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的栽培技术要点
一、播前准备
1. 土地选择。选择土质疏松、土层深厚,肥沃的壤土、砂壤土种植,黏重的土壤也可以。食葵忌重茬,前茬不宜是油葵、油菜、大豆等。
2. 施肥整地。前茬作物收获后,秋耕蓄水灌溉,重耙灭茬,全层施肥,每亩施有机肥1000~2000千克、磷酸一铵或磷酸二铵或重过磷酸钙(三料磷肥)20~25千克、钾肥5千克,随犁地翻入耕作层,翻地深度20~30厘米。春季整地要达到“墒、松、碎、齐、平、净”六字标准,以“松、碎”为基础,在山区和风区不以“墒”为主,靠浇水或滴水出苗,原墒无法出全苗。播前结合整地进行化学除草,亩用除草剂氟乐灵(防除列当效果好于其他除草剂)150~200毫升,对水30~50千克喷洒土壤表面,并及时在8小时内整地,防止光解。
3. 种子准备。选择高产、抗病、抗倒、品质优良的品种。
4. 种子处理。播前晒种1~2天,选用0.5千克萎锈·福美双或0.3千克福美双加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500克或300克甲拌磷拌种100千克,可防治褐斑病、菌核病和地下害虫、鼠害等。包衣种子可直接播种。
二、播种
1. 播种时间。 当5厘米地温连续3天稳定通过3~5℃时即可播种。
2. 播种方式。采用气吸式膜上精量点播机或露陆光铺管(不铺地膜)精量点播。行距采用45~70厘米宽窄行,株距三道眉50~60厘米、杂交葵30~35厘米。
3. 播种质量。播行端直,行距均匀,做到“齐、紧、实”,到头到边、无断条。
三、田间管理
1. 播后及时进行“查种、查膜、查带、补种、补膜、补带”等工作。出苗分为原墒出苗和滴水出苗两种,冬前灌水条田是原墒出苗,冬前未灌水的条田是滴水出苗,北疆区多数为滴水出苗条田。
2. 滴出苗水。播种后及时滴出苗水补墒,亩滴水量15~20米3,风大干旱时可多次滴水,确保出全苗,但不能积水。
3. 及时定苗。出苗后应及时查苗、补苗。1对真叶开始定苗,2对真叶定苗结束,不留双株。三道眉亩保苗2000~2400株,新杂交16号保苗株数3200~3600株。
4. 中耕除草。全生育期中耕3次左右,5片真叶前要求深中耕14~16厘米,5片真叶后要求浅中耕,深度10~12厘米,不求深,只求除草松土;第二次中耕在株高8~12厘米时进行,不伤苗、不埋苗、不压苗。伤根不利于向日葵生长发育,造成倒伏。向日葵要求幼苗期深中耕、中后期要浅中耕,这一点与其他作物不同。
5. 科学运筹水肥。苗期要控制灌水,蹲苗至真叶发黄萎蔫为止。根据本地气候特点 , 一般要蹲苗40天。三道眉蹲苗时间要长,杂交葵要短。三道眉苗期生长过旺时,可在灌水前喷矮壮素50~80克或甲哌鎓20克/亩;向日葵在初花期进行滴头一水(下部叶片干枯黄叶出现时),亩滴水40~50米3 ,8月中下旬滴最后一次水,整个生育期滴8次左右的水,滴水周期10~12天。滴水原则为:头水透、中间多、末尾少。中后期滴水要看天有无刮风下雨,严防倒伏。后期滴水只能滴七成水,旱了再滴。切不可滴足滴透水分,否则易造成大面积倒伏和菌核病的发生。
第一次施肥在食葵现蕾期滴施尿素8千克/亩,水溶性磷酸一铵3千克/亩,硫酸钾1~2千克/亩;第二次在花期滴尿素5千克/亩,水溶性磷酸一铵3~5千克/亩,滴肥后2~3小时再另滴微量元素肥料200~400克,以硫酸锌、锰为主;第三次在灌浆期滴施尿素5千克/亩(没有全层施肥的条田、每次滴肥可用磷酸一铵或二铵2~3千克/亩);后期可加大磷钾肥用量。
6. 放蜂授粉。放蜂授粉的食葵可增产35%~45%,提高结实率可达70%,没有放蜂授粉的条田结实率只有30%左右;人工授粉也可较大地提高结实率。
四、病虫草害防治
1. 利用滴灌技术放药防治土壤中菌核病。多采用多菌灵、敌磺钠、五氯硝基苯、甲基硫菌灵等。在苗期、蕾期滴水时在肥料罐中每亩加300克以上杀菌剂,也可在苗期、蕾期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等化学药剂交替喷雾防治。
2. 向日葵寄生杂草列当的防治。出苗后,结合第一、二次滴水每亩滴施氟乐灵150~200毫升,可防除列当种子萌发,也可防治其他杂草。也可采用草甘膦对出苗的列当进行涂抹杀灭。
五、收获晾晒
将成熟的向日葵花盘砍下,茎秆留1米高度砍成斜茬口,将花盘插到斜茬上,正面向上,晾晒7~10天,就可收获、筛选、包装。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种植户可以多参考参考,或者大家想了解哪方面三农知识及技术,都可以留言评论,笔者会根据实际情况来为大家解惑。创作不易,也希望大家能关注一下笔者以及积极留言评论转发,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