8到10条的鳜鱼、150条的尾花鲢,这样就可以很有效的控制鱼池中*杂鱼、大型浮游动物的繁殖。
3、饲养管理
在放养鲢、鳙鱼之前,需要在亲鱼池按照每亩地投放500-700公斤的方式,投放有机肥用来培育浮游生物,在之后还有进行追肥。如果是晴朗的天气,则需要投放豆饼浆,这样有利于促进鲢、鳙鱼性腺发育。
4、适早催产
在白鲢鱼的腹部膨大、生殖孔松弛就可以进行催产了,催产的主要方式为注射催产剂,对于雌性白鲢鱼每公斤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000国际单位,或者LRH-A40-50微克,雄性白鲢鱼注射减半就可以了。
5、孵化管理
在孵化时,对于水的要求比较高,因此要在孵化前洗干净孵化缸、孵化槽,在用水的时候需要用过滤网,防止那些*杂鱼、漂浮物进入孵化缸,在孵化期间要及时提供适宜的水流量,时不时的翻动孵化缸底部,防止卵苗堆积,保持水质。
2. 鲢鱼的养殖方法和技术
1.施好底肥。冬季、早春水温较低时,分期分批施放有机肥,在5月份前结束,总量要求毎亩施鸡粪(腐熟发酵后)1500-2000斤(以干鸡粪计)。
2.早春天气转暖后,首先一次将水体培肥,早期可选用藻神、肥膏等适合低温使用的肥料,以后少量多次不断追肥。也可使用部分化肥:碳酸氢铵每次每亩10公斤,或氯化铵7~8公斤化水全池泼洒;尿素,每亩1-2公斤;磷肥可选择过磷酸钙每亩5~10公斤;有益菌可选择超浓芽孢、EM菌等。追肥间隔时间为:7-10天一次,有益菌8--12天左右一次。视水温、天气情况而定。
3.中后期水温升高后,应着重使用生态肥、氨基酸肥。每5-7天一次,并定期使用过磷酸钙配合超浓芽孢进行水质调节,有机肥施放充足时可适当施用粪链球菌、EM菌进行调节。
3. 鲢鳙鱼养殖密度
1、池塘规格;养殖鲢、鳙鱼要求面积较大,最好在2亩以上,水深1.5米以上,在放养前先利用干旱的冬天爆晒裂塘底。也可以撒入生石灰粉消毒原病菌,在春季前每亩投入腐熟发酵过的动物粪便,每亩500斤左右,然后将塘里排灌满塘水,却可放养鱼苗养殖。
2、放养密度;一般养殖鲢、鳙鱼都是和其它鱼一起混养,比如草鱼、青鱼、罗非、鲤鱼、鲮鱼等等。所以鲢鳙鱼放养密度每立方水以产量3斤较合适,如果主供养鲢鳙鱼其它鱼少量的话,每立方水5斤鱼。鲢鳙鱼数量比例可以6:4或者7:3,养鱼一定要是活水塘,或有水抽进去也可,鱼离不开新鲜水源,也是增氧最好的放方法。要是死水塘的话,养殖密度更少,死水塘根本不适合投资,只能散养方法,产量非常之少,又不能投粪过多,极容易缺氧鱼死。
3、放鱼苗时间;鲢鳙鱼放鱼苗养时间,一般在清明前后放养,也可以放过冬鱼,这两种鱼不怕冷,在南方可以安全越冬。只要水深不缺氧的情况,在北方也可安全越冬,放鱼苗尽量放大点的,重量100克左右合适。
4、投喂管理;鲢鳙鱼花鲢主要以水中浮游生物为食料,鱼塘里的水要求绿而肥沃。尽量投多点腐熟粪便,把塘水弄肥绿,水质能见度20-30厘米之间,也可饲料喂养,一般饲料喂养都是喂其它鱼,而其它鱼排出的粪便浮游在水中产出大量活流微生物,就是鲢鳙鱼所需要的营养提供,有着循环养殖。投喂时一定要定时、定位、定量,每天喂两次,以便提高鲢鳙鱼生长速度,获得更高利用率。
5、平时管理;养鱼虽然轻松,但、每天早晨都要巡鱼塘一次,观察水色、水质和鱼的动态。一般水浓度过浓,造成鱼缺氧都会在早上浮头,出现这种情况应立刻抽水增氧,减少粪便投放量。要是水清白天都能看见鲢鳙鱼在游来游去,则是营养量不够,水质肥沃浓度不够浓,应加大腐熟粪便投喂量。养殖水产鲢、鳙鱼,最好每年都进行鱼塘消毒2~3次塘水,一般在夏天消毒,每个月消毒一次,消毒建议使用生石灰,用水桶发酵成熟石灰水,再均匀泼下全个鱼塘,每亩使用生石灰30斤,生石灰能起到杀菌、消毒、治病和净化水质的功效。
6、打鱼或越冬;一般养鱼最有效生长时间就是4月至11月份,冬天鱼不会生长,除非天气温度高,要不然在秋末在后入冬时,天变冷,水温下底至15度以下,鱼也要过冬了,此时已经不用投喂了。这时鲢鳙鱼己经成长成大鱼了,可以打捞上市了,也可以过冬后再打捞,打捞时不可弄伤鱼,被免鱼体受伤和在越冬期间发生病菌感染,造成死亡的情况出现。
4. 鲢鱼养殖吃什么长得快
1、主要食物:花鲢鱼终生以浮游生物为食,在鱼苗阶段主要吃浮游动物,长达1.5厘米以上时逐渐转为吃浮游植物,并喜吃草鱼的粪便和投放的鸡、牛粪;
2、亦吃豆浆、豆渣粉、麸皮和米糠等,更喜吃人工微颗粒配合饲料;
3、对酸味食物很感兴趣,对糟食也很有胃口;
4、花鲢鱼喜食腐烂食物,常与草鱼搭配饲养鲢鱼吃草鱼的粪便,故有一草养三鲢之说;
5. 养殖鲢鱼用什么饲料
鲢鱼是典型的滤食性鱼类,吃浮游植物,亦吃豆浆、豆渣粉、麸皮和米糠等,更喜吃人工微颗粒配合饲料,适宜在肥水中养殖。 花鲢鱼食欲与水温成正比。鲢鱼喜高温,最适宜的水温为23℃~32℃。炎热的夏季,鲢鱼的食欲最为旺盛。要想养好鲢鱼要先知道这点花白鲢专用饲料,同时投人畜粪,提高肥力。 花鲢鱼周身是黑白相间的,而白鲢鱼全身都是白色;花鲢鱼的味道要比白鲢鱼的味道更好吃,鱼肉更鲜美。 花鲢鱼的养殖方法:
1、放养前的准备工作:鱼种池的面积要求较大,一般为4-8亩,水要较深,一般1.5-2米。放养前应施有机肥料以培养,对于花鲢基肥应适量施用,控制车轮虫高峰期下塘。
2、夏花放养:放养时间一般为5-6月份,放养方式有单养和混养两种,一般采用混养,因为这个阶段鱼类的习性逐渐显示不同,对外界的环境要求也不同,根据各种鱼类的习性和对水质的适应性不同进行搭配混养,不但给予各种鱼类适宜的生长环境,同时也充分地发挥了水体的利用率和对食料较经济的利用。鱼种池一般是2-3种混养,本实验混养少许白鲢、鲤鱼。
3、饲养管理:此时花鲢还是主要以浮游生物为主要食料,池水要求肥沃,浮游生物量要多,池塘除去放养前施基肥外,夏花放养后还要施绿肥及熟粪肥,结合定期注新水使水保持褐绿色。饲养时人工投饲注意“四定”原则,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以便提高饵料的利用率,降低饵料系数,此时投饵数量要少一些。
4、日常管理:每天早晨巡塘一次,观察水色和鱼的动态,经常消除池边杂草和水中腐败杂物,清扫食台和进行食台、食物消毒。以保护池塘卫生;拉网检查不仅利于肥水,而且便于检查鱼的生长鱼病等情况,从而合理确立投饵量和鱼病防治方法,做好防逃、防盗和鱼病、敌害防治工作。
5、并塘和越冬:秋末冬初,水温下降至10度以下,鱼已不摄食,这时须将鱼捞出,集中蓄养在较深的鱼池中越冬,主意在并塘前一周停止投饲,选天气晴朗的日子拉网出塘,并塘时拉网和操作必须小心细致,以免鱼体受伤和在越冬期间发生水霉病,蓄养池水深在2米以上,向阳背风,少污泥,并塘后应在结冰时防止缺氧,严防水鸟的危害。
6. 鲢鱼怎么养殖技术
白鲢花鲢养殖法
一、池塘选择
花白鲢是中层鱼。深水池塘养殖时,一般选择套养。当水不是特别深的时候,最好是进行单一品种的养殖。
养殖前,最好彻底清理池塘。清理掉多余的淤泥。清理鱼塘后进行消毒。鱼塘的消毒主要是生石灰消毒。选择生石灰的原因是,当生石灰接触水时,化学反应会产生大量的热量来杀死细菌。第二,生石灰很便宜并且很容易挥发,在水之中顺便添加游离的钙离子。
鱼池的底肥一般选择食用粪肥或者其他容易繁殖浮游生物的材料。底肥均匀地铺在大头鱼池底部,等待粪肥完全分解,产生大量的浮游生物,然后放置鱼苗。
二、投放鱼苗
花白鲢放鱼苗时,尽量放大规格的鱼苗。如果条件合适,可以放1公斤以上的超大规格鱼苗。大规模的鱼苗生长更快,鱼体体质好,更容易适应池塘水体。和所有的水产养殖一样,花白鲢的鱼苗不能直接放在池塘里。鱼苗的消毒杀菌和水文环境的适应是必不可少的步骤。鱼苗可以用浓度为4%的盐水或浓度为千分之二的硫酸铜溶液养殖半小时以上。水温的适应性是取鱼塘水,养殖一两个小时,观察鱼苗是否不适应,然后大规模放苗。
三、日常管理
鱼塘日产管理主要是饵料投放和病害防治。
因为花白鲢是大规格的鱼苗,所以花白鲢的抗病性也很高。然而,由于它是一种大规模、高密度的养殖,大头鱼仍然会生病。特别是在投放鱼苗之前,有施用基肥的做法,大头鱼很容易患寄生虫病。因此,大头鱼常见的寄生虫病通常主要是预防性的。当然,预防寄生虫病并不是从鱼苗繁殖开始的大头鱼清理池塘时,我们应该始终小心,预防大头鱼的寄生虫病。
7. 鲢鱼养殖成本与利润
摘要以养殖白鲢为主的养殖模式,养殖成本为1.5元/斤,以养殖花鲢为主的养殖模式,成本为1.8元/斤。但在养殖的过程中需要合理控制投放密度,做好水质施肥追肥的工作,根据不同肥料的特性来施肥,以此来增加收益。
养殖白鲢成本大概为1.5元/斤,养殖花鲢成本为1.8元/斤。现代养殖鲢鱼的新观念主要是将水一次培育的足够肥,然后利用现有施好肥的肥水进行施肥。充分发挥自养和异养混养体系的作用,为了扩大鲢鱼的饵料比如有机腐屑和生物絮团来源等,可以增加投入肥料和碳源以及有益菌,以达到生长快、产量高的目的。
一、鱼种的投放密度
鱼的目标产量是受鱼种投放数量决定的。以养殖花鲢为例,如果计划每亩净产量为600斤左右,并且要全部上市,则需要投放90尾规格为1斤以上的,30-40尾规格为1.5斤的花鲢鱼种,投放30尾0.5斤的白鲢鱼种。
二、掌握好施肥、调水技术
1、做好底肥施放的工作。早春时节水温比较低的时候,毎亩可以施放200-300斤腐熟发酵后鸡粪。
2、可以在第一培水的时候,将水体培至足够肥度,之后可以进行少量多次的追肥。
3、追肥的品种以及用法用量为:每次每亩使用10千克的碳酸氢铵,或者是7-8千克的氯化铵,化成水之后泼洒到整个池塘。6-9月的时候,在天气晴朗的下午5-7点,每亩用2千克的尿素进行全池干撒,每亩使用5-10千克的磷肥如过磷酸钙或者2千克的水立肥,每亩使用碳源2-3千克。每亩使用200克有益菌如活水素、EM菌、芽孢等,但是必须在晴天时浸泡2小时候活化之后再施用,如果有死鱼的情况出现时,则不能使用,先要将鱼病治好之后才能食用菌种。磷肥、碳源和菌种不能干撒,需要先化水,然后再泼洒全池。追肥的时间间隔分别为为:磷肥5-7天/次,尿素和碳源3-5天/次,有益菌大概10天1次。
三、养殖白鲢的注意事项
1、为了避免出现泛塘等情况,要控制好水体的肥度,水体透明度在20~25cm即可。
2、做好水质的检测和调控工作。在中午的时候水体的PH值在不能超过9,过高则需要用碳源和芽孢调节水质,而且水体中亚硝酸盐控制在0.05mg/L,氨氮含量药控制在0.2~0.3mg/L。如果水体出现异常,要及时的调整水质,使水体保持“肥、活、嫩、爽”的特征。
3、为了防止水体中的毒素过重,要做好定期解毒,高温期则15天/次,用应激解毒灵或者硫代硫酸钠解毒。
4、施用碳源和磷肥的时候不受天气的影响,如果是阴雨天施用则用量需减半。尿素或者其它氮肥以及有益菌必须在天气晴朗的时候施用。如果是在10月份后施用,可选择碳酸氢铵或者氯化铵等氮肥。
5、如果出现施肥后出现了不来肥等情况,则要根据不同原因引起的各种情况,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如果出现了较多的浮游动物,则可采用局部杀灭的办法。可选择氯氰菊脂和阿维菌素进行杀毒,在早晨的时候沿池库周边大概0.5m的范围内喷洒杀虫药。杀毒药的用量应该按照水面1/3的面积来确定用量。如果是因为老水导致的,则要采用加入光合细菌以及注入新水方式等进行水质调节。
6、为了减轻鱼体给水体带来的负荷量,可以在养殖的中期捕捞1-2次,上市售卖。
7、如果是利用比较大的水体面积进行高密度的养殖花白鲢,那么在年初的时候就必须对养殖场所做好明确的养殖方案
8. 鲢鱼的养殖技术和密度有关系吗
鲢鳙密度稀少的话,可以从底部往上找鱼钓。这种鱼从4月到11月都能钓,只要不挂东北风就行,钓的时间要选在上午11点到下午3点,此时的温度适宜,钓到的可能性更大。
钓位最好选一个向阳背风的地方,钓之前可以投喂一些窝料来诱鱼,窝料要用发酵味型的,这样鲢鳙更爱吃,同时还有一定的雾化效果。
鲢鳙是鲢鱼和鳙鱼的统称,是国内淡水养殖四大家鱼,同时也是钓鱼人最爱钓的目标鱼之一。鲢鳙属于中上层鱼类,体型较大,多分布于各大水库和大型湖泊河流中,食性味型偏酸臭饵,最佳的作钓季节为晚春、夏季和初秋。
鲢鳙的外形特征
鲢鳙是对鲢鱼和鳙鱼统称。二者都是中国四大家鱼之一,也是钓友们常钓的一种鱼。这里介绍一些鲢鳙的外形特征,以此来让钓友们更好的了解鲢鳙。
1. 鲢鱼的外形特征
鲢鱼的体侧稍扁,而且稍高。鲢鱼的腹部比较狭窄,有腹棱自胸鳍直达肛门处。头比较大,约为体长的四分之一。吻短口宽。眼睛比较小,位于头侧中轴下方。有一行草履状的咽头齿。鳃耙愈合成半月形的海绵状过滤器。鱼鳞小而圆。侧线鳞数量在108-120之间。臀鳍中等长,起点在背鳍基部后下方。胸鳍起点距胸鳍比距臀鳍为近,末端不达肛门。尾鳍呈深叉状。体背侧面呈现暗灰色,下侧为银白色,各鳍为淡灰色。
9. 有人设计了两种不同的养殖鲢鱼方法
1.
准备工作鱼缸花鲢鱼怎么养好:鱼种放养的水域面积要求为4-8亩,水深1.5-2M。放养前应适量施用有机肥料提高水中的营养。
2.
鱼种放养时间和养殖方式:一般为5-6月份,避开车轮虫高峰期下塘。放养方式一般采用混养,可以充分发挥鱼缸花鲢鱼怎么养好了水体的利用率和对食料较经济的利用。可以混养少许白鲢、鲤鱼。
3.日常观察:每天巡塘一次,观察水色和鱼的动态;消除杂草和水中腐败杂物,清扫食台并对食台、食物进行消毒。
10. 鲢鱼养殖密度与产量
一亩地能够养活5000斤花鲢。
对于养鱼来说,1亩地的池塘容量为6300立方米左右,假设鱼塘深度为2米,则1亩地的鱼塘容纳水量约为12600立方米,按每立方米水体中鱼只数为0.8尾计算,则1亩地的鱼塘最多可以饲养10000尾鱼,如果通过科学饲养,每尾鱼每年平均增重2斤,则1亩地的鱼塘就可以养活5000斤花鲢。
延伸内容:当然,要想养出健康高效的花鲢鱼,还需要注意鱼塘管理、营养饲料配比、水质环境控制等方面的问题。
此外,市场销售方面的影响也应该引起注意。
11. 鲢鱼的养殖技术和密度有关吗
花白鲢是一种耗氧性大的过滤性食物的鱼类,当鱼塘缺氧的时候,鲢鱼便浮在水面表层或浮头,对生长有影响,因此要注意饲养密度及管理。
作为主养鱼种,一亩水面应该放养300-350尾的花白鲢,是最合适的范围。由于鲢鱼与其它四大家鱼不是在同一个水层区域内活动,因此可以与四大家鱼混养,提高单位面积的鱼总产量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