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蔬菜种植草莓最全的病虫害防治方案(草莓病虫害识别与防治)

草莓最全的病虫害防治方案(草莓病虫害识别与防治)

农业百科网 发布时间:2024-03-11 04:00:32分类:蔬菜种植

草莓的病虫害在新产区一般发生程度较轻,病虫害种类也较少,对生产不构成较大的危害。但在老产区,病虫害发生较复杂,常常会对生产构成很大威胁。在有些地区,有的年份甚至会对生产造成毁灭性灾害。所以,草莓种植者都应该重视和掌握草莓病虫害防治的基本知识。

1.农业防治

主要通过选用抗病虫品种、选用脱毒苗、栽植地选择、合理轮作、间作、采用高畦(垄)栽植、控制传播扩散途径、加强植株管理、控制温湿度、清园和土壤消毒等综合措施来减少病虫的发生几率。

2.物理防治

(1)诱杀

即利用害虫对光、食物等有趋避性进行诱杀或驱赶。如在100厘米×20厘米的纸板上涂黄漆,上面涂一层机油,挂在行间,可诱杀蚜虫和白粉虱。当黄板上粘满害虫时,其上再涂一层机油。此法可有效控制温室内这两类害虫,每667平方米挂30~40块纸板。对斜纹夜蛾、舞毒蛾等害虫可用灭虫灯诱杀。

(2)阻隔

在温室通风口处设防虫网或挂银灰色薄膜条,对蚜虫有阻隔或驱避作用。草莓栽植行覆盖乳白色或银灰色地膜可驱蚜。

(3)捕杀与诱杀结合

在害虫刚发生时,采用人工捕杀是既经济又有效的防治方法,特别是对棚室内个体较大的幼虫。在栽植地挖沟,沟内放马粪和毒饵可诱杀蝼蛄,也可用糖醋诱杀夜蛾和地老虎等害虫,然后人工集中消灭。其配方按酒、水、糖、醋为1∶2∶3∶4的比例,加入适量敌百虫,放人盆中,1周更换1次。

(4)高温处理

把草莓苗在35℃水中预热10分钟,再放入45℃热水中浸泡10分钟,冷却后栽植,此法可防治草莓芽线虫。

3.生物防治

目前多用于控制虫害。其特点是不污染环境,不易破坏生态平衡,对人、畜和栽培作物安全,害虫也不会产生抗性,而且防治效果好。保护和利用天敌控制害虫,已成为国内外生防研究的重点。害虫天敌分为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以前者种类多,分布广。我国常见的昆虫天敌有主要有:瓢虫、草蛉、蜘蛛、食蚜蝇、赤眼蜂、黑瘤姬蜂、蚜茧蜂、猎蝽、捕食螨、螳螂以及食虫鸟类等。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对它们都要加以保护和利用。

4.化学防治

用药剂防治技术挽回农作物因遭受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具有速度快、效率高等特点,是果农最常用的一种方法。随着农药新产品的不断研制和开发,药剂防治技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药剂防治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所有使用的农药均应在农业部注册登记。

保护地优先采用烟熏法。提倡使用生物源农药,它来自天然存在的生物及其代谢物质,具有选择性强、不污染环境、对人畜和作物安全、不伤害天敌、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这类农药的品种较多,如抗生素类农药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等。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也可以使用,如吡虫啉、敌百虫、克螨特、代森锰锌类、甲基托布津、多菌灵、新星、扑海因、百菌清、噻霉酮等。矿物源农药如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等也可使用。要有限制地使用中等毒性农药,如敌敌畏、抗蚜威、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等。

5.草莓常见病害防治

(1)草莓灰霉病

草莓灰霉病,是我国草莓产区普遍发生的主要病害之一,也是最危险的病害之一。因灰霉病造成烂果一般可减产1~3成,重者可达5成以上。灰霉病一般在开花坐果后,先侵染小果,在贴近地面的一侧发病,然后可蔓延到整个花絮,使整个花絮干腐枯死。叶柄、果柄染病后,首先变褐,最后萎蔫干枯。果实感病多从果基茎萼片处开始,发病初期出现水渍状褐色小斑点,进而斑点扩大,使全果组织变软腐烂,并在果实的表面长出一层灰霉状物,最后霉层布满果实表面成鼠灰色。该病的病原体在被害植物组织内越冬,在气温20℃左右的高湿环境下形成孢子,孢子飞散蔓延。但在31℃以上高温,2℃以下低温和干燥时,不形成孢子,不发病。特别是宝交早生、达娜等感病品种,露地栽培时,氮肥多,开花后湿度大,危害重;半促成栽培时,在多肥、密植、下部叶子过于茂盛时,如遇连阴雨,则发病快。

防治方法:①控制施肥量、栽植密度和田间湿度。②越冬前处理病叶残体后进行地膜覆盖是压低越冬菌源、减轻病害发生的关键。地膜覆盖起了阻隔作用,可防止果实与土壤接触;及时摘除老、残叶及感病花序,剔除病果。③注意选择茬口,实行轮作。④定植前深耕,提倡高畦高垄栽培。⑤药剂处理土壤。在定植前每公顷撒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90千克,后耙入土中,防病效果好。保护地栽培用45%百菌清烟熏剂200~250克/667米2灭菌;灰霉病发病初期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喷施,以后根据发病情况施药,间隔7~10天,药剂应轮换使用。也可用世高1000~1500倍液,或40%灰霉菌克10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注意:扑海因不宜与其他药剂混用,也不宜与速克灵、农利灵交替使用;花序显露到开花前喷等量式波尔多液200倍液,或多氧霉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敌菌丹可湿性粉剂700~1000倍液,抑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敌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每10天1次,直至大批果实采收结束。

(2)草莓白粉病

草莓白粉病是冷凉地区、山地栽培和保护地栽培中的重病害。我国北方草莓产区有的年份发病较重,甚至泛滥成灾,损失严重。草莓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和嫩尖,花、果、果梗及叶柄也可受害。病原菌丝体生于叶两面、叶柄、嫩尖及果实上,子囊呈褐色,在叶上散生或稍聚生。叶片发病初期在叶面长出薄薄的白色菌丝层,随着病情加重,叶缘逐渐向上卷起呈汤匙状,叶片上发生大小不等的暗色污斑和白色粉状物,后期呈红褐色病斑,叶缘萎缩、焦枯,花蕾受害后幼果不能正常膨大。若后期受害,果面覆有一层白粉,失去光泽并硬化,着色缓慢并丧失商品价值。在北方地区,病菌随病残体留在地上或在草莓老叶上越冬,南方多在寄主上越冬或越夏,成为翌年初侵染源。草莓白粉菌是专一性寄生菌,主要依靠带病的草莓苗等繁殖材料进行中远距离传播。菌丝附生在叶面上,从萌发到侵入一般需20多个小时,每天可长出3~5根菌丝,5天后在侵染处形成白丝丛状病斑。经7天后成熟,形成分生孢子飞散传播,进行再侵染。产生分生孢子适温为20℃左右,在气温15~25℃范围内蔓延较快。

防治方法:①冬春季清理园地,烧毁腐烂叶。生长季节及时摘除病残老叶。加强肥水管理,栽植不宜过密,使植株通风通光,生长健壮。②喷洒2%农抗120或2%武夷菌素水剂200倍液,隔6~7天再喷1次。或用27%高脂膜乳剂80~100倍液,于发病初期开始喷洒,5~6天1次,连喷3~4次。或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多氧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铵磺铜乳剂500~1000倍液,或30%特福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500~6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等喷洒。③大棚栽培每667㎡可采用45%百菌清烟熏剂200~250克或速克灵烟熏剂灭菌。

(3)草莓蛇眼病

又称白斑病,各地多有发生。主要为害草莓老叶,也可侵害叶柄、匍匍茎、果梗、果实及种子。病叶上开始产生紫红色小斑,随后扩大成2.5毫米大小的圆形病斑,边缘紫红色,中心部灰白色,似蛇眼。病斑过多会引起叶片褐枯。病菌侵害浆果上的种子后,使被害种子的边缘及周围果肉变成黑色而丧失商品价值。病菌以病斑上的菌丝或分生孢子越冬,越冬后翌春产生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进行传播和初次侵染。病苗和表土上的菌核是主要传播载体。病菌繁殖适宜温度为8~22℃,低于7℃或高于23℃则发育迟缓。秋季和春季光照不足,天气阴湿发病重;重茬田、管理粗放和排水不良的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①易发病品种应控制氮肥使用,防止徒长;②冬春季注意清扫园地,把腐烂病叶残体及时清除,集中烧毁或深埋,定植时剔除病苗;③发病初期喷洒琥胶肥酸铜(D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30%绿得保悬浮剂4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350倍液,10天1次,共2~3次。

(4)草莓疫霉果腐病

主要侵染草莓果实,根、花、叶上也可发病。草莓果实感病后,部分种子首先变黑,果面失去光泽,出现灰褐色水渍状病斑。严重时,病斑上长出一层白色霉状物,果肉成灰褐色腐烂,并有难闻的腥臭味,干燥时病果干缩成褐色的僵果。疫霉病一旦发生,很难用药剂控制。该病菌为土传真菌病害,以卵孢子在病果、病根等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病菌有很强的抗寒能力。病原孢子靠风雨、流水、农具等传播。产生孢子最适温度为21℃,孢子侵染最适温度17~25℃,孢子生长的温度为10~30℃,最适为25℃。每次雨后天晴就会出现发病高峰,这说明高湿和强光照是发病的重要条件,降雨多,发病率高。土壤黏重、地势低洼、偏施氮肥和连作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①要注意预防,由于疫霉病主要随水传播,在草莓成熟期灌水,要严禁大水漫灌,防止水进果实;有条件的地区,如在保护地生产中,采取高畦低灌的措施,基本上可杜绝该病的发生;②药剂防治,可用60%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或在发病前喷代森锰锌、百菌清或克菌丹500倍液,并清除田间僵果。发病初期可喷施25%多菌灵3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

(5)草莓炭疽病

炭疽病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匍匐茎,花瓣、萼片和浆果也可受害。受害症状大体可分为局部病斑和全株枯萎两种。其症状是在匍匐茎和叶柄上产生长3~7毫米的病斑,初为红褐色,后变成黑色溃疡状,稍凹陷,呈纺锤形或椭圆形。病斑包围匍匐茎或叶柄整圈时,病斑以上部位枯死。萎蔫型病株初起时,病叶边缘发生棕红色病斑,或变褐色或黑色。发病较轻时,白天叶片萎蔫,傍晚便能恢复。发病重时,几天就枯死了。浆果受害后,产生近圆形褐色病斑,软腐状并凹陷,后期也可长出肉红色黏质孢子团。病原菌在病组织残体内越冬,翌年现蕾期开始在近地面的幼嫩部位侵染发病。草莓炭疽菌生长适温为30℃左右,是典型的高温性病菌。气温在25~30℃的高温多雨季节此病盛发,一般从7月中旬到9月底发病,发病高的年份发病时间可延续到10月。在田间,分生孢子靠风雨传播,氮肥过多、植株郁闭和连作田发病重。

防治方法:①栽植不宜过密,氮肥不宜过量,施足有机肥和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②及时清除病残体;③用克菌丹、敌菌灵或50%多菌灵600倍液,或2%农抗120水剂200倍液,或40%百可得1000倍液,或25%阿米西达悬浮剂喷洒防治。

(6)草莓红中柱根腐病

也称红心病或褐心病,是冷凉、土壤潮湿地区草莓的主要病害,水旱轮作田和老产区发病偏重。在我国辽宁、河北等地草莓老产区已成为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它主要为害根部,开始发病时,在幼根根尖腐烂。根上有裂口时,根的中心柱呈红色腐烂,并可扩展至根茎,病株容易拔起。该病可以分为急性萎凋型和慢性萎缩型两种。急性型多在春夏侵害根部,从定植后到早春植株生长期间,在外观上显不出有异常现象,但到了3月中旬至5月,特别是久雨初晴后叶尖突然凋萎,不久呈青枯状,引起全株迅速枯死;慢性型主要在定植后至初冬期间发生,老叶边缘或全叶变成紫红色,叶片逐渐枯死,植株萎缩,逐渐枯萎以至枯死,根中心柱变红褐腐烂。病原菌是一种真菌,它只侵染草莓,以卵孢子在土壤中存活,由病株、土壤、水和农具带菌传播。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进行侵染和再侵染,侵入根尖端的表皮,菌丝沿着中柱生长,然后中柱变红色腐烂。土壤温度低、湿度高时易发病,地温6~10℃是发病适温,地温高于25℃则不发病。一般春秋多雨年份易发病,低洼潮湿土壤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①无论病区或无病区都不宜单一连种草莓,应实行轮作倒茬;采用高畦或起垄栽培,覆盖地膜,有利于提高地温减少发病;雨后及时排水,严禁大水漫灌;②采用石灰氮土壤熏蒸、穴注或滴灌进行土壤消毒;也可在草莓采收后,将地里的草莓植株全部挖除干净,施入大量有机肥,深翻土壤,灌足水后在炎热高温季节地面用透明塑料薄膜覆盖20~30天,利用太阳能使地温上升,起到土壤消毒作用;③定植前用50%锰锌乙铝可湿性粉剂浸苗;④及时挖除病株,并浇灌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或60%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连续防治2~3次。

(7)草莓枯萎病

草莓枯萎病主要在开花结果期发病,发病初期叶柄出现黑褐色条形长斑,严重时叶下垂、植株矮化,最后枯萎死亡。病菌的发育适温为28℃,最低为8~12℃,最高为36℃,是耐高温的病菌。初发病时仅心叶变黄绿或黄色,有的卷缩或呈波状产生畸形叶,染病植株叶片失去光泽,生长衰弱,在3片小叶中往往有1~2片畸形或变狭小硬化,多发生在一侧。老叶呈紫红色萎蔫,后叶片枯黄,最后全株枯萎。受害轻的病株症状有时会消失,而被害株的根冠部、叶柄、花梗维管束则都变成褐色至黑褐色,结果减少,果实不能正常膨大,品质变劣。枯萎与黄萎近似,但枯萎心叶黄化,卷缩成畸形,主要发生在高温期,别于黄萎病。该病通过病株和病土传播,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体遗落土中或在未腐熟的带菌肥料及种子上越冬。孢子在土中能存活5~10年,一般在20厘米土层内密度最高。病土和病肥中存活的病菌成为翌年主要的初侵染源。病菌在病株分苗时进行传播蔓延,当草莓移栽时孢子发芽,病菌从根部自裂口或伤口侵入,在根茎维管束内进行繁殖、生长发育,并在导管中移动、增殖,通过堵塞维管束和分泌毒素,破坏植株正常输导机能而引起萎蔫。15~18℃开始发病,最适为28~32℃。连作或土质黏重、排水不良都会使病害加重。

防治方法:①对秧苗进行检疫,建立无病毒苗圃,从无病田分苗,栽植无病苗;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集中烧毁;②进行轮作,与水稻等水生作物轮作效果更好;③重茬田于定植前用氯化苦打眼熏蒸消毒,施药后以塑料薄膜覆盖,7天后种植;定植前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苗5分钟,提倡施酵素菌沤制的堆肥;④生长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代森锰锌5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淋茎基部,隔15天左右1次。

(8)草莓病毒病

病毒病是草莓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因受病毒病危害,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可达50%。我国草莓病毒病主要有草莓斑驳病毒(SmoV)、草莓轻型黄边病毒(SMYEV)、草莓镶脉病毒(SVBV)和草莓皱缩病毒(SCrV)4种。草莓病毒病不仅种类多,而且其他植物病毒,如树莓环斑病毒、烟草坏死病毒、番茄黑环斑病毒和翠菊黄边类菌质体等也能侵染草莓。草莓栽培年限越长,感染病毒种类越多,发病受害程度也越重。

草莓感染单种病毒,植株无明显症状的称为潜隐性病毒,如上述4种病毒。其症状只是生长势弱,群体矮化,结果少,果型小,产量低,含糖量降低,繁殖能力差。但也有的病毒病症状明显,如国外草莓产区的绿瓣病毒病,主要症状是花瓣变绿,并且几片花瓣常连生在一起,变绿的花瓣后期变红,浆果瘦小呈尖锥形,叶片边缘变黄,植株严重矮化呈丛簇状。该病毒可通过大豆菟丝子传播,并为害三叶草等植物。病毒病复合侵染时,由于毒源不同,表现症状各异,一般表现为植株严重矮化,叶片失绿,扭曲变形,叶片或叶柄有病斑,浆果色泽暗淡,初果期大量死苗等。草莓病毒病一般在春秋季症状较明显,夏季较隐蔽。

国内常见的4种病毒主要在草莓种苗上越冬,可由种苗、蚜虫、叶蝉、椿象及螨类等介体传播侵染。番茄黑环斑病毒和树莓黄矮病毒可通过土壤侵染草莓植株,烟草坏死病毒可由土壤中存在的芸苔油壶菌做媒介进行传播。草莓受病毒侵染后会很快遍布于整个植株,并通过匍匐茎传到子株。

防治方法:防治草莓病毒病最根本的措施是栽植无病毒苗,可用第一章中所述的茎尖组织培养法繁殖无病毒种苗,建立无病毒苗繁育体系,实行严格的隔离和检疫制度。其他有效的防治方法有:加强田间检查,发现病株立即烧毁,及时防治蚜虫、螨类和能传播病毒病的各种媒介。定期更新草莓,在病毒侵染率高的地区,每年更新1次无病毒苗;避免草莓与易感染病毒的茄科作物间作或轮作;选用抗病毒病品种。

6.草莓常见虫害防治

(1)小地老虎

在草莓上主要以幼虫为害顶端的嫩心、嫩叶柄、幼叶及幼嫩花序和成熟浆果。老熟幼虫头宽3~3.5毫米,体长41~52毫米,体宽5~6毫米,近圆筒形。体绿褐、暗褐至黑褐色,体表粗糙,布满黑色颗粒状斑点。小地老虎1年发生2~7代,一般第1代为害严重。成虫(夜蛾)有远距离迁飞性,喜欢昼伏夜出,对糖醋液和黑光灯有较强趋性,在杂草及作物幼苗叶背根部土块上产卵。

防治方法:①结合锄草进行人工捕杀;②保护并利用蟾蜍、青蛙、蜘蛛等天敌;③每公顷用80%敌敌畏或50%毒死蜱4500~8750克拌细沙土22.5~33.75千克制成毒土于傍晚撒于株间;或用90%晶体敌百虫50克对水1~1.5升,拌入炒香的麦麸或饼糁2.5~3千克,也可拌入切碎的鲜草10千克撒施,注意不要接触果实。生长期间也可用50%毒死蜱,或9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液灌垄、灌根。

(2)蝼蛄

蝼蛄为多食性害虫,喜食多种植物。成虫和若虫都在土中常咬伤根茎或咬食根部,造成植株凋萎失水死亡。有时也咬食果实,使果实失去商品价值。由于蝼蛄在地表穿行形成很多隧道,使幼苗根部与土壤分离失水干枯而死。在陕西、山东、辽宁、河北等地2年发生1代。蝼蛄以成虫或若虫在地下越冬,其深度为冻土层以下和地下水位以上。第二年3月下旬到4月上旬随地温升高而向上移动,4月上中旬进入表土层窜成许多隧道进行活动和取食为害,5~6月是为害高峰期。6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蝼蛄越夏产卵期,到9月上旬以后,大批若虫和新羽化的成虫从地下14厘米上升到地表活动,形成秋季为害高峰。10月中旬以后随气温转冷陆续入土越冬。蝼蛄有趋光性,对麦麸等有趋性,多在低湿地活动为害。

防治方法:可用90%敌百虫30倍液30毫升,拌上炒香的麦麸或豆饼1千克,傍晚撒在地表,一般每667平方米用毒饵1.2~2千克就可有效地杀灭蝼蛄。或用甲胺磷、对硫磷随水浇灌施治。

(3)蛴螬

蛴螬是鞘翅目金龟甲总科幼虫的总称。它们发生普遍,分布广,为害大,食性很杂。幼虫冬生趋集在土壤中,喜食根系幼苗造成缺苗断垄。蛴螬虫体肥大,弯曲似“C”形,体长3~4厘米,为白色或乳白色,体壁较柔软多皱,体表疏生细毛。头大而圆,黄褐色或红褐色,生有左右对称的刚毛,胸足3对,后足较长,腹部10节,臀节上生有刺毛。蛴螬一般每年1代,或2~3年1代,长者5~6年1代。蛴螬终生栖居土中,其活动主要与土壤的理化特性和温湿度等有关。一年中活动最适的土温平均为13~18℃,高于23℃,逐渐向下转移,到秋季土温下降再向上层转移,所以在春秋季蛴螬为害最重。成虫喜欢在厩肥中产卵,使用厩肥,尤其是使用未腐熟的鸡粪时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①春秋翻耕土地,人拣鸟啄杀灭蛴螬;②避免施用未腐熟的厩肥,减少成虫产卵;③可在栽植前,用毒死蜱土壤处理剂4千克/667米2,施入土壤。生长期为害,可用50%毒死蜱100倍液,随浇水慢慢倒入其中,防治效果显著,还可兼治蝼蛄和金针虫。

(4)白粉虱

是温室和大棚栽培的重要害虫。成虫体长1~1.5毫米,有两对翅膀,上覆白色蜡粉。该虫1年发生10余代,冬季在室外不能存活,以各种虫态在温室越冬。成虫羽化后1~3天即可交尾产卵。适宜繁殖的温度为18~21℃。

白粉虱的寄主非常广泛,有苜蓿、菜豆、黄瓜、茄子、黑莓、葡萄、豌豆、辣椒、番茄及许多观赏植物。它的成虫和若虫群集于叶背,刺吸汁液,使叶片生长受阻,植株不能正常生长发育。该虫能分泌大量蜜露,堆积于叶面和果实上,导致霉菌大量生长,严重影响叶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造成叶片萎蔫,甚至整株死亡,产品丧失商品价值。成虫喜在顶部嫩叶的背面产卵,雌虫还可进行孤雌生殖,但其后代全为雄性,繁殖速度很快。白粉虱对黄色有强烈趋向性。

防治方法:①采用黄板诱杀成虫;②清除前茬作物的残株和杂草,对温室、大棚可用敌敌畏烟剂熏蒸防治;③发生初期用25%噻嗪酮(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500~2500倍液喷雾,安全间隔期11天;在白粉虱盛发期用20%灭扫利乳油2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4000倍液喷雾。

(5)蚜虫

蚜虫在草莓的多种栽培形式中均有发生,尤以保护地最为严重。以初夏和初秋扣棚后密度最大。蚜虫多在叶柄、叶背、叶柄基部、苗心等部位活动取食。蚜虫有多种,其中最重要的是棉蚜和桃蚜。棉蚜为转移寄主型,卵在花椒、夏枯草、车前草和木槿等植物上越冬,翌年春天天气转暖后繁殖为害,为害高峰期多发生在干旱少雨的夏秋季。桃蚜是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害虫,食性很杂,其寄主植物超过350种。冬季在草莓、蔬菜、油菜等作物根际土壤越冬。蚜虫的形态都很相似,体长1~2毫米,浅绿色,胸部黑色,复眼赤褐色。为害草莓时,多群居在心叶、叶柄、叶背等部位。以刺吸式口器吸取草莓植株汁液,吸食处形成褪绿点,叶片卷缩,扭曲变形,植株生长衰弱,但更大的为害是传播草莓病毒病。蚜虫的繁殖力强,1年可发生10~30余代,在华南可终年繁殖并为害植物。越冬卵在翌年春季产生有翅蚜,迁飞到各类寄主上,再以胎生方式繁殖个体,扩大其为害,秋凉后有翅蚜迁飞到冬季寄主上产卵越冬。蚜虫在草莓植株上全年均可发生,以初夏和初秋密度最大,吸食汁液时产生蜜露,蚂蚁则以蜜露为食,故植株附近蚂蚁出没多时,说明有蚜虫为害。蚜虫对黄色有趋性,对银灰色则有忌避性,生产上常利用这一特性作为防治蚜虫的一种方法。

防治方法:①采用黄板诱杀成虫,在棚室入口处挂银灰色条布可驱避蚜虫;②开花后可用22%敌敌畏烟剂熏蒸,每667平方米用500克,分散放7~8处,晚间点燃,密闭棚室;也可用熏蚜1号于夜间点燃熏蒸。但在草莓开花期,为防治为害,灭蚜烟剂的使用量要比蔬菜推荐用药量减少1/3。如放养蜜蜂熏蒸后要保持10天以上的时间,才能将蜜蜂重新放回大棚;③在扣棚保温越冬覆盖地膜前,半促成草莓应在清除老叶的基础上,喷洒一次1%苦参碱醇800~1000倍液,或10%吡虫啉3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

(6)叶螨

俗称红蜘蛛。为害草莓的螨类主要有二斑叶螨、朱砂叶螨和侧多食跗线螨。螨类体型小,体长不足1毫米,肉眼只能看到1个小红点。螨为刺吸式口器,喜欢在未展开的幼叶或叶背上吸取汁液。螨类1年可繁殖10~20代,在温室、塑料大棚条件下,可周年繁殖,对草莓为害很大。受叶螨为害部位最初出现白色小点,严重时叶片呈锈色,似火烤状,叶片皱缩卷曲枯黄,植株萎缩,新叶停止生长,严重影响产量。叶螨可以以各种虫态在杂草丛中或树皮缝中越冬。早春气温在10℃以上时,开始产卵繁殖。在高温干燥天气繁殖极快,以6~9月份受害较重。螨的成虫无翅膀,靠风、雨、种苗、工具及人体等途径传播扩散。各种寄主植物上的红蜘蛛都可相互转移为害。

防治方法:①消灭越冬虫源,清除越冬寄主杂草;②喷20%三氯杀螨醇乳油1000~1500倍液,或5%尼索郎乳油,或73%克螨特乳油2000倍液,或10%天王星2000~2500倍液,或15%哒螨灵乳油2000倍液,或胶体硫200倍液,或0.2~0.3波美度石硫合剂等喷雾。采前半月停止用药,并注意经常更换农药品种,防止产生抗性。

(7)蜗牛

蜗牛属软体动物,靠舌头上的锉形组织和舌头两侧角质带状组织上布满的细小牙齿磨碎植物的茎叶或根。蜗牛成贝体长30~36毫米,足在身体腹面,适宜爬行。幼贝螺层多在4层以下。卵圆球形,直径约2毫米,初为白色,孵化前变为灰黄色,有光泽。1年1代,11月下旬以成贝和幼贝在田埂、土缝、残枝落叶、宅前屋后的物体下越冬,翌年3月上中旬开始活动。温室和塑料棚内于2月中下旬开始活动。蜗牛白天潜伏,傍晚和清晨取食,遇阴雨天多整天栖息在植株上,除喜欢为害草莓叶片外,还可为害近成熟的果实。4月下旬到5月上中旬成贝把卵成堆产在植株根茎部的湿土中,卵粒黏在一起成块状。初孵幼贝多群集,长大后分散为害。蜗牛在棚室草莓田发生早,喜栖息在植株茂密和低洼潮湿处,温暖多湿天气及田间潮湿地块受害重;高温干燥条件下,蜗牛常把壳口封住,潜伏在潮湿的土缝,待条件适宜时,如下雨或灌溉后出来为害,喜于傍晚或早晨外出取食。11月中下旬又开始越冬。

防治方法:①清晨或阴雨天人工捕捉集中杀灭;②用茶子饼粉撒施或茶子饼粉1~1.5千克加水100千克浸泡24小时后,其滤液喷雾,也可用50%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喷雾;③用蜗牛敌配成含有效成分2.5%~6%的豆饼粉或玉米粉,或用8%蜗牛灵颗粒剂1.5~2千克,碾碎后拌细土或饼屑5~7.5千克,于天气温暖、土表干燥时,傍晚撒在受害株附近根部的行间,2~3天后接触药剂的蜗牛会分泌大量黏液而死亡。防治适期在3~4月中旬蜗牛产卵前,6~7月有小蜗牛时再防一次效果更好。

(8)小家蚁

在草莓成熟后,蚂蚁可啃食果肉,先是1~2头啃咬,后把信息传给其它蚂蚁,蚁群出动,轮回取食,渐由小坑变大坑,最后把果实吃光,仅剩花萼。熟果有时受害率为30%,损失严重。在陕西杨凌等地还发现,大棚中的蚂蚁还在花期取食花粉,食后身体变为黄色。小家蚁多在夏季进行婚飞,雄蚁不久即死亡。雌蚁产卵营巢在土中,喜欢整群聚集在一起,傍晚或阴天出洞繁殖,首批繁殖的子蚁是工蚁,每年完成4~5个世代。

防治方法:①蚂蚁为害严重的地区要设法与水生蔬菜或水稻进行水旱轮作,旱地适时灌水,抑制蚁害;②诱杀工蚁:用0.13%~0.15%的灭蚁灵粉与玉米芯粉或食油拌匀,放在火柴盒里,每盒2~3克,每平方米放1盒,再捕捉几只活小家蚁放在盒内取食,它们回去报信后,就会倾巢前来取食;③为害严重的地方可用灭蟑药,每15平方米用1~3管,每管2克,分放10~30堆。湿度大的地方,可把药放在侧放的玻璃瓶内,即可长期诱杀;或用90%晶体敌百虫加石灰1∶1对水4000倍液浇灌蚁窝。

草莓最全的病虫害防治方案

(9)线虫

线虫是一种寄生性害虫,其为害往往不易觉察,通常仅表现为植株生长衰弱。但草莓感染线虫病后,会阻碍草莓正常的生长发育,使之抵抗力下降,易受细菌、真菌等病原菌侵染;有些线虫还传播病毒,可导致匍匐茎繁殖力低、植株矮化、变形、花芽少、产量显著降低。目前已知世界上可侵害草莓的线虫有40余种,其中较常见的有草莓线虫、草莓芽线虫、草莓根结线虫、草莓根腐线虫。在我国以草莓芽线虫的为害最为严重,个别产区的患病植株率高达40%,生产遭受到很大损失。草莓线虫体长0.6~1毫米,主要为害芽和叶部,在草莓叶腋及芽部寄生并取食,使叶片出现皱缩、扭曲,而且比正常叶小,花芽被破坏。当线虫与病原菌交互感染时常使植株矮化,短茎缩成1厘米高且膨大并分出大量新芽,使花蕾聚在一起,形似“花甘蓝”。也有叶柄呈紫红色,或叶丛中央的叶片因发育不好呈锥状。草莓线虫在草莓芽里发育有4个龄期,约2周完成1次循环。线虫在土壤和植株残体中越冬时间为2~3个月。

防治方法:①清除田间杂草,草莓线虫的野生寄主如蕨类、薄荷、杜鹃、秋海棠、牡丹等应彻底清除;②栽前用热水处理休眠母株,即将秧苗在35℃水中预热10分钟,然后在45~46℃热水中浸泡10分钟,取出冷却后栽植;③用克线丹、石灰氮对土壤进行药剂处理。

结语

本期内容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觉得有用,请在下方点赞、关注,转发给更多好友,感谢您的阅读和支持。

可食用菊花品种有哪些? 盆栽金桔养殖办法(盆栽金桔养殖方法图解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