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草莓栽培管理的关键技术环节(设施草莓无土栽培技术)
设施草莓超高垄省力化栽培技术规程
基金项目: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项目[ CX ( 20 ) 2021 ]资助。
_李金凤等
传统的草莓生产用工量大、劳作时间长,需要长时间保持弯腰、下蹲姿势,劳动强度大;大多数年轻人不愿从事草莓劳作,从业者老龄化趋势加重,用工成本日益增加,诸多因素限制了草莓的规模发展和经济效益 ,因此,草莓生产由传统栽培模式向省力化栽培模式转型成为趋势。尽管高架栽培省工省力已成功应用于生产,但一次性投入的设施成本相对较高,张志宏 、農耕と園芸編集部 等报道搭建 1 000m2架台的成本在 20 万 ~25 万元,糜林 等报道的搭建成本为 7.5 万~9.0 万元,这对普通农户而言经济压力较大,投入量有限。为此,笔者研发了超高垄省力化栽培模式。该模式地面直接起垄,土壤肥水利用率和渗透性、扩散性方面均显著优于基质,栽培槽容积显著大于架空的基质槽容积,温度变化幅度也小于基质槽。在达到省力效果的同时更接地气,水肥和温度管理简便,草莓长势好、产量高、效益好。此外,这种模式的成本仅为架式基质栽培模式的十分之一,易于大面积推广应用。现将该栽培技术规程总结如下。
1 场地选择
1.1 场地整理 超高垄由围挡材料、土或基质以及钢管立柱等共同组成,高度为 80cm 。选择土地平整、排水良好且有滴灌条件的南北向地块。不受土壤立地条件的限制,盐碱土壤( EC>0.8 ,pH值 >7.5 )、戈壁沙滩等不适合栽草莓的地方均可。
1.2 灌溉用水要求 水质中性或弱酸性,纯净无杂质,以不堵塞滴灌孔为度。
2 栽培槽
2.1 栽培槽设计 槽宽 34~36cm ,高度 50cm ,作业道宽度80cm ,两个栽培槽中心点相距 114~116cm ,长度宜在50m 以内,过长易欠压而导致水分管理不便。
2.2 栽培槽搭建 立柱。地面平整后,在栽培槽两端和中段位置,横向间隔34~36cm ,用长1.1~1.3m 、直径2.5cm热镀锌钢管,地上部留 50cm ,其余垂直打入地下;其间间隔1m用1.1~1.3m长、直径1.2cm的螺纹钢或废旧热镀锌钢管(同上尺寸)如前垂直打入地下,用作栽培槽的立柱。
辅助围栏。在立柱内侧紧贴立柱均匀拉4 层 14#或 16#热镀锌铁丝,最上面一层铁丝距离槽口 5cm 、最下一层铁丝距离槽底 5cm ,其余两条铁丝均匀分布。 4条铁丝松紧一致,均匀受力。厚实坚固的围挡材料可不用铁丝,仅立柱即可固定围挡。
两端立柱固定。在两端立柱的反向延长线上,水平距离立柱 70~100cm 的地下埋设预埋件,用铁丝分别固定两端柱头,斜向45°缠绕在预埋件上。
放置围挡材料。围挡材料可选用控根器、水泥板、残瓷砖、塑料扣板、石棉瓦等,将围挡材料紧贴围栏内侧围成栽培槽。
横向加固。立柱的顶端用 12# 热镀锌铁丝横向加固。
2.3 填槽 在距离两边围栏 10cm 处,先向下垂直挖出 15~20cm 表土,回填到栽培槽;再在沟内施入腐熟有机肥、菜籽饼和硼肥等,用小型旋耕机将肥与沟内土壤拌匀,再向下旋翻10~15cm ,将土壤回填入栽培槽,也可于表面10cm 与基质混用,可根据经济实力自由搭配。
3 灌溉系统
用三通、弯头将主管道垂直延伸到栽培槽顶端,距离栽培槽两边 8~10cm 处平行铺设两条滴灌带。
4 定植
4.1 基肥 每667m2施腐熟有机肥1 000~2 000kg 、菜籽饼或清糠100~200kg,复合生物菌肥200~250kg ,硼肥2.0~2.5kg 。
4.2 定植时间 8月底至9月上中旬,选择适合设施栽培的红颜、章姬等品种,具 4~6片绿叶、茎粗 0.8~1.2cm 、根系发达且无病的健壮苗进行定植。
4.3 定植密度 每垄定植2行,株距15~18cm ,行距20cm,每667m2 种5 000~5 500株。
4.4 定植方法 呈三角形定植在两条滴灌带外口,距栽培槽边缘5cm左右;弓背方向朝向槽外,栽植深度以“深不埋心、浅不露根”为宜。
5 田间管理
5.1 植株管理 摘老叶、抹侧芽。及时摘除衰老底叶、弱叶和病果,每株保留 10~15 片绿叶,弱小侧芽和匍匐茎及早摘除,保留 1~2个健壮侧芽。
疏花。将花序理顺到槽外侧,每批花序保留10个左右健壮花蕾,其余疏除,确保养分集中,着果整齐。
花期放蜂授粉。开花时及时放蜂。每个标准棚(300m2 )放土蜂一箱3 000头以上,开花前 3~4d 将蜂箱放入大棚,在草莓初花时开始放蜂 。注意放蜂期不能使用对蜜蜂有害的杀虫剂或烟熏剂。
清除杂草和植株残体。收获结束后尽早拔除草莓植株,彻底打扫清洁田园,清除田边腐枝烂叶、杂草,远离草莓园集中销毁或深埋,可减少病原菌基数。
5.2 温度管理 温度管理要求。棚内气温尽量保持在 20~25℃ 以上,基质夜间温度不低于 10℃ 。
增温措施。覆盖地膜,在10月20日左右选用厚度0.001 5~0.002 0mm 的黑色地膜、银黑或白黑双色膜覆盖,破膜放苗,应尽量减少叶柄和叶片折断损伤,地膜宽度应覆盖至沟中。
扣棚增温,当日平均气温降至 10℃ 以下时,要及时在外棚覆盖一层薄膜保温;当日平均气温降至 5℃ 以下时,在中棚上(间隔外棚30~50cm )再覆盖一层薄膜保温。
降温措施。当春季日平均气温稳定至20℃以上时,应及时拆除架台两侧的保温帘和中棚薄膜,并根据温度变化适时掀起外棚薄膜通风降温,保持棚内适宜的温度。
5.3 水肥管理 相对露地栽培,超高垄栽培水肥流失较多,应相应增加水肥供应量和供应次数。在栽植苗成活前要相应增加滴灌补水次数,以保持根茎部湿润为供水标准。成活后到现蕾前适当控水控肥。显蕾后视苗情酌情增减肥料种类及用量和次数。花果期早上勤检查植株是否吐水,无吐水现象要及时补水。补水掌握少量多次原则,补水量不宜过大,以垄湿沟不湿为准。
6 病虫害防治
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原则,加强栽培管理为基础,以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合理选择和优化农药应用技术,将病虫害的危害控制在最低水平。
6.1 炭疽病 草莓炭疽病的防治可选用1 000 亿活孢子/ g 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500~1 000倍液、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 2% 春雷霉素水剂 500 倍液等 1~2 种药剂喷雾,或选用 80%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700倍液、60% 吡唑·代森联水分散粒剂 1 200 倍液、50% 咪鲜胺可湿性粉剂 1 500~2 000 倍液等其中的 1 种喷雾,每隔 7d 喷一次。
6.2 灰霉病 选用 3 亿活孢子/ g 哈茨木霉菌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3% 多抗霉素水剂800 倍液、 0.3% 丁子香酚可溶液剂 800 倍液或1 000 亿活孢子/ g 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500~1 000 倍液、 50% 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 800~1 000倍液、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1 000~1 500倍液或40%嘧霉胺悬浮剂1 000倍液等其中的 1 种进行喷雾,各药剂交替使用,重点喷叶背。
6.3 白粉病 选用 1.5 % 苦参·蛇床素水剂 1 500 倍液、 0.4% 低聚糖素水剂 250~400倍液、2% 武夷菌素水剂 200 倍液、 42.8% 氟菌·肟菌酯悬浮剂 2 000~3 000 倍液、 36%硝苯菌酯乳油1 000倍液或25%醚菌酯悬浮剂2 000倍液等喷雾,叶背叶面均要喷雾。
6.4 蓟马、蚜虫 选用60g/ 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1 500~2 000倍液、1%印楝素水剂800 倍液、 5% 除虫菊素乳油 1 500 倍液、 10%烯啶虫胺水剂 2 000 倍液、 25% 吡蚜酮悬浮剂 2 000~2 500 倍液或 5% 啶虫脒乳油 1 500~2 000 倍液等喷雾。
7 采收
7.1 采收标准 果实成熟的标志是果面变红,并散发出特有的香味。根据季节不同、市场需求和品种特性,确定不同的采收成熟度。鲜食草莓,在 12 月至次年 3 月以八九成熟采收为宜,4 — 6月以七八成熟采收。
7.2 采收方法 采收时以拇指和食指捏住果柄,在距果实萼片处折断,保留果柄不超过1cm 。采收的草莓放入随身携带的容器中,容器要浅且底平,垫上软海绵纸,摆放时注意防止果柄扎破果皮。
7.3 采后处理 冬季采摘的草莓可以直接分级包装销售,春季温度高时要先放入冷库预冷,然后进行分级包装和销售。
7.4 记录 对生产全过程进行记录,生产档案保存 2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