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刚刚搬了新家,新家的装饰偏向古典,有没有什么古典的小玩意可以推荐 正在整理院子,可以晒晒你家小院美图提供下思路吗8-17-79
前段时间刚刚搬了新家,新家的装饰偏向古典,有没有什么古典的小玩意可以推荐
眼光不错!古典的装饰确实别有一番韵味。我就是一个比较喜欢古典风的人,特别佛系,像我平时的话我都是去上下屿商城买的,上下屿主打的就是古典风、东方美,你也可以去看看,我个人觉得里面的千瓣莲茶托还有香盒都很不错,都很雅致,应该挺适合古典的整体风格的。
正在整理院子,可以晒晒你家小院美图提供下思路吗
我家前后院都是长方形,前院主要满足入户功能,所以就只有边上种了植物,其他区域硬化了,放了鞋柜及小自行车。后院约40平米,留了天井种植物和周围一圈的植物,其余都硬化,搭了一部分玻璃棚,放了户外桌椅!
3年的院子,从杂草丛生到初具规模,改造才刚开始,明年开春开始插花做花境了。
最重要的是除了自己的时间、体力以外,买些基础材料,全部亲手打造
凉亭、鱼池、蔬菜冷棚,篮球场,铺路,养草,事多的很
晒晒我家的小院,供参考。
今年5月17日租下了这间小木屋,当时最不满意的是木屋直接坐在地面上,使得晾台太矮,坐在里面感觉不敞亮。
首先用红砖把整个屋子垫高了五块砖的高度,这样一来坐在晾台上视野好了许多。
之后,又从山里拉开空心砖,围挡住木屋的四周使木屋看上去有了基础,空心砖孔洞朝上当做花盆,一举两得。又用闲置的木拍子搭建了一个梯道。
又用空心砖围出了一个花圃,在空心砖和花圃里种上鲜花。
完成后是以下这个样子:
上几张局部的照片:
后来,花草长高了……
再后来,小院逐渐完善,很受人们喜爱,都爱到这里拍照:
(图片来自**,无版权问题)
分享茶室如何装修成禅意风??
家具可以选择简中,或是简约现代一点的,不要用纯中式的家具,太过拘谨。不要浓重的色彩,原木会让人身心放松一些。配饰上选择一些中式的盆景、饰品,空间不要布置过满,加一些留白空间会加强空间感。
小学生都能读懂的千古名诗《画》,究竟好在哪里
王维的诗,一向清幽淡雅,其山水田园诗,更是别具一格,读之能令人忘却一切烦恼,比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等等,句句都是千古佳作,为其赢得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价。
而王维下面这首《画》,虽然只有简单的20字,却描绘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山水花鸟意境,我相信读书识字的人,只要读上几遍,便能背诵,但妙在,越品越有味道,令人回味无穷。
当然,关于这首诗的作者究竟是不是王维,是存在争议的,因为在王维的集子和《全唐诗》中,并没有这首诗,所以有人便提出了其他的说法,一说是南宋僧人川禅师为注释佛教经典《金刚经》所作的偈颂诗的一部分;一说为宋代佚名诗人所作,但究竟如何,尚无定论。我记得上学时,课本上便写着作者是“王维”,所以此处默认为王维的作品。
画
唐·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首句“远看山有色”,写因为距离而产生的画中美感,远山苍翠,峻拔峭立,让人感到无限风光,这里是静态描写,仿佛将读者的浮躁全都一扫而空,瞬间带入到了诗意中,伫立于大自然内。
次句“近听水无声”,是“动态”描写,但是这个“动态”却并非真实的动态,因为没有声音,这是画中流水的逼真带给读者的一种错觉,一切都是无声的,但正因为是无声的,所以别有一番另类的美态。
前两句,为我们表现了一幅“动静结合”的大自然无声之图,虽然是在观画,但却构建了一个画中的自然之美,虽然是无声,却让读者更接近山水。
下面两句“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更是奇思妙想的佳句,花开了花落,人来了鸟惊,但是作者却一反常态,写出了别样风情。因为是在画中,所以花儿是不会凋谢的,永远只留存着美好;人来了鸟也不会惊走,如此,一种永恒的美,仿佛永远留在了人间。
这首诗,描写的是一幅山水花鸟画,虽然画是静止的,但是笔法却是活的,虽然作者处处凸显画中之景的“静止”,但却为我们带来了一幅活灵活现的图景。诗中文字浅显,每句诗的第三个字,依次为“山”、“水”、“花”、“鸟”,可以说巧妙之极,这四者组合起来,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优美绝伦的山水花鸟图。
全诗对仗工整,多处使用反义词,读来节奏清晰,平仄分明,朗朗上口,韵味十足。
当然,除了新奇的想象、优美的意境和高超的艺术手法之外,这首诗,还蕴含着引人深思的哲理思考。诗中的画,仿佛是只有心灵纯净的人才能欣赏其美,是在绝对心静的情况下才能体会到的绝美,如果将这幅画,比作能够寄托情怀的事物,似乎也未尝不可,花永远不会凋谢、鸟永远不会飞走,人来人去,画中的花鸟依然如故,可这种永恒的美丽,却只能存在于画中的虚幻之中,这不是现实,却需要现实中的人去感悟。
一直很喜欢唐朝诗人王维的《画》,此诗禅意十足,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了,唯山之色、水无声、长年花、不惊鸟陪伴右右:此诗短短四句二十字,但有“声”有“色”,有“山”有“水”,有“花”有“鸟”,还有“人”。特别是用了几组反义词:远——近,有——无,去——来,以增加诗歌内容的张力和立体感、节奏感,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如果说,“山有色”、“水无声”、“花还在”、“鸟不惊”所云是画中形象或自然实景,那么,作者用“远看”、“近听”、“春去”、“人来”又为我们创造出了另一重世界。如此短小浅显之作,流传至今,不为无因。
我们先一起走进这首美丽的诗: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而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盛开着。人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全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远看山有色,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此乃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者能品之。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一开始就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赏美的资格。在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静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画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挡不住的盛情倾泻而出.一种流动之美跳跃于诗人的眼中。
近听水无声。源头活水本是“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动静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弃去一探究竟,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这样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一切的妙处只是因为“无声”,无声是一种美王羲之的诗中有“在山**上行,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美。有声无声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籁之声!庄子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籁”与“人籁”“地籁”一起时,便共同构成一个常人无法言语的自然之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花儿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的开放,并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燃烧般的开到最美。美到极致后,飘然而去。但此中花儿不谢,只因在画中。不仅仅是如此,写的近近是画中的花,是春尽之时,花儿尽逝,无处得美而伤怀的感触在里面 。
鸟儿不惊,不知青春已尽,岁月已逝。徒留下多少悔恨。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梦想,但那种梦想只是在人的心灵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中我们才能够想起。但不可得已是事实,诗人唯有带着淡淡的幽思去寻觅世间最后的能够寄托情怀的东西。人已去,空留花,鸟未惊,人又来,没有永恒的美丽,而一切的美丽都将隐于虚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