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的栽培方法
茯苓,别名茯菟、云苓、松苓等。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我国大部分地区温带和亚热带地区的省都有出产,其中以鄂、皖、豫三省交界的大别山茯苓最有名。
一、生物学特性
茯苓是兼性寄生真菌,繁殖器官是子实体,营养器官是菌丝。着生于马尾松、黄山松、云南松、赤松等松属的段木或树蔸上。其生长发育分为菌丝和菌核两个阶段。菌丝生长阶段:成熟茯苓子实体在25~28℃时形成孢子弹出,孢子感染松木,先萌发产生单核菌丝,又发育成双核菌丝,形成菌丝体。菌丝体将分解、吸收木材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转化为自身所需营养物质,并繁殖大量的营养菌丝体,在木材中旺盛生长。菌核生长阶段:大量的菌丝体不断地分解、吸收营养物质,茯苓聚糖日益增多,在生长的中后期开始聚结成团,形成菌核。其颜色变化为白色渐变为浅棕色,再变为棕褐色或黑褐色的茯苓个体。与菌核直接接触的是土壤,由于长时间的摩擦、破损,有内含物溢出,内含物与茯苓表面菌丝黏结,形成茯苓皮。
茯苓适合在温暖、干燥、通风、阳光充足、雨量充沛的环境中生长,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25%~30%,茯苓喜偏酸性环境,pH值5~6,疏松透气、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沙质壤土(土壤含沙量为60%~70%)中生长。选择的种植地坡度为10°~30°,地势向阳为宜。茯苓菌丝生长所需营养源自于松木,在进行人工栽培时,应选择7~10年生、胸径为10~45cm、含水量在50%~60%的松树段木。
二、栽培技术
(一)茯苓纯菌种的培养
1.母种(一级菌种)的培养
(1)培养基的配制:多采用马铃薯—琼脂(PDA)培养基。
配方:切碎的马铃薯200g、蔗糖50g、琼脂20g、尿素3g、水1000mL。
制备方法:取去皮切碎的马铃薯200g,加水1000mL,煮沸半小时,用双层纱布过滤,将琼脂加入滤液中,煮沸并搅拌至充分溶化,加入蔗糖和尿素,溶解后,再加水至1000mL即得液体培养基。调pH值6~7,分装于试管中,包扎,以1.1kg/cm2高压灭菌30分钟,稍冷后摆成斜面,凝固后即成斜面培养基。
(2)纯菌种的分离与接种:选择新鲜、皮薄、红褐色、肉白、质地致密、具有特殊香气的成熟茯苓菌核,用清水冲洗干净,并进行表面消毒;然后移入接种箱内或接种室内,用0.1%升汞液或75%乙醇溶液冲洗,再用蒸馏水冲洗数次,稍干后,用手掰开,用镊子挑取中央白色菌肉1小块(黄豆大小)接种于斜面培养基上,塞上棉塞,置于25~30℃恒温箱中培养5~7天,当白色菌丝布满培养基的斜面时,即得纯菌种。此纯菌种可作为母种,需要继续扩大培养为原种(二级菌种)和栽培种(三级菌种)才能用于生产。
2.原种(二级菌种)的培养
(1)培养基的配制
配方:松木块(长×宽×高为30mm×15mm×5mm)55%、松木屑20%、麦麸或米糠20%、蔗糖4%、石膏粉1%。
配制方法:将松木屑、米糠(或麦麸)、石膏粉拌匀,将蔗糖加1~1.5倍水溶解,调pH值5~6,放入松木块煮沸30分钟,松木块充分吸收糖液,捞出松木块。将拌匀的松木屑配料加入糖液中,搅匀,使含水量为60%~65%,以手紧握指缝中有水渗出,手松开不散为度,然后拌入松木块,分装于500mL的广口瓶中,装量占瓶的4/5即可,压实,于中央打一小孔至瓶底,孔径约1cm,洗净瓶口,擦干后塞上棉塞,高压灭菌1小时,冷却后即可接种。
(2)接种与培养:在无菌条件下,从上述母种中挑取黄豆大小的小块,放入原种培养基的中央,置于25~30℃恒温箱中培养20~30天,待菌丝长满全瓶,即得原种。培养好的原种,可供进一步扩大培养使用。如暂时不用,需放于5~10℃冰温箱中保存,保存时间不得超过10天。
3.栽培种(三级菌种)的培养
(1)培养基的配制
配方:松木屑10%、麦麸或米糠21%、葡萄糖2%或蔗糖3%、石膏粉1%、尿素0.4%、过磷酸钙1%,其余为松木块(长×宽×高为20mm×20mm×10mm)。
配制方法:将葡萄糖(或蔗糖)溶解于水中,调pH值5~6,倒入锅内,放入松木块,煮沸30分钟,使其充分吸收糖液后捞出;将松木屑、米糠或麦麸、石膏粉、尿素、过磷酸钙等混合均匀;将吸足糖液的松木块放入混合后的培养料中,充分拌匀后,加水使配料含水量在60%~65%;随即装入500mL的广口瓶中,装量占瓶的4/5即可,擦净瓶口,塞上棉塞,用牛皮纸包扎,高压灭菌3小时,待瓶降温至60℃左右时,即可接种。
(2)接种与培养:在无菌条件下,用镊子将原种瓶中长满菌丝的松木块夹取1~2片和少量松木屑、米糠等混合料,接种于瓶内培养基的中央。然后将接种的培养瓶移至培养室中培养30天。前15天,温度调至25~28℃,后15天,温度调至22~24℃。待乳白色菌丝长满全瓶,有特殊香气时,即可供生产使用。
(二)段木栽培
1.选地与挖窖
(1)选地:宜选择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pH值5~6的沙质壤土(含沙量为60%~70%),坡度10°~25°向阳坡地为宜,最好是生荒地、无白蚁危害的地区。
(2)挖窖:选好地后,于冬至前后挖窖。先清除杂草灌木、树蔸、石块等杂质,然后顺山坡挖窖,窖长65~80cm,深20~30cm,将挖起的土,堆放一侧,窖底按坡度倾斜,清除窖内杂物。窖场沿坡两侧筑坝拦水,以免水土流失。
2.伐木备料
(1)伐木季节:宜选择松木的休眠期,木材水分少,养料丰富的1个月前后进行伐木。
(2)段木制备:松树砍伐后,去掉枝条,用利刀沿树干从上至下纵向削去部分树皮,深达木质部,利于菌丝生长蔓延,削一条,留一条不削,即“削皮留筋”。不削部分的宽度一般为3~5cm,使树干呈六方形或八方形。
(3)截料上堆:制备好的段木干燥半个月后截料上堆。直径为10cm左右的松树,截料长度为80cm,直径15cm左右的松树,截料长度为65cm。然后按照长短分别堆叠成“井”字形,放置约40天。待两端无树脂分泌,敲之发出清脆声时,可供栽培用。在堆放过程中,要上下翻晒1~2次,使木材达到干燥一致。
3.下窖
根据段木粗细决定每窖下段木的数量,直径4~5cm的段木,每窖下段木5根,下3根上2根,呈“品”字形排列;直径8~10cm的段木,每窖下段木3根;直径10cm以上,每窖下段木2根;特别粗大的下一根。排放是将两根段木的留筋部分贴在一起,使中间呈“V”字形,利于传引和提供菌丝生长发育的养料。下窖时间为4~6月。
4.接种
茯苓的接种方法有“菌引”“肉引”“木引”等。
“菌引”:先将栽培菌种内长满菌丝的松木块用消毒过的镊子取出,顺段木“V”字形缝中一块一块地平铺在上面,放3~6片,再撒上木屑等培养料。然后,将一根段木削皮处向下,紧压在松木块上,呈“品”字形,或用鲜松毛、松树皮把松木块菌种盖好。段木重量如果超过15kg,可适当增加松木块菌种量。接种后,立即覆土,厚约7cm,最好使窖顶呈龟背形,以利于排水。
“肉引”:选择皮色紫红、肉白、浆汁足、质坚实、近圆形、有裂纹、个重2~3kg的1~2代种苓。在6月前后,把干透心的段木,按照大小搭配下窖,方法同“菌引”。接种方法常采用“贴引”“种引”“垫引”三种方法“贴引”,即将种苓切成小块,厚约3cm,将种苓块肉部紧贴于段木两筋之间;“种引”即将种苓用手掰开,每块重约250g,将白色菌肉部分紧贴于段木顶端;“垫引”即将种引放在段木顶端下面,白色菌肉部分向上,紧贴于段木。然后,用沙土填塞,以防脱落。
“木引”:选择上一年下窖已结苓的老段木中的黄白色、筋皮下有菌丝,且有小茯苓又有特殊香气的段木做引种木,将其锯成18~20cm长的小段,再将小段紧贴于刚下窖的段木顺坡向上的一端。接种后立即覆土,厚7~10cm。最后覆盖地膜,以利于菌丝生长和防止雨水渗入窖内。
(三)树蔸栽培
在树蔸周围挖土见根,除去细根,选择粗壮的侧根5~6条,将两条侧根削去6~8cm的根皮,在其上开2~3条供放菌种的浅凹槽,开槽后曝晒,即可接种。另选用径粗10~20cm、长40~50cm的干燥木条,也开成凹槽,使其与侧根上的凹槽形成凹凸槽配合。然后,在两槽之间放置菌种,用木片或树叶将其盖好,覆土压实。培养至次年4~6月即可采收。宜选择松树砍后60天以内的树蔸栽培。选晴天。
(四)茯苓场管理
1.护场、补引
为防止人畜践踏,菌丝脱落,影响生长,在茯苓接种后,应保护好现场。做到10天后检查,发现茯苓菌丝延伸到段木上,表明已经“上引”。如菌丝发黄、变黑、软腐等现象,说明感染了杂菌,接种失败,则应选择晴天进行补引,即将原菌种取出,重新接种。30天后再检查,如果段木侧面与菌丝缠绕延伸生长,说明正常生长。60天左右菌丝应生长到段木底部或开始结苓。
2.除草、排水
及时除去杂草,保持苓场无杂草,利于光照。为避免水分过多,土壤板结,影响空气流通,导致菌丝生长发育受限制,雨季或雨后及时疏沟排水、松土。
3.培土、浇水
8月开始结苓后,应进行培土,厚10cm左右,过厚过薄均不利于菌核生长。大雨过后,需及时检查,发现土壤裂缝,及时填塞。随着茯苓菌核增大,常使窖面泥土龟裂,菌核裸露,应及时培土,并喷水抗旱。
(五)病虫害及其防治
1.病害
霉菌:茯苓在生长期间,培养料(段木或树蔸)及已接种的菌种有时会被霉菌污染。侵染的霉菌主要有绿色木霉、根霉、曲霉、毛霉、青霉等。正在生长的茯苓菌核也易被污染,菌核皮色变黑,菌肉疏松软腐,严重时渗出黄棕色黏液,失去药用、食用价值。
防治方法:①选择生长健壮、抗病能力强的菌种;②接种前,翻晒多次栽培场;③段木应清洁干净,出现杂菌污染,应除掉或用70%乙醇溶液杀灭,淘汰已经污染严重者;④晴天接种;⑤保持苓场通风、干燥,经常清沟,排除积水;⑥菌核出现软腐,应提前采收或剔除,苓窖用石灰消毒。
2.虫害
(1)白蚁:主要是黑翅土白蚁及黄翅大白蚁,蛀蚀段木,茯苓不能正常生长发育,造成减产,甚至有种无收。
防治方法:①苓场应选择南向或西南向;②要求段木和树蔸干燥,最好冬季备料,春季下种;③下窖接种后,苓场周围挖一道深50cm、宽40cm的封闭环形防蚁沟,既防白蚁进苓场又可排水;④在苓场四周挖几个诱蚁坑,埋入松木、松毛,用石板盖好,常检查,诱白蚁入坑,发现白蚁用60%亚砷酸、40%滑石粉配成药粉,沿蚁路,寻找蚁窝,撒粉杀灭;⑤应用蚀蚁菌生物防治。
(2)茯苓虱:多群聚结于菌丝生长处,蛀蚀菌丝体及菌核。
防治方法:①采收茯苓时,用桶收集后,用水溺死;②接种后,用尼龙纱网片掩罩在窖面上,减少茯苓虱侵入。
三、采收与初加工
(一)采收
接种6~8个月的茯苓,段木颜色由浅黄色变为黄褐色,材质腐朽状;菌核外皮由淡棕色变为褐色,裂纹逐渐弥合(封顶),标志着菌核已成熟。于10月下旬至12月初即可陆续采收。采收时,挖去窖面泥土,掀起段木,轻轻取出菌核,放入箩筐。对于菌核部分长在段木上(扒料),用手掰菌核易碎,可将长有菌核的段木放于窖边,用锄头轻轻敲打段木,将菌核震下,拣入箩筐。采收后及时运回加工。
(二)初加工
趁鲜除去泥土及小石块等杂质,大小分档,堆放于通风干燥室内离地面15cm高的架子上,放2~3层,使其发汗,每隔2~3天翻动1次。半月后,茯苓菌核表面长出白色茸毛状菌丝时,取出刷拭干净,至表皮皱缩呈褐色时,置于凉爽干燥处阴干成“茯苓个”。或趁鲜分开不同的药用部位,阴干,削下的外皮为“茯苓皮”;切取近表皮处呈淡棕红色部分,加工成块或片状,为“赤茯苓”;内部白色部分切成块或片状,为“白茯苓”;若白茯苓夹有松木的,为“茯神”。
结语
本期内容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觉得有用,请在下方点赞、关注,转发给更多好友,感谢您的阅读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