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从种到收的过程图片(小麦从播种到成熟的视频)
民国时小麦产量不高
说到小麦,现在产量已经很高了,但是民国时,小麦的种植还是以传统方法的手工劳动为主。小麦是华北农村的主要农作物。
资料显示,民国时期,华北地区的小麦种植面积不断增长,但小麦的技术和产量一直不高,对先进技术的推广也十分有限。据说当时亩产100多斤,但好在小麦的总产量呈上升趋势,主要因为种植面积不断在扩大。
民国农民种植小麦
北方吃面,南方食米。那么,小麦是如何长成的?小麦有自身的生长规律,从小生活在城里的人是不知道的。“谁知盘中餐,料料皆辛苦。”当你吃着香喷喷的面食,可知它是小麦磨成的吗?可知农民们为小麦的长成付出的辛苦吗?
下面看一组1934年拍摄的老照片:
垦田
耕田
播种
灌溉
施肥
小麦成熟
收割
收麦后耕地
把割好的麦子成捆放到车上
用铡刀压切麦穗
散开,在日光下暴晒
麦穗晒后用碌碡碾压出麦粒
打场收麦粒
收麦
装运
这里再现了民国时农民从播种到收获小麦的整个过程,可见,每一粒麦粒都来之不易,饱含了农业辛勤的汉水。
其实,这种生产小麦的方式,直到1980年代的中国农村,还是普遍这样的方式。纯手工操作,产量低,但是面粉的口感确实好过今天的面粉。这与当时的空气地理环境,以及面粉加工方法都不无关系。
民国时吃小麦面粉的多是富人
小麦面粉在民国时还是富人吃的东西,而种植小麦的农民,收获了小麦往往自家舍不得吃,往往一多半去销售,换取粗粮维持一家人的生存。
以前,白面大米被称为细粮。所谓细粮,食物纤维量少,口感更细腻。但是因为细粮存量少,吃到白面的多是中上层家庭,而种植这小麦稻米的农民往往吃不上,或者舍不得吃——他们收下这些粮食,粜出去,换钱或者换来别的生活用品。遇有丰收,则全家欢喜,欢天喜地打牙祭似地吃一顿白面饽饽或白面饺子。
毕竟当时普遍生活水平不高,加之天灾人祸战乱不断,粮食减产,经常还颗粒无收。虽然政府不断努力发展农业,增产增收,但对于百姓来说,白面大米还是碗中的难得的吃食。但是,常吃白面的人,往往并不都清楚这白面的来历,所以也不解农民之苦。“谁知盘中餐,料料皆辛苦”。
常吃白面也只是改革开放后了
不要说民国时百姓难得吃到白面,就是1980年代初,白面还是少有的细粮,农村人很少吃到,城里人的粮票上也是有限的供应。一般过节过年才能吃到白面饺子或馒头。
我记得小时候,妈妈把红薯面和白面和在一起包饺子,外面是白色,里面是黑色,妈妈为了让我们好好吃,给它起个名字叫“金裹银”饺子。果然我们听到这个名字就吃得很香。如今回忆,妈妈真是用心良苦呀,变着花样给我们吃。如今回忆,辛酸又温暖。
现在生活好了,白面大米成了家常便饭,“三高”病却多了,如今,各种粗粮成了好东西,细粮与粗粮地位倒过来——过去给牲口吃的红薯黑豆杂豆等粗粮,如今变得比白面大米更珍贵。
时代在变,人们口味也变了。粮食的产量倍增,却出现了质量和安全问题。所以,人们不免回头,怀念小时候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