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葵种植技术及亩产效益(秋葵的种高产种植技术和管理)
秋葵,中药名。为锦葵科植物咖啡黄葵Abelmoschus esculentus (L.) Moecnch[Hibiscus esculentus L.]的根、叶、花或种子。分布于我国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和云南等地引入栽培。原产于印度。具有利咽,通淋,下乳,调经之功效。常用于咽喉肿痛,小便淋涩,产后乳汁稀少,月经不调。
秋葵作为一种绿色蔬菜,受到广大消费者的追捧,因此,如何种植优质秋葵,成为困扰农户的主要问题。今天,笔者总结了几条种植秋葵的小技巧,一起来看一下吧!
整地
在定植过程中, 要对基础条件进行分析, 土壤以土层深厚、肥沃疏松、保水保肥壤土较宜。每亩撒施有机肥100千克, 史丹利复合肥40kg, 混匀耙平作畦。畦宽3m, 大小行种植, 大行株距70cm, 小行45cm, 每畦6行。
追肥
由于秋葵本身是一种高密植的草本植物, 其不仅具备生长迅速的特征, 结果率也较高, 因此, 为了有效提升秋葵的采摘量, 并且适当延长采摘时间, 要提高底肥效率, 利用灌水和合理性增加施肥次数有效提高产量。一定不能施加氮肥, 主要是施加腐植酸水溶液肥料和钾肥。第一次施加的是提苗肥, 定植后开沟撒施, 每亩施复合肥20kg。开花结果期重施一次肥, 复合肥30kg。生长中后期, 酌情多次少量追肥, 防止植株早衰。
灌水
要在大田移栽后约十天, 进行有效的浇水操作, 而在夏季, 尤其是在秋葵收获的盛期, 若是气温较高, 则要选择在天气微凉的时间段进行有效灌水操作, 以保证不会出现高温浇水产生的病害。
打顶整枝
由于秋葵属于主蔓结果, 因此, 要及时剔除侧枝, 要保证养分不会过度被消耗, 保留枝下1片叶到2片叶, 控制生长高度。
熟悉种植的朋友们都知道,病虫害是危害作物产量与品质最主要的因素,因此,想要获得高产优质的秋葵产品,要格外注意病虫害的防治。
一、病毒病
发病规律
黄秋葵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病毒病, 成株期发病较重, 苗期发病相对较轻。一旦染病全株受害, 顶部细嫩叶片症状尤其明显, 呈现花叶或褐色斑纹状。早期染病时植株变矮, 影响结实率, 给种植户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防治办法
加强对蚜虫、飞虱等传毒媒介的防治, 及时拔除病株, 把病残体带出田园。四是药物防治。发病初期, 用5%菌毒清400~500倍液, 或20%病毒A 400倍液, 或15%植病灵1 000倍液, 或83%增抗剂喷防, 每隔7~10 d喷1次, 连喷2~3次。
二、疫病
发病规律
疫病是黄秋葵生产过程中一种毁灭性病害, 苗期、成株期均可染病, 主要危害叶片和果实, 也可侵染茎部。叶片发病初期为暗绿色水渍状不规则病斑, 后转为褐色,当株高达20 cm以后, 病斑向主茎蔓延, 直至全株萎蔫或猝倒。湿度大时, 病组织上产生少量白色霉层,果实上的病斑常发生在果实的一侧, 病斑边缘不明显, 发病初期为暗褐色油渍状病斑然后变成暗褐色至棕色。
防治方法
发病初期用25%嘧菌酯悬浮剂600倍液, 或72%锰锌克露500倍液, 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倍液, 或58%甲霜灵锰锌500倍液喷防, 每隔7~10 d喷1次, 防治2~3次。
三、蚜虫
发生规律
蚜虫是黄秋葵生产中比较严重的虫害, 几乎每年都会大发生, 蚜虫不仅为害嫩叶、茎尖, 还为害花等。蚜虫在危害过程中分泌蜜露, 引起霉污病, 使叶片丧失光合作用功能,从而使秋葵减产, 造成经济损失, 严重的减产50%以上。
防治方法
一是物理防治。可利用黄板诱杀蚜虫或银灰色地膜驱避蚜虫。黄板要挂于距离作物20 cm高处, 2个黄板间距10~12 m, 一般25 cm×40 cm的粘虫板悬挂密度为300块/hm2。二是药剂防治。可用10%吡虫啉1 000倍液, 或50%抗蚜威2 000~3 000倍液, 或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000倍液防治。
四、卷叶螟
发生规律
卷叶螟也是一种主要虫害, 常为害叶片, 把叶片蚕食成缺刻或者网状, 有时也为害花和嫩荚。
防治方法
加强田间管理, 科学整枝打杈, 及时中耕除草, 利于通风透光, 减少危害;可用黑光灯、高压汞灯等诱杀;也可用50%辛硫磷乳油1 400倍液、10%福先安1 500倍液、2%阿维菌素2 000倍液喷雾防治。
最终的收获
秋葵嫩果要以“硬韧、色绿、鲜亮和种粒开始膨大但无老化迹象”为采收标准, 一般在花谢后7~8 d、嫩果长到8~10 cm长时, 用剪刀从果柄处剪下嫩果。采收过早, 产量降低;采收过迟, 纤维增多, 肉质老化, 影响品质, 甚至失去食用价值。采收宜在傍晚进行。采收期可从6月下旬持续到10月上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