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病害大全(玉米病害图片大全图解)
【编者按】:近日,安徽省林业局针对林业科技推广,编发一日一技,供广大林业工作者学习参考。基层林业认为,此类基础类林技文章,实用性强,应加大宣传层面,供广大林农阅读,满足林农林技需求,解决一些生产上遇到的实际问题,共同推动科技兴林,基层林业将适时编辑转发相关实用性文章给大家。
(本材料拟对安徽油茶常见病害的发生情况、识别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进行简介,以期为油茶生产者在病害诊断和防治时提供参考。)
一、 油茶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1、 发生与危害
该病一直是油茶林中的最主要病害,在各油茶产区普遍发生,引起落果、落蕾、落叶、枝梢枯死、枝干溃疡,甚至整株衰亡。各地常年因病减产 10%-30%,重病区可减产 50%以上、甚至 100%。
2、 识别特征
油茶的地上各幼嫩部位均可受害,以果实为主;病斑圆形、半圆形或不规则形,初期褐色,较大时中央灰褐色,边缘黑褐色;后期病斑上有轮生的小黑点(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天气潮湿时,小黑点处可产生淡粉红色、粘稠状物的分生孢子脓。
3 、病原
无性阶段致病病原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有性阶段为Glomerella cingulata。
4 、发病特点
(1)时间。病害终年发生,果实炭疽病一般出现于 5 月初,8-9月为盛期,10月停止。
(2)雨量。春雨早,发病早;春雨多,发病重。
(3)温度。发病温度初始为 18-20℃;最适为 27-30℃。
(4)立地条件。丘陵地区、阳坡、山脚、林缘病害重于高山区、阴坡、山顶、林内。
(5)品种树龄。青果类油茶> 红果类油茶>攸县油茶;树龄:老树>幼树。
(6)历史病株。有些油茶每年发病早且重,称为历史病株,因而病害发生重。
5 、防治措施
(1)综合防治。该病发生期长,侵染来源广,受害部位多,需综合措施。
(2)选育抗病品种。从抗病力强的植株上采种,逐步良种化。
(3)清除病源。伐除历史病株;冬季结合垦复和修剪,清除发病部位;春剪病梢,剪口位置于上年枝梢以下 5cm处,及时摘除病果,可减少病菌的重复侵染。
(4)化学防治。油茶炭疽病侵染花器→花→幼果→果。防治关键在冬季和 5月前(春季春梢生长后期 3/下-4月/上、中旬。化学药剂:1)丙环唑(敌力特);2)50%多菌灵 500倍;3)50%托布津 500-800倍;4)1%波尔多液。连续喷洒 3-4次。
二、 油茶软腐病(Agaricodochium camellia)
1 、发生与危害
在各油茶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是仅次于油茶炭疽病的重要病害,发病后引起大量落叶、落果,严重影响树木生长和果实产量。该病对油茶苗木的危害尤为严重,在病害爆发季节,几天内可造成苗木整株叶片落光而枯死。
2 、识别特征
危害油茶地上各幼嫩部位,以叶片受害最重。叶片侵染后如遇连续阴雨,病斑扩展迅速,叶肉腐烂,仅剩表皮,呈淡黄褐色,形成"软腐型"病斑,病叶 2-3 天内即可脱落;侵染后如遇天气转晴,病斑扩展缓慢,黄褐色,形成"枯斑型"病斑,病叶不易脱落。果实侵染后如遇阴雨天,病斑迅速扩大,病部组织软化腐烂,有棕色汁液溢出;如遇高温干旱,病斑呈不规则开裂。发病后期,温度、湿度适宜时,病斑上产生许多淡黄色或土黄色、纽扣状或蘑茹状的分生孢子座。
3 、病原
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的油茶伞座孢(Agaricodochiumcamelliae Liu et.al)。
4、 发病规律
叶片 3月下旬开始发病,4-5月阴雨天气蔓延迅速,6-8月为发病盛期,10月后逐渐停止。果实 6月发病,7-8月最严重,并引起裂果和落果。湿度:阴雨天气最有利于病害的传播蔓延;林分:油茶林过密、林内阴湿、排水不良、管理粗放发病重。
5 、防治措施
(1)林间卫生。清除病落叶落果集中烧毁,减少初侵染来源;
(2)抚育管理。过密的油茶林要及时进行修剪,使林内通风透光;并结合修剪去除病梢、叶和果;注意苗圃和林地排水;
(3)喷药。发病期喷 0.8%波尔多液;或 50%托布津 500倍;70%多菌灵 500倍;或 50%退菌特 600-800倍。由于发病时间长,所以喷药次数要多,具体次数根据病情和降雨量而定。
三、油茶叶肿病(Exobasidium gracile)
1 、发生与危害
该病又称茶叶饼病、茶苞病、茶桃等。由于该病发生于早春抽梢展叶期间,因此,发病后易导致新梢枯死,对树木的生长和产量影响较大。
2、 识别特征
危害花芽和叶片。花芽感病后,子房及幼果膨大成桃形,因而得名茶苞;叶芽或嫩叶受害后肿大成肥耳状。病部开始时表面为浅红棕色,间有黄绿色;后期表皮开裂脱落,露出灰白色的外担子层;最后外担子层被霉菌污染而变成暗黑色,病部干缩,长期悬挂枝头而不脱落。
3、 防治措施
在发病初期病菌未飞散之前,及时清除病叶、病果和病枝,减少侵染来源。用 0.5-1%波尔多液,每 15天 1次,连喷 2-3次。
四、 油茶煤污病(Capnodium sp.)
1、 发生与危害
通常是油茶林局部严重发生的病害,感病后油茶枝叶表面产生一层黑色煤层,影响植株的正常光合作用和生理代谢;受害严重的不但当年颗粒无收,并可导致油茶林提前衰败。
2、 识别特征
在感病的部位覆盖一层黑色煤状物。煤炱菌利用同翅目昆虫排出的蜜露为营养来源,因此,在煤污病发生时,病枝叶上常可见到这类昆虫的危害。
3、 防治措施
治虫除病,发现绵介壳虫或蚜虫时,可用 40%乐果乳剂、50%马拉硫磷乳油 1000倍喷洒。
五、油茶藻斑病(Cephaleuros virescens Kunze)
1 、发生与危害
该病是油茶林中一种常见的病害,在各油茶林都有发生。危害叶片和嫩枝,引起叶片褪色和早落,影响嫩枝上新芽的萌发,严重感染的嫩枝易枯萎死亡,造成树势衰弱。
2、 识别特征
主要发生于叶片表面,偶尔也见于叶片背面。发病部位出现稍隆起的毡状物,病斑上有略呈放射状的细纹,并有茸毛。随着病斑的扩展,病斑中央逐渐老化呈灰褐色或黄褐色,但边缘的新病斑仍保持绿色。
3 、病原
病原物是头孢藻(Cephaleuros virescens Kunze.)和寄生藻(C.parasitus Karst.),两者均属绿藻纲橘色藻科、头孢藻属。
4、 发生规律
藻以丝网状营养体在寄主组织中越冬,在潮湿条件下产生游动孢子,由风雨传播。高温、高湿条件有利于游动孢子的产生、传播和萌发、侵入。密度大、通风不良、土壤贫瘠、淹水、天气闷热、潮湿加重病害的发生与流行。
5 、防治措施
(1)加强管理。做好排水、及时修剪、增加通风透光条件,降低湿度;
(2)化学防治。生长季节喷洒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800倍液;或 0.6-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或 48-53%碱式硫酸铜的 0.25%的溶液均有效,枝干上涂抹也有效;
(3)综合防治效果更好。叶片先喷洒 2%尿素或 2%氯化钾,之后再喷 0.25%铜素制剂,防治效果高达 95%。
六、 油茶白绢病(Sclerotium rolfsii Sacc.)
1、 发生与危害
白绢病又称菌核性根腐病,主要发生于苗期,可导致苗木成片死亡。近年来用容器育苗,病情有所减轻,但如果管理不善,也可导致严重发病。
2 、识别特征
病害多发生于接近地表的苗木茎基部或根颈部,病部表面产生白色绢丝状菌丝体,天气潮湿时,可蔓延至地面。最后在病株根茎部及附近的浅土中,出现油茶籽状小菌核,初呈白色,后变淡红色、黄褐色,终至茶褐色。被害苗木生长不良,叶片逐渐变黄凋萎,最后全株直立枯死。病苗容易拔起,其根部皮层腐烂,表面有白色绢状菌丝层及小菌核产生。
3 、病原
半知菌-齐整小核(Sclerotium rolfsii);有性型为担子菌中的罗耳伏革菌(Corticium rolfsii),很少出现。
4、 发生规律
菌核能在土壤中存活 4-5年;菌核随苗木或水流传播;病菌生长适宜温度为 29-32℃,高温高湿地区发病重;在积水的苗圃和衰弱的苗木上发病重。
5 、防治措施
(1)加强苗木管理。苗期应增施有机肥或油饼肥;做好排水工作;及时消灭杂草,促使苗木生长旺盛,提高抗病力。
(2)发现病株及时挖除并烧毁。病穴用石灰粉消毒。也有用硫酸铜 100倍、石灰乳 10倍、代森铵 500倍消毒。
(3)进行深耕。挖除带菌土壤,用石灰粉进行土壤消毒;清除侵染来源。油茶病害一直是油茶生产中的主要问题,要想获得油茶丰产,首先必须控制好油茶病害。在现有油茶老林,由于过去采用实生苗繁育,品种良莠不齐,多数易感病;近年来,油茶苗木基本上来源于优良品种、无性繁育而获得的,具有较强的抗病性。但推广优良新品种并不代表就可以高枕无忧,因为病害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在目前油茶广泛向新区推广的情况下,同一油茶品种被栽培在不同的生态区域和不同的经营管理条件下,抗病性可能会发生变化;同时,目前油茶抗病育种或选种主要针对油茶炭疽病,而今后一些次要病害是否会产生较大的危害,其结果也难以预料。因此,在油茶生产中,认识病害、研究病害、控制病害将始终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束庆龙,张良富主编.《中国油茶栽培与病虫害防治》.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2] 刘世骐主编.《安徽森林病虫图册》.安徽科技出版社,1988
[3] 袁嗣令主编.《中国乔、灌木病害》.科学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