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新鲜黄颡鱼养殖方法(黄颡鱼养殖技术视频)
1. 黄颡鱼养殖技术视频
一、 充分了解钓场,适时试钓
当钓鱼爱好者初次来到陌生钓场,面对未知的水域,小编认为不需要急着选择钓点。首先需要观察一下钓场的地形特征,判断水流情况以及鱼情等实际情况。然后结合自己所配备的钓具、饵料等综合判断,选择最合适的钓位。
二、 海竿作钓做窝方法
海竿作钓的窝料常用的有:麸皮、玉米饼、豆粉等,加香甜味型香精小药增加其味型。水域大,我们也可以加大窝料的使用,小编一般用3斤左右玉米粉,麸皮来做窝。香精小药用量以不刺鼻为标准,大饵团投放。也可以加入些白糖、香精、麝香液等可以起到更好诱鱼的产品。
三、 海竿作钓用饵方法技巧
在使用海竿作钓的时候,钓鱼爱好者要根据因地制宜、适口对路的原则搭配用饵。要遵循观查环境和鱼情,根据实际情况使用钓饵。这样才能有所斩获。
海竿作钓即可使用糟饵也可以使用固态饵。海竿作钓饵料使用是极其广泛的。糟饵简单制作方法,玉米粉,麸皮,加少许白酒,小药等混合即可。饵料要软粘一些为佳。还可以用固态饵,比如玉米粒,动物内脏等,都可以很好的起到诱鱼性,而且具有使用方便耐泡的优势。
四、 合理选择钓组的配重
使用海竿出钓时要正确的选择海竿弹性,合理根据钓位的距离来选择配重。新钓鱼爱好者买海竿,建议购买2.7米或者是3米的海竿,在练习抛投、溜鱼、控鱼的时候易于把握。精力充沛视力好的年轻人,可以选择4米以上的海竿,不但能够抛投更远,而且能够极大的提升溜鱼的乐趣。如果是岁数大点的钓鱼爱好者,选择3米左右的海竿,不但灵活轻便,而且容易把握溜鱼的节奏。
2. 黄颡鱼怎么养
一、黄颡鱼养殖技术要求
1、池塘处理:养殖黄颡鱼的池塘深度控制在1.5-2.5m之间(适宜水深2m),清除池塘底部过多的淤泥(淤泥厚度一般不超过10cm),在阳光下暴晒数日,进行消毒。在放养前10-15天,每亩池塘使用50-75kg的生石灰或者7-10kg的漂白粉泼撒池塘。几天过后,每亩池塘施加50-200kg的腐熟有机粪肥,培育水体浮游生物。另外池塘需配备增氧机等机械设备。
2、鱼苗:3-4月份,水的温度稳定在10℃时放养黄颡鱼苗,鱼苗的规格一般为20g/尾以上,放养密度一般为2000-3000尾/亩。放养前,挑选体质强壮、无伤无病、身体完整的鱼苗,然后用3-5%食盐水浸洗10-15分钟。放养前,将装有鱼苗的容器浮于池塘水体中,待两者的水温接近再放养。
3、喂食:每天投喂两次,第一次在下午6点,喂日投量的3/5,剩下的在夜晚10点投喂。5月之前,喂食饲料量为鱼重量的2-2.5%;6-8月,喂食饲料量为鱼重量的4-5%;9-10月后,喂食饲料量为鱼重量的1-2%。饲料中要求蛋白质含量在35-45%,粗脂肪5-8%。
4、水质:保持水的透明度为35-45cm,PH值为6.5-8;5-6月期间,每月换水一次,每次注入新水30cm左右;7-9月期间,每半月换水一次,每次注入新水15cm左右,保持水深在2m左右。晴天中午时分使用增氧机将池水曝气2小时,使水体溶氧浓度保持在3mg/L以上。
5、疾病预防:定期用木棍搅动池底淤泥,将池底的毒气排出;适当施放EM菌、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等生物制剂,保持良好水质,减少患病的几率。
二、黄颡鱼的养殖周期是多久
1、黄颡鱼的养殖周期通常为12-13个月左右,如果环境温度适宜,养殖周期会有所缩短,一般为12个月左右,如果是天气温度较低的地区,一般需要13个月左右的时间。
2、除开温度的影响以外,养殖的种类也会影响到养殖周期,如果全部养殖的是雄性鱼,养殖周期一般为10-11个月。
3. 黄颡鱼养殖效益
黄骨鱼效益高。
黄骨鱼含肉率高,营养丰富,黄骨鱼含肉率在67.53%,与鳜鱼、尼罗罗非鱼等名优鱼类相近,属于含肉率较高的鱼类。
黄骨鱼蛋白质含量15.37%,氨基酸总量14.19%,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5.87%,营养十分丰富。
黄骨鱼市场供不应求 黄骨鱼肉质细嫩,除脊刺外没有肌间刺,食用方便,因而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商品黄骨鱼在东南亚各国市场较热销,尤其是韩国,每年要从我国进口数。
百吨商品黄骨鱼。我国仅江苏和湖北省等地有黄骨鱼苗种生产,生产规模远远满足不了养殖需要。
养殖黄骨鱼经济效益显著 黄骨鱼适合多种养殖模式,主养一般每亩放苗5000尾左右,成活率70%-80%,养1年尾重可达50-75克,亩产150-200公斤。目前黄骨鱼市场价格坚挺,一般每公斤24-30元,塘口价每公斤16-20元,亩产值3000多元,每亩获利1500-2000元。黄骨鱼是底层鱼类,特别适于套养。套养每亩放养500-1000尾,可收商品黄骨鱼15-35公斤。套养的黄骨鱼以吃残饵为主,基本不需专门投喂铒料,对于养殖户来说,是一笔额外的收入。
黄骨鱼适应性广,饲养方便:黄骨鱼属于杂食性鱼类,人工饲养可投喂小鱼虾,螺蚌肉,畜禽加工厂下脚料、鱼粉等动物性饲料,也可投喂豆饼、花生饼、麦麸、豆渣等植物性饲料,还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饲料来源十分广泛。此外,黄骨鱼适应性强,对饲养技术要求不高,且病害较少,饲养成功率高。
4. 黄颡鱼养殖视频播放
一般选用2.4米或3.2米长的小海竿5把,上鱼快时用3把即可。30-50克铅坠,串钩5支,也可用两只钩,钩饵在水中最好是刚接近水底,或离底2-5公分。线一般用国产优质线3#即可,栓钩线要稍细一点,离主线10公分即可。
钓饵,最好用红蚯蚓,大小适中,大钩最好选用稍大点的蚯蚓,穿整条,留有小部分头或尾部在蠕动,把静态的饵转化为动态饵,来加大诱鱼力度。
5. 黄颡鱼养殖难点
第一种线组是跟朝天钩搭配使用,适合垂钓黄颡鱼、鲫鱼等各种小体型鱼类。朝天钩的特点是到底后鱼钩朝上,活饵如同水底钻出来一般,对底层鱼类有极大的诱惑力。朝天钩用台钓的理论来说子线为0,所以有非常高的灵敏度,鱼动鱼钩,浮漂就出动作。但是朝天钩的难点是多大的鱼钩,搭配多大的七星漂,甚至几颗都有讲究,需要注意钩重和浮漂浮力的关系。
2、睡钩
睡钩就比较简单了,就是普通鱼钩,到底后躺在水底,所以传统钓中称之为睡钩。睡钩线组搭配起来更简单,在距离鱼钩2、3厘米的地方裹上一个铅坠就可以了,铅坠大小是可以稍微做调整的,所以七星漂的数量、大小搭配起来比较容易,非常适合新手。睡钩跟朝天钩,区别并不太大,都非常好用。
3、坠上钩
坠上钩也是非常实用的线组,主要用于钓暗草,钓石缝,冬钓鲫鱼,或者钓鲶鱼、鳜鱼等喜欢躲在洞里的鱼都非常适合。坠上钩搭配很简单,鱼线直接绑上铅坠,鱼钩用另外一根线来绑,其实就是单子线版本的串钩,这个子线的角度需要注意下,不能跟主线贴着。
6. 黄颡鱼养殖前景
黄颡鱼属底栖杂食性鱼类,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经济价值极高,是极具市场潜力的养殖品种。黄颡鱼适应能力强,生长速度慢于鲤科鱼类,但对该品种本身而言生长较快,当年繁殖的鱼苗当年能达到商品规格,且群体产量较高。因目前人工繁殖技术尚不成熟,大规模人工养殖有一定困难,因此开展混养已势在必行。鱼池中混养黄颡鱼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可以摄食池中低值小杂鱼虾、鱼类残饵、有机碎屑、浮游动物等,提高鱼池净产量。二是黄颡鱼摄食水体中锚头鳋等寄生虫,可以减少鱼病的发生。三是在不影响主养品种产量的基础上,每亩增养黄颡鱼5公斤~20公斤,亩增效益在100元以上。现将混养技术介绍如下: 一、成鱼池混养 成鱼池混养黄颡鱼,对池塘主养的鱼类没有严格的要求。养殖四大家鱼的鱼池和主养吃食性鱼类(如鲤鲫鱼、罗非鱼、淡水白鲳)等鱼池均可混养黄颡鱼。鱼池面积20亩~30亩,水深2米~2.5米,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注排水方便。一般亩放黄颡鱼40尾~50尾,规格3厘米/尾~4厘米/尾,可亩增收黄颡鱼5公斤~8公斤。 二、亲鱼池混养 亲鱼池混养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亲鱼池的水体空间,提高亲鱼池利用率,而且黄颡鱼可以摄食亲鱼池中的一些与亲鱼争食耗氧的小型野鱼类。亲鱼人工繁殖结束后,每亩放养黄颡40尾~60尾,规格2厘米/尾~3厘米/尾,可亩增收黄颡鱼6公斤~10公斤。 三、成蟹池混养 蟹池混养黄颡鱼,可以充分利用蟹池中天然饵料生物资源。一般蟹池面积30亩~50亩,水草覆盖率在50%左右,蟹种放养后,亩放养黄颡鱼30尾~50尾,规格3厘米/尾~5厘米/尾,可亩增黄颡鱼5公斤~10公斤。 四、河沟混养 河沟中低值野杂鱼类较多,混养黄颡鱼可节省人工饵料。一般亩放黄颡鱼40尾~60尾,规格2厘米/尾~4厘米/尾,可亩增黄颡鱼6公斤~12公斤。 五、大水面混养 大水面混养黄颡鱼,群体产量高,既不影响主养品种的产量,也不需另外投饵。一般亩放黄颡鱼40尾~60尾,规格3厘米/尾~4厘米/尾,可亩增黄颡鱼8公斤~15公斤。 无论采用何种混养方式,在养殖管理中须注意如下事项: 一、保持水体有较高的溶氧。黄颡鱼对池水溶氧要求较高,故混养时要求水质清新、溶氧充足,生长季节要适时加注新水,高温季节要勤换水,如保持微流水则更佳。 二、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和放养规格。根据水体饵料生物量,科学合理确定混养比例和放养规格,一般水体以混养30尾~60尾为宜,放养规格为3厘米/尾~4厘米/尾。若密度过大,规格过小,年底达不到上市规格。 三、鱼池混养黄颡鱼后不再适宜混养其它肉食性鱼类,淡水沼虾、淡水螯虾的养殖池中不宜混养黄颡鱼。 四、养殖过程中,如发现黄颡鱼规格过小,说明鱼池中天然饵料生物量不足,可适当补放小杂鱼虾、家鱼夏花或投喂人工配制的专用黄颡鱼饵料。投喂人工饵料时,应先喂主养品种(投入浅水区),后喂黄颡鱼(投入深水区)。黄颡鱼有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投饵应以夜间为主。 五、蟹池中混养黄颡鱼,因河蟹、黄颡鱼在生态上处于相同的水层位置,容易引起两者生态位置竞争。因此,蟹池中必须保持充足的天然饵料生物,否则影响黄颡鱼饲养效果。可事先在蟹池中每亩投放螺蛳300公斤~400公斤以及部分怀卵的鲫鱼、抱卵的青虾,让其自然繁殖,供河蟹、黄颡鱼自由摄食。 【黄颡鱼常见疾病控制技术】 黄颡鱼是我国淡水水体中分布较广的底层经济鱼类,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放养密度和扩大养殖面积的同时,黄颡鱼的病害也逐渐增多,危害加大。为此,提出几种常见疾病的主要控制技术。 一、机械损伤病因 由于黄颡鱼喜集群生活,其胸鳍和背鳍长有硬棘,在生产操作和运输中易造成鱼体皮肤擦伤、裂鳍等机械性损伤,继发细菌感染和霉菌感染,并以烂鳍和生长水霉为主要症状。 流行情况 主要为网箱分养操作及大规格鱼种长途运输后受伤。 疾病控制技术 在拉网锻炼、运输中要细心操作。出苗时,暂养网箱时间不要过长,并尽可能降低暂养箱的放养密度。运输用水中可以 适量添加土霉素,鱼种入池或入网箱前要用低浓度高锰酸钾或30%食盐水溶液浸洗消毒。 二、出血性水肿病 病因 由细菌感染引起。病鱼体表泛黄,粘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头部充血,背鳍肿大,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甚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胆汁外渗。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胃肠内无食,胃苍白,肠内充满黄色浓液,肝脏土黄色,脾脏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该病在苗种或成鱼养殖期间危害最大,尤其在苗种培育过程中较为流行,死亡率高达80%。高温季节,该病易暴发且来势猛,蔓延快。 疾病控制技术 养殖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水质情况,保持良好的环境条件,溶解氧含量保持在5mg/L以上;适当降低鱼苗的放养密度;疾病发生后,每天进行水体消毒1次,连续3天。在投喂鱼肉浆时,每天应到饵料中添加1%食盐。 三、水霉病 病因 由水霉菌感染引起。水霉菌初寄生时,肉眼看不出异状,当肉眼能看到时,菌丝已侵入伤口且向内外生长与蔓延扩散,呈似灰白色的棉絮状附着物,病鱼游泳失常,焦躁不安,直到肌肉腐烂,失去食欲,瘦弱而死;若鱼卵上布满菌丝,则变成白色绒球状,霉卵成为死的鱼卵。严重危害孵化中的鱼卵和鱼体体表带有伤口的苗种和成鱼。此病在水温低时最易发生,多因在拉网、分箱、运输过程中操作不当引起。 疾病控制技术 在捕捞、运输和放养过程中,尽量避免鱼体受伤,并掌握合理的放养密度。鱼种下塘前,用浓度为2~3%的食盐水溶液药浴消毒,全池泼洒亚甲基蓝,使池水达到2mg/L浓度,2天后再泼洒1次。受精卵在孵化前要进行严格消毒,水温最好控制在26~28℃,孵化过程中还要对受精卵进行再次消毒。 四、肠炎病 病因 由点状产气单孢杆菌感染引起。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则肛门有黄色粘液流出。剖开鱼腹,患病较轻的鱼体食道和前肠充血发炎,严重者全肠发炎呈浅红色,血脓充塞肠管。病鱼离群独游,活动迟缓,食欲减退。肠炎病主要危害鱼种和成鱼。病菌感染可能来源于养殖水域的底层淤泥,鱼体摄食的浮游动物、水蚯蚓以及人工配合饲料中的鱼肉浆也有可能携带该病菌。流行高峰多发生在水温为25~30℃时。 疾病控制技术 池塘要彻底清塘消毒;不投喂霉变腐败的饲料,活饵应用2~3%食盐溶液消毒,并定期在饲料中添加1%食盐或0.1%鲜大蒜汁进行投喂;全池泼洒每立方0.5g二溴海因。 五、车轮虫病 病因 由车轮虫寄生引起。病鱼焦躁不安,严重感染时病鱼沿塘边狂游,呈“跑马”现象;镜检可见大量车轮虫寄生于鱼体的鳃丝和皮肤粘液上。主要危害黄颡鱼鱼苗、鱼种,多发生于春末秋初。 疾病控制技术 全池泼洒每立方0.7g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或用苦楝树叶30kg/亩煎煮后用汤汁全池泼洒。 六、小瓜虫病 病因 由多子小瓜虫寄生引起。在病鱼的体表肉眼可见小白点,严重时体表似覆盖了一层白色薄膜;镜检鳃丝和皮肤粘液,可见大量小瓜虫。多子小瓜虫的繁殖适温为15~25℃,流行于春秋季。当过度密养、饵料不足、鱼体瘦弱时,鱼体易被小瓜虫感染。 疾病控制技术 用每立方福尔马林50~60g浸洗鱼体10~15分钟,同时,发病鱼池亦用福尔马林消毒;全池泼洒每立方2g亚甲基蓝,连续数次,每天1次。 七、锚头蚤病 病因 由锚头蚤寄生引起。发病初期,病鱼呈急躁不安、游动迟缓、鱼体消瘦等现象。寄生部位充血发炎,肿胀,出现红斑。肉眼可见锚头蚤寄生。4月~6月是流行季节。 疾病控制技术 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每立方0.3~0.4g,疗效显著。 八、营养性疾病 病因 饲料中的营养成分过多或过少,饲料成分变性或能量不足,均会引起黄颡鱼的营养性疾病。常见症状有脂肪肝病、维生素缺乏症等。病鱼肝脏肿大,肝脏颜色粉白或发黄,胆囊肿大,胆汁发黑,胰脏色淡。病鱼零星死亡。 疾病控制技术 改进饲料配方,提高饲料质量,适当增加饲料中维生素和无机盐的用量。 在养殖黄颡鱼常见疾病的控制中,要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切实做好预防措施:①彻底清塘,严格消毒。②苗种放养时,要用食盐等药物浸浴消毒。③放养体质健壮、无病害的苗种。④投喂新鲜、优质饲料,坚持“四定”、“四看”投喂方法,不施用未经过发酵的粪肥。⑤加强水质管理,定期注换水。⑥定期泼洒药物消毒水体与口服药物,坚持对活饵、饲料台、食场进行消毒。⑦发现鱼病,及时诊治。应注意:黄颡鱼为无鳞鱼,对硫酸铜、高锰酸钾、敌百虫等药物比较敏感,尤其要慎用。
7. 黄颡鱼实用养殖技术
一、池塘条件
池塘应靠近水源,水量充足,水质清新,排灌方便,周边无污染源,电力配套,交通便利。面积以5~10亩为宜,水深为1.5米左右,池底平坦,*质以黏壤*为佳。池中应配备增氧、投饵、抽水等机电设备。
二、养殖准备
冬季抽干池内剩水,清除池底过多淤泥,保留淤泥不超过10厘米,让其冻晒一个冬季。于放种前15~20天向池内注水0.8~1.0米,使用生石灰消毒,用量为120~150公斤∕亩,以杀来病原体、寄生虫、*杂鱼等敌害生物。于放种前7~10天投施发酵消毒好的畜禽粪,用量为300公斤∕亩左右,以培育浮游生物,为日后入池的黄颡鱼种提供生物饵料。
三、鱼种放养
黄颡鱼种的放养规格为15~20克/尾,密度为6000~8000尾∕亩,时间在4月份。搭配放养规格为50克/尾的鲢、鳙鱼种 150~200尾∕亩,时间在5月份。鱼种入池前需用3%~4%的食盐水浸洗5~10分钟,以杀灭体表细菌及寄生虫。
黄颡鱼怎么养殖?黄颡鱼高效养殖技术要点
四、饲料投喂
驯化后投喂黄颡专用颗粒饲料,蛋白含量为36%~40%,粒径为2~5毫米,日投喂2次,分别于上午9:00~9:30、下午16:30~17:00各投喂1次,以下午投喂为主,占日投饲量的60%~70%。4~5月份,投饲率为3%左右;6~9月份,投饲率为5%~8%;10月份后,投饲率为3%~5%。具体的投饲量应根据水温、天气及鱼的生长情况灵活掌控。一般以80%的池鱼吃饱离开食场为宜。
五、水质调节
每隔7~10天加注新水1次,每次加水20厘米;每隔15~20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20%~30%。每10~15天交替使用1次生石灰和EM菌(复合生物制剂),用量分别为10~15公斤∕亩和1~1.5公斤∕亩,以改良水质和底质。适时开启增氧机,保持池水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
六、病害防治
黄颡鱼具有较强的抗病力,养殖期间发病较少,但由于鱼体表面无鳞,全靠皮肤黏液保护,一旦操作不慎,加之有时投喂不当,在水质不良的情况下可能引发肠炎病、水霉病、车轮虫病等。肠炎病可采取在饲料中添加0.1%的鲜大蒜汁定期投喂进行预防,发病时用二溴海因(颗粒)全池遍洒,用量为300克/亩/米;水霉病用水霉净(主要成份:五倍子、磺胺二甲嘧啶、甲氧苄啶、增效剂)加水溶解后全池均匀泼洒,用量为50克/亩/米;车轮虫病用车轮特杀(主要成份:印楝素、曼尼期精碱)加
8. 黄颡鱼养殖技术视频教材
串钩钓黄颡鱼基本不会是只准备一根竿子,而是多根竿子一起使用。选择好钓点,挂上大小合适的蚯蚓,抛竿垂钓即可,还是需要注意不钓深远,尤其是雨后浑浊的浅水,黄颡鱼更多。这时候抛竿可以左右打,而不是往河中间打。抛竿后收紧线,一定不要高高竖起来,把鱼竿横放在岸边,这样可以保证所有子线都是到底的。
然后夜光棒挂在竿稍上,离远看如同萤火虫一般。
黄颡鱼进食比较凶猛,尤其是天气凉爽有风的时候,经常会把饵料吞到肚子里,所以提竿不需要着急。
干毛巾,摘钩器,水桶是必须带上的,黄颡鱼上钩后用干毛巾裹住,用摘钩器下钩,放到水桶中,黄颡鱼一定不要用鱼护。
9. 黄颡鱼养殖注意事项
1、 黄骨鱼养殖时,要保证好池塘条件,池塘需保证水深在1.5米以上,采用泥沙质底,保证排灌方便、水量充足,提前用生石灰进行清塘消毒。鱼苗投放应在天气晴朗时,可搭配其他鱼苗投放。饲料可用小杂鱼、小虾、蚯蚓等纯动物性饲料,也可以投喂人工饲料。在日常管理时,水质要保持清洁,定期加注新水,池水不宜碱性过强。
2、黄骨鱼营养价值:黄骨鱼中含有丰富的水分、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灰分、维生素A、胡萝卜素、视黄醇、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维生素C、维生素E、钙、磷、钾等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可以给身体补充全面的营养物质。黄骨鱼富含铜。铜是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微量营养素,对于血液、中枢神经和免疫系统,头发、皮肤和骨骼组织以及脑、肝和心等内脏的发育和功能有重要影响。黄骨鱼富含蛋白质,具有维持钾钠平衡、消除水肿、提高免疫力、调低血压、缓冲贫血的功效,有利于生长发育。
10. 黄颡鱼怎么养殖技术
1、黄辣丁宜在水质清新、溶氧丰富、淤泥少、水深在1.5-2米的池塘养殖。放苗前7天排干池水并用生石灰清塘消毒,放苗前3天注入新水,用杀虫剂杀灭水蜈蚣等害虫。
2、放苗时,将鱼苗轻放进池塘,1亩池塘高密度养殖的数量在14-16万尾鱼苗,放苗第7天开始用小虾、小杂鱼等投喂,每天早晚上各喂一次,后期投喂一些配合饲料即可。
11. 黄颡鱼养殖技术视频教程
黄辣丁鱼,也称作竹筴鱼,是一种海水中的鱼类,它们是真骨鱼纲锚首鱼科的成员。黄辣丁鱼有着小而锐利的牙齿,这些牙齿通常排列在嘴巴两侧,帮助它们咬碎食物。但需要说明的是,黄辣丁鱼并不是从黄辣丁这种植物中提取出来制成的食品,而仅仅因为其味道十分具有特色而被命名为“黄辣丁鱼”,与植物黄辣丁没有直接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