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盐碱地(潍坊滨海开发区盐碱地绿化)
中宏网山东1月21日电 近年来,山东省潍坊市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滨海区)大力实施盐碱地治理,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核心、打造产业链为抓手、共享共治运行机制为导向,探索出一条“盐碱地+”生态治理的新路径,开创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赢的局面。
河海共治
滨海区地处渤海莱州湾南岸,辖区内75%的土地为滨海盐碱地,其中40%属于重度盐碱区。潍坊市的“母亲河”——白浪河从滨海区汇入莱州湾。
自2012年开始,滨海区以河流治理和生态绿化为突破口,实施了白浪河入海口生态示范带工程,全面开展河道清淤、绿化种植、广场园路铺装等建设工作,沿着白浪河主轴线打造生态景观绿廊,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在生态治理过程中,滨海区引入市场运作机制,积极引导企业、社会、农户协同参与盐碱地治理,紧紧抓住“资金”这一关键要素,创新投融资机制,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建立区级融资平台,引导企业、村集体通过合作制、股份制等形式参与盐碱地综合生态修复治理。
在白浪河入海口生态修复工程中,滨海区采用财政投资与社会资本参与的混合模式,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投资12.6亿元建设,新增绿化面积5000亩、有效蓄水3000万立方米。生态修复后的白浪河,碧波荡漾、水草丰茂,引来雉鸡、白鹭等动物聚集繁衍,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景观。
科技育田
柽柳是滨海区盐碱地的“原住民”,具有易成活、耐盐碱、抗干旱、生命力顽强等特点。近年来,在中国科学院、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指导下,相关企业经过科学繁育,培育出乔木型柽柳“鲁柽1号”,构筑起沿海防护观光林带,形成了生态安全屏障,解决了沿海地区生态绿化难题。
近年来,依靠科技创新手段,滨海区成功培育并大规模种植了滨海盐松等耐盐碱新树种,绿化覆盖率由8%增加到15.1%。2018年,“绿色中国全民义务植树示范基地”落户滨海区。
同时,滨海区通过改良盐碱地工程技术、生物技术、苦咸水淡化技术、节水浇灌技术等,有效控制农田地下苦咸水水位,淋洗和排除土体中过高的盐分,改良盐碱地土壤结构,提高了盐碱地土壤肥力,改善农作物生长环境。
为突破盐碱地复育技术瓶颈,滨海区依托企业成立了盐碱地研究院,与国内外20余个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组建了涵盖五大类型盐碱地治理技术的专家团队,提出了“盐碱地六维复育系统”,完成了多个盐碱地复育项目,把“盐碱大荒滩”改造成“丰收大良田”。截至目前,滨海区央子街道、大家洼街道的5万多亩农田完成了改良,惠及群众2万多人。
以绿生金
昔日的盐碱地如今不仅有颜值,更有了价值。近年来,滨海区持续推进特色盐碱地品牌农业发展,打造“盐碱地+特色农业种植”“盐碱地+特色养殖业”等产业,延伸产业链,优化价值链,探索出“以绿生金”的新路径。
肉苁蓉是一种名贵中药材,药用价值极高,素有“沙漠人参”之称。滨海区联合多家科研单位成立的山东柽霖生态科技公司,开创了“柽柳+肉苁蓉”的林下种植新模式,亩产达1200公斤,鲜品亩产值达1.2万元,深加工后亩产值达5万元以上,带动种植规模3000多亩。
除了肉苁蓉,盐碱地也变成种植玫瑰的沃土。相关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开发出耐盐碱度高的玫瑰品种——芳青玫瑰,并将玫瑰种植技术分享给当地农户,盛花期再回收玫瑰花瓣进行深加工,制成特色产品玫瑰茶。
同时,滨海区依托2000多亩种植资源,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休闲农业与观光旅游等新业态,打造集盐碱地农产品加工、销售、科研、旅游等于一体的产业链。
在壮大现代渔业方面,滨海区创建了南美白对虾陆基工厂化养殖模板“滨海红星模式”。该模式以精细化管理、高效生态工业化养殖、“渔盐一体化”生产、“大渔带小渔”合作发展为核心,采用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生态和经济效益显著的养殖方法,年产南美白对虾2600吨,吸纳养殖户27家,带动1000余人就业。
在发展特色农畜业方面,滨海区立足盐碱地资源培育出滨海红苹果、周疃葡萄、南陈21度桃、碱地黑牛等一批特色农畜产品,促进了高端畜牧、有机果蔬、特色种植、渔业养殖等农业板块多元化、集约化发展,形成了盐碱地特色产业化发展模式。目前,全区盐碱地特色水果种植面积达2600亩以上,安格斯碱地黑牛养殖规模达千头。
昔日的滨海区,一片白茫茫的盐碱地,广袤、荒凉是许多人对这里的印象。如今,坐在白浪河畔的“渤海之眼”摩天轮轿厢里,放眼望去,远处是碧波荡漾的莱州湾,脚下是日新月异的新城,满眼绿意融融。多年来,滨海区坚持绿色发展,用实际行动将曾经寸草难生的盐碱荒滩变成了一座美丽生态的滨海新城。
编辑:于一杉
审核:王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