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的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方法
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小麦生产过程中,推广和应用现代化高产栽培技术,对促进小麦产量提高和种植者经济收入增加具有重要意义。
1 推广小麦高产栽培技术重要意义
1.1 保障粮食产量
我国人口数量较多,对粮食需求量较大,推广和应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可以有效提升小麦品种自身对环境的适应力和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保障小麦产量,满足市场需求,促进农业经济持续稳健发展。
1.2 提高小麦品质
推广应用高产栽培技术可显著提升小麦品质,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借助科学规范的栽培管理方法,有利于增加小麦籽粒的营养物质,实现小麦种植精细化管理,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2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2.1 种子处理
结合当地气候,科学选择具有较高适应性与抗逆性的小麦品种。为保障小麦种子的发芽率,应当做好提前晒种工作,以提升种子活力。晒种需选择晴天进行,避免在水泥地面直接摊开,防止小麦种子烫伤。可根据 10 cm 的标准控制摊铺厚度,每天对其进行翻晒,晒种 3 d 左右,将种子收集起来,去除虫粒与瘪粒,正式播种前可进行一次药剂拌种。
2.2 整地施肥
前茬作物收获后进行灭茬还田工作。播种前严格按照 25~30 cm 的标准进行深耕,同时予以旋耙,确保地块平整。免耕田块应按照 15 cm 的标准进行 2 次旋耕;麦田连续免耕 3 a 后,需按照 30 cm 的标准实施深耕或深松以打破犁底层。整地时配合施用基肥,借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促进肥料利用效率提升,施肥量应根据小麦生长需肥规律以及土壤肥力数据等计算,确保基肥施用科学合理。淮安地区稻茬麦基肥为 45%复合肥 450 kg/hm 2 + 尿素 270~300 kg/hm 2,旱茬麦基肥为 45% 复合肥 450 kg/hm 2 + 尿素 225 kg/hm 2 。
2.3 适期播种
结合当地小麦生长发育规律和气候环境因素合理确定播种时间和播种量,防止太早或太晚播种。播种时间太早,可能出现徒长问题,太晚则会降低分蘖数,导致小麦产量降低。对于淮安地区,苏北灌溉总渠以南小麦播种期为 10 月中旬— 11 月中旬,苏北灌溉总渠以北则为 10 月中旬— 11 月上旬。以播期为 10月 20 日 为 界,旱 茬 麦 播 种 量 可 控 制 在 187.5 kg/hm 2左右,稻茬麦播种量可控制在 225 kg/hm 2 左右。若播种时间逾期应提高播种量,每推迟 3 d 播种量增加 15kg/hm 2 。
2.4 苗期管理
一是除草。冬前杂草自身的耐药性较低,应在冬前冷空气下降前选择适当时间进行除草。一般来说,小麦在四叶期且日均温 5 °C以上即可进行化学除草,全面清除田间禾本科、阔叶类杂草。二是冬灌。利用封冻水实施浇灌有助于增强小麦整体的抗冻害和抗旱能力,同时减少病虫害出现概率。越冬水浇灌完成后第一时间进行镇压,以实现保墒防冻的目标。
2.5 返青期管理
一是看苗追施返青肥。一些地块的麦苗可能存在缺肥发黄问题,生长态势不良,需及时施用返青肥;若小麦叶色浓绿,生长情况较好,则可适当推迟返青肥的施用时间或者不施返青肥。如果地块相对干旱,则应及时补灌返青水。二是化学除草。合理选择药剂清除田间杂草,但拔节期后禁止选择除草剂实施除草。
2.6 拔节孕穗期管理
在小麦拔节孕穗期,一方面应做到氮肥后移,拔节中期之后补充氮肥,提升幼穗分化效率,有效增加小麦穗粒数。淮安地区小麦拔节孕穗时间在 3 月下旬,此时一般施尿素 150~225 kg/hm 2。若拔节孕穗阶段田间土壤水分不足,需要根据小麦生长状况和田间土壤墒情科学灌水。另一方面,如果小麦长势较好且以往存在倒伏问题,应选择含有矮壮素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喷施,抑制小麦植株节间生长,防止倒伏发生。
2.7 肥水管理
小麦进入灌浆期应避免单一实施灌溉,在灌溉的同时还应配合叶面追肥,通常可选择 1%~2% 的尿素溶液加 0.2% 磷酸二氢钾溶液叶面喷施 2~3 次,每次间隔 7 d 左右。同时,做好抗旱排涝工作,确保田间土壤水分适宜,及时清理排出积水。
2.8 病虫害防治
小 麦 栽 培 过 程 中 易 出 现 各 类 病 虫 害 问 题,应 在第一时间实施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确保小麦优质高产。如锈病、纹枯病、白粉病可能出现在小麦生长各个 阶 段,可 选 择 30% 醚 菌 酯 300 g/hm 2 +10% 己 唑 醇750 g/hm 2 对水喷施;赤霉病易造成穗腐,需在小麦抽穗—扬花期选择 30% 丙硫菌唑 450 g/hm 2 +43% 戊唑醇 300 g/hm 2 或者 45% 咪鲜胺 750 g/hm 2 +43% 戊唑醇300 g/hm 2 对水均匀喷施穗部,阴雨天做好补药工作,用药 2 次,扬花初期喷药 1 次,间隔 5~7 d 喷施第 2 次,2 次用药配方注意轮换使用,用药时结合叶面喷肥,可喷洒 0.2% 磷酸二氢钾,增加灌浆速度;蚜虫、麦蜘蛛往往聚集在小麦穗部和叶片为害,导致叶片发黄、穗部空粒现象,为防止出现抗药性,可选择 25% 吡蚜酮 300 g/hm 2 +22.5% 噻 虫 高 氯 氟 乳 油 300 mL/hm 2 或20% 甲氰菊酯 1 500 mL/hm 2 进行防治。
2.9 适时收获
收获时间须精确控制,若收获时间太早会导致小麦产生瘪粒或空粒,灌浆不足;若收获时间太晚,可能存在掉穗及落粒等问题。根据实践经验,在蜡熟末期收获最佳,此时小麦籽粒开始变硬,植株茎秆为暗青色且具有光泽。收获后应科学存储,避免受潮发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