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县中药材有什么(嵩县中药材)
目 录
一、柴 胡……………………………………………………………1
二、桔 梗……………………………………………………………6
三、山茱萸…………………………………………………………7
四、皂角刺…………………………………………………………9
五、金银花…………………………………………………………10
六、丹 参…………………………………………………………17
七、黄 芩…………………………………………………………21
八、板蓝根…………………………………………………………25
九、天 麻…………………………………………………………27
十、猪 苓…………………………………………………………31
十一、艾叶…………………………………………………………33
十二、连翘…………………………………………………………35
一、柴 胡
1、嵩县柴胡概况
柴胡为伞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 或狭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根,按性状分别称为北柴胡和南柴胡。嵩县柴胡,又称"嵩胡",属北柴胡,药材以其质硬而韧、独根肥壮、色黄褐,不留残茎,品质特佳,有"柴胡王"之称,深受广大用户的青睐。1983年在全国首次完成柴胡野生变家种的试验,并取得成功。1985年中国药材公司将嵩县定为全国柴胡生产基地重点县,2004年12月,"嵩县柴胡"被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列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
2、、种植技术
2.1柴胡适宜生长的条件:柴胡喜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宜在600-800米海拔高度浅山区较干燥的山坡、林缘、林中隙地、草丛及沟旁生长,耐寒性强,抗干旱,怕水浸,比较理想在沙壤土或腐殖质土的山坡栽培,不宜选择黏土和易积水的地段种植。
2.2良种采收技术:柴胡一年生种子成熟不好,留种应选择2~3年生柴胡。在秋季收获时,选植株生长整齐一致,健壮的田块作留种田,选择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作为种株,种株不进行摘除花蕾,而要进行保花增粒。有条件者可放养蜜蜂辅助授粉。7~8月份开花结果后,待种子成熟时随熟随摘,晒干脱离,取出杂质,置通风干燥处储藏。
2.3 套种:与玉米、豆类等套种。与大田直播技术相比主要优点表现在:①省工省时,节省人力;②很好解决了柴胡苗期遮阴保湿的难题,利于保全苗;③柴胡套种不影响当年套种作物(秋作物)的产量,既能确保年年有收益,又合理利用了土地。
2.4种子处理:播前除去杂质、秕籽、霉变、虫伤等种子。 温水浸种:用40~50℃温水浸8~12h,做到边搅拌边撒子,捞去浮在水面上的秕籽,将沉底的饱满种子捞出沥干,拌入适量火灰即可播种,也可不经处理直接播种。
2.5适时播种:豆类作物(如绿豆、大豆、黑豆等),在出苗后的7—8月份套种;玉米套种应在7月下旬到8月中旬间玉米锄2次杂草后播种,不用盖土,稍加镇压。利用农作物遮荫以便出苗。
2.6 播种方式:条播:在套种作物行间开沟,沟深1cm,将处理过的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土0.5cm左右或不用盖土,稍加镇压。撒播:把种子均匀撒到套种作物行间,用耙耱2~3次,做到上虚下实,以利发芽出苗。柴胡播种只能浅,不能深,否则不易出苗。
2.7田间管理:套种的柴胡在收获作物时,根茬应留长些,和玉米套种玉米茬留在50cm以上,到第二年春去除玉米地上部分即可。一是以免割伤柴胡茎叶;二是根茬可保护柴胡安全过冬。作物收割后要结合中耕除草及时对间苗过密处间苗,一般株距3--5cm,对缺苗地应进行补栽,提高种植密度可较大地提高柴胡产量。柴胡植株生长到10月中旬,地上叶片开始枯蒌黄化,进入越冬休眠状态,管理上有条件的地方于封冻前浇1次越冬水,同时冬季休眠状态时严禁放牧和点火烧其茎叶。
2.8二年生药田管理
返青期:柴胡栽种的翌年春季,当气温达到12℃以上时(3月中旬),根茎芽鞘开始萌动,生长出新植物,此时施入返青肥,每亩施入优质农肥1500kg—2000kg,混入磷酸二铵5--7 kg,地面均匀铺施。
中耕松土:返青后幼苗生长离地面3—5cm高时,用药锄进行中耕松土,打破地表板结,为根系输送氧气,促进生长。以后每隔7—10天再进行一次,连续中耕松土2—3次,以利于提高根的产量和质量。由于田间杂草生长同柴胡植株争夺养分、水分、光照空间,影响植株生长发育,因此,田间见草就立即除净,严防草荒。
追肥浇水:柴胡植株开花期,是全生长期的第二个需养分、水分高峰期,田间土壤肥力不足将影响植株和根系的生长发育。一般在柴胡现蕾期,每亩追施尿素10—12kg,有条件的地方追肥后浇水,满足柴胡植株开花生长发育需要。遇洪涝积水,易引起根部发病,因此要及时排水除涝。
摘蕾促根:对于以生长中药材为主不作留种田的土块在柴胡花蕾期,进行2—3次摘除花蕾,以减少植株营养消耗,有利于提高根的产量和质量。
2.9病虫害防治
根腐病:症状及发生规律:主要危害根部。发病初期,只是个别支根和须根变成褐色,腐烂,而后逐渐向主根扩展,根全部或大部分腐烂,地上部分枯死,一般在7~9月高温多雨季节发病,传染很快。1年生发病较轻,主要发生在2年生植株上。防治措施:选择未被污染的土地种植;种植前进行土壤消毒;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发病时用5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倍液灌根每隔7d灌 1次,连灌2~3 次。并清除病株,7~8月增施磷钾肥,增强其抗病能力;雨季注意做好排水工作,防止积水;减少种植周季,柴胡种植周期控制在一年半。
2.10 采收加工:柴胡在播后的第二年秋季,植株下部叶片开始枯萎时收获,时间为10月中旬至10月下旬。采挖根部时应注意勿伤根部和折断主根。先割去地上茎叶,去掉老茎秆,晒干,捆扎成把,即为软柴胡。然后沿畦的一端,仔细挖出根条,抖净泥土,去净残留的茎叶,晒干即成商品。柴胡干品以身干、根长、无杂质为佳。随收获,随加工,不要堆积时间过长,以防霉烂。采收后晒到7至8成干时,把须根去净,根条顺直,捆成小把再继续晒干为止。将晒好的柴胡,按收购要求装箱或装袋出售。
二、桔 梗
1、桔梗概况
桔梗,别名铃铛花,土人参。以地下根茎入药,有祛痰止咳,消肿排脓之功效。用桔梗加工的桔梗菜为我国朝鲜族之名菜,韩国人对桔梗菜是情有独钟,每年都从我国进口大量桔梗。
2、种植技术
2.1选地整地:桔梗为深根性植物,应选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腐殖质土或沙质土壤为好。选好地后,每亩施堆肥2500公斤,加过磷酸钙20公斤,撒入地内,深翻30厘米以上,整平耙细。
2.2适时播种:桔梗主要用种子繁殖,春播、秋播或冬播均可,亩用种2公斤。也可育苗移栽,因直播产量高于移栽,且根直分叉少,便于刮皮加工,质量好,生产上多用。 注意用种子繁殖须用当年新产种子,新籽发芽快,发芽率高,长出的苗均匀,健壮,利于管理,隔年的陈种子发芽率低甚至不能发芽。
为提高种子发芽率,可先对种子进行处理,播前用温水浸种12小时,用适量湿沙拌匀,堆放几天后再种可明显提高发芽率。采用条播法,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18~21厘米开沟,深2厘米左右,播后盖土1厘米。或采用比较先进的宽幅条播法,即开沟的宽度为10厘米,行距不改变,播后盖土,宽幅条播法有很多好处,如管理简单、成品质量好等。温度适宜,15天左右即可出苗。
2.3 田间管理
合理密植:行距17~20厘米,株距3~5厘米。过密,植株生长细弱,易遭病虫危害。过稀,产量低。采用宽幅条播法的适当间苗,苗不拥挤即可,不必过多的去苗。适当密植是增产的关键。
中耕出草:桔梗前期生长缓慢,易滋生杂草,应及时拔除,以防蔓延造成草荒。定植地先浇透水,待干湿适宜时立即浅松土一次,以免地面干裂透风,造成死苗。中耕宜在土壤干湿度适中时进行。植株长大封垄后即可不用再进行中耕除草。
追肥:苗期需追施稀薄人粪尿1~2次,促使幼苗生长。6月底增施花期肥,以磷钾肥为主,防止因开花结果消耗过多的养分而影响生长。入冬后要重施越冬肥,结合施肥进行培土。翌年春株高1米左右时,适当控制氮肥用量,配合追施磷钾肥,使茎杆生长粗壮,可防止或减轻倒伏。
疏花疏果:桔梗花期较长,要消耗大量养分,影响根部生长。除留种田外,疏花疏果可提高根的产量和质量,生产上可人工摘除花蕾,如用镰刀削去花蕾。或用多效挫,在盛花期喷施用,可阻止开花。
排水:桔梗种植密度高,在夏季高温多湿时,应及时作好疏沟排水,防止积水烂根,造成减产。
2.4主要病虫害
根腐病 症状:是由真菌中半知菌类镰刀菌引起的一种根部病害。发病期6~8月,初期根局部呈黄褐色而腐烂,以后逐渐扩大,发病严重时,地上部分枯萎而死亡。防治方法:A、注意轮作,及时排除积水。在低洼地或多雨地区种植,应作高畦。B、整地时多施基肥,改良土壤,增强植株抗病力, 每亩施石灰粉50~100公斤,可减轻危害,或每亩用5公斤多菌灵进行土壤消毒,发病时可用50%托布津1000倍液浇注防治。C、及时拔除病株。
紫纹羽病 症状:是由真菌中的一种担子菌引起的病害。危害根部,先由须根开始发病,再延至主根;病部初呈黄白色,可看到白色菌索,后变为紫褐色,病根由外向内腐烂,外表菌索交织成菌丝膜,破裂时流出糜渣。地上病株自下而上逐渐发黄枯萎,最后死亡。防治方法:方法同根腐病。
2.5收获加工
采收:种植桔梗因地区和播种期不同,收获年限也不同,一般第二年或第三年采收,采收期可在秋季9月底到10月中旬或次年春桔梗萌芽前进行。以秋季采者体重质实,质量较好。一般在地上茎叶枯萎时采挖,过早采挖根部尚未充实,折干率低,影响产量;收获过迟不易剥皮。起挖时,防止挖断主根。
加工:鲜根挖出后,去净泥土、芦头,用竹刀、木棱、瓷片等刮去栓皮,洗净,晒干或烘干。皮要趁鲜刮净,时间长了,根皮就难刮了。刮皮后应及时晒干。桔梗收回太多加工不完,可用沙埋起来,防止外皮干燥收缩,这样可容易去皮。折干率为30%。 桔梗质量以根条肥大、色白或略带微黄、体实、具菊花纹者为佳。
三、山茱萸
1、山茱萸概况
山茱萸又叫山萸肉、枣皮、芋肉。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干燥成熟果肉。
2、种植技术
2.1生物特性: 山茱萸树高3—5米,花期2—4月,果期4—10月。气温在零下10--35℃能越冬。但因山茱萸于早春开花,如遇上倒春寒会冻坏开放的花蕾减产或绝收。很类似杏花、桃花遭受流的袭击。山茱萸对土壤要求不严,能耐脊薄,但在土壤肥沃、湿润、深厚、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中生长良好。 山茱萸花芽为混合花芽,普遍存在大小年结果现象,异株授粉结实率较高,宜成片栽培。
2.2 繁殖技术:(1)种子繁殖:秋季9-10月采收果实,剥去果肉,漂洗出种子,可立即进行秋播,春季播种,因种胚休眠期较长,采果后用水洗去取出种子,选取饱满的种子用湿沙低温层积,至翌春3月中旬至4月上旬播种子,条播或点播,覆土镇压后,畦面盖草,保持湿润。1月左右出苗后,揭去盖草,加强水肥管理,促进幼苗健壮生长,苗高1米左右,定植。(2)嫁接繁殖:实生苗10-15年开始结果,栽植嫁接苗2-3年始果,可提早进入成果期。7-8月间进行"T"字形芽接法,枝接在早春2-3月。嫁接成活后,需及时松绑,剪砧,加强管理。(3)压条繁殖:春季萌动前,选健壮植株,将近地面的1-2年生幼枝,环割一圈,深达木质部后,压入土中,枝梢露出地面,待长出新根后于第二年春发芽前移栽。
2.3栽增技术:造林地段全面翻耕,早春2-3月造成林,行株距2.5X2.5米或(2X2.5米),深60厘米,每穴施入适当土杂肥,肥土混拌后植1株,填土踏实,扶直,生长期内,追肥2-3次,可提高山茱萸坐果率,增加产量,开花坐果期间,如遇干旱天气,要及时浇水,以免影响产量。 山茱萸以短果枝结果为主,需进行整形修剪,修剪宜掌握多疏删,少短栽的原则,以促使多发短果枝,多结果,一般采用自然开心形和主干分层形两种丰产树形。自然开心形:主干不明显,定植1-2年后,即剪去顶梢,促使侧枝向不同方向延伸生长,通过3-5年的整形修剪,便形成树冠扩展,外圆里空,通风透光,低干矮冠,便于采果与管理的丰产树形;主干分层形:主干明显,通过几年修剪,沿主干四周形成3-4层主枝,最后栽去主干顶梢,矮化植株。以后再在各层骨干主枝上培养向外延伸的副主枝和侧枝,4-5年后,形成枝条均匀,通风透光良好的丰产树形。整形修剪宜在冬季进行,对枯残弱枝,交错重叠枝,粗壮枝应及时修剪,修剪后需加强水肥管理。危害叶部的褐斑病,叶斑病,尺蠖,可定期喷洒波尔多液,蛀食果肉的蛀果蛾,以人工捕捉,一般不宜用药物防治。
2.4采取与加工:秋季9-10月间,果实呈红紫色时采摘,采回后,除去枝叶、果柄等杂质立即加工干燥。山茱萸肉加工方法:A、水煮:果实在沸水中煮5-10分钟,捞起冷却,挤去果核,晒干贮藏。B、火烘:果实放入竹笼,用文火烘至果皮膨胀,冷却挤支果核,晒干存放。C、笼蒸:果实放入蒸笼内,蒸5分钟左右,冷却后挤去果核,晒干收存。 山茱萸肉以身干,油润,色紫红至黑色,味酸涩,果核不超过3%,无杂质虫蛀,无霉变为合格,以无核,肉厚,柔软,色紫红,有光浲者为佳品。
四、皂角刺
1、皂角刺概况
皂角刺别名天丁、皂针、刺。为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的棘刺。全年可用刀砍下棘刺或切片晒干。
2
2、种植技术
2.1采种:应选择生长健壮、树干通直、发育较快、种子饱满、无病虫害的壮龄母树,于10月份采种。采回果实后,不能随意堆放,要摊开曝晒,晒干后,将荚果碾砸碎后用筛除去果皮,再进行风选,即可得到质量较好的净种。然后将种子阴干,装袋干藏。
2.2 圃地选择:应选在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排灌条件良好、土壤深厚肥沃的沙质壤土地块为宜。在播种前,要进行细致整地,均匀施入底肥,亩施有机肥3000-5000公斤,作成平床或高床,床宽约1.2米,床长以地而定。
2.3种子处理:皂荚种子种皮较厚,内种皮有一层似透亮的胶质物,加之种子皮孔较小,透水能力差,发芽慢且不整齐,播种前必须进行催芽处理。其方法:一是在播种前一个月,将种子浸入60℃的温水中,每天换温水一次,使其快速吸水膨胀,一般浸泡3-4天后,就可开始分批捡出已充分膨胀的种子,同湿沙一起混藏堆放,并用塑料薄膜盖严,经3-4天,种皮破裂露芽时,进行播种,此法出苗整齐,发芽率可达95%以上。二是采用1:4~5碱水浸泡48h,再用清水泡24h,发芽率可达80—90%。
2.4 播种方式:一般采用条播,条距为25-30cm,每床约播种4行,播种沟播种10-15粒/米。播种时,将处理好的露芽种子逐一整齐摆放在沟内,覆土3-4cm厚,再用稻草覆盖床面,保持土壤湿润,幼苗出土由黄变绿时,分次揭去稻草,以免灼伤嫩苗。
2.5苗期管理:幼苗出土后,为防止床面板结,用手耙轻轻疏松表土,不能中耕锄草,以免损伤幼苗。当苗高达10-20cm时,结合阴雨或灌溉条件进行第一次追肥,以后生长季节再追肥2-3次,以速效氮肥为好。同时,注意防治蚜虫及野兔为害。一般皂荚当年生苗高可达50-100cm。
2.6移栽:第二年春季2—3月移栽,皂角树喜温暖向阳地区,对土壤要求不严,只要排水良好即可,山区、平坝、边角隙地均可栽植。大田可按7米开穴,栽前把幼苗挖起,稍加修剪,每穴栽苗1株,盖土压实,最后再覆松土,使稍高于地面,浇水定根。
2.7 田间管理:栽后3—4年,每年要在穴边松土除草,并施草木灰或渣滓肥,促使迅速生长。
五、金银花
1、金银花概况
金银花又名双花、忍冬花等,为忍冬科忍冬属植物,为常用中药,以未开放的花蕾和藤叶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散风消肿的功能,主治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等症。以河南封丘产的品质为最佳。
2、种植技术
2.1金银花的种植条件:抗零下30°C低温,故又名忍冬花。3°C以下生理活动微弱,生长缓慢。5°C以上萌芽抽枝。16°C以上新梢生长快,20°C左右花蕾生长发育快。 适应性强。山区、平原、粘壤、砂土、微酸偏戌都能生长。北起东三省,南到广东、海南岛,东从山东,西到喜马拉雅山均有分布,农谚讲"涝死庄稼旱死草,冻死石榴晒伤瓜,不会影响金银花"。
2.2植物特性:忍冬科是多年生,半常绿,缠绕灌木。茎蔓生、细长、多分枝。嫩株绿色,老枝暗红色,单叶对生,卵圆形或长卵形。花成对腋生,花初开白色,2~3天后变黄色,筒状花,有香气,浆果球形,熟时黑色带有光泽,花期5~10月.
2.3新苗种植方法:一般来讲新苗不需要占用大量耕地,可把种植密度增大,到第二或第三年一次移植开,再进行定苗处理。 创新模式是:新苗按株距45cm行距90cm进行种植,这样密度大,不占用耕地,并且便于管理。到第二年,每隔一株苗移走三株,第隔一行移走一行,最终应形成株距、行距均为180cm-200cm。
2.4种植技术
选地整地:金银花适应性强,但对阳光需求大,应选向阳的、相对肥沃的土壤。地选好后,施足基肥,翻松耕细即可。
田间管理:(1)中耕除草:移栽成活后,每年要中耕除草3~4次,3年以后,藤茎生长繁茂,可视杂草情况而定,减少除草次数。
(2)追肥:每年春季、秋季要结合除草追肥,农家肥、化肥均可,每亩追施尿素10~20千克,在植株下要培土保根。
(3)修技整形:多在冬前或早春进行。要剪去弱病枝,以促发新枝,同时结合剪枝,进行金银花育苗。
整形可分常规整形和立杆辅助整形两种。
常规整形修剪通常于移植后次年萌芽后进行,修剪培养成伞形直立小灌木。具体整形修剪的方法:栽后的1—2年内主要是培育直立粗壮的主干。当主干高度在30~40厘米时,剪去顶梢,促进侧芽萌发成枝。第2年春季萌芽后,在主干上部选留粗壮枝条4~5个,幼株留4-5个芽节,老株不超过三个芽节作为主枝,分两层着生。在冬季,从主枝上长出的一级分枝中保留5~6对芽,剪去上部。以后,再从一级分枝上长出的二级分枝中,保留6~7对芽,剪去上部。再从二级分枝上长出的花枝中,摘去勾状形的嫩梢。如没有这种嫩梢,则不要摘除。一般入春后在二级分枝中或原来的老花枝上萌发出的节密而短、叶细的幼枝均是花枝,应予保留。
立杆辅助整形是将茎蔓攀援在高1.3~1.6m的立杆上,插杆后将地上部分全部剪去,只从根部生长的分枝中选留1~3个生长旺盛的枝,将其缠绕在立杆上,让其在辅助杆上向上生长,以形成直立的中心杆。
每年冬、夏两季进行修剪。冬季修剪主要掌握"旺枝轻剪,弱枝重剪,枯枝全剪,枝枝都剪"的原则,要剪去内膛枝、过密枝、交叉枝、病枝、下垂枝、徒长枝、细弱枝、沿土蔓生枝,保留健壮枝条,对所剩余下的枝要全部进行短截,以形成多个粗壮主侧干,逐年修剪形成圆头状株型或伞型灌木状,并促使通风透光性能好,增加产量,又便于摘花。冬剪后,在春季萌芽生长时,能集中利用贮藏的营养,新生枝叶很快成为生长中心,形成大量腋花,产量大幅度提高。夏剪要轻,以剪除郁闭枝、细弱枝为主,适当对少数壮旺枝进行中度短截,控制金银花徒长,以免形成细弱的勾状枝,以改善光照条件,延缓叶片衰老,提高光合效能,增加营养积累。每年夏季,产花后进行多次摘梢,摘去已开花梢,促使形成新的花梢,并剪去靠近根部发出的枝条,以及徒长枝条,减少养分消耗。
生长季节修剪,以"打顶"为主,能促使多发新枝,以达到枝多花多的目的。具体操作:从母株长出的主干留1~2节,2节以上用手摘除,从主干长出的一级分枝留2~3节,3节以上摘除,从一级分枝长出的二级分枝留3~4节,4节以上摘除。以后,从2级分枝长出的花枝一般不再打顶,让其自然生长开发。一般节密叶细的幼枝即花枝应保留。无花的徒长枝,枝粗、节长、叶大,就摘除,以减少养分消耗。通过打顶使每一植株形成灌木丛,增大营养空间,促使大批量花蕾提早形成。
通过整形修剪,金银花便从原来缠绕生长改为枝条疏朗、分布均匀、通风透光、主干粗壮直立的伞形灌木状树形。由于金银花具有当年新生枝条能发育成花枝的特性,通过上述修剪措施,能促进多发新枝,多形成花蕾,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每年冬剪于霜降后至封冻前进行,还应剪除枯老枝、病虫枝、细弱枝、交叉扰乱树形的长枝等。使养分集中于抽生新枝和形成花蕾。采花后,同样进行夏季修剪。每次修剪后,都应追肥1次
2.5病虫害防治:金银花的主要病害是白粉病、叶斑病,主要虫害是咖啡虎天牛、蚜虫、叶蜂、金银花尺硬等。
以下所说农药由于地区不同,药名也有所差别,可根据药效自行选择。
白粉病:危害金银花叶片和嫩茎。叶片发病初期,出现圆形白色绒状霉斑,后不断扩大,连接成片,形成大小不一的白色粉斑。最后引起落花、凋叶,使枝条干枯。防治用药:胶体硫、敌百虫、乐果、粉绣宁、杜邦易保等等。
蚜虫:一般在清明前后开始发生,多在叶子背面。立夏前后阴雾天,刮东风时,危害极为严重,能使叶片和花蕾卷缩,生长停止,造成严重减产。一般于清明和谷雨时各喷1次40%乐果乳剂800—1000倍液即可控制。
2.6采收加工及贮藏
采收:金银花的优良品种如封丘大毛花、鸡爪花等,春季栽植者当年即可结花,秋冬季栽植者次年结花,所以金银花一经栽植,就要考虑花蕾采收和加工问题,准备好采收花蕾的容器和建造花蕾加工烤房。
金银花花蕾发育规律:封丘大毛花在华北地区每年开4茬花,第1茬花从4月中旬开始萌蕾,以后逐渐增多,到5月中旬花蕾发育成熟开始开花,5月底第1茬花结束,以后每30天左右1茬花,第4茬花不集中可陆续开到10月上旬。
金银花单花从萌蕾到开放约需13-20天,春季长些,夏秋季气温较高,花蕾发育较快,发育时间短些。当花蕾长到应有长度的1/2时发育加快,花蕾颜色开始由青变白,如不及时采收,就要开放。
采收时机:金银花从现蕾到开放、凋谢,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米蕾期、幼蕾期、青蕾期、白蕾前期(上白下青)、白蕾期(上下全白)、银花期(初开放)、金花期(开放1、2天到凋谢前)、凋萎期。青蕾期以前采收干物质少,药用价值低,产量、质量均受影响;银花期以后采收,干物质含量高,但药用成分下降,产量虽高但质量差。白蕾前期和白蕾期采收,干物质较多,药用成分、产量、质量均高,但白蕾期采收容易错过采收时机,因此,最佳采收期是白蕾前期,即群众所称二白针期。
采收方法:金银花采收最佳时间是:清晨和上午,此时采收花蕾不易开放,养分足、气味浓、颜色好。下午采收应在太阳落山以前结束,因为金银花的开放受光照制约,太阳落后成熟花蕾就要开放,影响质量。采收时要只采成熟花蕾和接近成熟的花蕾,不带幼蕾,不带叶子,采后放入条编或竹编的篮子内,集中的时候不可堆成大堆,应摊开放置,放置时间不可太长,最长不要超过4小时。
金银花加工凉晒
烤房、烘架的建造:首先要根据种植面积大小确定烤房规模,一般每亩金银花约需烤房3平米,烤房一般为平房,其建造方式有2种:(1)单排烤架式:烤房长度根据金银花面积大小而定,宽度2-2.2m,高2-2.5m,设一门一窗,顶部设2个排气孔,烘干架顺房的长边一侧建造,宽0.8m,高2-2.5m,0.8-1m高处为最低层,向上每隔15-20cm为1层,共6-10层;(2)双排烤架式:烤房长度随金银花面积大小而定,宽2.5-3.2m,高2-2.5m,设一门一窗或两窗,房顶部或近房沿处设2-3个排气孔。无论单排式或双排式,都要求烤房的内壁光洁,不透气。
火炉的放置:为了保证金银花快速干燥和烘烤质量,烤房内应有足够的火力,一般每2-3平米应有1个火炉,火炉放置位置应在走道内,火炉上安装排气筒,以避免或减少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对金银花的污染。
温度控制:开始烘干时温度控制在30-35℃;2h后将温度提高到40℃左右;再经5-10h,温度提高到45-50℃,维持10h;最后温度提升到55-58℃,最高不得超过60℃,烘干总时间为24h。温度过高烘干过急,则花蕾发黑,质量下降;温度太低,烘干时间过长,则花色不鲜,呈黄白色,也影响质量。
操作方法:烘干时先将采回的花蕾撒在竹、苇等材料制成的方形烤盘内,置最下层,2-4h向上移动1次,移至上层后要注意检查是否干燥,达到干燥标准后及时收下贮藏。干燥的标准为:捏之有声 ,碾之即碎。
注意事项:无论是晒花还是烤花,在花蕾干燥前均不能用手触摸或翻动,否则花蕾变黑,降低品质,影响销售。
采花时间:采花时间在上年9-12时,有露水时和降雨天不宜采,如有烘干设备也可采摘。上午采的花青白色质重,干燥容易,香气浓厚,出商品率高,质量好。中午以后和阴天采的花质较差,加工率低。从花的发育过程看,习惯分为青蕾、绿白、大白针、银花、金花凋萎花几种情况。以花蕾上部膨大,长成棒状,青白色时为好,习称为大白针。这时花即将开放,为最佳采摘时间,可以加工出优质商品。
采摘方法:采摘时用竹篮或藤笼,不能用布袋塑料袋、纸盒装,以防受热生潮,体内的酶和蛋白质发酵,变色生霉。花蕾和花组织很嫩,必须轻采轻放,忌用手捋掐紧压,以免影响质量。
晾晒干燥:采后随即进行干燥,晴天晾晒。用竹箔或草席摊薄晾晒,厚度1厘米,不能多翻动。七成干时放在明处散热发汗,再复晒至干。达到花不变脆和破烂为度。阴天雨天须微温烘干,先以35℃-40℃微温烘2-3小时,再升高到50℃温度烘至9成干,不破损。种植面积大和产区应建烘房,严防发霉,提高商品质量。一般6-7公斤鲜花干1公斤商品。
加工分等:加工须从采花和干燥抓起,最好按质别分开干燥,随时拣去杂质,多产一等商品。金银花商品国家标准分为四等。
一等:货干,花蕾呈捧状,上粗下细,略弯曲,表面绿白色,花冠厚稍硬,握之有顶手感;气清香,味甘微苦。开放花朵、破裂花蕾及黄条不超过5%。无黑条、黑头、枝叶、杂质、虫蛀、霉变;
二等:与一等基本相同,唯开放花朵不超过5%。破裂花蕾及黄条不超过10%;
三等:货干,花蕾呈棒状,上粗下细,略弯曲,表面绿白色或黄白色,花冠厚质硬,握之有顶手感。气清香,味甘微苦。开放花朵、黑头不超过30%。无枝叶、杂质、虫蛀、霉变;
四等:货干。花蕾或开放花朵兼有,色泽不分。枝叶不超过3%,无杂质、虫蛀、霉变。
六、丹 参
1、丹参概况
丹参又名红参、血参、赤参、紫丹参等,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xa Bge),以根干燥后供药用。
2、种植技术
2.1丹参原野生于林边地堰,路旁山坡等光照充足的地方。怕涝,耐寒,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地上部分生长最适合气温在20~
26℃,平均气温10℃以下,地上部分开始枯萎。抗寒力较强,初次霜冻后叶仍保持青绿。根在气温-15℃左右、最大冻土深度40
厘米左右仍可安全越冬。种子一般在18~22℃情况下,保持一定湿度,约二周左右可出苗。根段一般在地温15~17℃开始萌发不定芽与根,一般1周左右发新根,20天左右发不定芽。人工栽培以选择土层深厚,质地疏松的壤土或砂质壤土为宜。过粘或地砂的土壤不宜种植。3~5月为茎叶生长旺季,4月开始长茎行秆,4~6月枝叶茂盛,陆续开花结果。7月之后根生长迅速,7~8月茎秆中部以下叶子部分脱落,果后花序梗自行枯萎,花序基部及其下面一节的腋芽萌动并长出侧枝和新叶,同时基生叶又丛生,此时新枝新叶能加强植物的光合作用,受伤或折断后能产生不定芽与不定根的特性,故在生产上应广泛采用根段育苗,是提高丹参产量的有效办法。
2.2选地整地:栽植地直选择上层深厚、疏松、肥沃、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丹参根深,入土约33厘米以上。因此,在前作收获之后,深翻土壤35厘米以上,结合整地,每亩施放腐熟厩肥或堆肥2500-3000公斤,加过磷酸钙50公斤,翻入土中作基肥。手栽前,再翻耕1次整钢耙平,作成1.3米宽的高畦,四周开好深的排水沟,以利排水。
2.3繁殖方法:常有种子,扦插,分株,根段等繁殖方法。现以根段繁殖产量高,生产上以根段育苗移栽和分株繁殖为主。
①种子育苗:7~8月种子成熟后,分期分批采下种子及时播种。在整好的畦内,按行距12~15厘米,开1.5厘米深的浅沟,将种子掺砂均匀地撒于沟内,覆土搂平,稍加镇压。土壤湿润,一般播种后10~15天即可出苗。每亩用种1~1.5公斤。苗高9~12厘米时,移栽地按行距24~30厘米,株距9~12厘米,挖9厘米左右深的穴,每穴栽2~3株。栽后浇水,待水渗下后培土,压紧,以提高成活率,也可以7~8月间直播,按行距24~30厘米开沟。方法与种子育苗相同。每亩用种子1~1.5公斤。当年播种,如浇水施肥等管理措施及时,生长良好,第二年年底收刨,亩产可达250公斤左右。
②分株:在早春或晚秋收刨丹参时,将根剪下供药用。根据自然生长情况,大的芦头可分为3~4株,小的可分为1~2株或不分,一般根上部留3~6厘米(秋季收刨的须剪去茎秆)。将分好的芦头按行距24厘米,株距21厘米,在已整好的畦地里,挖穴栽种,深度与原来在地里相同。栽后立即浇水,待水渗下后培土压紧。晚秋栽种的,年前不能萌发新芽,在每墩上面盖高6~9厘米厚的土,既可防旱保墒,又能避免人畜踩伤幼芽。早春分株栽后,也得培土压紧,及时浇水,即可成活。
③根段繁殖:早春收刨丹参时,即在"惊蜇"前后,选择向阳避风处,挖深30厘米,宽大30厘米,长不定的东西畦向育苗池。池底铺一层骡马粪或麦穰作酿热物,厚6~7厘米,上面再铺一层砂或炉灰,土杂肥或圈肥和土混合好的育苗土,厚10~15厘米。在育苗池的四周用土坯或砖垒地北高南低的矮墙。在"惊蜇"前后,选择粗壮、色鲜红,选0.5~1厘米粗,无病害的新根。种根以根的上、中段为好,整理成把,剪成6~7厘米长的根段。有条件地区根下端可浸泡50ppmABT生根剂溶液中2小时后垂直或略倾斜插于育苗池内,株距1.5~2.5厘米,根上、下端不能倒置。选用根段繁殖后存下老母根可按大田分株移栽方法种植在大田中。扦插完后,覆1厘米厚的土,轻轻拍平。然后用30~40℃温水喷洒池面,一次浇透,用塑料薄膜覆盖严密。池墙上可架秫秸或竹竿,以防塑料布下榻。为了防止夜间低温或寒流,覆盖稻草帘子,做到早晨揭,晚上盖。育苗池要保持土地湿润,浇水要选择温暖有阳光的中午进行,最好浇温水,浇水后及时将塑料薄膜盖好封固。育苗池温度保持在20~25℃,约20天,幼苗萌发出土,30天新叶展露。如池里温度超过30℃以上,则需及时通风降温(一般揭开两侧薄膜即可)。待苗高2~3厘米时,选择温暖有太阳的中午,揭开薄膜晒苗。北方寒冷地区晚上仍需覆盖塑料薄膜,南方地区不用塑料薄膜覆盖。苗高6~9厘米时即可移栽。移栽时间常在"谷雨"前后。整个育苗期40~50天。移栽前,在育苗池内浇水。用小铲挖苗,不可用手拔。移植大田的密度与方法,与分株繁殖相同。
④ 根段大田直播,选0.5~1厘米粗,色鲜红的根,在大田墒情好的情况下直播,保证根的上头向上,可提早发芽,提高产量,一般株行距20х25厘米,每亩用鲜根35~50公斤,栽时用手现折现栽,不可用刀切。
2.4田间管理:蹲苗:幼苗返青之后,要经常松土浅锄。一般不浇水以利根向下深扎,使新生根向下生长,少出细侧根和纤维根,以利提高丹参质量。
排灌:移植后缓苗前应保持畦地湿润,确保成活。成活后一般不浇水。分株,根段繁殖的地块,若在春季收刨,需浇好封冻水。雨季要及时排水,以防烂根。追肥后要浇水。
施肥:在开始现蕾雨季封垄之前,可结合中耕,每亩追尿素30公斤和复合肥15公斤,或磷酸二铵20公斤。丹参根段繁殖的应重施基肥,促使丰产丰收。
摘蕾:6~7月间,除留种子外,及时摘去花蕾。
2.5病害:丹参根腐:是一种镰刀菌引起的根部病害。5~11月发生,高温多雨季节发病严重。被害根先发生湿烂,外皮变黑,逐渐发展到全部根发黑,地上部分植株枯萎。防治方法:注意雨季及时排水,发病期用50%多菌灵1000倍液浇灌。
2.6收获加工:种子繁殖一般2~3年才能收获。分株一般1年半至2年即可收刨,管理措施得当,1年即可收获。根段育苗移栽一年就能收刨,一般在"霜降",到"立冬"之间或春季发芽之前。在畦的一端顺行深刨,防止刨断。将根刨出后,去净泥土,晒干(防止雨淋或水洗)去净须根和附土,即可供药用。每3公斤左右鲜根,可加工1公斤干劲十足货。以条粗,色紫红,无须根,杂质少者为佳。一般备产干品种400~500公斤。
七、黄 芩
1、黄芩概况
黄芩别名:条芩、子芩、山茶根、土金茶根。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以根入药。有清热燥湿,凉血安胎,解毒功效。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
2、种植技术
2.1生态适应性:芩喜生于中高山地或高原草原温凉、半湿润、半干旱环境,喜阳光,抗严寒能力较强,最适平均温度为2-4℃,成年植株的底下部在-35℃低温下仍能安全越冬,35℃高温不致枯死,但不能经受40℃以上连续高温天气;年降水量要求比其它中旱生植物略高,约在400-600毫米;土壤要求中性或微酸性,并含有一定腐殖质层,以淡粟钙土和砂质壤土为宜,排水不良、易积水的不宜栽培。人工栽培以向阳、排水良好,土层深厚肥沃疏松的壤土栽培为佳。忌连作。
2.2繁殖方法:可用播种或分根方法进行繁殖。
播种繁殖:种子采集:花期7~9月,果熟期8~10月,待果实成淡棕色时采收,种子成熟期很不一致,且极易脱落,需随熟随收,最后可连果枝剪下,晒干打下种子,去净杂质备用。
贮藏与寿命:1977年收的种子放牛皮纸袋藏于室温,1979年3月测其发芽率为23%,故隔年种子不能用。但据承德李世报道该处黄芩种子贮藏3年,种子发芽率仍 可达70%,可能该地较凉爽所致。
种子萌发:黄芩种子容易萌发,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种子在15~3O℃下均萌发良好,35℃以上种子萌发较差。生产上分直播和育苗两种,以直播为好,可节省劳力,根条长,杈根少,产量较高。
直播分春播或秋播,春播北方于4月中旬,秋播于8月中旬。
一般于3~4月间采用条播法下种,按行距30~40厘米,开0.6~1厘米浅沟,然后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土5~6毫米,播完轻轻镇压,每亩地播种量1公斤左右,播后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大约15天即可出苗。待幼苗出齐,分2~3次间掉过密和瘦弱的小苗,保持株距8~12厘米。如小面积栽培,为了精耕细作提高产量,也可以采取先在阳畦中播种育苗,当苗高8~12厘米时,再行向本田移栽定植的方法,这样因能提早播种对后期生长发育有利。
分根繁殖:黄芩从播种到收获至少需用2~3年的时间,为了缩短栽培年限,可以应用分根繁殖的方法。在黄芩尚未萌发新芽之前,选3年生黄芩,将其全株挖起。切取主根留供药用,然后依据根茎生长的自然形状用刀劈开,每株根茎分切成若干块,每块都具有几个芽眼,即作繁殖材料,于栽植之前把繁殖材料分别放入50PPm、75PPm、100PPm 三种不同浓度的ABT生根粉溶液中浸泡2小时,经过浸泡处理后,按30X31厘米的行株距分别栽植到地里。
扦插繁殖:6月中旬前的营养生长期。剪取茎梢(顶端带芽梢部分)8~10厘米,去掉下半部叶,扦插行株距10厘米×6厘米,搭阴棚,插后浇水保湿,以后根据天气和湿度决定喷水次数和喷水量。不宜过湿,防止插条腐烂。
2.3 田间管理:无论采用播种或分根繁殖的,在出苗期都应保持土壤湿润,适当松土、除草。育苗移栽的在幼苗长至6~8厘米高时,选择阴天把苗移栽到大田中去,定植行株距25~30×12~15厘米,移栽后及时浇水,分根繁殖时其行株距参照播种定植的标准,于定植后7~10天即能萌芽,结合除草松土可向幼苗四周适当培土,以保持表土疏松,没有杂草,有利植株正常生长。6~7月间为幼苗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根据苗情酌施追肥,通常每亩施用过磷酸钙20公斤,硫酸铵10公斤。
二年生的苗子在4月份开始返青,6~7月抽薹开花。如计划采收种子,于开花之前要多施追肥,促进花朵旺盛,结籽饱满。若不需要采种,则应在抽出花序之前,将花梗剪掉,控制养分消耗,以促使根部生长,增加药材产量。
2.4病虫害及其防治:
叶枯病(sclerotium sp.)于高温多雨季节,容易发病,开始从叶尖或叶缘发生不规则的黑褐色病斑,逐渐向内延伸,并使叶干枯,严重时扩散成片。防治方法,秋后清理田园,除净带病的枯枝落叶,消灭越冬菌源,发病初期喷洒1:120波尔多液,或用50%多菌灵10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10天喷药一次,连续喷洒2~3次。
根腐病栽植2年以上者易发病,往往根部呈现黑褐色病班以致腐烂,全株枯死。防治方法;雨季注意排水,除草、中耕加强苗间通风透光;实行轮作。
黄芩舞蛾(prochoreutis sp.)是黄芩的重要害虫。以幼虫在叶背作薄丝巢,虫体在丝巢内取食叶肉,仅留上表皮,一年发生4代以上,10月以蛹在残叶上越冬。防治方法:清园,处理枯枝落叶等残株,发生期用90%敌百虫或40%乐果乳油喷雾防治。
2.5采收与初加工:栽培1年的黄芩虽然可以刨收,但质量较差不符合药典标准。通常种植2~3年的才能收获。于秋后茎叶枯黄时,选择晴朗天气将根挖出,刨挖时注意操作,切忌挖断,对收获下来的根部,去掉附着的茎叶,抖落泥土,晒至半干,撞去外皮,然后迅速晒干或烘干。在晾晒过程避免因阳光太强、晒过度会发红,同时还要防止被雨水淋湿,因受雨淋后经芩的根先变绿后发黑,影响生药质量。以坚实无孔洞内部呈鲜黄色的为上品。新刨收的鲜根经过干燥加工,大致3-4公斤可以加工成1公斤干货。一般每亩能收鲜品560-860公斤,加工后可得150-280公斤的商品生药。
2.6 商品规格标准,黄芩商品分条芩和枯碎芩两个品别。
条芩:一级:干货。呈圆锥形,上部比较粗糙,有明显的网纹及扭曲的纵皱。下部皮细有顺纹或皱纹。表面黄色或黄棕色。质坚、脆。断面深黄色,上端中央间有黄绿色或棕褐色的枯心。气微,味苦。条长10厘米以上,中部直径1厘米以上,去净粗皮,无杂质,虫蛀和霉变。二级:干货。呈圆锥形,上部皮较粗糙,有明显的网纹及扭曲的纵皱。下部皮细有顺纹或皱纹。表面黄色或黄棕色,质坚、脆。断面深黄色,上端中央间有黄绿色或棕褐色的枯心。气微,味苦。条长4厘米以上,中部直径1厘米以下,但不小于0.4厘米,去净粗皮。无杂质、虫蛀和霉变。
枯碎芩:统货:干货。即老根多中空的枯芩和块片碎芩及破碎尾芩。表面黄色或浅黄色。质坚、脆。断面黄色。气微,味苦。无粗皮,茎芦、碎渣、杂质、虫蛀、霉变。
2.7备注 无性繁殖技术对黄芩产量及有效成分的影响:通过不同扦插材料,不同季节和温湿度等对比试验,对黄芩无性繁殖进行研究。用无性繁殖法扦插育苗的黄芩,在加强田间管理条件下,不但产量高,平均亩产达385公斤,最高单产427公斤,而且有效成分黄芩甙(C21H18O11)含量高达13.4%,超过《中国药典》不得低于4%的规定,也高过有性繁殖(12.9%)和野生样品(9.4%),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新技术。
八、板蓝根
1、板蓝根概况
板蓝根别名大靛、菘兰、菘青、大青等。为十字花科二年生草本。以根入药称板蓝根,只一年起收,以叶入药称大青叶,根及叶味苦、性寒。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的功能。
2、种植技术
2.1板蓝根可作为一年生种植,要得到种子,需二年栽种可得到种子。喜温和、湿润气候,耐寒、怕涝,水浸后易烂根,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地均可种植。底肥充足耐连作。但选择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为宜。
2.2栽培技术
整地施肥:菘兰系深根植物,选择土层深厚,疏松的土地。
每亩施圈肥3000-4000公斤,亩施二铵15公斤,亩用生物钾肥4公斤,均匀撒于地内深翻30CM以上,有利于根部生长成顺直光滑不分叉。然后做成1米宽的平畦,以待播种。
播种:春播在4月上旬,夏播5月下旬。以条播为好。播前种子用40度温水浸泡4小时,用草灰播拌匀。然后在畦面上按行距20cm,开一条1.5cm深的浅沟,将种子均匀撒于沟内,复土1cm,稍加镇压,灌透水7-10天可出苗,如种子发芽率70%,每亩用种量2.5公斤左右。
留种与采种:一年生大青叶不开花结果,春播的当年可收根。在刨根时,注意选择无病、虫害,粗大健壮不分叉的根条留种。按行距40×30cm,移栽到肥沃的留种地里培植。栽后及时浇水,加强管理。冬季需培土、施肥防寒。翌年4月幼苗返青后及时浇水松土除草。不可过量施氮肥,否则茎杆徒长细弱,遇风雨易倒伏,不利种子成熟。因此根本要配合施磷钾肥,种子顺序成熟后,采收晒干脱粒,放置迎风干燥处贮存。
田间管理 松土除草:播各后保持土地湿润,以利出苗。幼苗出土后浅锄,防止伤幼苗,经常保持土疏松无杂草。
间苗定苗:苗高7-8cm时按株距6-10cm定苗,去弱留壮缺苗补齐。
追肥浇水:以收大青叶为主的,一年要追3次肥,第一次在定植后,每亩用尿素10-15公斤,在行间开浅沟施入,地旱及时浇水。第2,3次都在收完叶子后立即追肥,每次可用圈肥并适当配施磷钾肥供使植株生长壮旺。以收板兰根为主的,生长旺期不割叶子,少追氮肥,适当施用肥和草木灰,促使根部生长粗大,产根量高,根叶兼收时,生长旺盛时期割一次叶子,秋后收根。
2.3防治病虫害
霜霉病:为害叶部,叶背面不产生白色或灰色霉状物,无明显病斑严重时叶枯黄。防治方法:①采取农业综合防治地排水,夏防涝,通风透光,浇毁病株。②发病初期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或百菌清喷施,控制其蔓延。
菜青虫、蚜虫:危害叶片,严重时将叶片吃成网状,叶片变苗、卷曲、植株矮小,蚜虫用40%乐果乳剂2000倍喷施,莱青虫用敌杀死,万灵进行喷洒防治。在生长期进行两次辛硫磷灌根,以防地蛆,造成烂根。
2.4收获加工
如收大青叶,播种后水肥管理跟上去,一年可割收2-3次。割收叶子时选晴天,立即晒干、色绿、质量好。如遇阴雨应烘干,否则要发霉变黑,降低质量。干后即可供药用。收板兰根时,注意不要刨断刨伤,影响质量,把刨回的根晾到6-7成干,去掉泥土,捆成小捆,晒至完全干燥。以粗壮均匀,条干整齐粉性足实者为佳品,一般亩产板兰根300-500公斤,于叶200公斤左右。
九、天 麻
1、天麻概况
天麻为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 的干燥块茎。又名赤箭、离母、鬼督邮、神草、独摇芝、赤箭脂、定风草、合离草、独摇、自动草、水洋芋。立冬后至次年清明前采挖(以冬麻为好),立即洗净,蒸透,敞开低温干燥。是著名的中药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入药。富含天麻素,香荚兰素,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其性辛、温、无毒,有抗癫痫,抗悸厥,抗风湿;镇静,镇痉,镇痛,补虚,平肝息风的功效。功能主治平肝息风止痉。用于头痛眩晕,肢体麻木,癫痫抽搐,破伤风。头昏眼花,神经衰弱,风寒湿痹,小儿惊风等症。
2、种植技术
2.1 生态气候条件
菌:天麻有性繁殖必须与萌发菌和蜜环苗共生,即天麻胚胎生长(早期生长)靠萌发菌,当胚胎 形成后必须与蜜环菌共生。
因此,种植天麻首先要选优质萌发菌和蜜环菌。
温度:天麻喜凉爽环境,最适宜生长温度 10—25℃,8℃开始萌动生长,30℃就会停止生长。超过 30℃时蜜环菌和天麻生长受到抑制。
湿度:天麻喜湿润,它适宜生长在疏松的沙质土壤中,一般腐殖土含水量达 50%一 60%,天 麻生长良好。土壤湿度过大会引起块茎腐烂。
光照:天麻从种到收,阳光对其影响不大,适宜室内栽培。院外培育天麻种子,箭麻出土后, 太阳光直接辐射会灼伤茎秆,需搭棚遮荫避光防风。
风:氧气对天麻及蜜环菌生长繁育极为重要。室内及地下室栽培必须留通风口,以保证空气流 通,种植天麻的土质要疏松,利于通气渗水。
土质:土壤质地不同对天麻生长影响很大,天麻及蜜环菌适宜在较疏松的沙质土壤中生长,粘 重的土壤排水性差易积水,影响透气,导致块茎死亡,沙性过大的土壤,保水性能差,易引起土壤缺水,同样影响块茎和蜜环菌生长。土壤 pH以 5.5—6.0,在微酸性土壤中栽培为宜。
2.2增产技术
场地选择:太阳直接辐射较差的地方是种植天麻的最佳场地。室内、室外、地下室三种不同的 环境下均可进行种植,可人工为其创造适宜的生长条件。有性繁殖的麻种,一穴产的麻种可分栽10—15穴,在山上种植省工、省料。高寒区,海拔 1000m 以上要选择阳坡种植。海拔 500m 以上选择半阴半阳坡 种植。500m 以下最好选择阴坡种植。
最佳播期:播期原则主要考虑温度,应选在天麻种已进入休眠而蜜环菌可以继续萌发生长的阶段:在日平均气温已降到10℃以下,5℃以上为最佳播期。天麻有性繁殖最佳播期:浅山区(海拔800m以下)在 3—4 月;高寒山区(海拔800m以上)在 4—5 月。无性繁殖最佳播期,浅山区在 11月,高寒山区在3月,超过3月底海拔1500m以下地区不能种植。
有性繁殖:天麻有性繁殖的增产技术是通过"四新"的种植管理达到"四高"的增产效果。"四新":一是菌种新,老菌柴传菌慢、菌丝老化、杂菌污染;二是菌材新,避免营养不足;三是麻种新, 避免因种子退化而减产;四是 种植方法新,新场、净沙土、小穴、短棒、细材。"四高":一是萌发率高,用有性繁殖的天麻种子配上 优质的萌发菌播种,萌发率比传统种植萌发率提高一百倍以上;--是成活率高,用萌发菌和蜜环菌种植成 活率比传统方法提高 80%;三是管理技术水平要高,用新方法种植管理方便;四是产量高,用有性繁殖的种麻,60—70cm 一窝,每窝下种 250g,产量可达 15kg 左右,比传统的种法产量可提高 20 倍以上。
调节气候:天麻栽培增产的关键问题是人为地控制调节气候使天麻高产。人工保湿、控温、避免太阳光直接辐射、防雨淋、创造通风排水条件是高产的关键技术。夏季必须搭遮荫棚,特别是在低海拔、易热区要先搭荫棚后播种,使温度保持在 8—30℃,土壤湿度保持在 50%—60%。播种后40天内要采取遮雨措施,保证种子萌发。冬季要增温保湿延长生长时间,提高产量。要采用杂交育种或异花授粉培育种子,采用 50%辛硫磷防虫,保证成活旺长。
2.3种植
备料:天麻有性繁殖每穴需蜜环苗 100g,萌发菌 1 包(400—500g),天麻人工授粉成熟朔果8—10个,长3—6cm、粗 50cm 阔叶杂木(栎类即柞树棒最好)10 根,干栎(柞)树叶1kg,长3—6cm 的细树枝 1kg,净沙100kg左右。
育种:每年10月挖天麻时,选顶芽饱满、无虫蛀、无病斑,150g 以上大箭麻,选好后埋于沙中过冬眠期。也可到小满前后在山上挖出苔野箭麻。培育种子要经过培土育麻、抽苔、开花授粉、打顶摘果。主要是授粉,杂交或异花授粉最好,天麻花是从下向上依次开放,开一朵授粉一朵。授粉后 17—19 天朔果成熟,成熟的朔果上面有6条突起的黑线,用手摸感觉微软,眼观透明即可采收,果成熟一个采摘一个。天麻种子寿命短,应当天摘当天种。特殊情况不能及时播种,将果晾 2—3 小时,用牛皮纸袋包好 放于 4℃冰箱恒温贮藏。另外可将种子拌入萌发菌内保存,最长不超过 5 天就要播种。
播种:造穴 穴大小为 60x70cm,平地;材料最好用砖,其它亦可,但必须通风、保湿、沥水。山上开穴,要注重保水沥水。坡度 5—10 度,最好顺坡开,15度以上最好横开穴,但切记要开排气孔。 菌种拌种 将萌发菌叶用手慢慢撕碎,把成熟的天麻朔果 8—10 个,分3次掰开贴紧树叶均匀将种子 拌入菌叶中(最好 2 人操作,一人撕菌叶,一人播种子),搅拌次数不少于 3 遍。原材料的处理 把准备好的干树叶头一天浸泡在清水中,将新鲜树棒砍成鱼鳞口,深度以砍到木质部 为宜,把指头粗细的长 2cm 的 1kg 树枝,在种前同时浸泡于 0.2%的硝酸铵水中 10 分钟。 穴种 先铺 5cm 厚的沙,在沙土上均匀铺放泡好的湿树叶 250g,将1/2拌有种子的萌发菌均匀撒于 树叶上,然后放新棒 5 根,间距8cm,棒两头留8cm空,再放1/2的蜜环菌(放鱼鳞口处),再放上泡好的细树枝,然后填上沙,以遮住菌棒为好,第二层种法同上。种好后用5—6cm厚的沙封项。在山上种时, 种好后将顶部覆土踏实,以防种后穴顶部下陷积水,种后上面用编织袋盖好,或先培菌柴(床),再用萌发菌、种子种植也可。
3.4收获加工 收获最佳期 天麻收获最佳期是在当年的 11 月至次年的3月,如果 4月以后天麻出土采挖,天麻质量就会下降。 加工收获的箭麻不宜久放,应及时加工,蒸煮:在5kg水中放100g明矾,待水开矾化后放入天麻。 分级煮:150g以上煮15分钟;80g 以上煮7—10分钟;80g以下煮 5—8 分钟,不能过熟,否则会影响折干率和药效。天麻煮好后用硫磺熏20—30分钟,再晾干或烘干熏后色白净,质量好,可防虫。
十、猪 苓
1、猪苓概况
猪苓,别名野猪食、黑药、猪屎苓、地乌桃等,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ies]的干燥菌核, 猪苓具喜冷凉、阴郁、湿润,怕干旱的特性。一般在3月下旬,表土层5厘米处温度达到8-9℃时,菌核开始生长,菌核体上萌发出许多白色毛点,随着气温的升高,毛点不断长大变厚,形成肥嫩有光泽的白色菌核,逐渐向地表生长。8、9月地温达12-20℃时,菌核生长进入旺盛期,体积、重量迅速增加。菌核色泽从基部到中间由白变黄。此时如遇连阴雨天,空气湿度增高,部分菌核生长出子实体,开放散出孢子,如白雾状。
2、种植技术
2.1植物特性:猪苓为担子菌纲多孔菌科,菌丝特化形成菌核。菌核呈长形块状或不规则球形,稍扁,有分枝干姜状,表面灰黑或白色至淡褐色,凹凸不平,有皱纹或瘤状突丰收,干燥后坚而不实,断面呈白色至淡褐色,半木质化。子实体从理于地下的菌核内生出。菌柄往往于基都相连或大量分枝,形成一丛菌盖,总直径达15厘米以上。菌盖肉质,干燥后坚硬而脆,圆形,中央为脐状,表面近白至淡褐色,边缘薄而锐,常常内卷。菌肉薄,白色。菌管与菌肉同色,与菌柄呈延生;管口圆形至多角形,每毫米3~4个。
2.2生长特性:喜肥沃湿润、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萌坡熟地。猪苓在地面下5厘米温度8~9℃时开始生长,15~20℃时生长最适,25~30℃菌丝停止生长,进入短期休眠,或者长出子实体,度过不良环境,以孢子繁衍生息。秋末冬初,地面下5厘米,温度低于8℃又进入冬季休眠期。一年中4~6月和9~10月为猪苓菌丝的活跃生长期。
2.3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最好选择海拔高度1000~2000米的林下,坡向东南或西南即半荫坡,土层深厚、腐殖多,疏松的砂质壤上。植被物为桦木、橡、槭、桦等林下。
繁殖方法:目前人工栽培多栽小猪苓进行繁殖。
栽培时间:最好在春季3-4月或秋季7~8月,这时猪苓正度过休眠期进入生长期,密环菌也处在生长期,两者可相互建立良好共生关系。
栽培方法:采用坑栽,一般坑深50厘米,长宽各70厘米。林下栽培,既防止破坏森林,又能给猪苓创造适宜的环境和防止水土流失。栽培前首先要培育好密坏菌的菌床或菌材,一般用长有密环菌的朽树根、树枝、树皮作菌种和砍的新树棒(粗约10厘米,长50~60厘米的短节)堆放在坑内,盖土20~25厘米,温度适宜,经过1~2个月即可使用。也可使用培育好准备栽天麻的菌材,或栽过天麻尚未腐烂又没长杂菌的老棒来栽培猪苓。一窝用5根菌棒,下种菌核0.18千克。栽时选完整无伤的新鲜野生小猪苓,或把猪苓核分成小块,每块大小如核桃一般,用手指压紧使菌核扯断的菌丝断面与菌材紧密结合。一根菌材上可压放苓块7~8个,栽好一根,用腐殖上把四周培好,不留空隙。以此类推,一般只栽一层,最好盖腐殖土20~25厘米,略高出地面,两年后可以采挖。
2.4采收加工:猪苓多年生习性,一两年内产量不高,栽培三四年才是繁殖旺盛时期。收获中要注意表面土层中的菌核。全年都可以采收,以夏秋季采收为好。色黑质硬的称为老核,这就是商品猪苓,也就是第一代第二代猪苓。色泽鲜嫩的灰褐色或黄色猪苓,一般核体松软,可作种核。在收获时要去老留幼,将已收获的猪苓菌核去杂刷洗,弄得干干净净,然后在日光下自然晾晒,干后即可装运销售。用麻袋或竹箩装,放干燥处保存。猪苓外皮乌黑光泽,体重,坚实,断面洁白或黄色者为佳。
十一、艾叶
1、艾叶概况
艾草,别名:冰台、遏草、香艾、蕲艾、艾蒿、艾﹑灸草﹑医草﹑黄草﹑艾绒等。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株有浓烈香气。茎单生或少数,褐色或灰黄褐色,基部稍木质化,上部萆质,并有少数短的分枝,叶厚纸质,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基部通常无假托叶或极小的假托叶;上部叶与苞片叶羽状半裂、头状花序椭圆形,花冠管状或高脚杯状,外面有腺点,花药狭线形,花柱与花冠近等长或略长于花冠。瘦果长卵形或长圆形。花果期9-10月。全草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艾叶晒干捣碎得艾绒,制艾条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
2、种植技术
2.1植物特性:艾草属多年生草本,地下根茎分枝多。株高45-120cm。喜温暖湿润气候,耐旱,耐荫。以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栽培为宜。
2.2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艾草的生长与地形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来说艾草的适应能力较强,但是不能经常积水,所以选择地形的时候要尽量选择平整的或者是利于排水引流的地形,一般不考虑坑坑洼洼的地形,但是周围一定要有充足的水源。为了让艾草更好更快的繁衍,所以土壤尽可能选择饱和性比较好的土壤。地一般做畦,畦宽1.5米左右,畦面中间高两边低似"鱼背"型,以免积水,造成病害,播种前要施足底肥,一般每亩施腐熟的农家肥4000千克,深耕与土壤充分拦匀,排后即浇一次充足的底水。
繁殖方法:有两种,种子繁殖和根茎繁殖(种苗繁殖),平时的种植中最常用的种植方式是根茎繁殖,通过从老的艾草旁边挖取新的块茎进行移栽,这样生长速度快,但是也要注意在挖块茎的时候不要损坏主要部位。
栽培时间:种子繁殖,每年3-4月;根茎繁殖全年均可,但最好在每年11月份,种苗繁殖在每年2-3月,苗高5~10厘米进行。
栽培方法:在2~3月苗高5~10厘米,选地面潮湿(最好是雨后或阴天)时,从母株茎基分离的幼苗,按株行距30厘米×40厘米栽苗,每穴2~3株,覆土压实。栽后2~3天内如果没有下雨,要浇水保墒。
田间管理
栽植成活后,苗高30厘米时施用尿素90千克/公顷作提苗肥,阴雨天撒施,晴天叶面喷施。在4月上旬中耕除草1次,深度15厘米。6月中上旬蕲艾采收后翻晒园地,清除残枝败叶,疏除过密的茎基和宿根,深度15厘米。11月上旬,施入农家肥、厩肥、饼肥等作为基肥。干旱季节,苗高80厘米以下叶面喷灌,苗高80厘米以上时全园漫灌。
2.4采收加工:可以收割三季(管理好的一亩地一年可以收获到五次),每一次可以收纯叶125公斤左右,三季一共可以收获600公斤左右。每年3月初在地越冬的根茎开始萌发,4月下旬采收第一茬,每公顷每茬采收鲜产品11250~15000千克,每年收获4~5茬。每采收一茬后都要施一定的追肥,追肥以腐熟的稀人畜粪为主,适当配以磷钾肥。采后除去杂质和枯叶,摊在太阳下晒至五六成千,扎成小把,再摊放在太阳下晒至足干,或采叶阴干。
十二、连翘
1、连翘概况
连翘为木犀科植物,味苦、性微寒,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功效。用于痈疽、瘰疬、乳痈、丹毒、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温热入营、高热烦渴、神昏发斑、热淋尿闭等症。具有抗菌、抗炎、解热、镇吐、利尿、强心、抗肝损、镇痛、抗内毒素、抗病毒、降血压等作用。
2、种植技术
2.1植物特性:连翘的萌生能力强,在平茬后的根桩或干支,都能繁殖萌生,较快地增加分株的数量,增大分布幅度。连翘枝条的连年生长不强,更替比较快,随树龄的增加,萌生枝以及萌生枝上发出的短枝,其生长均逐年减少,并且短枝由斜向生长转为水平生长。据调查,8年-12年生植株,4年萌生枝上的一年生短枝是最多的,以后逐渐减少。连翘的丛高和枝展幅度不同年龄阶段变化不大。连翘枝条更替快,萌生枝长出新枝后,逐渐向外侧弯斜,所以尽管植株不断抽生新的短枝,但是高度基本维持在一个水平上。喜光,有一定程度的耐荫性;耐寒;耐干旱极薄,怕涝;不择土壤;抗病虫害能力强。
温度条件:连翘常生长在海拔200~2000m的半阴坡或向阳坡的疏灌木丛中。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生态气候环境,具有耐寒、耐旱、耐涝、耐瘠薄,枝条萌发能力强等特性。年平均温度8~12℃环境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18~20℃,最高气温大于35℃或最低气温低于-15℃生长受抑制。播种期适宜温度为10~15℃,开花期最适温度18~20℃,生长期内年无霜期大于170天。
降水条件:连翘在肥沃、瘠薄的土地、悬崖、石缝处均能生长,适宜于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气候。在自然分布区内,要求年降水量800~1000mm,相对湿度60%~75%为宜。降水过多,湿度过大易出现倒伏和荚果霉变。
光照条件 连翘要求阳光充足的生态环境,年日照时数大于1500小时,≥0℃年积温4000~6000℃,最热月平均气温25℃以上,最冷月平均气温-5~5℃,对土壤要求不甚严格,中性、微酸或微碱性土壤均能正常生长,但在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沙质壤土生长较好,有利品质和产量形成。
2.2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整地选择地块向阳、土壤肥沃、质地疏松、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于秋季进行耕翻,耕深20 - 25厘米,结合整地施基肥,每亩施圈肥2000 -2500千克,然后耙细整平。直播地按株行距150厘米×200厘米,穴深与穴径30 - 40厘米;育苗地作成1米宽的平畦,长度视地形而定。
繁殖方法:可扦插、播种、分株繁殖。扦插于2月-3月进行。播种右在秋季10月采种后,经湿沙层积于翌年2月-3月条播。苗木移栽于落叶期间选向阳而排水良好的肥沃土壤上栽植;每年花后剪除枯枝、弱枝叶及过密、过老枝条,同时注意根际施肥。不施肥问题也不是太大,许多花卉只会长叶子,不会长花,而这种植物的生命力很顽强,几乎可以生长在任何质量的土壤里。
繁殖方式以种子繁殖和扦插育苗为主,亦可压条、分株繁殖。
(1)种子繁殖直播南方于3月上、中旬,北方于4月上旬,在已备好的穴坑中挖1小坑,深约3厘米,选择成熟饱满无病害的种子,每坑播5-10粒,覆土后稍压,使种子与土壤紧密结合。一般3-4年后开花结果。
育苗移栽:在整平耙细的苗床上,按行距20厘米开1厘米深的沟,将种子掺细沙均匀地撒入沟内,覆土后稍压,每亩用种子2千克。春播半月左右出苗,苗高5厘米进行定苗,高10厘米时松土锄草,每亩追施尿素10千克,浇水时随水施入,促进幼苗生长。当年秋或第二年春萌动前移栽。按株行距200厘米×150厘米,穴径30厘米,施杂肥5千克,与土混匀,栽苗2-3株,填土至半穴,稍将幼苗上提一下,使根舒展,再覆土填满,踏实。若土壤干旱,移栽后要浇水,水渗下再培土保墒。
(2)扦插育苗于夏季阴雨天,将1-2年生的嫩枝中上部剪成30厘米长的插条,在苗床上按株行距5厘米×30厘米,开20厘米深的沟,斜摆在沟内,然后覆土压紧,保持畦床湿润,当年即可生根成活,第二年春萌动前移栽,一般移栽当年或第二年即可开花结果。
2.3田间管理:种子繁殖的幼苗期,当苗高20厘米时除草、松土和间苗。间苗时每穴留2株,适时浇水。苗高30 - 40厘米时,可施稀粪尿水1次,促其生长。主干高70 - 80厘米时剪去顶梢,多发侧枝,培育成主枝。以后在主枝上选留3-4个壮枝培育成副主枝,放出侧枝,通过整形修剪,使其形成低于矮冠、内空外圆、通风透光、小枝疏朗、提早结果的自然开心形枝型。随时剪去细弱枝及徒长枝和病虫枝。结果期可施农家肥和磷、钾肥,促其坐果早熟。
2.4整形修枝。主杆高80 -100厘米,剪去顶梢,促发侧枝,以后在主枝上选留3-4个侧枝培育成副主枝,副主枝再发育出侧枝,通过整形修剪,使其形成低干矮冠、内空外圆、通风透光、小枝疏朗、提早结果的自然开心形枝型。每年冬季落叶后,剪去枯枝、老枝、弱枝及病虫枝和徒长枝,促进新结果枝生长。
2.5采收加工:因采收时间和加工方法不同,有青翘和黄翘(又称老翘)之分。青翘是8月下旬采收尚未成熟的青绿果实,用沸水煮片刻或用笼蒸30分钟后,取出晒干。加工成的果实为青色,不破裂。黄翘是10月果实成熟后,果皮变为黄褐色,果实裂开时摘下,去净枝叶,除去种子晒干,即为黄翘。每亩定植222株,每株产商品连翘2-3千克,每亩产连翘450-600千克。
PAGE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