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宽幅沟播种技术(小麦宽幅沟播种技术规范)
小麦宽幅沟播栽培技术
_宋璐等
西安市地处关中中部, 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干燥少雨,年降水量 553.3 mm 。初秋时节气温下降较快,常出现连阴雨天气,形成秋涝。 这种情形对小麦的播种十分不利,严重影响小麦的播期和播种质量。
小麦是西安市的主要粮食作物, 常年播种面积约为 15 万 hm 2 。 为解决西安地区秋播时墒情大、播种质量不高的问题, 2016 — 2020 年,笔者在周至、长安、临潼等区(县)开展了多点次的小麦宽幅沟播技术与机型筛选的试验示范。 通过多点次的试验示范,集成了以提升小麦播种质量为核心的小麦宽幅沟播技术。 其主要内容是以宽幅沟播技术为核心, 集成“新优抗病品种、秸秆粉碎还田、深松整地、施肥、宽幅播种、镇压一体播种机复式作业、合理种植密度、增施有机肥、节水补灌、杀虫灯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实现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并且从 2017 年以后,在西安地区粮食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区进行了示范推广应用,初步实现了提升小麦播种质量、稳产增收的目的。
1 秸秆粉碎还田
机械收获玉米的同时将秸秆粉碎, 长度为 5~10 cm ,铺匀。 及时耕翻,使秸秆残体分散均匀,并与土壤充分混合。 采用还田、深松、施肥、播种、镇压一体播种机进行复式作业。
2 播前精细整地
连续旋耕 2~3 年的麦田必须深耕或深松 1 次,耕深以 25~30 cm 为宜。 耕后机耙 2~3 遍,除净根茬,粉碎坷垃。
3 选择优良品种
选择国审或省审、适宜西安地区种植、宜宽幅播种或沟播、以抗赤霉病和条锈病等为主的优质中强筋、丰产性好的品种,如西农 3517 、西农 511 、西农822 、中麦 895 等。
播种前要进行精选种子, 要求种子纯度和净度均不低于 99.0% ,发芽率不低于 85.0% ,水分含量不高于 13.0% 。
4 选择合适沟播机型
通过连续几年试验示范, 推荐选用洛阳市鑫乐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 2BM-7/14 全还田防缠绕免耕施肥播种机、 西安亚澳农机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的 2BMG-16 ( 8 )( 250 )免耕播种施肥机、西安户县双
永农具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 2BMFK 系列型谷物免
耕宽幅播种机等集秸秆粉碎还田、深松、施肥、播种、
镇压一体复式作业的宽幅播种机。
5 适期播种
当气温降至 16~18 ℃ 时播种。 西安地区适宜播
种期为 10 月 5 — 20 日, 播种量 187.5~210.0 kg/hm 2 。
如遇土壤田间相对含水量不足 70% 、 播期延误及整
地质量较差等,可适当增加播种量。 一般每晚播 3 d
播种量增加 7.5 kg/hm 2 。 根据品种特性,合理安排种
植密度,成穗数控制在 750 万穗 /hm 2 以下 [2] 。
小麦播种方式采用宽幅条播或播种机沟播,
苗带宽度为 6~10 cm , 行距为 20~22 cm 。 播种深度
3~5 cm [3] 。
6 肥水管理
以增施有机肥为重点,合理减少化肥用量,做到
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氮肥、磷肥、钾肥、微肥相
补充,科学平衡施肥。一般施生物有机肥 750 kg/hm 2 、
纯 N 150~210 kg/hm 2 、 P 2 O 5 135~180 kg/hm 2 、 K 2 O 90~
120 kg/hm 2 、微肥 15~30 kg/hm 2 。提倡氮肥采用分期施
用和后移施用技术,全部有机肥、磷肥、钾肥和微肥
作底肥, 氮素的 75%~80% 作底肥、 20%~25% 结合灌
水在拔节期追施 [4] 。
小麦拔节至挑旗期, 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不足
70% 时,及时灌溉。喷灌时间 4~6 h ,灌溉水量为 240~
360 m 3 /hm 2 。 结合灌水,在小麦第一节间定长时或拔
节期追施剩余 20%~25% 的氮肥,实施氮肥后移 [5] 。 管
理顺序上先三类田,再二类田,最后是一类田,即
三类弱苗田在小麦第一节间定长时(一般在 3 月
10 日)追施氮肥;二类田氮肥追施时间在 3 月 15 日
以后,一类田氮肥追施时间推迟至小麦拔节后期,甚
至挑旗期。
当土壤田间相对含水量不足 60% 时, 适时进行
冬灌。 冬灌时间一般在日平均气温 3 ℃ 左右时进行,
在土壤封冻前完成。 喷灌时间 4~6 h , 灌溉水量为
240~360 m 3 /hm 2 。
一般三类苗田在 11 月下旬至 12 月初进行早冬
灌,二类苗田在 12 月上中旬进行冬灌,一类苗田可
适当推迟,在 12 月下旬进行冬灌,稠旺苗或旺苗田
在 12 月中下旬进行冬灌。 对二、三类苗田结合灌水
或趁墒追施尿素 75~120 kg/hm 2 。
当土壤田间相对含水量不足 70% 时, 在播前造
墒或播后灌溉,保证一播全苗。 喷灌时间 4~6 h ,灌溉
水量为 240~360 m 3 /hm 2 。
在返青期( 2 月下旬至 3 月中旬),对三类苗田
结合灌水追施尿素 75~120 kg/hm 2 ,促进苗情转化升
级;其他类苗田原则上不灌水、不施肥,即“不旱不浇
水,下雨不施肥”。
7 春季控旺
对于群体过大(总茎数大于 1 500 万株 /hm 2 )的
旺长苗田,可用麦巨金(烯效·甲派鎓) 450 mL/hm 2 兑
水 225~450kg/hm 2 ,于小麦起身至拔节初期叶面喷施。
8 预防倒春寒
寒流到来之前,采取普遍浇水、喷洒防冻剂等预防措施预防倒春寒。 发生冻害后,及时采取浇水、施肥等补救措施。
9 病虫草害防控
9.1 病虫害防治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综合运用农业、物理、生态、生物、化学等防治措施防控小麦病虫害,早控条锈病、重点科学预防赤霉病、及时防治
蚜虫。
在小麦赤霉病防治上,要做到提前预防,在齐穗期或抽穗 50%~70% 时,可以施用 25% 氰烯菌酯悬浮剂 1.5~3.0 L/hm 2 或 40% 戊唑·咪鲜胺水乳剂 150~375 mL/hm 2 ,兑水 450~675 kg/hm 2 喷雾,兼防条锈病、白粉病。 若 7 d 内遇雨, 则在第 1 次防治后间隔 7 d再防 1 次, 2 次药剂交替使用。
在小麦条锈病防治上,要做到及时监测,提早防治中心病株。 田间发现单片病叶时,以病点为中心及时在病点直径 2 m 的区域喷药防治; 发现单个发病中心时,及时对直径 20~30 m 区域喷药防治。用 43%戊唑醇悬浮剂 150~225 mL/hm 2 或 40% 戊唑·咪鲜胺水乳剂 300~375 mL/hm 2 , 兑水 450~675 kg/hm 2 细雾喷施。
对于生产中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发生较重的田块,以播期防治为主,进行播前药剂拌种或土壤药剂处理,或安装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灭虫。 使用频振式杀虫灯时,每 1~2 hm 2 安装 1 台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太阳能板功率要求 50 W , 蓄电池采用 12 V 、 24 Ah 。杀虫灯开始工作( 6 — 9 月)后,每 7~10 d 清理 1 次杀虫袋,清理出来的害虫需人工杀死并深埋。
当蚜虫量达 500 头 / 百株以上时开始防治,可用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225~300 g/hm 2 或 25% 吡蚜酮可湿性粉剂 300~375 g/hm 2 喷雾防治。
在小麦抽穗期至灌浆期, 针对麦田病虫发生实际和干热风的发生特点及趋势,选择环保、高效、低毒、低残留、适宜的杀菌剂、杀虫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等合理混用,防治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蚜虫、干热风、早衰等 。 可选用 25% 氰烯菌酯悬浮剂 1.5~3.0 L/hm 2 或 40% 戊唑·咪鲜胺水乳剂 300~375 mL/hm 2 、 25%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240~360 g/hm 2 、磷酸二氢钾 1.5 kg/hm 2 ,兑水 450~675 kg/hm 2 细雾喷施。 视天气情况、品种特性和生育期再隔 7 d 左右喷第 2 次药,注意交替轮换用药。
9.2 冬春化除
麦田杂草的最佳防治时期是冬前小麦分蘖期( 11 月中旬至 12 月上旬,小麦三至四叶期,杂草二叶一心至三叶期,出苗率 80% 以上),翌年小麦返青期( 2 月下旬至 3 月上旬)为补充防治时期。 一般施药时平均气温不低于 5 ℃ 、无风雨、施药后 12 h 内无大幅降温时防效最为理想。 土壤干燥时,应在雨后或灌水后施药 。
冬前化除以防治禾本科杂草为主。 对于麦田优势禾本科杂草如蜡烛草、看麦娘、野燕麦、多花黑麦草等,用 6.9% 精噁唑禾草灵水乳剂 0.75~1.05 L/hm 2 ,或 15% 炔草酸可湿性粉剂 300 g/hm 2 ,或 50% 异丙隆可湿性粉剂 1.80~2.25 kg/hm 2 兑水 450 kg/hm 2 喷雾。
防除多花黑麦草, 可选用 5% 唑啉·炔草酸乳油 0.9~1.5 L/hm 2 兑水 450 kg/hm 2 喷雾。 防除节节麦,可选用3% 甲基二磺隆油悬剂 450 mL/hm 2 加助剂 1.35 L/hm 2 ,或 7.5% 啶磺草胺水分散粒剂 187.5 g/hm 2 加助剂1.125L/hm 2 ,或 3.6% 甲基二磺隆·甲基碘磺隆钠盐水分散粒剂 300 mL/hm 2 加助剂 1.2 L/hm 2 兑水 450 kg/hm 2喷雾。
春季化除以防治阔叶类杂草为主。 对于麦田优势阔叶杂草如播娘蒿、猪殃殃、婆婆纳等,选用 36%唑草酮·苯磺隆可湿性粉剂 75 g/hm 2 ,或 38% 苄嘧磺隆·唑草酮干悬剂 150 g/hm 2 , 或 75% 苯磺隆水分散粒剂 15 g/hm 2 兑水 450 kg/hm 2 喷雾 。
10 适时收获
机械收割的适宜收获期为完熟初期, 此时茎叶全部变黄、茎秆还有一定弹性,籽粒呈现品种固有色泽,含水量降至 18% 以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