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育种品种(航天育种原理)
“你闻闻这个羊肚菌,香气很足。”赵琪很兴奋地为记者打开一小袋羊肚菌。记者凑近袋口,一股香味扑鼻而来。他又拿来一公斤袋装的羊肚菌,打开后香味没刚才的浓郁。
科研人员赵琪在羊肚菌种植地查看生长情况。
“这个香味浓的是用‘航天菌种’培育出的羊肚菌。”赵琪说,他们希望筛选出香味浓烈、抗病虫害、高产的羊肚菌菌种推广种植。
记者了解到,云南力争用3年时间让1000份菌种上天,希望借助太空微重力环境和宇宙辐射的诱变,助推“云菌”产业发展。
去年9月
264份菌种从太空返回地球
5月12日上午,在西南生物多样性实验室,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赵琪讲述了“飞向太空的云菌”。
2021年9月17日,神州十二号载人飞船凯旋,随3名航天员返回地球的还有云南选送的264份菌种。同年10月18日,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相关工作人员取回菌种,开展繁重的科学研究工作。
说着,赵琪从柜子里拿出一小袋羊肚菌,也就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赵琪还打开手机,翻出照片,找到了几张白参的照片。他说:“这是我们筛选出来的优质菌株。”
白参,学名裂褶菌,各地的叫法不同,云南叫八担柴,陕西叫树花,湖北叫鸡毛菌,湖南叫鸡冠菌。它是一种食药兼用的大型真菌,富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矿物质元素等营养成分,具有滋补强壮、镇静及治疗精神不振、头昏耳鸣等功效。据《药用真菌》等记载,裂褶菌性平、味甘、微寒、无毒,有清肝明目、滋补强身的功效。
然而,由于白参子实体坚韧,菌久煮不烂,据说要烧八担柴火才行,故而得名“八担柴”。由于有着孢子多和繁殖快等缺点,自20世纪80年代人工驯化、栽培成功至今,白参的栽培面积、市场未能持续扩大。
为了找到白参的优良性状,寻求突变体,研究人员决定让白参菌种“上天”,随同神州十二号载人飞船上天的264份菌种中就有2份白参菌种。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杨祝良研究团队经过筛选、杂交、鉴定和出菇等过程,获得了“神12-白参”航天种质菌株。
“与没上过天的白参相比,这个航天种质菌株培育出来的白参口感不柴,肉更脆一些,孢子少。”赵琪说。
目前,该研究团队准备进行小面积试种,看看“神12-白参”航天种质菌株的出菇情况,如果长势、性状、产量好的话,就可以推广栽培了。
今年6月
计划搭载301管食用菌菌种
“我们还要把黑牛肝、金耳、鹿茸菇等云南本土菌种送上天。”赵琪说。神州十四号载人飞船将于今年6月发射,云南计划搭载301管食用菌菌种,其中有二次搭载的白参菌种3管。有些菌种不只是一次搭载,还要进行二次搭载、三次搭载,目的就是要找到符合育种方向及目标的种质资源。
搭载的菌种要体现云南高原特色,还需是已经产业化或者具有产业化前景的。赵琪指着一份清单说:“你看这个柳生金针菇,预计搭载在神州十四号载人飞船上。它长在青藏高原雪线以下、海拔3700米左右的地方。”通过搭载,可以看看它会发生哪些突变,与市场上销售的金针菇比一比,说不定会选育出更好的金针菇菌种。
搭载神州十二号载人飞船的264份菌种中,羊肚菌有200多份。计划搭载神州十四号载人飞船的301管菌种中,羊肚菌菌种依然占大部分。为什么要搭载这么多的羊肚菌菌种?赵琪解释说:“去年全省羊肚菌种植面积达3万亩左右,但产业发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赵琪说,从州市来看,羊肚菌种植面积最多的是保山,其次是丽江、玉溪、楚雄、迪庆、昆明等地。今年,楚雄、大理等地种植户遭遇雪灾,收入大受影响。
羊肚菌种植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产业。在云南,管理好、没有自然灾害的话,每亩效益最高可达5万元,种植期却不到半年时间。当然,出菇不好、遭遇极端天气的话,也可能颗粒无收。
科研人员希望通过羊肚菌菌种“上天”,筛选出抗性更好的种质资源,从而为羊肚菌产业发展提供种业支撑。同时,科研人员建议采用大棚种植羊肚菌,以减少不利天气对羊肚菌的影响。
力争3年
让1000份“云菌”上天
赵琪介绍,2020年12月,云南省政府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第三次签署《共同推进太空生物科技产业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根据载人航天工程任务,为云南省提供太空搭载服务,积极促进种业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送上天”的“云菌”,可以是子实体,也可以是孢子或菌丝、菌核。它们返回地球后,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进行培育,从中挖掘一些突变体,找到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优良性状。
2021年,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杨祝良研究团队的赵琪等人,参与云南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牵头的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与重点研发计划——航天育种和航天食品研发与示范航天育种项目(羊肚菌种质创新与示范),力争用3年时间让1000份“云菌”上天,主要有野生菌、常见食用菌和珍稀食药菌。通过此,一方面可以建立食用菌航天育种种质资源库,另一方面可以研发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为打造“云菌”品牌提供科技支撑。
记者 沈长佑 文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