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粮食种植如何分离秸秆中的地膜(苯和硝基苯如何分离)

如何分离秸秆中的地膜(苯和硝基苯如何分离)

农业百科网 发布时间:2024-02-19 23:00:17分类:粮食种植

地膜具有保温、保水、保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等特点,但废旧农膜容易造成农田里的“白色污染”。为保护农业农村环境,各地不断探索地膜污染治理新途径,本版今日刊发新型地膜研发和传统地膜回收利用的两篇文章,希望能给读者提供解决问题的不同视角。

“我国目前年产秸秆9亿多吨,其中有1/3被浪费掉,8000多万吨废渣污染环境。秸秆纤维基地膜是国内首创的新技术成果,以秸秆为原料,利用造纸平台制成,是可循环利用环保型农业地膜。以目前种植有机水稻为例,整个水稻生长过程需要进行3次人工除草,亩均费用900多元钱。而一张秸秆地膜只需200多元钱,一次性覆盖就能解决问题。东北三省共有9000万亩水田,80%的种植户使用农药除草剂,如果水稻田间都敷设秸秆纤维地膜,可减少除草剂用量3.96万吨。”3月中旬,国家秸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彭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我国是农业种植大国,自1979年从日本引进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以来,为我国农业高产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残留农用地膜回收率低,土壤中残膜量逐渐增加,极易造成地膜污染。而且传统地膜不能被降解,残留地膜在自然状态下可在土壤中存留200年以上,给农业生产和环境带来一系列危害。

据统计,我国每年残存在田野、土壤、沟河中的塑料薄膜至少占到供应总量的10%,现累计残存量已达千万吨以上。废弃在农田里的农膜碎片及其他塑料垃圾不但给田间管理带来不便,而且进入土壤后,会破坏土壤耕作层结构,导致土壤板结,影响土壤的通透性及水分的上下输导,阻碍植物吸收水分及种子的发芽生长,造成作物根系生长发育不良,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会影响到农作物的品质。

据专家测算,当每亩土地残留塑料制品达到3.9公斤时,可使玉米减产11%~23%、小麦减产9%~16%、水稻减产9%~14%、大豆减产5.5%~9%、蔬菜减产14%~59%。长期以来,重使用、轻回收,农用地膜残留导致的“白色污染”已成为严峻的环境问题,农业面源污染已经使农业超过工业成为中国最大的面源污染产业,严重影响农业产业的正常发展。

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院长陈海涛教授介绍说,随着绿色生态农业的推进,为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对农用地膜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用可降解地膜才是杜绝“白色污染”的根本方法,但目前市面上流通使用的光降解地膜、热氧降解地膜及淀粉填充地膜等“可降解”地膜实际主体成分还是聚乙烯,使用后裂解成碎块埋在土壤中无法完全回收,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目前残膜回收大多采用人工方式,回收不彻底且效率较低,回收的地膜也多为就地处理,堆积在田埂或田间道路上,不仅会再次污染环境,还造成了资源浪费。如果强制性回收地膜,但由于各地的种植方式不同,废旧农膜机械化回收机具差异较大,地域适用性差,导致配置回收机械的成本较高,而机械回收后仍然需要人工二次捡收,因此回收成本难以降低。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快推进全生物可降解农膜研发试验与推广应用,从根本上解决地膜污染问题,这才是治本之道。”陈海涛教授说。

如何分离秸秆中的地膜

为此,他带领团队经过10年潜心研究,与黑龙江省秸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手合作攻关,在农作物秸秆纤维地膜技术基础上,成功地研发了秸秆纤维基地膜,用来替代目前常用的塑料地膜。

据秸乐公司总经理王宏介绍,该项技术是以水稻、玉米、大豆等各类农作物秸秆为原料,利用现有造纸设备,不需要化学助剂,通过纯物理方法提取秸秆纤维原料加工成可降解环保地膜,原材料资源丰富且成本较低,既可综合循环利用秸秆减少资源浪费,避免环境污染,又可抑制杂草生长,减少农药使用量,保水保墒保肥培肥地力替代塑料地膜杜绝“白色污染”。虽然秸秆地膜比传统聚乙烯农膜生产经营成本略高,但秸秆作为可再生资源可被降解循环利用,农户在使用过程中减少了农药化肥的用量,培肥了地力,从综合效益来看具有推广普及的价值。

目前,该项技术成果已在全国数十个基地分别实施了水稻和蔬菜覆膜栽培试验示范,成效显著,有望在全国进行大面积推广。实践证明,在生育期内杂草量仅为裸地栽培的2%~8%、传统塑料地膜的9%~15%;在保水保墒、培肥地力方面,保墒性能与塑料地膜相当,较裸地提高土壤含水率33.5%~100%;蔬菜栽培较裸地增产15%以上,水稻栽培较裸地增产5%。

《 农民日报 》( 2018年03月29日 08 版)

桑树丰产栽培技术 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米兰养殖方法,米兰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