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坐蔸的原因是什么(水稻坐蔸防治方法)
水稻坐蔸即水稻赤枯病,是水稻生产上常见的一种生理病害,也是水稻种植中的一种常见病,一般在栽秧后15天左右开始发病。下面我们了解一下水稻坐蔸的原因是什么,以及水稻坐蔸打什么药最好。
一、水稻坐蔸的原因是什么
水稻坐蔸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1)栽秧后遇寒潮,冷浸田、烂泥田,气温下降,水稻正常生长受到影响,根系停滞生长;使稻根变黑腐烂,影响水稻吸收氮、磷、钾、硅、锌等营养物质,影响了秧苗的呼吸和光合作用,从而出现坐蔸现象。
(2)水稻施用过未经腐熟的有机肥,偏施单质化肥,造成水稻缺钾、缺磷、缺锌,或栽秧过深,引起水稻营养和生理机能失调,生长停滞,形成水稻坐蔸。
二、水稻坐蔸打什么药最好
水稻栽后10~15天,秧苗难返青,新叶少或无新叶,不分蘖,根系褐色、黑褐色,少白根或无白根,秧苗矮小瘦弱,叶片失绿并有锈斑,出现这些情况就属赤枯病,应立即防治。
即深水田要排水晒田,追施钾肥、锌肥,暂停使用尿素、碳铵。如果根部中毒,亩施3:1的草木灰、石灰混合粉50公斤。无论何种类型的坐蔸,还可喷施“云大—120”、喷施宝、氨基酸叶肥。
在水稻移栽后7~10天或水稻出现坐蔸时,按每亩用“云大—120”粮食型20毫升(2袋)或6.68毫升(2瓶)加喷施宝5毫升(1支)或“活力素”50克或氨基酸叶肥20毫升,兑水30~45公斤均匀喷洒秧苗,5~7天秧苗即可恢复正常。
三、预防水稻坐蔸的主要措施
在培育壮秧的基础上,应针对易发生水稻坐蔸的田块和烂泥田、冷浸田等,着重改善秧苗的生长环境,浅水栽秧,浅插秧,并注意氮、磷、钾、微肥的比例。
1、预防缺钾缺锌引起水稻坐蔸。施底肥时,注意氮、磷、钾、锌肥的比例,亩增施氯化钾7.5公斤、硫酸锌1.5~2公斤。
2、预防根部中毒引起水稻坐蔸。对于烂泥田、冷浸田等,可在栽秧前亩施草木灰50公斤、石灰15~20公斤,以中和硫化氢、有机酸等有害物质,提高泥温,改善秧苗根部生长环境。
3、浅水插秧。做到寸水活苗,浅水促蘖。深水、深插、泥温低,影响秧苗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故须实行浅水栽秧,以增强光照,提高水温和泥温,加速肥料分解,以提高根系的吸收利用率,促进秧苗健壮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