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栽培种植技术要点(黄芪栽培技术与管理)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别名黄耆。多年生草本植物,已有百年以上的栽培历史。以根入药,用量及产量在所有中药中排行第二,是大宗出口换汇品种。根主含黄酮类成分,芒柄花黄素、毛蕊异黄酮及其葡萄糖甙等;另含皂甙类成分,膜荚黄芪皂甙甲、乙、丙、乙酰黄芪皂甙以及多糖类,氨基酸类、甜菜碱类化学成分。性微温,味甘。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生肌等功能。药理实验证实能增加机体耗氧量,加强心脏收缩,对心力衰竭有强心作用。有使血管扩张、降压利尿、镇静、子宫兴奋收缩等作用。临床上主治体虚自汗、久泻脱肛、子宫脱垂、慢性肾炎、脑血栓、疮口久不愈合等病症,并用于预防感冒。
1.选地、整地
黄芪是深根植物,故应选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有排灌条件,无荫蔽、阳光充足的地块。秋天耕地前,施人厩肥或堆肥每亩4900~5000kg。过磷酸钙每亩25~30kg,撒匀后耕翻,深25~30cm,耙细整平做成行距40~50cm的小高垄,垄高15~20cm。
2.繁殖方法
采用有性繁殖。留种时,种子过于成熟产生硬实而影响出苗,故要在果变褐色,还未带斑点时,适时采种,收下荚果、晒干脱下种子,通风干燥处贮藏。播种前,可催芽处理,即将种子浸于50℃温水中,随时搅拌至凉,浸泡6-12小时,种子捞出后,装入布袋内催芽而后播种,或用沙子擦破种皮,也能加速发芽,或用5%o的硫酸浸种、破坏种皮,以利发芽。播种期分春播和秋播。秋播以地冻前为好,于垄上开沟,深3 ~4cm,播种量每亩2~2.5kg,覆土2 ~2.5cm,保持种子周围土壤湿润勿干旱。黄芪播种出苗慢,幼苗细弱,怕强光,适宜荫蔽,容易成活。
3.田间管理
苗期需 常灌水,促使齐苗,灌水不能过猛过大,应勤浇少浇。雨季注意排水,雨季前培土防倒伏。如果2~3年采收,从第二年起,每年早春于行间仍需沟施圈肥或堆肥,每亩500~1000kg,加入过磷酸钙每亩15~20kg,若苗生长过弱,可追施硫酸铵每亩10kg,施后覆土灌水。
4.病虫害及其防治
(1)黄芪白粉病受害株病叶早黄脱落,在气温19~21℃,空气相对湿度为40 ~60%时,病害迅速发展。防治,要清除病残株。还可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BO-10(杀菌剂)生物制剂喷雾防治。
(2)黄芪籽蜂等研究表明它们是由5种广肩蜂和一种金小蜂的混合种群。其习性大致相似,在黄芪青果期是产卵危害盛期、幼虫取食种肉,留下种皮,对黄芪种子为害率为10-30%,可高达40~ 50%。防治主要是清园,减少虫源,种子处理,淘除虫籽或用西维因拌种;发生期,尤其是青果期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雾。
(3)芜菁研究表明主要有大头豆芫菁等共9种。主要危害叶、嫩茎、花、嫩荚,危害轻重不一,严重时,总虫口密度可高达每(b)20余头。目前主要靠发生期药剂防治,主要用触杀剂,西维因粉效果最好,但花期喷乐果最安全。
(4)蚜虫危害黄芪的蚜虫是槐蚜又称豆蚜,与无网长管蚜的混合群体,以槐蚜为主,多集中在嫩枝叶和花果穗部为害。对产量影响大。防治:发生期用40%氧化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喷雾,或0.36苦参碱水剂800~1500倍液喷雾。忌与豆科作物邻作。其他,还有紫纹羽病和豆荚螟等。
5、采收加工
1.采收播种后1~7年均可收获。气温高,土质差的地方,一般播后1 ~2年收获,若年限太长,容易产生黑心或木质化严重的根,但在冷凉肥沃的山区腐殖土.上6~7年的根仍然充实,而不木质化。挖时宜深刨,防断根部,或用机械把土抖松后拔出。秋天9~11月或春天越冬芽萌动前都可收挖。
2.加工收获后切下芦头,抖净泥土,晒至半干,堆积1 ~2天再晒,直至晒干为止,剪去侧根及须根,扎成小捆,即成生黄芪。以身条干,粗长,质坚而绵,味甜,粉性足者为佳品。
6、产量质量
1.产量一般栽培3~5年收获,每亩地可产干品350~ 500kg。
2.质量合格品:无芦头,无尾梢,无须根,无枯朽,虫蛀及霉变。佳品:条粗,皱纹少,断面色白,质坚而绵,粉性足,味甘。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种植户可以多参考参考,或者大家想了解哪方面三农知识及技术,都可以留言评论,笔者会根据实际情况来为大家解惑。创作不易,也希望大家能关注一下笔者以及积极留言评论转发,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