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 种植
栽培技术
(一)整地
山区培育繁殖材料,选地后除净杂草,就地烧灰作基肥,耕地深25cm左右,耖细整平,依据地势和排水条件,作成宽1.7—1.8m的畦。
平坝地区栽培前作多是早稻,早稻前茬最好是苕子、紫云英等绿肥。早稻灌浆后放干田水,收割后铲去稻桩,开沟作畦,畦宽约1.6m,沟宽33cm,深约25cm,把表土挖松耖细,整成鱼背形。最好先用堆肥或厩肥撒施畦面,挖土时使之与表土混匀。
(二)繁殖方法
川芎用无性繁殖,繁殖材料是带有节间的地上茎茎节,习称“苓子”,主产区历来在山区培育。
1.培育“苓子”
12月底至1月中旬,在平坝地区挖取部分川芎根茎(称为“抚芎”),除去须根泥土,运往山区。栽种期不应迟于2月上旬。栽时在畦上开穴,株行距24—27cm见方,穴深6—7cm。每穴栽抚芎一个,小抚芎可栽两个,芽向上按紧栽稳,穴内施堆肥或畜粪水,盖土填平。
3月上旬出苗。3月底至4月初苗高10—13cm时亮蔸疏苗,扒平穴土,露出根茎顶端,选留粗细均匀、生长良好的地上茎8—12根,把其余的从基部割除。疏苗后和4月下旬各中耕除草一次,同时施追肥,用畜粪水和腐熟饼肥混合浇穴。
7月中、下旬茎节显著膨大、略带紫褐色时为收获适期,应选阴天或晴天露水干后,抓紧采收。收时挖起全株,将受虫害的和根茎腐烂的剔除,留下健全植株,去掉叶子,割下根茎(干后供药用)。把茎秆捆成小束,运至阴凉的山洞或室内,地上铺一层茅草,将茎秆逐层放上,上面用茅草或棕垫盖好。每周上下翻动一次;如堆内或贮存处温度升到30℃以上,应立即翻堆检查,防止腐烂。
8月上旬取出茎秆,割成长3—4cm、中间有一节盘的短节,就成繁殖用的苓子。依据苓秆粗细和着生部位不同,通常把苓子分为大当当、大山系、正山系、细山系、纤子、软尖子和土苓子。其中正山系和大山系较好,栽后出苗整齐,长势较佳;软尖子和纤子是苓秆上部的节,多纤细,节盘不甚突出,贮存的养分少,最好不用。
川芎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长有密切的关系,据收获时测定,茎叶干重与根茎干重成正相关,本田培育苓子须疏苗,必然影响根茎生长;茎秆贮藏期较长,茎节内养分消耗较多,并易遭虫害;连续多年用本田苓子作种,还容易发生根茎变形等退化现象;所以只要有条件,川芎苓子仍宜在山区培育。
2.栽种
8月上、中旬为栽种适期,不宜迟至8月下旬。如栽种过迟,当年生长期短,会使入冬前根茎的物质积累减少。栽前应仔细挑选苓子,把受虫害的、无芽或芽已萌发的剔除。栽时在畦上横开浅沟,行距约33cm,沟深2—3cm。每行栽8个苓子,株距20cm左右;行间两端各栽苓子两个,每隔6—10行的行间密栽苓子一行,以备补苗。苓子须浅栽,应平放沟内,芽向上按入土中,使既与土壤紧密接触,又有部分节盘露出土表。栽后用筛细的堆肥或土粪掩盖苓子,必须把节盘盖住。在畦面铺一层稻桩或稻草,减少强烈日光照射或暴雨冲刷的影响。
近年有些药农以中稻为川芎前作,乃采取育苗移栽的办法;8月上旬把苓子密植于事先备妥的苗床,任其生根出苗,待中稻收割后带土移栽于本田,效果亦好。
(三)田间管理
栽后如连晴不雨,可引水入畦沟灌溉,使表土保持湿润。半月左右幼苗出齐,揭去盖草,随即中耕除草一次,以后约每隔20天再中耕除草一次。中耕时只能浅松表土,以免伤根。前两次中耕应同时补缺苗,挖取密栽于行间的幼苗,带土移植。1月上、中旬部分叶片枯黄时薅冬药,先扯去地上部分,再中耕除草,并将行间泥土壅在行上。
前三次中耕除草后各施追肥一次,用畜粪水与腐熟饼肥或氮素化肥混合穴施;第三次施水肥后,还要用土粪、草木灰、腐熟饼肥等拌匀,施于植株基部。三次追肥须在栽后两个月内施下,以及时供应地上部生长盛期的需要。第二年3月上旬可施一次春肥,用畜粪水加少量氮素化肥淋穴。四川省中药研究所曾作过春肥试验,每亩施猪粪尿750kg,硫酸铵7.5kg,硫酸钾2.5kg,干根茎产量增加了17.4%。
主产区给川芎施肥,特别强调施饼肥,甚至有“一斤饼肥增产一斤川芎”的说法。在饼肥缺乏时,以化学肥料全部或部分代替饼肥,同样能获得相似的甚至较高的产量。
注:农家肥与表14—39相同,饼肥是菜籽饼每亩100kg,化肥与表14—39的NPK处理相同。
病虫害及其防治
1.根腐病
俗称“水冬瓜”。使用根茎已腐烂的苓子作种,或雨水过多、排水不良致使土壤过湿时容易发生;通常近收获时发生较多,对产量影响较大。染病块茎内部腐烂,呈黄褐色浆糊状,有特殊臭味,地上部枯黄凋萎。防治方法:在挖取抚芎和收获苓秆时严格挑选,剔除已经染病者;田间发现病株立即拔除,集中烧毁;与禾本科作物轮作。
2.白粉病
夏秋季发生较多。叶背和叶柄密布白色粉状物,叶片逐渐变黄枯死。可用石硫合剂或甲基托布津或粉锈宁药剂防治。
3.叶枯病
常在5—7月发生。叶上呈现不规则的褐色斑点,严重时叶片焦枯。可用25%粉锈宁1000倍液喷雾防治。
4.川芎茎节蛾
土名“臭鼓虫”,是主产区的主要虫害。在四川灌县每年发生4代,第四代以蛹态在川芎残株或地面落叶间越冬。山区育苓阶段为害最烈,幼虫从心叶或叶鞘处蛀入茎秆,咬食节盘,致使苓子不能作种。在平坝地区为害又造成缺苗。防治方法:育苓阶段可用80%敌百虫100—150倍水溶液喷雾,并注意着重防治第一代二龄前幼虫;平坝地区栽种前严格选择苓子,并用5∶5∶100的烟筋、枫杨叶(麻柳叶)和水,共泡数日后浸苓子12—24小时。
5.蛴螬
9—10月发生。咬食幼苗基部。稻田栽培的不常见,旱地栽培的有时发生较多。
采收与加工
(一)采收
栽后第二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收获。收获过早根茎不够充实,产量低;过迟则气温增高,雨水多时病害常易蔓延。收时选晴天挖起全株,抖掉泥土,除去茎叶,将根茎在田间稍晒后运回。
(二)加工
根茎运回后应及时干燥,一般用柴火烘炕。炕时火力不宜过大,以免表面炕焦;每天翻炕一次,使受热均匀。2—3天后,根茎逐渐干燥变硬,散发出浓郁香气,即取出放入竹制撞蔸,来回抖撞,除尽泥土和须根,选出全干的即为成品。续炕时下层放鲜根茎,上层放半干的,逐日翻炕,直至全部炕干。炕干率为30—35%。每亩产干根茎100—150kg,高产的可达250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