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马铃薯种薯储藏技术(简述马铃薯的种薯处理技术)
长期以来,马铃薯贮藏一直是困扰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充足的贮藏设施和正确的贮藏理念。正常的贮藏方法能够保证马铃薯种薯最佳的再生产能力,保证商品薯满足各种市场需求。同时,正常的贮藏方法可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品质和种植效益,还间接地影响着新品种的推广和病虫害的防治。因此,近年来马铃薯的贮藏越来越受到关注,各级政府鼓励个人和企业修建马铃薯贮藏库,也开始对贮藏库的建设进行资金补贴。这些措施将极大地改善马铃薯贮藏条件,提高马铃薯产后效益,进而提高整个马铃薯产业的效益。
学习本章内容,你可了解马铃薯的贮藏特性、收获与贮藏技术、贮藏方法、药剂保鲜技术和包装运输等方面的知识。
第一节 马铃薯贮藏保鲜原理
新收获的马铃薯块茎含水分高达85%以上,呼吸作用旺盛,如果温度增高或块茎在受伤感病等情况下,呼吸强度更高,因此比一般作物种子难贮藏。而且贮藏环境中温湿度和空气条件对贮藏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马铃薯收获后有一段时间即便外界条件合适,马铃薯的芽眼也不萌发,但薯块内部还进行着微弱的生理生化过程,这段时期称休眠期,通常为2~4个月。在此期间,马铃薯芽不萌动,但当生理休眠期结束后,如果温度、湿度条件合适,芽眼萌动,外界条件不合适,马铃薯就可以继续处于休眠状态而不发芽。休眠期是马铃薯贮藏保鲜的依据,它决定着马铃薯贮藏保鲜的长短。
薯块在贮藏期间对周围的环境条件非常敏感,特别是对温湿度要求非常严格,既怕低温,又怕高温。冷了容易受冻,热了容易发芽;湿度小,薯块容易失水发皱;湿度大,薯块容易腐烂变质。因此,安全贮藏是马铃薯全部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安全贮藏,主要有两项指标,一是贮藏时间长,二是商品质量好,达到不烂薯、不发芽、不失水、不变软。经过贮藏,块茎水分散发,块茎约损失重量6.5%~11%。因此,要贮藏好马铃薯必须了解它的贮藏特点、生理变化、贮藏条件,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达到安全贮藏的目的。
第一,不同品种休眠期长短不同。
马铃薯休眠期,块茎内依然进行着微弱的生理生化活动,不同的品种其休眠期长短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早熟品种的休眠期短,容易打破;晚熟品种的休眠期长,难以打破。休眠期的不同,贮藏保鲜的条件要求差异很大,休眠期短的品种贮藏条件要求严格,休眠期长的品种贮藏条件要求较宽。短期贮藏时,应选择休眠期短的早熟品种;长期贮藏时,应选用休眠期长的晚熟品种。
第二,同一品种成熟度不同,休眠期长短不同。
同一品种,春播秋收的块茎休眠期短,而夏播秋收的块茎休眠期较长,且块茎的休眠期将随着夏播时期的推迟而延长,即幼嫩块茎比成熟块茎休眠期长。因此,做长期贮藏的马铃薯,应适期晚播或早收,选用幼嫩块茎贮藏。
第三,块茎在贮藏期间容易失重罹病。
新收获的块茎含水量高,薯皮薄嫩,组织脆弱,碰撞、挤压易擦伤破碎,所以在整个收获、运输和贮藏过程中,要尽量减少装运次数,避免机械损伤。
第四,新收获的块茎尚处在后熟阶段。
新收获的块茎此时呼吸作用旺盛,在5℃~15℃下所产生的热量可达30~50kJ/t·h,如果在温度增高或块茎受伤感病等情况下,呼吸强度更高。此时块茎还未充分成熟,需经过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完成成熟作用,此期间释放出大量水分、热量和二氧化碳,重量也随之减轻。如在温度15℃~20℃、氧气充足、散射光或黑暗条件下,经过5~7天,块茎损伤部分就会形成木栓质保护层,这样不仅能防止水分损耗,而且能阻碍氧气和各种病源菌侵入。
第五,块茎对贮藏条件十分敏感。
马铃薯完成成熟作用后,块茎芽眼处于稳定不萌发状态,生理活性极微弱,块茎处于休眠阶段,这一时期可按人们的需求控制贮藏时间。休眠后期,温湿度适宜,块茎幼芽开始萌动,此期改变贮藏环境,可使块茎继续处于被迫休眠而延迟萌芽,有效延长贮藏期。温湿度控制是主要的手段。
在贮藏期,温湿度过高时能促进呼吸旺盛,放出大量水分、热量和二氧化碳,使温湿度继续升高,促进块茎提早发芽和造成霉烂,块茎发芽不仅会消耗大量养分,降低种用价值,而且会引起质变,降低食用品质;温湿度过低,块茎容易受冻、烂窖。
贮藏的原则是“既防冻又防热,既防干又防湿”。贮藏地点或贮藏窖,要具有通风、防水、防湿、防冻和防病虫传播的条件。为防止块茎发芽,可以施用马铃薯抑芽剂,以达到保质保鲜的目的。
第二节 马铃薯贮藏技术
我国地域辽阔,因各地气候条件的不同,马铃薯的播种与收获季节不一,因而在马铃薯收获后的贮藏方式上是多种多样的。北方农村使用的马铃薯贮藏窖,多为地下式土窖,还有屋脊形的地下或半地下式、半永久性砖窖,在土壤结构紧密的地区,还有井窖和窑洞窖。近年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积累的不断提高,有条件的村镇和农户也建造了永久性砖窑,使马铃薯的贮藏条件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一、贮藏技术
(一)马铃薯贮藏前预处理
马铃薯品种较多,按皮色可分为白皮、红皮、黄皮和紫皮四种类型。其中以红皮种和黄皮品种较耐贮藏。作为长期贮藏的马铃薯,应选用休眠期长的品种。栽培时首先要选择优势的种薯,做好种薯消毒工作。施肥时注意增施磷肥、钾肥。生育后期要少灌水,特别要防止积水。收获前一周要停止浇水,以减少含水量,促使薯皮老化,以利于及早进入休眠期和减少病害。
夏收的马铃薯应在雨季到来之前,秋收的马铃薯应在霜冻到来之前,选择晴天和土壤干爽时收获,并在田间稍行晾晒。
马铃薯要进行愈伤处理,采收后在较高的温度、湿度条件下 (温度10℃~15℃,相对湿度95%)摊晾7~15天,进行“预贮”,使伤口愈合,薯皮紧实,降低呼吸强度。经过愈伤处理的块茎可以明显降低贮藏中的自然损耗和腐败病引起的腐烂。预贮后,剔除愈合不良的伤薯、病薯、畸形薯及有麻斑和受潮的不良薯块,即可进行贮藏。
(二)马铃薯贮藏的条件
马铃薯收获以后,仍然是一个活动的有机体,在贮藏、运输、销售过程中,仍进行着新陈代谢,此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收获后的20~35天,称为薯块成熟期,即贮藏早期。刚收获的薯块由于表皮尚未完全木栓化,薯块内的水分迅速向外蒸发,再加上呼吸作用旺盛,很容易积聚水汽而引发腐烂,不能稳定贮藏。而通过这一阶段的后熟作用后,可以使马铃薯表皮充分木栓化,蒸发强度和呼吸强度逐渐减弱,从而转入休眠状态。
第二个阶段为深休眠期,即贮藏中期。一般两个月左右,最长可达4个多月。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后熟作用,薯块呼吸作用已经减慢,养分消耗也减低到最低程度,这时给予适宜的低温条件,可使这种休眠状态保持较长的时间,甚至可以延长休眠期,转为被迫休眠。
第三个阶段称为休眠后期,即贮藏晚期。这一阶段休眠状态终止,呼吸作用转旺,产生的热量积聚而使贮藏场所温度升高,加快了薯块的发芽速度。此时,必须保持一定的低温条件,并加强贮藏场所的通风,维持周围环境中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在适宜的范围之内,从而使薯块处于被迫休眠状态,延迟其发芽。
马铃薯适宜的贮藏温度为3℃~5℃,相对湿度90%~95%。在3℃以下贮藏会受冷变甜或者产生褐变。这是由于温度会影响块茎糖分和淀粉的含量。块茎内淀粉含量在10℃~15℃下较稳定,10℃以下淀粉含量开始下降,糖分含量逐渐增加,如在0℃下长期贮藏,会引起糖分大量积累使块茎变甜,降低食用品质。4℃是大部分品种的最适贮藏温度,此温度下块茎不易发芽或发芽很少,也不易皱缩,其他损失也小。马铃薯在4℃贮藏比在28℃~30℃贮藏休眠期长,特别是贮藏初期的低温对延长休眠期十分有利。一般马铃薯在10℃~15℃下可保持2~3个月不发芽,但2~3个月后则会发芽。马铃薯在相对湿度90%以上时失水量少,但过湿容易腐烂或提早发芽,过干会变软而皱缩。为了防止马铃薯表面形成凝结水,要进行适当的通风,通风的同时也给块茎提供了适当的氧气,可防止长霉和黑心。
马铃薯贮藏应避光。因为马铃薯如果长期受到阳光照射,表皮容易积累龙葵素而变绿。光能促进马铃薯萌芽,发芽后的马铃薯品质下降,芽眼部位形成大量的茄碱苷,如超过正常含量(0.02%)便能引起人畜中毒,所以马铃薯应避光贮藏。
二、贮藏方法
收获后放到阴凉通风的室内、窖内或荫棚下预贮,薯堆不高于0.5米,宽不超过两米,在堆中放一排通风管通风降温,并用草苫遮光。预贮期间,视天气情况,不定期检查倒动薯堆以免受热。贮藏前应剔除病变损伤、虫咬、雨淋、受冻以及表皮有角斑等的不良薯块。
(一)堆藏
选择通风良好、场地干燥的仓库,用甲醛和高锰酸钾混合进行熏蒸消毒,经2~4小时待烟雾消散后,即可将经过挑选和预储的马铃薯进仓贮藏。每平方米可着地散堆750千克,四周用板条箱、箩筐、木板围好,高约1.5米,当中放进若干竹制通气筒通风散热。此法适用于短期贮藏和气温较低时秋马铃薯的贮藏。
(二)埋藏
马铃薯怕热、怕冻、怕碰,挖出的马铃薯应放在阴凉处停放20天左右,待表皮干燥后再进行埋藏。一般挖宽1.2米、深1.5~2.0米的坑,长不限,底部垫层干沙,将马铃薯覆盖5~10厘米厚干沙,埋3层,表面盖上稻草,再盖土20厘米。沟内每隔1厘米左右放置1个用秸秆编织的气筒通风透气,通气筒高出地面40~50厘米。严冬季节增加盖土厚度,并用草帘等将通气筒封闭堵塞,防雨雪侵入。
(三)窖藏
贮藏窖是马铃薯贮藏保鲜的基本设施。贮藏窖型主要有槽式窖、半地下窖、地下窖、土窑窖、砖窑窖。选地势高、干燥、土质坚实、背风向阳的地方建窖。若是旧窖,烂薯、病菌常会残存在窖内,薯块入窖初期往往温度较高,湿度又大,堆放新薯过程中一旦把病菌带到薯块上就会发病、腐烂,甚至造成烂窖,所以新薯入窖前要先晾窖7~8天降低窖内温度,入窖前几天,把窖打扫干净,最好把窖壁、窖底的旧土刮掉3~5厘米厚,用石灰水对地面和墙壁进行消毒。对于种薯要严格筛除烂薯、病薯和伤薯,将泥土清理干净,堆放在避光通风处。
马铃薯种薯在窖内的堆放方法有堆积黑暗贮藏、薄摊散光贮藏、架藏、箱藏等。地下窖或半地下窖堆放时,不耐藏的、已发芽的品种堆高为0.5~1.0米;耐贮藏、休眠期中等的品种堆高为1.5~2.0米;耐贮藏、休眠期长的品种堆高为2~3米,最高不宜超过3米。还要考虑贮藏窖的容积,注意不能装得太满,以装到窖内容积的1/2为宜,最多不超过2/3,并注意窖口的启闭。
窖藏马铃薯入窖后,一般不倒动,窖藏期间的管理办法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温度管理。马铃薯在贮藏期间与温度的关系最为密切,作为种薯的贮藏,一般要求在较低的温度条件下贮藏,可以保证种用品质,使其田间生育健壮并取得较高的产量。10~11月,马铃薯正处在后熟期,呼吸旺盛,分解出较多的二氧化碳、水分和热量,容易现高温、高湿,这时应以降温散热、通风换气为主,大约20天后窖温下降。长期贮藏的块茎,最适温度应在4℃;贮藏中期的12月至第2年2月,正是气温处于严寒低温季节,薯块已进入完全休眠状态,易受冻害,这一阶段应是防冻保暖,温度控制在1℃~3℃;贮藏末期3~4月份,气温转暖,窖温升高,种薯开始萌芽,这时应注意通风,温度控制在4℃。
第二,湿度管理。在马铃薯块茎的贮藏期间,保持窖内适宜的湿度,可以减少自然损耗和有利于块茎保持新鲜度。因此,当贮藏温度在1℃~3℃时,湿度最好控制在85%~90%,湿度变化的安全范围为80%~93%,在这样的湿度范围内,块茎失水不多,不会造成萎蔫,同时也不会因湿度过大而造成块茎的腐烂,保持新鲜状态。
第三,空气管理。不论固定窖或沟藏,都必须有通风换气设备,把马铃薯呼吸排出的二氧化碳及时排出,使新鲜空气进入薯堆,以保持块茎的正常生理活动。如果通风不良,窖内积聚太多的二氧化碳,会妨碍块茎的正常呼吸。种薯长期贮藏在二氧化碳较多的窖内,就会增加田间的缺株率,造成长时期植株发育不良,结果导致产量下降。通风又可以调节贮藏窖内的温度和湿度,把外面清洁而新鲜的空气通入窖内,而把同体积的二氧化碳等排出窖外。
第四,定期消毒。入窖后用高锰酸钾和甲醛溶液熏蒸消毒杀菌(每120平方米用500克高锰酸钾兑700克甲醛溶液),每月熏蒸一次,防止块茎腐烂和病害的蔓延。并且每周用甲酚皂溶液将过道消毒一次,以防止交叉感染。
第五,块茎入窖后。在窖温降低时应在薯堆顶部覆盖一层干草或旧麻袋片等,使之吸湿,散发水分,因贮藏期间块茎散发的水分常凝结在上层块茎上,即所谓“出汗”。加覆盖物吸湿散发水分,可防止上层块茎霉烂。同时,要防止老鼠为害。
(四)通风库贮藏
一般散堆在库内,堆高1.3~2米,每距2~3米垂直放一个通风筒。通风筒用木片或竹片制成栅栏状,横断面积0.3米×0.3米。通风筒下端要接触地面,上端伸出薯堆,以便于通风。如果装筐贮藏,贮藏效果也很好。贮藏期间要检查1~2次。
三、马铃薯贮藏期的管理
(一)马铃薯冬贮管理
马铃薯冬贮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冻窖、发芽、烂窖、萎蔫、黑心等现象,要注意提前预防。
1.冻窖
每年12月至翌年2月正值严寒冬季,外界气温低,马铃薯块茎正处于深度休眠状态,呼吸弱,放出热量少,极易发生冻窖。
预防办法:应及时密封窖口和气眼,定期检查窖温,最好在薯堆上加盖草帘、秸秆、麻袋等防潮、防寒,适当的时候可以在窖内安放火炉增温。火炉多放于距第1窖门不远处的走廊上。根据块茎在贮藏期间的生理变化及块茎的不同用途要求,种薯贮藏窖温保持在2℃~4℃为宜,商品薯4℃~5℃为适,工业加工用薯短期贮藏窖温保持在10℃~15℃为适,长期贮藏以7℃~8℃为适。
2.发芽
块茎在贮藏过程中发芽,将严重影响种薯翌年的发芽势及生长势,降低鲜薯食用和加工品质。窖温高是导致发芽的主要原因。入窖初期外界气温高、开春之后气温迅速回升都易使种薯发芽。短时间窖内温度偏高并无大碍,长期的高窖温会使块茎大量发芽。休眠期的长短也是块茎贮藏期间能否发芽的另一个主要因素。
预防办法:秋季应适当降低堆高,一般不超过窖内有效空间(起拱窖不算拱高)的2/3,以窖高的1/2为最适,这样可以保证良好的空气对流,使块茎能进行正常的呼吸;春季应防止热空气进入窖内提高窖内温度而使块茎发芽。商品薯或加工用薯可喷抑芽剂延长块茎的休眠期,抑制发芽,但种薯忌用抑芽剂。
3.烂窖
刚收获的块茎处于浅休眠状态,表面湿度大,表皮还未完全木栓化,伤口没有完全愈合,加之块茎自身所含的水分和呼吸产生的水汽,通过薯皮的渗透和蒸发,易使薯堆内温度及水汽含量增高,若窖内通风不良,外界气温较高,如果窖内混入个别感染晚疫病、黑胫病等病害的块茎,极易造成烂窖。种薯在贮藏期间,由于薯堆内的温度较高,含水量较大的空气逸出薯堆,与薯堆表面冷空气相遇使多余水汽凝结成小水珠,即所谓的“出汗”。若窖的四壁及棚顶也长时间凝有水滴,加之窖温偏高,则块茎极易腐烂。
预防办法:挑选健康、完整的块茎入窖,淘汰病、烂、畸形、有机械伤的块茎。种薯贮藏初期应加强窖内外空气的流通,有条件的可在窖中安装排风扇,以防薯堆过热,并使窖内湿度保持在80%~93%。在密封气眼、窖口之后的深冬时节,在薯堆上面加盖一定厚度的草帘或秸秆、麻袋等,使薯堆顶部的块茎较温暖,从而缓和了薯堆顶部的冷热差距,避免了堆顶块茎凝水造成的湿度过大而引起腐烂,并且覆盖物还可以阻挡由窖顶融化的霜水。
4.萎蔫
窖贮过程中湿度过小会导致萎蔫,影响块茎的新鲜程度,此种情况在窖贮中较少出现。
预防办法:保持窖中湿度在85%~90%,在入窖时不除去块茎上所黏附的泥土,直接入窖,翌年春季出窖时块茎会非常新鲜。
5.黑心
在块茎贮藏期间,特别是在深冬时节,贮藏窖的气眼和窖口封严之后,窖内空气流通不畅,加之长时间的贮存耗氧量大,会使窖内通气不良,引起块茎缺氧呼吸,不仅养分消耗增多,还会引起组织窒息从而产生“黑心”。若用这种黑心的块茎做种薯,易导致缺苗和产量下降。
预防办法:在运输过程中或贮藏期间,特别是贮藏初期,保证空气流通。促进气体交换是避免黑心的重要环节,必要时应配备通风设备。选择较轻质土壤种植,并在适宜的天气和土壤湿度下进行收获,以保证块茎的清洁;若种植的地块土壤黏滞,或收获时赶上阴雨天,块茎携带的泥土会大幅度地增加,薯堆内的泥土会增加空气流通阻力,且泥土覆盖薯皮也会影响热量的散失,这样的块茎不宜直接入窖,最好经过晾晒处理后再入窖。在贮藏后期,外界气温升高,温暖空气的进入会提高窖温,加速块茎萌芽,阻止和减少空气的流通是有效的解决办法。
(二)马铃薯种薯的贮藏要求
1.贮藏场所消毒
将窖(库)的内壁和地面清扫干净,封闭通风孔和门口,用高锰酸钾和甲醛溶液进行消毒,每立方米用高锰酸钾7~10克、甲醛溶液15~20毫升,24小时后打开使空气进入即可。也可用1%~3%来苏尔溶液喷洒贮藏场所。还可以用生石灰对贮藏场所进行消毒。
2.贮藏前种薯处理
(1)晒种。刚收获的种薯不能马上入窖,应当晒3~5天,一方面去除表皮泥土,另一方面通过晒种,使表皮变老、变厚、变粗,使得细菌不易侵入,不易在搬运时受创伤。
(2)分拣。拣出烂薯、破薯,防止带菌的种薯入库。
(3)药剂拌种。结合后期晒种进行,用广谱性防治细菌性和真菌性病害的药剂,按正常剂量均匀喷洒在种薯表面,要求洒均匀,并晾干。常用的药剂有多菌灵·代森锰锌加硫酸链霉素、百菌清加硫酸链霉素、恶霜灵加硫酸链霉素。
(4)合理包装。用能装25~40千克的网袋包装,既好堆放,又宜搬运。
3.注意事项
(1)合理堆放。按级别堆放,大薯稍高一些,堆高1.5~2米;小薯低一些,l~1.5米。如按垛堆放,每垛9~15袋,一排4~5垛,堆5排留一走道,便于通风、观察。最大贮藏量不能超过窖(库)容积的2/3,一般1/2即可,这样堆放可减少或避免倒窖。
(2)防止混杂。无论在北方还是在南方地区,农民一般只有一个贮藏窖或贮藏库,往往将不同品种的种薯和食用商品薯贮藏在一起,很容易造成混杂。为了防止混杂,可以将种薯用不同颜色的网袋包装,最好能在每袋种薯内放入一个简易的标签,写上种薯的品种名称。
(3)保持适合的贮藏温度和湿度。在北方地区,由于冬季气温较低,要防止种薯受冻害。当最低温度在1℃以下时,关闭所有通气孔,必要时可生火加热或利用其他加热措施,也可在薯块表面盖草帘,以缓冲上下温差,防止薯块表皮“出汗”,注意观察窖内温度,窖顶有水珠但未结冰即可。在南方地区,由于贮藏期间温度过高,种薯容易发芽,加上湿度过大,种薯容易腐烂。马铃薯种薯最佳的贮藏温度是在4℃左右,湿度在85%~90%。
(4)防止贮藏期间的病虫害。在种薯入窖前应确认所保存的种薯不带活虫,特别是金针虫等。在出窖前,如果种薯已萌芽,还要防止蚜虫的为害。
(5)防止与带病的商品薯接触。在搬运和倒窖(倒库)时,应避免种薯和商品薯接触,以避免商品薯所带的病毒侵染种薯。种薯存放位置应当相对独立,保证搬运商品薯时,不易接触到种薯。
第三节 马铃薯药剂保鲜技术
马铃薯保鲜剂是一种采后使用的抑芽、防病药剂,只适用于商品薯,严禁用于种薯。
一、萘乙酸甲酯处理
为抑制萌芽,可将98%纯萘乙酸甲酯15克,溶解在30克丙酮或酒精中,再缓缓拌入预先准备好的1~1.25千克干细泥中,尽快充分拌匀后装入纱布或粗麻布袋中。然后将配置好的药物均匀地洒在500千克的薯块上,注意药物要现配现用,撒药要均匀。将处理后的马铃薯进行散堆或装箱堆桩,并在四周遮盖1~2层旧报纸或牛皮纸,应在休眠中期进行,不能过晚,否则会降低药效。一般情况下,药物剂量越大,抑制发芽的时间越长。
二、辐射贮藏
用r射线同位素处理,能抑制马铃薯发芽。经r射线处理后,薯块生长点及生长素的合成会遭到破坏,使呼吸作用减弱。剂量为1万~2万伦琴。注意留种薯勿用r射线处理。
三、香料处理
某些香料可防止马铃薯发芽,如杏仁、桂皮、薄荷油、麝香草等香料不但可抑制马铃薯发芽,还能使食物更加美味可口,而最新的实验结果表明,它们还有益于保鲜。
第四节 马铃薯的包装和运输
马铃薯从原产地到加工、消耗地区的较长距离的运输,是一种动态的贮藏,发展马铃薯运输的意义在于:第一,运输条件的改善,有利于适地适栽生产方式的发展,对于优化生产布局、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商品市场竞争具有重要意义;第二,运输的发展对于调剂地区间生产余缺、满足马铃薯全年供应、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马铃薯运输质量,与马铃薯采后预处理、包装、运输工具、装卸方法、环境条件、路途状况等均有密切的关系。
一、适用于运输的包装
我国长期沿用的马铃薯运输包装有草袋、麻袋、网袋等,近年来使用塑料箱、纸箱包装有了较快的发展。在国外,包装材料已逐渐被纸箱和塑料箱代替。
草袋:优点在于价格低廉,皮厚、质软、耐压,适于低温条件下运输;缺点是不耐重复使用,一般使用2~3次就会破烂、作废。
麻袋:优点是装卸方便、耐用、容量大;缺点是皮薄质软,抗机械损伤能力差,价格较草袋高。
网袋:优点在于通透性好,能看到运输过程中马铃薯的状态,价格低廉;缺点是过于薄透,易造成机械损伤及冻伤、见光等损伤。
纸箱:优越性在于适合工厂大批量生产,质量标准易于统一,空纸箱可折叠贮存,纸箱在包装、搬运工程中适于机械化操作,柔软有弹性,有缓冲力,价格低廉,表面可打印宣传图案等。为保护马铃薯免受损伤,纸箱内应有衬垫、填充物,过去多用纸、草等材料,现正逐步推广网套、泡沫塑料板垫等。
二、运输的环境条件
与马铃薯运输品质相关的运输条件有振动、温度、湿度、气体成分、包装、堆码与装卸6个方面。
(一)振动
振动会造成马铃薯的机械损伤和生理伤害,影响马铃薯贮藏性能,降低马铃薯的商品质量,运输中必须避免和减少振动。一般铁路运输的振动强度小于公路运输。
(二)温度
根据国际制冷学会对新鲜蔬菜运输的建议,1~2天的运输,马铃薯的推荐温度为5℃~10℃,2~3天的运输,推荐温度为5℃~20℃。不能长时间封闭运输,要注意通风,以免缺氧造成马铃薯二氧化碳中毒而黑心腐烂。
(三)湿度
在运输中由于果蔬本身的水分蒸腾强度、包装容器材料种类、包装容器的大小、所用缓冲材料的不同等因素差异,使马铃薯所处环境的湿度高低不同,从而引起损耗的差异。
(四)气体成分
除气调运输外,新马铃薯会因自身呼吸、容器材料性质以及运输工具的不同,导致容器内气体成分相应发生变化。
(五)包装
为了保护马铃薯不受损伤,又能通风透气和充分利用容器空间,装箱时可采用自动化、机械化装箱,提高效率。
(六)堆码与装卸
在冷藏运输时,必须使车内温度保持均匀,并使每件货物都可以接触到冷空气。堆码方法有“品”字装车法、“井”字形装车法、“一二三、三二一”装车法、筐口对装法等。
马铃薯装卸搬运,多靠人力,劳动力度大,如果装卸不当,往往损失惨重。近年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已开始向搬运装卸机械化发展,采用传送带、叉车、电瓶车、起重吊车等设备。要注意轻装轻卸,避免薯片大量擦伤或碰伤。装卸和运输中避免阳光直射和雨淋。
三、运输工具的选择
火车装运量大,速度快,适于长途大批量运输。
汽车运输适应地区范围广,速度也较快,长途运输优点不及火车,更加适用于短、中途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