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中药材产业(贵州中药材产业协会)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原创稿
早春时节,在锦屏县三江镇菜园村便团林场铁皮石斛种植示范基地里,农户们正在忙碌着采用贴树种植的方式将石斛种植在杉木上;在施秉县牛大场镇滚金老万亩太子参种植基地上,1万多亩的太子参长势喜人,该镇农技人员正在指导药农开展病虫害防治;在黎平县孟彦镇罗溪村天麻种植基地,中药材专班现场指导天麻种植……黔东南州各中药材种植基地一片繁忙的春种景象。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黔东南州中药材种植面积由64.28万亩增长到109.50万亩,增长70.34%;产值从16.16亿元增加到40.92亿元,增长153.22%。中药材产业成为全州最具特色的优势产业之一。
黔东南州地处亚热带润湿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森林覆盖率达到67.98%,良好的自然生态孕育了优质、丰富的中药材品种和资源。全州已查明中药资源共有2831种,其中药用植物2656种,占全省药用植物3927种的67.7%,占全国11146的23.83%,是全国、全省道地药材主产区。
黔东南州是全国最大的太子参、钩藤、草珊瑚人工种植区,截至2020年底,种植太子参18.5万亩、钩藤42万亩、草珊瑚5.1万亩。建成200亩以上的种植基地(含林下生态种植基地)193个,面积21.15万亩。培育了施秉、黄平、黎平、剑河4个10万亩以上的种植大县。
规模上去了,还要从“源头”上保证药材的品质和质量,黔东南积极开展中药材品种选育。选育的“黔太子参1号”为贵州省第1个通过审定的中药材品种。牵头制定的《太子参种子种根》和《太子参种植技术规范》成为国家标准。制定了系列中药材省州地方标准,大大推动种植技术由一般种植向规范化转变。
与此同时,黔东南州全力开展产品认证,积极推进道地药材品牌建设,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开展专利申报和品牌保护。施秉太子参、施秉头花蓼,剑河钩藤、雷山乌杆天麻、黎平茯苓、榕江葛根、黄平白及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苗医药”、“侗医药”“从江瑶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天麻、山药等品种获得有机认证。太子参和天麻种植技术先后获得一系列发明专利。
围绕药旅结合、药养结合、药文结合,实现种植、加工、观光一体化,黔东南州初步建成5个省级中药材园区。全州参与中药材种植生产经营企业121家,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401个。全州中药产业累计带动农户14.45万户55.63万人。
黔东南州还加强推进中药材产品由原料鲜销向加工定制销售转变。大力引进和培育加工龙头企业,全州现有规模化加工龙头企业49家,年加工干品药材3.6万吨,覆盖种植面积40万亩,年产值9.82亿元。加强“定制药园”建设,打通中药材从种植到加工再到终端的流通渠道,全州共申报6家企业,覆盖种植面积共4.633万亩。
黔东南州将在国家、省对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和民族医药基础优势,继续壮大中药材产业发展,助力全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杨秀全 杨露 钱仕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