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果树种植为什么种桃树(为什么种桃树不结果)

为什么种桃树(为什么种桃树不结果)

农业百科网 发布时间:2024-11-02 10:00:10分类:果树种植

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王志强研究员等对我国山东、河北、河南、江苏、湖北、四川、陕西、山西、北京、安徽、浙江、上海等主要桃产区的栽培模式进行了一次比较系统的调查,内容包括果园立地条件、株行距、栽植密度、整形修剪方式、树体结构、产量、效益、行间管理、病虫害发生情况、存在的问题等,对我国主要桃产区现有栽培管理模式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并对我国桃树栽培模式发展变革提出建议。

一、我国桃主要栽培模式

果树栽培模式,是指定植方式(株行距、栽植密度)、整形修剪方式、花果管理方式和土肥水管理方式的统称,反映了果园管理的基本面。

为什么种桃树

我国桃园的地形地貌涵盖了平原、丘陵、山地等各种立地条件,栽植密度从每亩22株(株行距5×6米)至每亩333 株(株行距1×2米),整形方式有三主枝自然开心形、两主枝自然开心形、小冠多主枝杯状形、主干形等,树冠有高有低、树形有直立有开张,可谓千姿百态。但是概括来讲,可以分为三大类,即稀植大冠型、中密杯状型、中密 V 字型和高密主干型。

1、稀植大冠型

在华北桃产区传统桃园多见。定植株行距4~5×5~6米,采用多主枝开心形,各主枝均匀分布。这其中又可分为高冠整形和低冠整形两类:

高冠:一般为平原或缓坡丘陵桃区,年降雨量相对较少,定植株行距4~5×5~6米。为较传统的稀植大冠模式,主枝3~4个,主枝上再着生侧枝,侧枝上再着生结果枝组或直接着生结果枝,树冠成形一般需要3~4年,4~5年进入盛果期。主枝开张角度多30~40度,树体高度 3~4米以上。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生产出的果实果个大,品质好,盛果期产量在2000千克以上。不足之处是整形修剪较复杂,进入盛果期相对较晚。近些年这种模式在逐渐减少。

低冠:平原或缓坡丘陵桃区均有分布。采用5×5米或4×5米株行距定植,多采用3主枝自然开心形,干高50厘米以下,主枝开张角度50~60°,甚至更大,树体高度1.8米左右,修剪上采用短枝或长枝修剪,每棵树约160个果枝,亩产1000~1500千克。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树冠低,修剪、采果方便,但结果表面化,限制了产量的提高,且背上易萌发徒长枝,夏季修剪量大。

2、小冠开心形(中密杯状形)

株行距多采用3×3米或3×4米,这是目前我国应用最广泛的栽培模式,在各桃产区均有采用,占到露地桃栽培面积的85%以上,但在树冠整形、修剪方面,不同桃园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高冠:在黄河流域桃产区较多见,尤其是近几年新发展的桃园。定植密度多采用3×4米或3×5米,主干高度30~50厘米,树体高度在3米以上,主枝延长头与地面夹角接近垂直。因树冠较高,行间有一定空间,行间通风透光条件相对较好,地面多采用小型机械耕作,部分果园采用自然生草。多采用3~4 个主枝,主枝上配备中小型结果枝组或直接着生结果枝,结果枝数量150~200个,盛果期亩产量3000千克左右。

中冠:黄淮、江淮地区平原和缓坡丘陵地区较多见。株行距3×4米或3×5米,树体高度2~3米,主干高50~60厘米左右。采用多主枝(多3~4个)自然开心形,主枝与地面夹角40~50°。在修剪上,多采用重剪回缩,夏季修剪量大。一般定植后第4 年左右进入盛果期,亩产2000千克左右。

低冠:是全国各山地桃园主要的栽培模式,也见于部分平原桃区。定植株行距多3×4米,依地势地形稍有变化。多采用小冠开心形,主枝数3个左右,主枝上配有侧枝或直接着生结果枝组,3~4年树冠形成,4~5年进入盛果期。主枝开张角度50~60°,树体高度约2米。产出果实果个、品质中等,产量一般2000千克左右。

3、V字形(中密)

V字形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与行向垂直的2个主枝,没有中心干,沿行看群体结构呈“V”字形,是否培养侧枝依株距不同而有所差别。目前在一些较新发展的桃园有所应用,株距多为1.5~3米,行距为4~5米,树体高度多在3米以上。

如江苏省丰县,地处黄河故道地区,地势相对较平整,土质为轻沙壤土,年均降雨量700毫米左右。定植株行距为2×4米,主枝多为2个,与行向垂直,主干50厘米左右,主枝与主干夹角30~40°,树体高度2.5~3米,行间有少量空隙,主枝上着生小型结果枝组或直接着生结果枝,多采用长枝修剪,结果枝量200枝/株左右,亩产4000千克左右。树冠上下均能结果,果实在树冠内分布较均匀,中下部透光较好,中下部果实也着色良好。地面由于为起垄栽培,多采用自然生草。一般2~3年开始结果,3~4年丰产,进入盛果期需4~5年。

双株V字形

4、主干形(高密)

主干形的主要特点是保留中央领导干,结果枝或小型结果枝组直接着生在主干上。株距多为1~1.5米,行距1.8~2.5米,多为2米。

如陕西省扶风县的主干形桃园,株行距1.0×1.8米,树势中等,南北行,树体高度2.5米,11年生树体直径24厘米,株产商品果15~18千克。冬季修剪留长果枝35个左右,中果枝25左右,短果枝25左右;留果量长果枝2个,中短果枝1个,品种为八月脆,单果质量250~300克,6月、8月各夏剪1次。行间耕作采用小型旋耕机。定植第2年树体高度达到1.5米,产量1500千克左右,第3年3500~4000千克,盛果期亩产5000~6000千克。

这种模式由于管理相对简单,投产快,产量高,在黄河流域及其以北新建桃园采用较多。其管理要点在于后期的树势控制上,要防止上大下小及徒长枝的生长。

二、我国桃栽培模式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栽培模式单一,地域特点不明显

小冠开心形(中密杯状形)在各主产区都是主导的栽培模式,占80%~90%以上,无论是南方多雨地区,或是北方干旱地区,还是西北黄土高原地区,也无论是山区丘陵瘠薄土壤还是平原肥沃地区,基本上大同小异,更多的是在修剪控制上的好坏,是修剪技术的体现。长三角地区的老桃园,中下部枝量非常少,结果部分多集中在顶层,虽然与当地降雨量大、土壤条件较好有一定关系,但一定程度上也与没有选择合适的栽培模式有关。

2、行间通道不明确,行距偏小

多数桃园株距与行距的差别不大,进入桃园没有明确的行,即行间作业通道不明显,给田间管理带来不便,除增加了修剪、打药、采收等的难度外,果园(特别是中下部)的通风透光条件也大受影响,必将进一步造成病害发生加重、果实品质降低。

3、树冠矮,树姿过于开张

干矮冠平,骨干枝多,角度大,结果后易下垂,需支撑,地下管理及机械化辅助作业难以实现

很多地区都存在,且占有一定比例。果园的产量与树冠体积密切相关,矮而平的树冠体积相对较小,且树冠内枝叶密集,中下部透光差,结果表面化,是限制桃园产量的主要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果实品质的提升。此外,这种桃园的群体结构往往导致进出果园要“低头哈腰”,甚至是“匍匐前进”,果园劳作环境极差。

与此相反,高而窄的树冠可有效提升树冠体积,而且合理地分散了叶面积,改善了树冠的透光条件。适当增加行宽,在行与行之间留下一定的空间,不仅有利于行间作业,同时也是一条通风道和透光带,改善了果园群体的通风透光条件,对于减少病虫发生、提升果实品质都有重要意义。

4、机械化程度低

在机械化方面,我国桃产区仅有少数果园在地面管理上采用了小型旋耕机,在病虫害防治上使用了机械辅助加压,但都是非行走式自动喷雾,仍然保持传统的人工喷雾,桃园95%以上的工作都是由人工来完成的,机械化程度非常低,劳动强度也较大。

除地势、经济因素外,栽培模式是限制机械化程度提高的主要因素,在近几年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且在未来仍将继续增加的情况下,提高桃园的机械化程度,减少劳动力支出必将是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桃园的栽培模式也将面临重大变革。

三、关于我国桃树栽培模式发展变革的建议

针对现状,王志强提出在各桃主产区应该开展系统的栽培模式试验,并进行示范比较,筛选适合不同区域、不同立地条件的栽培模式。在规模化发展的新建果园,推荐采用适宜机械化操作的宽行高冠树形,如中等密度V字形。

王志强认为,北方气候干燥,降雨量小,桃树的年生长量相小,为提高早期产量,可采用更高的栽培密度,减少主枝数,而在长江流域及中南地区,桃树生长量大,应适当降低密度,增加主枝数量。适当增加主枝数量可以分散营养分配,削弱每个主枝的生长势,减少旺长,反之亦然。

四主枝无侧枝开心形

在生产中,很多果农倾向于低冠桃园,认为采摘方便,但从经济效益上看,树冠越高,产量也随之增加,经济效益自然也越高。低冠限制了桃园产量的提高,也导致果园劳作环境的恶化,降低了劳动效率,在以后的发展中,应逐步改造。此外,高冠桃园虽然增加了果实采摘等管理的难度,但通过逐步实现机械化,可以大大降低劳动强度和劳动力支出,是桃园逐渐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来源:公益植保
(农林卫视新媒体整理发布,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

金技玉叶掉叶怎么办 江苏省苏州市南环桥水产批发市场(批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