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春夏草坪养殖方法(加拿大草原植被类型)
1. 加拿大草原植被类型
巴芬岛,加拿大第一大岛,世界第五大岛。加拿大西北地区北极群岛的组成部分。在巴芬湾以西、哈得孙海峡以北,东隔巴芬湾和戴维斯海峡与格陵兰岛相对。长1600千米,最大宽度800千米。
面积50.75万平方千米。西北 -东南走向。地质构造为加拿大地盾的延续,地形以花岗岩、片麻岩构成的山地高原为主,海拔 1500-2000米,最高2060米。东高西低。山脊纵贯岛的东部,上覆有冰川。中西部福克斯湾沿岸为低地,海岸线曲折,多峡湾。
岛大部分位于北极圈内,冬季严寒漫长,夏季冷凉,自然景观为极地苔原。
2. 加拿大森林植被类型
加拿大不是干旱地区。
因为加拿大大部分地区位于高纬度地区,地广人稀,植被保护相当好。加拿大并且是世界陆地淡水资源储存量最大的国家,因为低处高纬度地区,自然蒸发量极小,加之这个国家高纬度地区人口极少,几乎没有认为破坏,水分涵养高,所以加拿大不是干旱地区。
3. 加拿大草原植被类型图
温尼伯属于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故气候相当极端, 整体来说温尼伯算是世界上最冷的城市之一,就是那种冷到用鼻子吸气会有瞬间结冰的感觉,然后呼气又会随着体内的热气而瞬间融化...
11月中到3月之间平均温度都处于摄氏0度以下(夜晚甚至可以到摄氏-40度)。
温尼伯的冷,即使是从东北来的朋友也会望而却之,但神奇的是这里还凭借全年阳光充足,被称为“阳光之城”,或许是因为夏天的日照时间极长,晚上十点天黑。
夏天也会经常比较凉快,所以温尼伯又被人笑说只有两个季节:“冬季” 和 “大约在冬季”。
还有一个形象的形容温尼伯的四季:冬夏冬冬。
4. 加拿大草原省份
温尼伯(Winnipeg)也称温尼伯格,座落于草原三省东缘,是加拿大第八大城市,也是曼尼托巴省的省会。曼尼托巴省过半数以上的人口都居住于该市。温尼伯全市人口约78万(2018年)。温尼伯的名字源于当地原住民的克里语,意为“浑水”。
温尼伯在地理上属于西加拿大。它是一个运输、经济、制造业、农业与教育的重镇。同时也是西加拿大的重要交通枢纽,距美国国境仅96公里。温尼伯(Winnipeg)和曼尼托巴同时被译作温尼泊和曼尼托巴,原因就是温尼伯当地有一个湖,湖名WinnipegLake(温尼伯湖),因此后来人则形象地翻译成温尼泊。温尼泊的城市中心有大量原住民(印第安人)的接待站,是加拿大原住民聚集地之一。
5. 加拿大草原植被类型有哪些
陆地上低纬度地区自然带特征
纬度自然带的存在早已为研究者们所承认,但关于地球陆地自然带的划分原则和数量,尚无统一的意见。这里所引用的地球陆地自然带,反映了大多数学者所划分的地带,每一自然带的典型和最富有表现力的特征是植被类型,因而这也反映在这个自然带的名称及其特征的描述上。
(1)热带雨林带。分布于赤道带的湿润大陆地区和岛屿上,如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和东南亚的岛屿。本带气候属于赤道多雨类型,终年高温,各月平均气温在25℃以上;降水充沛,年降水量在2,000 毫米左右。整个环境过度湿润,适于热带雨林生长。这里树种繁多,乔木高大,常绿浓密,林冠排列多层,林内藤本植物纵横交错,附生植物随处可见。林中动物以鸟类和猿猴目为活跃。林下的风化壳上,发育着热带的砖红壤。
(2)热带稀树草原带。位于热带雨林带的两侧,在非洲和南美洲有着广泛的分布,而在澳大利亚、中美洲和亚洲的相应地带分布不广。本带气候属于热带干湿季分明的类型,最大的特征是一年中有长达四个月以上的干季。热带稀树草原也称萨王纳群落,主要是由高大的禾本科植物所构成,在草本植被中间,零星地分布着成片的乔木或独株的乔木,如非洲的波巴布树、南美洲的纺锤树等,它们具有能储藏大量水分的旱生构造。热带稀树草原的季相变化非常明显,雨季草木繁茂,干季草原呈现一片黄褐景色。善于疾驰的
食草动物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食肉动物也很丰富,如斑马、长颈鹿、犀牛、羚羊、狮、豹等。茂密的草本植物引起生草过程的发育,因此土壤中进行着腐殖质、氮和灰分养料元素的积聚,形成红棕色土。
(3)热带荒漠带。此带位于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的背风侧,在北非的撒哈拉、西南亚的阿拉伯半岛、北美的西南部、澳大利亚的中部和西部、南非及南美部分地区表现明显。气候属于全年干燥少雨的热带干旱与半干旱类型,植被贫乏,有大片无植被的地区。植物以稀疏的旱生灌木和少数草本植物以及一些雨后生长的短生植物为主。动物种类和数量都很少,成土过程进行得十分微弱,形成荒漠土。
陆地上中纬度地区自然带特征
(1)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分布在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如地中海沿岸、非洲大陆的西南端、澳大利亚大陆的西南沿海、北美洲的加里福尼亚沿海地区以及南美洲西部的智利中部。本带气候属亚热带夏干型,主要形成常绿硬叶林带,以常绿灌丛林为主,发育着褐色土。
(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分布在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如我国的长江流域、日本的南部和美国的东南部、澳大利亚的东南部、非洲东南部以及南美洲的东南部。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常绿阔叶林(又称照叶林)是这里的主要植被,发育着亚热带的黄壤和红壤。
(3)亚热带荒漠草原带。本带处在热带荒漠和亚热带森林带(包括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之间,在北半球位于热带荒漠带的北缘;南半球则出现在澳大利亚的南部以及非洲和南美洲南部的部分地区。气候属于亚热带干旱与半干旱类型。随着由热带荒漠向纬度较高地区推进,年降水量有所增加,但最大降水量常在低温时期,夏季则高温、少雨,使本带干旱、缺水。植被类型属于荒漠草原,通常生长有旱生灌木及禾本科植物,在较湿润的季节里有短生植物的生长,土壤属于半荒漠的淡棕色土。
(4)温带阔叶林带。又称夏绿阔叶林带,主要分布于温带大陆的东部和西部(中部是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亚洲东部的夏绿林,包括我国东北和华北、日本群岛、朝鲜半岛、苏联的堪察加半岛和萨哈林岛等地区,受温带季风气候影响,阔叶树种类成分较欧洲丰富,有蒙古栎、辽东栎以及槭属、椴属、桦属、杨属等组成的杂木林。欧洲西部的夏绿林受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往往形成单一树种组成的纯林,如山毛榉林、栎林等。北美洲夏绿林分布在五大湖以南,直到阿巴拉契亚山脉、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大西洋沿岸低地,这里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植被以美洲山毛榉和糖槭组成的山毛榉林为主。温带阔叶林的土壤主要为棕色森林土、灰棕壤和褐色土。动物种类比热带森林少,但个体数量较多,主要以有蹄类、鸟类、啮齿类和一些食肉动物为最活跃。
(5)温带荒漠带。本带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中部和北美大陆西部的一些山间高原上,以及南美大陆南部的东侧。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旱类型。这里植被贫乏,只有非常稀疏的草本植物和个别灌木;土壤主要是荒漠土。
(6)温带草原带。从东欧平原的南部到西伯利亚平原的南部,这是一条东西走向很宽的温带草原带;北美洲中部和南美洲南部的温带草原,由于一系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改变了呈东西向带状的分布形式。温带草原的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半干旱类型,植被以禾本科植物为主;土壤主要是黑钙土和栗钙土;啮齿类(如黄鼠、野兔)、有蹄类和一些食肉动物(如狼、狐等)是温带草原的主要动物。
.陆地上高纬度地区各自然带主要特征
亚寒带针叶林带,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大陆中、高纬度地区,约在北纬50°~70°之间,如亚欧大陆北部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呈宽阔的带状东西伸展。这里属于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十分寒冷,夏季温暖潮湿。形成了由云杉、银松、落叶松、冷杉、西伯利亚松等针叶树组成的针叶林带;发育着森林灰化土;动物界主要以松鼠、雪兔、狐、貂、麋、熊、猞猁等耐寒动物为多。苔原带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及北美大陆的最北部,以及北极圈内许多岛屿。这里气候严寒,冬季漫长多暴风雪,夏季短促,热量不足,土壤冻结,沼泽化现象广泛。这些环境条件,不利于树木生长,因而形成以苔藓和地衣占优势的、无林的苔原带;土壤属于冰沼土;动物界比较单一,种数不多,特有驯鹿、旅鼠、北极狐等,夏季有大量鸟类在陡峭的海岸上栖息,形成“鸟市”。
冰原带几乎占有南极大陆的全部、格陵兰岛的大部,以及极地的许多岛屿。这里全年由冰雪覆盖,气候终年严寒,最暖月的平均温度仅在某些地区高于0℃。植物非常稀少,仅在高出于冰雪之上的岩崖上,才有某些藻类和地衣的生长。冰原带的动物界也很贫乏,南极大陆没有陆生哺乳动物,仅在沿岸地区特有企鹅一类的海鸟;在北极诸岛上有时可以看到白熊和白狐;在南、北半球冰原带的海水中,有鲸和海豹等。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有哪些规律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主要有以下的基本规律:
(1)纬度地带性。各自然带大致沿纬线方向延伸成一定宽度的带状排列,并按经线方向有规律的南北更替的变化。纬度地带性的产生,主要是太阳辐射受地球形状的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结果。不同纬度的地带,不仅热量条件不同,而且水分条件也有差异,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和自然景观。
(2)经度地带性。自然带从大陆滨海地区向内陆逐渐更替,大体上与经线相平行伸展成条带状。它的产生主要受水分条件的影响,同时也必需具备一定的热量条件。
(3)垂直地带性。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水热条件随高度的增加而变化,这种垂直的气候变化影响到生物、土壤也相应发生垂直变化,因此形成山地的垂直自然带。对某个具体的山地来讲,它总是处在一定的纬度带内,因此纬度地带性也必然给它打下烙印。此外,山体的高度、走向、坡向以及海陆位置等也对垂直地带性变化有重要影响。
(4)非地带性。在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不具备地带性规律,称之为非地带性因素。在它的影响下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遭到破坏,变得很不完整或不很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多样。如在北纬50°~70°的大陆上是东西延伸的针叶林,而南纬50°~70°之间由于大部分是海洋,因而没有亚寒带针叶林的分布。南美安第斯山南段的西侧是多雨的温带森林,而同纬度的山脉东面却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
从以上可以看出,地球上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受各方面规律的支配,其中热量条件是最基本的。在纬度地带性的基础上,又叠加上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诸方面的作用,使得自然带的分布既有一定的规律,又错综复杂。
6. 加拿大大草原省份
萨省位于加拿大中心地带。
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简称“萨省”,被誉为加拿大的“产粮之篮”,以牧场和麦田而闻名。
萨省面积65.19万平方公里,占全加面积6.5%,其中森林面积约35.2万平方公里,淡水面积约8.16万平方公里。人口103,3381。
1984月6月5日,吉林省和萨斯喀彻温省建立友好省关。
7. 加拿大草原地区
一是东南部山区,位于圣劳伦斯河的东南侧, 系美国东部阿巴拉契亚山脉向东北的延伸部分,为低山和丘陵地带。
二是圣劳伦斯河流域低地及大湖区。
圣劳伦斯河流域低地东起魁北克城,西至安大略省罗克维尔,面积为4.6万平方公里。大湖区是加拿大地盾南端的一个半岛,面积约14万平方公里。该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水充足,生长期长,是重要的农业区。加拿大工业心脏地带--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南部就属于这一地区。这里居住着全国50%的人口,生产全国70%的制成品。
三是加拿大地盾。
地盾是一个马蹄型的岩石地区,东部延伸至拉布拉多,南至金斯顿市,并向西北折转,直抵北冰洋。加拿大地盾被公认为是北美洲大陆的核心,由许多古老山脉的根基组成。其片磨岩和花岗岩有35亿年的历史,相当于地球年龄的3/4。由于受到冰河进退的侵蚀,地盾表面只有一层薄土,有利于枞树、美洲落叶松和松树等北方林木的生长。该地区是金、银、锌、铜和铀等各种矿物的蕴藏所在。
四是西中部大平原区,位于大熊湖、阿萨巴斯卡湖一线以西直至西部的科迪勒拉山麓,习惯上叫大平原。该地区南部曾是草原,如今是全国主要产粮区。北部林木茂盛,河川纵横,气候寒冷,不宜农作。最北部靠近北极,是冻土带。
五是西部的科迪勒拉山区,包括东侧落基山脉、西侧喀斯喀特山脉和海岸山脉以及两列山脉之间的高原三部分,是加拿大最高的地区,许多山峰在海拔4000米以上。西沿太平洋的落基山脉,最高峰洛根峰海拔5951米。
六是北极地区。该地区地处北极圈内,主要是群岛,大小岛屿数以千计, 连同其间的水域总面积达1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岛上人口稀少,主要居民是因纽特人,靠捕鱼和捕海兽为生。这里只夏、冬两季,夏季短暂,温度可高达30度,阳光昼夜普照,使苔原上百花齐放,但冬季漫长,终日不见阳光。
8. 加拿大的植被类型
俄罗斯拥有世界面积最大的亚寒带针叶林植被。
亚寒带的针叶林又叫泰加林,泰加林原是指西西伯利亚带有沼泽化的针叶林,现指从北极苔原南界树木线开始向南延伸1000多公里的北方塔形针叶林带,为水平性植被。泰加林几乎从大陆的东海岸一直分布到西海岸,形成壮观的茫茫林海。欧洲-西伯利亚的泰加林是世界上最大的森林,纬度几乎跨了半个地球。由于俄罗斯领土横跨亚欧两大洲,地理跨度太大,欧亚大陆的寒温带地区在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等有所不同。西伯利亚地区纬度较高,冬季严寒而漫长,但夏季日照时间长,气温和湿度适宜,利于针叶林生长。
9. 加拿大大草原地区
alberta是加拿大阿尔伯塔省。
阿尔伯塔省全省面积661848平方公里,是继魁北克省、西安大略省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之后面积第四大的省份。
阿尔伯塔省南部毗 邻美国的蒙大拿州,以北纬49度纬线为界。北部紧靠西北地区,以北纬60度纬线为界。东部与萨斯喀彻温省相接,以西经110 度经线为界。西部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相邻,从北纬60度的西北边界开始,一直到美洲大陆的分水岭落基山脉(Rocky Mountains),以西经110度经线为界,到达落基山脉以后,以落基山脉的顶峰线为界,随着落基山脉呈东南方向走势,一直到达北纬49度与美国蒙大拿州的国界结束。
10. 加拿大森林和草原的类型及分布特点
加拿大平原三省始于草原诸省经济区,包括马尼拖巴,萨斯喀彻温,阿尔伯达三省,面积和人口都占全国的1/5左右,被称为“加拿大的粮仓和燃料库”。
这里大部分是平原,北部属地盾,是全国主要粮食产区,集中了全国农田的3/4,90%以上的大麦,小麦,其中3/4供出口。小麦分布在南部高平原和森林草原带;小麦带的东南矮草原是放牧区。
落基山东侧蕴藏着大量的煤炭,石油,天然气,通过管道输往中央诸省,太平洋沿岸和美国。
工业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炼油业也发展起来,爱德蒙顿和卡尔加里是主要中心。全区最大城市是温尼伯,为全国第四大城市,是东南陆路交通要冲和世界最大的谷物运转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