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丹参种植环境及技术(云南紫丹参种植前景)
紫丹参是丹参的一种,药用价值相对较高,对冠心病、神经性衰弱失眠、急慢性肝炎、血吸虫病肝脾肿大等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由于紫丹参的药用价值较高,经过多年采挖野生参数量不断减少,因此为了避免该类药材资源储藏量无法满足实际应用需求,人们开始进行人工栽培。在实际种植过程中,不科学的栽培方法降低了紫丹参品质和产量,因此笔者对紫丹参的栽培技术进行阐述,以期为日后种植者提供参考。
1 种子的选择与处理
种子质量直接影响紫丹参的栽培效果,因此为了提高紫丹参品质和产量,栽培人员应根据科学依据选择种子,采用有效手段对所选种子进行处理。
1.1 粒重测定
紫丹参种子几乎无胚乳,个头小,因此种子萌发和出苗时需要添加肥料,在选择种子时应选择个头相对较大,体重高的种子。采用百粒法对千粒重量进行测量,应重复称重以保证的数据真实性与准确性,以3次为最佳,所得参数需按照《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中的要求进行处理。
1.2 吸水率测定
播种时前4小时应使种子充分吸胀吸水,若此时期缺水,种子将不能萌发。将样品种子放置在25摄氏度恒温环境下装有蒸馏水的培养皿中,每隔2小时取出种子,吸干表面水分后称重,直至种子重量达到恒定值。
1.3 温度控制
温度对紫丹参种子的萌发率影响较大,因此应采取梯度恒温处理法,同时将种子放在光照培养箱中25摄氏度进行培育,确保每天光照充足,以此提高种子萌发率。
2 园地选择与处理
2.1 选地
紫丹参主要生长在排水效果良好且土壤质地疏松,海拔120~1 300米的山坡、林下草丛、溪谷旁等区域。因此,根据紫丹参生长习性人工栽培应选择土层比较深厚、海拔地势较高且不易积水的沙壤土种植。此类种植地的排水与透气性能优良,紫丹参根部不易出现根腐病,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减产减质现象发生。
2.2 整地
选好种植地后,需对土地进行清园和翻地。清园是采用除草剂对杂草进行杀根锄草,尽管除草剂可能对种植环境造成一定破坏,但具有经济成本低且效率快的优点,为了避免对紫丹参健康生长造成抑制影响,应在喷洒除草剂7天后进行种植。翻地要求栽培人员掌控深浅度,一般种植条件下应将翻地深度控制在30~40厘米,若是翻地过深,紫丹参的根部会不停向下生长,最终只能获得1或2根主根;若翻地太浅,根系不能深入土层降低耐旱耐涝能力,由于土层表面营养成分不足,所以只能收获一些又细又小的须根,严重降低紫丹参栽培品种与产量。
2.3 基肥
基肥的主要作用是增加种植地的土壤养分,为紫丹参健康生长提供有力支持。目前多数栽培基地选择使用效果优良且无污染的腐熟农家肥,适当搭配一些营养成分较充足的绿色有机复合肥。施加基肥时,根据不同种植阶段的要求适当选择施肥方式,常用方式有2种:一是撒肥,在翻地之前将肥料撒在地里;二是点施,要求1个参坑一点肥,为了避免出现烧苗现象,栽培人员应确保肥料与参苗间相距至少15厘米,严禁二者直接接触。
2.4 移栽
根据紫丹参的生长特点,最佳移栽时间在3~4月。在移栽过程中,栽培人员应确保芽头向上,种植密度为30厘米×35厘米内每平方米10株,盖土厚度以2厘米最佳。水分(雨水或灌溉)充足的条件下,移栽后5~7天出苗。
3 提高田间管理质量
3.1 除草
第一阶段,在移栽后约25天进行大面积除草,主要目的是避免杂草与参苗抢夺土壤养分,以保证紫丹参产量;第二阶段,当参苗长度在15~20厘米时,应采用人工锄草,有利于促使参苗快速生长,此时不采用除草剂的原因是避免降低紫丹参品质。
3.2 追肥
第1次追肥时间通常在5月中旬,主要追加的肥料类型为尿素,一般为0.015~0.022公斤/平方米,有利于提高紫丹参的抗逆性与抗病性。第2次追肥时间选在7~8月,追肥类型以尿素和复合肥为主,为0.015公斤/平方米,主要目的是为根部生长提供充足养分。
4 病虫害的防治
4.1 物理防治
采用物理防治方法的根本原因有两点:一是避免对栽培环境造成污染,二是避免降低紫丹参种植质量。常见病害物理防治方法是将患病植株拔除销毁,或移栽至其他种植地区进行单独治疗。常见病害物理防治方法为灯光诱杀、糖醋液诱杀,前者要求在紫丹参种植区安装频振式杀虫灯,主要灭杀对象是棉铃虫、蛴螬成虫、地老虎,成功率高达70%;后者要求以1∶2∶3∶4的比例调配酒、水、红糖、醋,将液体与浓度为90%的晶体敌百虫相混合制成糖醋液,该方法的主要灭杀对象为地老虎。
4.2 化学防治
4.2.1 根腐病
根腐病是紫丹参栽培常见病害,紫丹参的根腐病株从地下须根与支根开始腐烂,根茎外皮变成黑色,随着腐烂程度逐渐加剧,地上茎叶开始枯萎,最终整株死亡。根腐病的主要爆发原因是病残体并未清理干净,该类病菌在地温处于15~20摄氏度时易爆发,可以借助雨水或灌溉水从伤口处入侵植株,因此应做好土质与土壤管理工作,使用浓度为50%的多菌灵800倍液进行灌根,保证每株紫丹参根部的灌液量为250毫升,灌溉次数为连续的2~3次。
4.2.2 根结线虫病
根结线虫病是紫丹参栽培过程中的代表性虫害。根结线虫从根部入侵植株,通过刺激寄主(紫丹参)细胞实现快速分裂,导致根部出现瘤状肿块,患处的瘤块最初为黄白色,由于植株根部被根结线虫寄生,所以根系功能被破坏,随着养分被线虫吸取瘤块逐渐变成褐色,地上植株因养分不足而枯死。该虫病可取2~3公斤浓度为80%的二溴氯苯烷加100公斤水调制杀虫液,在参苗栽种前15天撒入土壤,以此降低根结线虫寄生的可能性。
5 小结
总而言之,在栽培紫丹参时,种植人员需要做好种子选择与处理、选地、整地、打底肥等工作,在适当的时间对参苗进行移栽,根据紫丹参的生长习性进行除草与施肥。病虫害是影响栽培质量的关键因素,种植人员可以采用灯光诱杀等物理防治方法,或者根据病虫害特点调配化学试剂,以此提高紫丹参栽培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