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果树种植山药套管种植新技术(山药种植u型塑料套管图)

山药套管种植新技术(山药种植u型塑料套管图)

农业百科网 发布时间:2024-09-17 05:00:00分类:果树种植

普通方式种植山药,容易出现多毛、表皮粗糙、弯曲和分杈等现象,严重影响山药的产量和商品性。而采用塑料套管栽培山药,不仅可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山药的商品性,而且山药伤损数量大幅度减少,同时具有产量高、质量好、省工省时、收获方便、一次投资多次使用等优点。其主要栽培技术如下。

品种选择

选择产量高、抗病、形状和表皮特征优良、块茎长度大于1m的长筒形山药品种。常见品种有:细毛长山药、嘉祥长山药、沛县长山药等。

种植前的准备

选地,山药种植在砂壤土土地上,土层深厚肥沃,地下水位低于1m。加工塑料套管,选择一根内径为6-7 cm的硬塑料管,用手锯将其切割成1米长的短段,然后纵向切割(将管子分成两半)。然后,在塑料管离端口20厘米的一端,将端口切割成马蹄形。从塑料管的另一端到中部,用手钻或电钻钻孔,钻孔直径为1cm,间距为3cm,每行6个孔,总共4行。处理过的塑料套管可以使用6-8a。

挖沟埋套管,一般来说,在4月土壤解冻后,山药沟将被挖掘,宽度为30-40厘米,深度为50 - 60厘米,间距为60厘米。挖掘时,应分层收集土壤进行回填。填入沟渠底部,以30cm的间距均匀放置塑料套管,使切口的一端向上,回填15cm厚的土层,同时保持稳固,将塑料套管以60度的角度排成一排,上端齐平。然后将土层回填10-15cm,用半熟土填充(不要踩在上面),然后每667平方米施用4000公斤完全分解的优质有机肥,将施用的有机肥与土壤混合,然后用熟土填充山药沟。

整畦作标记,每隔两行山药做一个平床,床的宽度为1.4-1.5m。在边界形成之前,每667平方米施用2000公斤完全分解的优质有机肥,并在深翻后平整边界表面。标记边框的两端和塑料套管的线条,以便播种时找到塑料套管。

种薯制备

在山药种薯的制备中,首先用山药豆制备一个种薯,然后将山药段作为种薯连续使用约3年,可以有效防止山药种薯的退化。秋季收获的山药豆(气茎)按3厘米的种植距离播种,第二年秋季收获长度为20 - 30厘米的山药块茎,整个块茎用作种薯。山药段是在收获山药时,上端有芽的部分,长度为20厘米,质量约为50克。播种前晒干,以便愈合伤口,然后堆放储存,储存时要注意防冻。

适期播种

通过选种山药豆制备的种薯应该颜色鲜艳,顶芽饱满,块茎厚,块茎薄,根少,无病虫害,不腐烂,不结冰,重量约为150克。用山药段播种要求其直径超过3厘米,长度为15 - 20厘米。加速发芽,播种前15 - 20d,取出分层存放的山药片,置于25 - 28℃的环境中培养沙3 - 5 cm以加速发芽。杨床或小拱棚可以用来加速发芽。阳床或小拱棚应始终密封和隔热。当黄豆芽从沙子里冒出来时,它们就可以播种了。

播种,首先,用锄头沿着标记的线挖沟,深度为8-10厘米,找到塑料套管,然后浇水。水渗入后,将种薯插入管道,管道开口约为3-5厘米。首先,湿土覆盖在种薯上,然后覆盖一层干土。水渗入干燥的土壤后,种植沟被干燥的土壤覆盖。

种植后管理

中耕,不仅能保持土壤水分,还能提高地温,促进山药出土。播种后,应及时进行1 - 2次中耕。开挖后,浅中耕2 - 3次,防止杂草滋生。中耕时,靠近山药的地方应该很浅,远离山药的地方应该很深。随着山药的生长,中耕应该远离山药。

搭架,当山药茎和卷须长到30cm时,应该竖立一个“人体”框架,高度为1.5 - 2.0m,并且应该牢固,防止被风吹倒。一般来说,侧分支不应该被移除,但是不用于留种的气干应该及时被移除。过多的气生茎会影响山药块茎的膨大。

浇水,当山药的茎和卷须长到1米左右时,第一次给山药浇水。这种浇水不应该过早进行,否则根系生长会被延迟。水量应该很小,而不是洪水灌溉。7 - 10天后第二次倒水,水量会更大。浇水后,最好保持土壤干燥湿润。当主蔓长到框架顶部,植物底部开始产生侧枝时,保持土壤湿润。

防病治虫

山药的病害主要有炭疽病、叶斑病、茎腐病和根结线虫病。防治炭疽病和叶斑病可选用70%代森锰锌600倍液、80%炭疽福美500倍液;用75%百菌清600倍液灌根防治茎腐病;防治根结线虫病时,可以使用30%克菌丹,每667平方米用量为1kg,播种前混入土壤中消毒。虫害主要有菜叶蜂和沟金针虫等,防治菜叶蜂用90%敌百虫1000倍液喷雾,防治沟金针虫用辛硫磷800倍液灌根。

及时收获

10月下旬,地上部茎叶枯死时采收。收获时,先清除支架和茎蔓,自山药沟的一侧挖土,直到塑料套管全部露出,把山药和塑料套管一起取下,打开塑料套管取出山药即可。

山药套管种植新技术

以上就是山药塑料套管的优质栽培技术方法介绍,希望可以给到一定的帮助。

按体量大小分类,小型盆景是 适合养在屋里的中型绿植3-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