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小麦生产技术规程(有机小麦亩产多少斤)
有机食品冬小麦生产技术规程
1、种子及其处理
1.1 品种选择
应选择经审定推广的,适应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抗病性和抗逆性强、优质高产的品种。同时要充分考虑保护作物的遗传多样性。禁止使用任何转基因品种。种子每年更新一次。
1.2 种子精选
种子经机械分级精选,利用1、2级种子,栽培面积较小的农户,也可以进行人工筛选,剔出秕粒、病粒、杂质等,确保种子的质量。
1.3 种子质量
种子质量要达到种子分级二级标准以上,纯度不低于99%,净度不低于98%,发芽率不低于90%,种子含水量不高于13.5%。
1.4 种子处理
1.4.1 药剂拌种
药剂拌种应使用植物源性杀虫剂、矿物源性杀虫剂和微生物源杀虫剂。
2、选茬 整地
2.1 选茬
在合理轮作基础上,选用有机大豆等前茬作物,不能重茬。
2.2 整地
提倡用减耕、免耕,秸杆还田等措施,提高土壤肥力。在实施每三年一次,以深松为基础,松、翻、耙结合的土壤耕作制时,必须与秸杆还田结合起来。
2.2.1 翻地质量
伏秋翻地耕深为18cm~22cm,耕深一致,误差不大于±1cm。翻垡整齐严密,不重耕,不漏耕。
2.2.2 耙茬深度
耙大豆茬要采用对角线法,不漏耙,不拖耙,耙深为12cm~15cm,耙后地表平整,垄沟与垄台无明显差别,沿作业垂直方向在4m宽的地面上,高低差不大于3cm。
2.2.3 耙地质量
耙地深度要根据翻地质量和土壤墒情确定,轻耙8cm~10cm,重耙为10cm~14cm。耙深误差±1cm,不漏耙、不拖耙。
2.2.4 镇压质量
除土壤含水量过大的地块外,应及时镇压,以防跑墒。
2.2.5 整地作业后
要达到上虚下实,地面平整,表土无大土块,耙层无大坷垃,每平方米大于3cm直径土块不超过3个。
3、 施肥
3.1 有机肥
生产用肥料,应以本有机生产系统内资源循环利用为主,适当购进外部肥源。如使用经1个月~6个月充分腐熟的有机堆肥,人粪尿和畜禽粪便必须经过高温发酵无害化处理,如每公顷施用优质农肥30t,结合翻地或耙地一次施入,有条件的可秋施肥。
3.2商品化有机肥、叶面肥、微生物肥料
在使用前必须明确已经得到有机食品认证部门认可和颁发证书。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的要求操作。 根据小麦生长和需肥情况补充。
3.3 种肥分箱播下,切勿种肥混拌。
4、 播种
4.1 播期
在保证播种质量前提下,适期早播。
4.2 播法
可采用7.5cm,15cm单条或30cm双条机械播种。
4.3 播深
播种镇压后3cm覆土即可。
4.4 密度
播种密度应根据品种、地势和茬口而定。一般优质麦公顷保苗500万株~600万株。
4.5 播量
按每公顷保苗株数、千粒重、发芽率、清洁率和田间保苗率(90%—95%)计算播量。
4.6 播种质量
播种要做到不重播、不漏播,深浅一致,覆土严密,播后及时镇压。
5、 田间管理
5.1 压青苗
小麦三叶期压青苗。用“V”型镇压器或石滚子压1次~2次。采用顺垄压法,禁止高速作业。地硬、地湿、苗弱忌压。
5.2 松土除草
5.2.1 松土
宽行距播种地块,在分蘖期人工除草一次,活土通气,促进小麦根系发育。
5.2.2 除草
采用人工除草和中耕机械除草方法。
5.3 生育期灌水
有灌水条件的地块,做到一次灌足,如遇春旱,除灌足底墒水外,可于小麦三叶期至分蘖期灌水。
5.4 病虫害防治
从整体生态系统考虑,运用综合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草孳生和有利于各种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生态系统平衡和生物的多样化,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做好病虫害预测预报,有针对性针对性采取各种预防措施。以物理和人工防治为主。
6、 收获
6.1 收获时期
蜡熟中末期进行收割。
6.2 收获要求
收割后,捆好、码好,及时拉运,脱谷。机械收获不应造成二次污染。
6.3 贮藏
脱谷后及时晾晒、精选,做到单品种收割、拉运、码垛(应选择无污染的晒场)、脱谷、贮藏和交售。
7、 建立生产档案
7.1 建立有机食品冬小麦生产档案
7.2 应详细记录产地环节条件、生产技术、病虫草害的发生和防治、采收及采后处理等情况,并妥善保存、以备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