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亩地蘑菇产量(种蘑菇一亩地多少钱)
半岛全媒体记者 孟达
蘑菇是老百姓餐桌上最常见的食材之一。如今,蘑菇栽培不仅采用露天、大棚等传统方法,更发展出了工厂化栽培这种新的形式。9月24日,西海岸新区大村镇平菇工厂化栽培示范基地里,一棒棒平菇正舒适地生长在一间间“空调房”中,正是得益于这些“空调房”的辅助,实现了平菇生长过程中大通风与低室温之间的平衡,在达到产能飞越的同时大幅节能,更实现了一年四季皆丰收的美好愿景。
大村镇平菇工厂化栽培示范基地里,工作人员在蘑菇房里对平菇进行管理
平菇就是人们日常饮食当中最常见的那种蘑菇,而人们食用的各种蘑菇也叫食用菌。位于西海岸新区藏马山以西的大村镇可谓有着深厚的食用菌发展历史。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大村镇居民就开始自发种植蘑菇,自1983年开始引进产业化食用菌。2004年以来,食用菌产业深受消费者青睐,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大,大村镇政府在全镇掀起了发展食用菌的热潮,通过以科促农、以科兴农等举措全力发展食用菌产业。
西海岸新区大村镇平菇工厂化栽培示范基地
“目前食用菌人工栽培有传统露天种植、棚式种植和工厂化种植等模式,我们镇的工厂化栽培在国内领先。”青岛绿色家园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宋江富介绍。在平菇工厂化栽培示范基地的一间间蘑菇房里,作为蘑菇生长的载体,一个个菌包就像超市货架上的物品一样,有序地摆放在一排排架子之上,从菌包之内正慢慢钻出一簇簇新鲜的蘑菇。从培养到出菇,一般在40天左右的时间里蘑菇就可生长完成。在蘑菇房里,人们可以明显感觉到里边冷气十足。而在蘑菇房外,光照指示、加湿指示、排风指示等多个指示灯在控制面板上以不同色彩点亮,以便工作人员对房间内的各方面指标进行监控调整。而对于蘑菇的栽培来说,通风和温度正是它们生长的关键。
蘑菇房里,一个个菌包有序摆放在架子上
“要保证食用菌栽培的产量和质量,需要给食用菌提供良好的条件。”宋江富介绍,工厂化生产的优势,在于通过技术研发,解决在夏天高温天气时,平菇生长过程中需要的大通风也就是强供氧,与保持低温环境之间的矛盾。“不同的食用菌对生长的温度要求不一样,而同一种食用菌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温度的要求也不一样。”宋江富说,平菇在培养阶段温度一般在21℃至23℃,而出菇阶段一般控制在15℃至18℃。与此同时,平菇在生长后期需要大量通风,生长一小时往往需要通风40分钟以上,以达到其供氧要求。然而,夏季的风温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而一般制冷设备耗能大、成本高,因此很难解决大通风加低室温的平菇生长环境要求。大村镇采用工厂化平菇栽培,在实际生产中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设计研发专门为平菇生长打造的“空调房”,在大幅度提高产能的同时,还实现了80%的节能。“工厂里有蘑菇房25间,平均每间有菌包一万个,一天可以出产三吨半蘑菇。”宋江富说,在工厂化生产条件下,这里3亩地的厂房达到了200亩地的产能。与此同时,工厂化生产还打破了季节的限制,真正实现了一年四季皆可丰收。
工作人员在蘑菇房里对平菇生长情况进行观察
传统意义上的蘑菇栽培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一二百亩的产地往往需要上百人参与其中劳作。而在大村镇的工厂化平菇生产基地里,平日只需五六个工作人员在这里忙碌。同时,蘑菇栽培也会带动产业链的发展,从菌包制作到原料回收等环节,都需要工人参与其中,一定程度上也会带动劳动力就业。一年四季产量高,品质稳定可靠,让大村镇工厂化生产的平菇成为了市场上的抢手货,销售半径辐射到了周边300公里的范围,济南、日照、连云港等地的进货商都从这里采购。
大村镇平菇工厂化栽培示范基地有蘑菇房25间
“蘑菇之乡”如今已经成为大村镇的一张名片。通过镇上多年的努力,这里也获得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山东省珍稀食用菌第一镇”的荣誉和称号。镇上目前引进培育了7家龙头食用菌企业,共占地1200余亩,建设食用菌种植棚1800余个,全镇年菌棒保有量800-1200万棒、年产菌菇3000余吨,年实现销售收入5000余万元,带动劳动力1800余人,实现了产业由单一种植到规模产业化的量变,进而在乡村振兴之路的探索中不断突破与前进。
在菌包上长出的平菇
工作人员在蘑菇房里对平菇生长情况进行观察
平菇慢慢从菌包里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