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夷扇贝育苗技术(虾夷扇贝怎么做好吃)
日本虾夷扇贝的形态特征、天然采苗技术及增养殖技术
侯雪菲等
一、虾夷扇贝的形态特征
虾夷扇贝属双壳贝类,栖息在海水水温 5~19℃的冷水中、而-2~22℃可以生存。天然贝栖息在水深20~30米的海域的有砂石海底。比起牡蛎的栖息场所,虾夷扇贝分散在粒大的砂石海底。虾夷扇贝本身是一种喜好孤独的贝类。自然分布海域在俄罗斯的堪察加半岛、千岛列岛、库页岛、沿海州、日本的北海道、日本东北地方、朝鲜半岛北部等。日本南限到日本海侧的能登半岛、太平洋侧的千叶县,而大规模商业渔业可能在东北地方的三陆海岸以北。
日本虾夷扇贝是雌雄异体,陆奥湾在春季(2-4月)为产卵期。上年的12月左右开始随着水温下降生殖腺发达,雄性为奶色、雌性为红粉色,根据水温上升的刺激开始放卵、放精,在海中开始受精。在这之后一周左右时间,在海中浮游变成幼虫,约40天后壳长300微米前后,附着在采苗器、绳索和海藻类上。
虾夷扇贝底播增殖的最主要敌害生物是海星。海星
纲包括的种类比较多,不仅能大量危害刚底播的扇贝苗,同时也能捕食扇贝成体,而且危害严重。目前,唯一的防治方法是采用人工采捕驱除。此外,某些肉食性的螺类、鱼类、虾蟹类等也能对小型个体特别是刚底播的贝苗造成较大危害,其防治方法也只能是人工驱除。
二、日本虾夷扇贝的天然采苗技术分析
日本的虾夷扇贝养殖之所以发展较快,与其种苗生产技术的进步有密切关系。1934年木下虎一郎在佐吕间湖实施了最初的天然采苗。
1937年青森县水产试验场陆奥湾分场实施最初的采苗试验。陆奥湾的采苗器的原型是由西岗氏在1950年将幼贝附着在稻草绳制的绳索上实施的采苗试验,此试验证明了采苗器对风浪等恶劣天气有耐受作用。1958年佐藤小寺采用篱笆网方式进行试验,即在稻草绳制的网片上,挟上杉叶附苗,这个试验是虾夷扇贝采苗器利用杉叶的首次使用案例。但该方法由于不能防止贝苗脱落,所以采苗水平并不高。基于上述要求,1965年工藤丰做试验将杉叶首次装入洋葱袋内采苗并获得显著效果,从而把采苗效果推向一个新的水平高度。此后,这种将杉叶装入洋葱袋方法的采苗器被确定。在实际采苗中由于杉叶枯萎早、入手困难等原因,1968年后杉叶被耐特纶网和旧鲑鳟鱼流网所取代。[吉山花瑶自媒体网络首发]
在北海道的内浦湾,海星大量附着在采苗器上,由于长大后的海星捕食幼贝,现如今的养殖设施是利用6~7米的网进行垂下养殖从而取代了洋葱袋,在虾夷扇贝脱落前利用采苗方法进行采苗。
虾夷扇贝的产卵期有地区和年份差异。在青森县陆奥湾海区,每年的10月中旬左右,当海区水温降至18℃左右时,生殖器官开始发育,到第二年的2月中下旬,生殖腺指数达到最高值。自3月下旬当水温超过5℃时进入产卵,到4月末当水温上升至11℃左右产卵结束。产卵盛期水温为8-10℃。在北海道猿涧湖,产卵期为5月中旬-6月上旬,比陆奥湾约晚2个月。
虾夷扇贝产卵后浮游,在春天过了樱花期后,附着在海藻、渔网和其他物体上,利用虾夷扇贝这种浮游生活习性,制作采苗器放入海底,使附着在上面的幼贝于夏天结束前采集上来,所以这个过程称之为采苗。采集幼贝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后期虾夷扇贝产量。近年,日本全国虾夷扇贝产量的增长,是由于苗种量化取得很大成功,而陆奥湾的采苗情况有不稳定变化,但是,每年的采苗量可达到数亿以及10亿粒以上,同时也大量供给到其他外县地区。同时,日本也十分重视海区采苗预报,采苗预报组织每周在指定的时间、地点进行一次幼体调查,并连续发布采苗速报,具体指导各地渔民进行采苗准备和适时投放采苗器。
三、日本虾夷扇贝的中间育成技术分析
1948 年,根据北海道水试木下虎一郎的提议,西岗氏、长峰氏以及其他研究人员在北海道佐吕间湖进行采苗后,将幼贝输送到陆奥湾试图尝试增殖。那时的具体做法是将20个壳长10毫米左右的幼贝放入金纲笼里投入池底后进行海水交换,经历10个月的饲育后,结果显示有15个幼贝存活,壳长47毫米,这个试验被称为日本虾夷扇贝最初的中间育成试验。在此之后,山本氏、佐藤氏于1953年在陆上的混凝土罐里将网具提取和培养后的浮游生物(藻类)使用三叶草压榨汁,以及无过滤的海水进行幼贝的饲育实验。沢野氏等用人工饲料对虾夷扇贝的饲育方法进行研究。1954-1958年,小寺氏等利用亚雅贝的垂下养殖饲育笼首次对虾夷扇贝幼贝进行试验。最初,饲育笼浮在海面上用土袋子固定排子网,然后,对笼进行改良,在中层采用垂下方法,这就是最初的中层延绳式中间育成,在这个时期对幼贝的放流是以中间育成为目的,并没有养殖目的。
现在,虾夷扇贝的中间育成主要使用珍珠网。1964年工藤丰造实施虾夷扇贝的采苗事业,将12枚幼贝放入珍珠网里,进行中间育成并放流,在日本据资料记载,虾夷扇贝的饲育中使用的珍珠网可能源于青森市渔业协同组合奥内支所。[吉山花瑶自媒体网络首发]
四、日本虾夷扇贝的垂下式养殖技术分析
在虾夷扇贝的垂下式养殖设施方面,洋葱袋的导入保证了种苗的产量化,日本的垂下式养殖开始于1962、1963年,如今在设施和方法方面有很多次的改良,这个养殖方法被开发以来 ,1965年虾夷扇贝养殖迅速发展,青森县以及其他地区在产量上增加,质的变化得到了很大飞跃,特别是相对底播放流而言,垂下式养殖给渔业者带来了有利的经营效益。日本虾夷扇贝垂下式养殖主要有网笼养殖和穿耳吊养殖方法。
五、日本虾夷扇贝的底播放流技术分析
底播放流指的是将人工种苗或者经中间育成的半人工苗,投放到砂砾或泥沙硬底有着良好的水体交换海区,使其自然生长,达到商品规格后再进行回捕的资源增殖方式。日本的主要底播海域位于北海道鄂霍茨克海沿岸,该海域采用春播,在日本陆奥湾养殖地区也有小部分采用春播,贝苗规格在5~6厘米。
依据中间育成幼贝长成到3厘米左右,底播密度在每平方米6枚以内,放流到已清除海星等敌害生物的底播渔场里,陆奥湾的渔场水深大约在30厘米左右,底播放流最适宜地区约有23000公顷,在每个日本渔业协同组合,划分为3个以上区域,成贝捕捞之后,利用轮采方式将幼贝放流,对底播放流的扇贝,各日本渔业协同组合以共同事业的形式,在渔船上用绳子将网投到海底,捕捞扇贝。每天扇贝的捕获量由日本渔业协同组合计划实施,对于放流数量,根据每个渔场的不同,回收的成品扇贝数量上也有差异,一般在40%~60%不等。
六、日本虾夷扇贝的人工采苗技术分析
在虾夷扇贝的增养研究初期,1943年山本氏和西岗氏为进一步深入了解虾夷扇贝的生活史,依据切开法实行人工授精。随后,木下氏等人用同样的方法,使海水pH升高且同时温度上升5℃,实行产卵诱导实验。
1948 年山本氏在水槽里实行幼生饲育试验,取得附着幼贝。在此之后的相当长时间里,日本在人工采苗方面没有更进一步的研究。可是,由于虾夷扇贝的稳定生产以及种苗的稳定供给是有必要的,因此,于1963-1975年进行了人工采苗研究,与此同时,天然采苗步入正轨且能够提供必要的种苗量,所以终止了对人工采苗的研究。
七、日本虾夷扇贝的驱除敌害技术分析
在驱除敌害方面,由于海星是虾夷扇贝的天敌,是导致虾夷扇贝减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日本政府对清理海星给予一定的补贴,且提供专业船进行海星的清理,其中县里补贴清理海星费用400万日元,其清理费用每年大概在360万日元左右;另一方面,日本有专门的采捕海星的高效清除网具,在优质高产底播区,海星密度达到一定数量时,使海星粘贴在拖布制的网具上,并对捕捞的海星进行无害化处理,一般是进行发酵加土做成肥料。
在清除时机的选择方面,由于一只成年海星一天能吃4~7枚小扇贝,所以选择在底播前清理海星最为理想。另外,海星密度高的海区,在海星产卵前清理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