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羊肚菌种植基地(泉州羊肚菌总经销)
基金项目:利用闽北山地栽培羊肚菌技术
基金项目: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No.2017N0055)。
_刘福阳
羊肚菌( Morchella spp.)隶属于子囊菌亚门盘菌纲盘菌目羊肚菌科羊肚菌属 ,又名羊肚蘑、羊肚菜、阳雀菌、编笠菌等,是一类大型珍稀野生食药兼用真菌,因结构与盘菌相似,上部菌盖形似羊肚而得名 。羊肚菌具有丰富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具有降血脂、抗肿瘤、抗氧化、护肝等功效 。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其被认为是仅次于块菌的高级补品,备受国内和国际市场的欢迎。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2018年全国羊肚菌产量达2.48 万 t,比去年增加 144.77% ;栽培规模从2012年的约200 hm 2 (主要在四川、重庆、云南),到 2018 年的 0.93 万 hm 2 ,栽培地点扩张到全国各地,整个羊肚菌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
闽北地处福建省北部,武夷山脉北段东南侧,位于闽、浙、赣三省交界处,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资源丰富,冬短夏长,温差大,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8.6 °C,降雨量1 800 mm左右,无霜期260~280 d。全市山地面积 211.2 万 hm 2 ,占福建省山地的 25%,居第一位 。为了探索利用闽北山地栽培羊肚菌技术,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食用菌研究团队经过3年的栽培试验,每公顷产量为2 250~3 750 kg,获得初步成效。为了进一步扩大羊肚菌栽培面积、促进菇农增收,对闽北山地栽培羊肚菌技术进行总结,以供参考。
1 山地栽培羊肚菌的工艺流程
山地整理及改良→大棚搭建→建畦→播种→覆盖黑色地膜→放置营养袋→揭地膜→收营养袋→催菇管理→出菇管理→采收。
2 品种选择
目前栽培比较成熟、栽培面积较广的羊肚菌品种主要有梯棱羊肚菌和六妹羊肚菌2种。梯棱羊肚菌耐低温,能分批形成子实体原基,产量相对较高,但菇形较差;梯棱羊肚菌适宜在高海拔地区种植,在高温条件下子实体原基形成少,子实体生长差。六妹羊肚菌耐高温,在温度12~24℃条件下可以正常生长;六妹羊肚菌的原基发生集中,在一个生长季节中一般集中形成子实体原基,产量相对较低,但菇形较好 。针对闽北的气候及试验结果,结合六妹羊肚菌抗性好、对环境适应性较强的特征,品种选择推荐以六妹羊肚菌为宜。
3 栽培季节安排
根据闽北气候,结合六妹羊肚菌的生物学特性,选择11月中下旬至12月播种,至次年的2月中下旬开始采收,4 月上旬采收结束。若播种过早,由于土壤温度过高,易造成羊肚菌丝的退化老化,使羊肚菌菌丝营养生长不良;若播种太迟,羊肚菌菌丝生长良好,但在出菇时容易遇多雨、高温天气,不适合羊肚菌子实体的生长发育。
4 整地及搭棚
4. 1 整地
选择水源排灌方便、交通便利、地势比较平坦、土质疏松且具有良好透气性的地块。将地面上的杂草及农作物废弃物清除后,翻耕暴晒,翻耕前每公顷撒约 3 000 kg 生石灰,调节土壤的 pH值,且利用强碱消毒以减少土壤中所含有的杂菌及害虫 。由于闽北山地一般为黄土壤,其土质黏性强、溶氧性较差,初次种植羊肚菌需适当改良土壤,即每公顷添加7 500 kg木屑和4 500 kg泥碳土,以增加土壤的保水性和透气性。最后整畦开沟,畦宽80~120 cm,畦长根据地块而定,沟宽25~35 cm,沟深15~25 cm。
4. 2 搭棚
羊肚菌属于喜低温喜阴真菌,无论是在菌丝发菌阶段还是在出菇阶段,都应避免阳光直射,因此,需要一定的遮阴处理。闽北地区一般可采用4针的遮阳网,在遮阳网下方盖薄膜大棚或每畦拱上小拱棚。薄膜大棚高度不低于2 m,便于人员操作及棚内的通风、降温;若是小拱棚,则畦的长度不宜过长(7~15 m),否则会影响小拱棚内部的通风透气或保温作用。
5 菌种的制备
5. 1 母种
母种培养基采用加富PDA培养基:马铃薯(去皮) 200 g、葡萄糖 20 g、琼脂 20 g、磷酸二氢钾0.5 g、硫酸镁0.5 g、酵母粉2 g、水1 000 mL,自然pH。羊肚菌属于子囊菌,菌丝生长速度快,但其菌种在保存、使用、流通过程中很容易发生退化或老化,因此羊肚菌保存时间不宜过长,斜面母种一般保存不超过4个月,同时转接代数不宜过多 , 以 避 免 发 生 退 化 , 转 接 代 数 一 般 不 超过4代 。
5. 2 原种与栽培种
原种、栽培种的培养料配方含木屑65%、小麦20%、土壤10%、KH 2 PO 4 1%、MgSO 4 1%、生石灰1.5%、石膏 1.5%,以 121℃灭菌 120 min,其中小麦需提前用石灰热水浸泡至无白芯。灭菌后,等菌袋(瓶)冷却至25℃以下,于无菌操作条件下接种羊肚菌菌种,接种后将其放置于18~23℃培养室避光培养,15~20 d即可长满。由于羊肚菌是需氧量大的食用菌,因此培养期间要注意培养室的通风换气;20~25 d即可使用,且应及时使用,防止菌种菌丝老化甚至退化造成减产 。
6 播种
目前羊肚菌栽培用的容器有3种:玻璃瓶、塑料瓶和塑料袋。播种时,用钩子将菌种从瓶内扒出或剥去菌种袋,将菌种轻轻揉散混匀;然后每公顷按4 500~7 500袋的菌种量,以撒播或沟播的形式将其播种到厢面上;再盖3~5 cm厚的土壤,若土壤较干,则浇少量水,使表层土壤含水量在25%左右;再盖黑色地膜保湿保温,促进菌丝快速萌发生长。
7 营养袋
7. 1 营养袋制作
培养基按小麦55%、木屑17%、谷壳15%、土壤10%、生石灰1.5%、石膏1.5%,其中小麦需提前煮至无白芯,加水拌匀并装袋。菌袋规格为14 cm×26 cm的聚丙烯塑料袋,装料时不需压平压紧,装至料面高14 cm左右即可,于121℃高压灭菌2 h或常压灭菌9 h。
7. 2 营养袋放置
播种后约10 d,菌丝已爬上土壤表面,此时把地膜掀开,然后把灭菌并冷却后的营养袋在侧面用锋利小刀划约5 cm的“一”字形割口,割口朝下放在有羊肚菌菌丝的地块并轻压,使其贴紧;按每公顷30 000个营养袋的标准,将其均匀放置在畦面,并盖回地膜保温保湿,使土壤菌丝快速生长至营养袋内,吸收营养。
8 出菇管理
8. 1 分生孢子
菌丝长透土层后,土面会形成大量白色霜状物,俗称“白霜”,即产生了分生孢子,表明羊肚菌菌丝生长成熟,此时即进入羊肚菌生殖转化阶段,应在土面上补充外源营养物,促使羊肚菌菌丝由营养生长阶段向生殖生长阶段转化,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羊肚菌子实体原基即开始分化。若播种时畦面有盖黑地膜,则畦面不易形成分生孢子,而是在没有黑地膜覆盖的畦沟里形成。
8. 2 催菇环节
外源营养袋的菌丝长满后,轻捏外源营养袋,若外源营养袋变软变轻,则表示外源营养袋里的营养已被土壤里的羊肚菌菌丝充分吸收,此时可以撤去外源营养袋,以免因外源营养袋放置时间过长而导致袋里菌丝老化,从而容易感杂菌丝和滋生害虫。为了让羊肚菌更好地实现从营养生长进入生殖生长,需要改变羊肚菌菌丝的生长环境,从而有效促进原基的发生。催菇的具体操作有空气刺激、水分刺激、湿度刺激、温度刺激、光线刺激等,生产上一般采用水分刺激,即漫灌或浇重水至地面完全湿透。若在畦面有盖黑地膜,则在催菇前掀地膜也会产生空气刺激、光线刺激及湿度刺激等强烈刺激,此时应减少刺激,避免原基由于大量爆发,造成大部分原基因营养不足而死亡。
8. 3 出菇管理环节
羊肚菌小菇蕾冒出后,此时小菇蕾最为幼嫩,要严格做好“护蕾”工作,低于10℃的低温会对小菇蕾造成严重的冻伤,甚至变黄、蔫萎、死亡。因此,在催菇时,应根据气候的变化,避免小菇蕾或原基遇上严寒气候。在生殖生长阶段若遇上严寒气候,应用薄膜包紧大棚或搭建小拱棚来增加棚内温度,起到一定的抗寒效果。小菇蕾形成阶段,要注意保持空气湿度在 85%~95%,降低土壤含水量至 18%~25%,同时避免较大温差。从小菇蕾到成菇的后期快速生长阶段,保持空气湿度80%~90%,增加土壤含水量至 20%~25%,加大棚内空气流通速度,促进羊肚菌的快速生长发育。在羊肚菌子实体成熟阶段,降低空气湿度至70%~85%,降低土壤含水量,继续加大空气流通量。
9 采收
当羊肚菌子实体增大不明显,脊与凹坑的棱廓充分展开,菌盖颜色转深,肉质厚实,有羊肚菌浓郁的香味时,即表示子实体成熟。当羊肚菌整菇长至 7~12 cm,菌帽网眼充分张开,由硬变软时即可采收。成熟的羊肚菌子实体需及时采摘,若子实体过熟,菇肉变薄,子实体颜色转深,且抗性减弱易得各种病害,则会降低商品价值。采摘前的 1~2 d 停止浇水,提高羊肚菌子实体的品质,同时也方便采收人员操作 。采取采大留小的多批采收方式。采摘时,用锋利的小刀,在子实体菌柄近土层基部,沿土层水平方向切割采下,或在左右两个方向呈45°向菇柄基部斜切割,轻度摇摆将子实体摘下,避免厢面土层松动,影响周围其他小菇生长;顺带用小刀将附带在菌柄基部的泥土削去,放置于干净的篮子内,装箱冷藏保鲜,或用烘干设施烘干销售。
10 病虫害防治
羊肚菌营养丰富,味道很香,特别是菌丝生长阶段发出一种特殊的香味,很多害虫都喜欢吃菌丝,随着栽培规模的不断扩大,羊肚菌病虫害问题也愈来愈突出,成为制约羊肚菌产量的一大关键 。羊肚菌子实体菌盖表面呈凹坑状,极易附着含有大量微生物的小水滴,容易造成微生物的着床蔓延,特别是高温高湿天气,微生物繁殖更快,病害更为严重。目前发现的羊肚菌病害有细菌性病害 (软腐病和红体病) 和真菌性病害(长孢卵单隔孢霉和镰刀菌) ;而营养丰富的麦粒菌种和外源营养袋、含特殊香味的羊肚菌菌丝和子实体都容易受蛞蝓、菇蚊、白蚁、马陆、跳虫和老鼠等危害。要完全消除病虫害,同时又不影响羊肚菌的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发育,是当前的一大难题。对病虫害的防治始终强调“预防为主、治疗为辅”,要在播种前严格做好栽培田地的土壤预处理工作,保持菇棚及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发菌阶段加强管理,使菌丝生长健壮;出菇阶段调好温湿度、光照等,创造最有利于子实体生长的环境条件,提高其抗性,减少病虫害侵入的机会。在发生病虫害的起始阶段,要根据具体的病虫害对症下药,把危害扼杀在摇篮中,不让其危害蔓延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