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青花椒特点(平昌奥运会)
摘要:平昌青花椒生长旺盛,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好, 经济价值高,除用于调味品以外,还广泛应用于现代生物、医药、日用化工、香精香料等领域。因此,市场前景广阔。现在被广泛种植,本文笔者以平昌青花椒为例,浅析了平昌青花椒种植技术。
关键词:平昌青花椒;种植技术;繁育;栽培平昌青花椒
平昌青花椒概述
平昌县位于四川省东北部,主要山地、丘陵地势为主, 平昌县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广阔的山地资源,丰沛的水资源,非常有利于青花椒产业的发展,平昌青花椒是一种耐旱怕涝、喜温喜钙的浅根性树种。经过2000多年栽培历史选育出的优质青花椒品种,2017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特点为生长快、结实早、产量高、品质优、耐旱怕涝、萌发力强、根系发达、适生范围广。平昌青花椒色泽绿、颗粒大、麻味纯、香气浓,富含硒、氨基酸、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因此,在平昌县境内被广泛种植和推广,实现了规模化种植,现有35万余亩青花椒产业基地,农户建小椒园2666.67余hm2,极大地助推脱贫和种植户增收,已经成为当地致富增收的好门路,深受广大消费者和椒农的一致好评。
青花椒的选种繁育
对种植户来说,选择好的种子是关键,好的种子加上科学的种植方法,是取得好收益的基础。青花椒的繁育技术很关键,青花椒的选种繁育技术影响着青花椒的产量和品质。青花椒种子通常选用八年至十年左右的健康花椒树的果实留种,选择光照充足,颗粒饱满的果实,切勿选带病虫害的花椒树的果实做种子。一般选择8月~9月期间采种,此时采种时期是果实由绿转红的时间。采摘的青花椒种子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阴干最好,等到裂开的时候敲打,自然脱落,然后收集种子。一般情况下,青花椒育苗的位置选择15°左右的坡地,要求带沙泥,土壤肥沃,不积水,背风向阳。同时育苗地的酸碱度pH值控制在6~7.5 范围之内为宜。在播种青花椒时,尽量选择在9~10月种植青花椒。
青花椒栽培管理技术栽植时间
平昌青花椒可以在春季和秋季种植,如在春季种椒,平昌的气候3~4月栽植进行种植为宜;如果选择在秋季,最好选择在9~10月进行种植青花椒,秋播花椒免去了种子催芽的划采用科学的方法种植。如果栽植土地的土壤质量优良,按照120 株/667m2的密度种植,如果栽植土地的质量不好,则按照110株/667m2进行种植。家庭户零星栽种时,结合实际情况栽种在房前屋后田边地角土壤的地方都可以。移栽方法移栽青花椒幼苗前一个月先挖好坑,施足底肥,花椒树行距根据土壤和光照情况综合分析采用 2×3m 或者是3×3m ,栽植坑长宽深通常50×50×50cm左右,每坑施农家肥5kg左右,复合肥料半斤左右,并回填熟土,等待移栽。根据土壤肥力。栽植青花椒时,做到深塘浅植,一般是以苗木根茎稍稍高出地面为标准,根系舒展苗直苗匀,回填土平塘口,调节青花椒栽植深度,浇足定根水,提高成活率。施肥管理青花椒适合生长在肥沃土壤中,生长快,株体健壮、投产早。青花椒栽后当年要松土和除杂草,遇到干旱时还要人工浇灌。青花椒在除草时候一起施加追肥,每年,最少要有2~3次施肥,用农家肥和复合肥料混合施加追肥最好,这样不但经济,也适合青花椒树生长和结果。花椒树施肥的方法有多种,通常采用撒施法、环状施肥法和根外施肥等方法。撒施法利用降雨在青花椒根部撒肥;环状施肥法是环绕青花椒树干进行施肥工作;根外施肥,即叶面施肥,喷施在青花椒叶子上;条状施肥法是在树间进行施肥。
病虫害防治
青花椒主要有花椒锈病、煤烟病等病害。花椒锈病通常出现在夏天,危害花椒叶,严重影响到花椒的产量和质量。发病初期可以采用粉锈宁,多菌灵按照1:50O 倍液进行叶面喷洒。煤烟病常用波美度5℃的石硫合剂、代森锌、百菌清等药物进行防治。在秋冬季节对花椒树施足底肥 主要是农家肥及磷、钾肥 ,让花椒树春天在春天生长的更加茂盛,提高花椒树的抗病能力。青花椒的虫害主要有甲虫、天牛等虫害,它们主要危害花椒的果实和枝干,可采用 40%的氧化乐果 1000 倍液喷洒防治甲虫。对付天牛可以用乐果等高度农药液体用注射器注入蛀食孔,用胶布或泥土封口,防止虫害伤害树干。平昌青花椒作为重要农业经济作物,在实现农民经济创收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优势。为进一步提高平昌的青花椒产量及品质,我们还要继续加大对青花椒种植技术的探索和实践。程序,种子自然发芽,一次出齐,抗逆性强。 3.2 土地选择及栽植青花椒种植基地要统一规划,科学布局,集中连片种植,这样方便管理。目前,平昌县已规模发展平昌青花椒产业基地35万余亩,选择海拨在 1500~2200 m之间的田地种植,青花椒适合生长在土层深厚蔬松,背风向阳的肥沃土壤中。种植青花椒一定要因地制宜,结合地形、土壤和基地规参考文献[1]段雪蕾.青花椒栽培技术[J].中国绿色画报,2018(8):22-23.[2]王贵华.青花椒栽培技术[J].内江科技,2000(1):24.[3]孙林.九叶青花椒的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7(17):17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