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花生栽培技术要点(花生高产栽培技术视频)
花生种植,在我们山东地区是这个传统。我们爱吃花生油,对于大豆油,玉米油,菜籽油,可能都吃不惯,所以只要有一块巴掌大的地,我们都会首先考虑种花生的可能性,翻来覆去,最后可能还会种花生。
同时可以说,在我们沂蒙山丘陵地区,种植花生的唯一用途就是榨油,吃花生油。从我记事起就种,从那时候开始花生就只有一个月用途,出花生油,由此也可以看出我们对花生油的喜爱和依赖。
特别是近十年来,花生种的少了,所有的田间地头基本都种上了蜜桃,我们就买花生,买花生油,我自己也觉得花生油的那个香味是别的油料所不能替代的。
我小时候就有个梦想“刨窝窝,种果子”!我们管花生叫“果子”。山东人都知道,“老板,来盘果子米,当桌当央”,其实就是要盘花生米,放桌上。
可以好不夸张的说,花生在山东农民,特别是沂蒙山区农民心里有不可替代的理由。
在我们这里花生种植,可以分为春花生和夏花生两种,这可能跟全国大部分地区差不多。
春花生一般在每年3月下旬,4月初就开始种植。以前可能晚一点,现在春花生都是地膜种植,在3初如果有有效的降水,我们就会选择合适的天气种花生。春花生种植比较简单,封闭前打上除草剂,一般都会选择使用乙草胺,点种,以后覆上地膜,用少量土壤镇压就可以了。春花生种植,在出苗后一般都会进行扣苗作业。防治地膜内温度过高,对花生幼苗烫伤,出现死苗,缺苗,断垄。一般春花生在种植以后,管理就相对的会比较简单,可以说除了有效的几次中耕除草,就可以等着收获了。虽然我们这网上可能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其实实话来讲,除非遇到年景不好的时候,一般年景下,什么花生缺苗,出苗不齐,出苗后发黄,根部腐烂,死苗,又或者是地下病虫害等等,这些对于一个常年从事农业生产的老农民来说都是低级错误,可以说十年有九年不会出错,出错一年也是因为年景不好。今天主要说一些夏花生的种植,夏季花生,又叫做“麦茬花生”或者“蒜茬花生”,其实这都是我们故老相传的说法,是我们先人的精髓所在,这个称呼可以准确的区分花生的种植时间,更可以准确的告诉你夏花生怎样种植,就是在小麦收割以后马上进行种植!
夏花生,必须要在小麦收割以后,尽可能快的点种,种植。因为花生的生长周期会限制花生的产量。与春花生相比,夏花生在生长周期上天然的要短30-40天,所以我们说夏花生的产量相对较低,也是这个原因。夏花生点种前可以不浇水,在点种后浇水。但点种前,花生种子必须要进行拌种处理。拌种是花生种子对抗地下害虫的最关键武器,花生点种后出苗前最怕的就是地下害虫,如“蛄蝼”等。拌种是保证花生出苗齐,出苗壮的关键手段之一。夏花生的种植,我们一般选择在出苗后,幼苗第一次分蘖后进行覆膜作业。夏季温度高,可以说已经超出了花生萌芽出苗的最适宜的温度,如果直接进行覆膜,可能会使地温持续保持在一个高温状态,对花生的出苗会起到反作用。有时甚至会出现种子腐烂,出苗不全,断垄的现象。这也是夏花生种植的实战经验,地膜刚流行时候,也是点种立即覆膜,但往往出苗率却不好。这种种植方式是有缺点的,缺点就在于杂草的处理上。点种不封闭,除草剂一般就无法使用,杂草会和花生幼苗一起破土,甚至比花生幼苗还要迅速的生长,所以在覆膜以前会进行清棵蹲苗。清棵蹲苗一般在花生第二真叶出现后,花生破土5-7厘米时,拔除幼苗根部杂草,同时对幼苗根部进行清理,使花生子叶露出,又不暴露根部,在清棵10-15天进行蹲苗。夏花生种植,在我们沂蒙山地区,由于受气候的影响。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种植夏花生后,很快就进去雨季,降水增多,伴随着花生出苗,温度急剧升高,降雨量加大,花生地可能出现含水量过高,积水,对花生幼苗造成损伤。
进入雨季后,夏花生刚刚出苗,雨水过多,排水不畅,可能性造成花生沤根。所以花生地的排水必须做好。沤根后花生幼苗会出现,叶片黄化,根部腐烂,会出现幼苗枯死,缺苗,断垄。以前夏季下暴雨的时候,我们都会冒雨检查土地的排水状况,以免大雨冲坏土地,或者土壤积水,暴雨过后短时间内水温急剧升高,会烫死花生幼苗。土壤内水分过多,也会沤根。仲夏季节是花生根腐病的多发期,夏花生要防治根腐病的发生。根腐病事一种真菌引起的病变,病菌可以越冬存活,所以防治根腐病应该从土壤清理就开始,播种前尽量减少土壤内的杂物,特别是有可能性携带根腐病真菌的病体,惨物必须要清除。夏花生根腐病对花生幼苗的危害非常大,可能造成花生幼苗成片成片的死亡。花生根腐病前期,真菌会附着在花生的毛细根上,慢慢的侵蚀到主根,等根腐病爆发时我们才会发现,所以花生幼苗期如果发生根腐几乎80%会造成植物死亡,如果大面积爆发,绝收也是有可能。发病后对根腐病的防治,主要是药物治疗。可以使用恶毒灵,或者退菌灵,对花生浇根。这两种对治疗根腐病都有特效,浇灌1-2次以后根腐病就可以基本得到控制。花生种植,在我老家沂蒙山这边可以说种植面积非常大,产量也大,一般情况下花生还是比较高管理的。但如果细分起来,花生的病虫害,肥水管理也是一门学问。同样的条件有人产量高,有人产量低,也是因人而异。
但无论怎样发展,农业靠天吃饭这个事实,可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是无法改变的。农业发展无论是机械化,还是现代化,一体化,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