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棉花的高产栽培技术)
第一节棉花的生物特性
一、无限生长
棉花具有无限生长的习性,在特定的生长期内,只要温度、光照等条件适宜,棉花就可以像多年生植物一样不断地生枝、长叶、现蕾、开花、结铃、持续开花、结果。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如何充分发挥棉花的无限生长习性,使其在有限的季节中生产更多的果实,这无疑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近年来棉花种植中大面积推广应用的育苗移栽、地膜覆盖栽培等技术,都充分地发挥了它的这一特性,因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生长期重叠
处在营养生长期时,棉花主要生长根、茎和叶。从现蕾开始,就进入生殖生长期。从现蕾到吐絮这段时间内,棉花既长根、茎、叶等营养器官,又发育蕾、开花、结铃等生殖器官,所以称为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重叠期。当棉花生长了2~3片真叶时,就已经出现了花芽分化,由此可见棉花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并进、重叠期很长。
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营养生长是生殖生长必要的物质基础,没有足够的叶面积和营养体产生足够的有机养料,就会妨碍现蕾、开花和结铃,导致瘦弱株和早衰株的出现。若营养生长过旺也不可以。这时的养料大多供给茎、叶和枝的生长,减少了对生殖器官发育的供给,就会造成大量蕾铃脱落。棉花生长期较长,增加了遇到不良气候条件的几率,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夏涝、伏旱等对棉花生长的影响。棉花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时间又长,这就决定了要对棉花进行科学的栽培管理,努力协调好棉株生长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才能达到桃多、桃大、高产、优质的生产目的。
三、增产潜力大
因为棉花具有无限生长习性,所以在适宜的条件下,就能不断地增生果枝,进而产生果节,增生花蕾、开花结铃,所以单株棉花着铃的潜力很大。若加上果枝和营养枝上的花蕾,单株现蕾数就更多,产量的增长潜力就会更大。然而实际情况是,最终能收获的有效铃一般只有几个或十几个,蕾铃脱落率一般为60%~70%,甚至高达90%。所以,充分研究蕾铃脱落的规律和机理,减少脱落、增加可收获蕾铃,是提高棉花产量的重要途径。
此外,棉花还具有明显的自动调节和补偿能力。以棉株结铃为例,一般坐桃早、前期结铃多的,就容易导致早衰,使后期不易结铃;而对于前期脱落多的棉株,只要管理得当,就可以增结后期伏桃和秋桃。近年来棉花生产过程中采用的去早蕾措施,就充分利用了棉花的自动调节能力。棉花的适应性广,种植区域也相对较广,无论是海拔1000多米的高地,还是低于海平面的洼地;无论是黄壤、红壤,还是轻度盐碱地均可种植,旱、薄、盐碱地经过适当的改造也可以用来从事棉花的生产。
棉花的株型还有较强的可塑性,棉株的大小、高矮和个体、群体的长势、长相等,都会随环境条件和栽培措施的变化而变化,这使得各地区棉花的高产成为了可能。如在肥水条件较差、无霜期较短的地区,可种植早熟品种,采用小株、密植、早打顶的增产途径,重视发挥群体的增产潜力;在栽培条件较好的地区,采用稀植、大株的种植方式,充分发挥个体的增产潜力。在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增产措施,就可以达到增产的最终目的。
四、喜温、好光
棉花为喜温作物,它的整个生长周期都与阳光紧密相关,其现蕾、开花和结铃的适宜温度为25~30度。纤维发育时对温度的要求也很高,这时如果温度低于15度,纤维素的沉积就会停止。温度太低时,棉株生长缓慢,影响器官的形成和发育,影响棉铃和纤维发育,容易造成低产、晚熟和品质下降。
棉花作为好光作物,对光照要求十分严格、敏感。光照不足会阻碍棉花的发育,使蕾、铃大量脱落。棉花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都相对较高。光饱和点高达7万~8万勒,远高于一般作物的2万~5万勒,这表明棉花耐强光,当其他作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时,棉花却能正常地进行光合作用。
棉花的喜温、好光、怕冷、怕阴特性,影响着不同地区的棉花生产和收益,决定着不同气候条件下棉花的生长和成熟。
五、耐旱、再生能力强
棉花是一种直根系作物,根系发达,主根深,侧根分布广,由于其在土壤中形成强大的吸收网,所以棉花比较耐旱。
棉花的根、茎、叶都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如果主根受伤或移栽断根,就会促进大量侧根的生长。棉株愈小,根的再生能力就相应的愈强。棉花每片叶的叶腋都有腋芽,这些腋芽大部分处于潜伏状态,如果遭受雹、虫等灾害而使枝叶折损,只要仍有茎节,就可以使原来潜伏的腋芽再生成新的枝条,受灾后的棉花就还能现蕾、开花和结铃,获得一年的收获。棉花的再生能力也会成为对生长不利的因素,如打顶偏早,就会促使生长无效的枝、叶和花蕾,白白消耗养料,降低棉花的产量和品质。
第二节棉花产量的影响因素
一般用皮棉数量表示棉花的产量。皮棉数量又受每公顷总铃数、衣分和铃重3个因素的影响,而每公顷总铃数又受每公顷株数和单株铃数的影响。因此,棉花公顷产量实际上受每公顷株数、每株铃数、衣分和铃重4个因素的影响。
一、每公顷总铃数
每公顷总铃数是构成棉花产量的重要因素,也是变幅最大的因素。高产田每公顷总铃数高达120万~135万个,而低产田却只有30万~45万个,每公顷产量平均可相差4~5倍。大量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棉花的平均单铃重约4克,衣分约为35%~38%。因此,每公顷棉田生产750千克皮棉需成铃60万个左右,每公顷产1125千克皮棉需成铃82.5万个左右,每公顷产1500千克皮棉需要成铃97.5万~105万个。在一般情况下,每公顷总铃数对棉花的产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般来说,棉田种植密度增加,就会使个体的发育受到影响,导致单株结铃数减少。棉田密度过大时,果节数相应减少,蕾铃脱落增加,造成单株结铃数显著减少,每公顷总铃数相应也减少,棉花产量降低。反之,如果每公顷株数较少,棉苗生长的生态条件改善,个体生育就会更健壮,果节数增多,单株结铃数也会相应增多,棉铃脱落减少。但如果密度过低,每公顷总铃数就会过低,就会影响产量的提高。由此可见棉株的个体发育和棉田群体结构间存在着矛盾。为了更好地提高棉花产量,在增加单位面积总铃数的前提下,还要充分发挥单株的生产潜力,进而增加每667平方米棉花的总生产量。按照棉铃开花结铃时间的早晚来分,棉铃可分为伏前桃、伏桃和秋桃。伏前桃指7月15日前所结的棉铃(直径大于2厘米的成铃),伏桃指7月16日至8月15日所结的棉铃,秋桃则是8月16日以后所结的有效铃,秋桃又可以进一步分为早秋桃和晚秋桃。
鉴于各棉区的气候条件、耕作制度的差异,不同棉区对三桃的划分也不尽相同。南方棉区将伏前桃的结铃界限期延至7月20日;特早熟棉区将伏桃的结铃界限期提前至8月10日;南北方关于早秋桃和晚秋桃界限的划分也不相同。
不同棉田的总铃数可能相同,但“三桃冶的组成比例却差别显著,这也会对棉花产量和品质有明显影响。
伏前桃为早期铃,一般在三桃中所占比例较小,着生于下部果枝的基部果节,成熟早。伏前桃是棉株早发稳长的标志。但伏前桃铃重较轻,品质不佳,又多为僵瓣和烂铃。伏桃在三桃中所占比重最大,一般占总铃数的40%~60%。伏桃发育期内一般温度较高、光照较强、水分较充足,制造的有机养料较多,故结出的桃大而重,纤维品质较好、种子饱满、衣分高,产量占总产量的60%~70%。
所以,伏桃的多少是决定棉花产量高低的重要因素。秋桃大部分着生在棉株上部和果枝外围果节上,其中早秋桃因与伏桃的成长环境接近,桃大,纤维品质好。随着气温逐渐下降,棉株的长势也逐渐衰退,特别是9月上中旬收获的晚秋桃,不但铃轻,而且成熟晚,纤维强度低,品质极差,已经不再具备纺织价值。
我国十分重视棉花产业的优化和发展,促进棉花种植的专业化和科学化。在选用优质品种的同时,注重提高棉花品质,大量生产优质棉花。科学研究证实:温度是影响纤维品质的主要生态因素,尤其是夜间温度和最低温度。促使棉铃在最佳开花结铃期内集中多结伏桃和早秋桃,就可以提高棉花的产量。以北方棉区的河南安阳为例,从6月底到8月底,是当地的有效开花结铃期,大约60天。
其中伏前桃常易烂铃,8月20日以后铃的纤维强度又明显下降。所以当地的最佳开花结铃期为7月10日(或15日)至8月20日的40天或35天的时间。以同样的方法推算,长江中下游大致为7月15~20日至8月25~30日的40~45天。
这一时期优质栽培的主要措施包括:增施有机肥,培养地力,育苗移栽,地膜覆盖,正确施用调节剂,去早蕾、除晚蕾等。
二、衣分
籽棉轧花后,所得纤维(皮棉)重量占籽棉重量的百分数,称为衣分。目前陆地棉的衣分平均在36%~40%之间,更高的也有40%以上的。在籽棉相同的情况下,衣分高的皮棉就相应地更多。
衣分的高低与所在棉籽表面单位面积上的纤维根数、纤维长度、纤维粗细和种子重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衣分高低取决于品种的遗传性,同时也随纤维发育时的温、光、肥、水等条件的变化而不同,但总体来说变化幅度较小,相对比较稳定。但如果棉种退化,衣分就会明显降低。
棉籽上着生纤维的多少,常用百粒棉籽上全部的皮棉重量(克)表示,叫作衣指。陆地棉的衣指通常为5~7克。
因为衣分与种子重量成反比,所以对高衣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铃重和种子重相一致的高衣分是有利于棉花高产的。而铃重较轻、种子发育不良时所得的高衣分,则有悖于高产的要求。通常情况下,选育良种和提高品种纯度是提高衣分的重要途径。
三、铃重
铃重常用单个棉铃中籽棉的重量、100个棉铃的籽棉重量(百铃重)或0.5千克籽棉的棉铃数等来表示。铃重受棉铃内种子数、种子重和每粒种子上纤维重量的影响。棉铃的铃重受品种、成铃时期的影响。如岱字15号品种正常成熟的铃重约为5.5克,但霜后迟开的铃重却只有3.4克,甚至仅2克。铃重也受棉铃发育时期的温度等环境条件影响,所以即使是同一品种,其铃重在各年份、各地区间也常有显著差异。即使着生在同一棉株上,如果着生部位不同,铃重也会相应不同。大致来说,内围铃要比外围铃重,中部铃要比顶部铃重。除此之外,土壤、肥水条件、管理精细程度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铃重。随着棉花生产水平的提高,每公顷生产的总铃数一定时,铃重往往成为决定产量高低的重要因素。所以要获得棉花的高产,就要在保证铃数的前提下,促进早熟,减少霜后花,主攻铃重,进而提高产量。
第三节蕾铃脱落的防治措施
一般棉花单株蕾数多达几十个,生产潜力很大。但生产上,最后能收获的棉桃仅几个到十几个,大量蕾铃由于各种原因而脱落。
若以每公顷6万株计算,每株少落一个桃,就能多结棉铃6万个,若以每铃重5克计,可增产籽棉300千克,相当于100千克皮棉。
所以,提高成铃率是提高棉花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蕾铃脱落的原因分析
棉花蕾铃脱落的原因是复杂的,基本上可分为生理脱落、病虫危害和机械损伤三方面。
1.生理脱落蕾铃脱落是棉株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是一种生物适应性,即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通过内部生理变化,促进蕾柄或铃柄处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形成离层所导致的脱落。
当前认为,生理脱落主要是有机养料和激素造成的。
(1)有机养料的作用
由于蕾铃得不到足够的有机养料而脱落。
生产上经常能看到在贫瘠的棉田,由于水肥不足,棉株生长瘦弱,株体矮小,叶面积小,叶色黄,营养生长过弱,制造的有机养料不能满足蕾、铃生长发育的需要而大量脱落。另一原因是有机养料分配失调,施用氮肥过多,棉株生长过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发展不均衡,植株高大,枝叶繁茂,而供应蕾、铃的有机养料不足,形成大量脱落。据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开花当天的花朵含糖的数量急剧增加,而开花过后,由于经历花瓣伸长开放、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等强烈生命活动,子房的呼吸强度比开花前迅速增加两倍以上,消耗大量的糖,使棉花器官内含糖量迅速下降,可见花朵的开放过程本身需要消耗大量的有机养料。而花朵在授粉、受精后,幼铃增长速度很快,幼铃内部含糖率又急剧增加。因此,有机养料的形成、运输和分配,影响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均衡发展,尤其是有机养料(主要是糖)能否满足开花和幼铃发育的需要,对蕾铃的生长有重要的影响。
(2)激素的作用大量研究证明,各种激素(生长素、乙烯、赤霉素、脱落酸和激动素等)的平衡和相互影响,控制着蕾铃脱落。
比如不受精的幼铃为什么全部脱落?这是因为受精子房里的生长促进物质(吲哚乙酸为其成分之一)含量显著地比未受精的子房多,且随着幼铃的生长而继续增加,所以不易脱落。相反,未受精子房的生长抑制物质(脱落酸等)开花后两天时含量显著提高,从而促使幼铃脱落。某些生长调节剂对减少脱落、增加结铃有显著效果。
根据山西棉花研究所试验证明,在大田用200ppm吲哚乙酸或吲哚丁酸点涂开花第二天的幼铃组,比对照组减少落铃34.2%~80.3%。
有人认为,植物激素和有机养料对控制脱落都很重要,而且互有联系,激素可以调节有机养料的分配,有机养料则是保证棉铃生长和内源激素形成的物质基础。
(3)外界条件与生理脱落的关系
淤光照是影响蕾铃脱落的重要因素。光照减弱,光合产物少,花蕾数减少,棉株体内含糖量下降,脱落率会增加。同时,在弱光条件下,减慢养分从叶片流向蕾铃的速度,不利于蕾铃的发育。光照不足,还使花粉发育延缓,降低花粉发芽能力。在生产上由于水肥不当,生长过旺,封垄提早,使下部叶片严重关闭,光照强度下降,制造的有机养料减少,而呼吸作用却消耗有机养料,致使下部蕾铃脱落严重。
于氮肥能促进光合作用和有机养料合成,迅速地积累物质,促进生长发育,致使棉株长成一定的营养体,进而促进现蕾、开花、结铃。
若氮肥不足,同化作用弱,合成有机养料少,致使棉株瘦小,营养体长不起来,就会出现植株外围和顶部蕾铃脱落严重及很早开花到顶的早衰现象。但氮素过多,加上水分充足,会促使棉株营养生长过旺,形成徒长,光合产物大量消耗在蛋白质合成上,营养物质较多地集中到顶芽及侧芽等营养器官中去,碳水化合物的贮存和供应蕾铃相对减少,则会出现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不协调,导致下部蕾铃脱落。磷能促进光合作用,形成大量糖类。施用磷肥后,较多的淀粉水解为可溶性糖,使叶内淀粉含量降低,棉株内可溶性糖增加,有利于蕾铃发育。钾能加速可溶性糖向蕾铃运输,对减少蕾铃脱落也起一定作用。
盂水分供应不足或过多影响棉株正常生理活动。棉株遭受干旱,光合产物减少,降低体内糖分积累,生长减弱,限制营养生长,使株型矮小,还影响花蕾的形成。当严重干旱时,叶片萎蔫,植株温度升高,呼吸作用加强,光合作用受阻,养分大量消耗,蕾铃脱落严重。在正常条件下,蕾铃吸水力高于叶片,叶片水分流向蕾铃。
而当干旱时,叶片蒸腾增强,叶细胞液浓度加大,叶的吸水能力超过蕾铃的吸水能力,此时蕾铃水分和营养液反而流向叶片,致使蕾铃大量失水,引起蕾柄、铃柄形成离层而脱落。同时土壤水分不足,影响肥效发挥,减少了无机养分吸收,也会减少有机养料的制造。
土壤水分过多,施氮肥过多和温度较高时,常使肥效过猛,引起棉株徒长和蕾铃脱落。当雨水过多,田间积水时,由于土壤通气不良,氧气不足,土温下降,根系的呼吸和吸收机能均受到抑制,影响地上部分的生长和蕾铃的发育。
榆温度因素。温度过高会引起棉花蕾铃脱落。据新疆有关部门报道,当平均气温超过32度时,脱落剧烈增加。其原因是高温会妨碍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减少有机养料对蕾铃的供给。同时高温还影响花粉的活力,容易使子房产生不孕。高温还提高了棉叶的蒸腾强度,使棉株内水分供不应求,也会引起脱落。
虞降雨因素。降雨也可造成棉花幼铃脱落。花朵开放时下雨,花粉粒被雨水浸湿会膨胀、破裂,丧失活力,影响授粉、受精。花朵多在上午7~9点开放,若在上午下雨,当天开花的花朵脱落率可达90%以上。
2.病虫危害病虫可直接或间接地引起蕾铃脱落。直接危害蕾铃的害虫主要有棉盲蝽和棉铃虫,危害时间长而严重,这成为棉花蕾铃脱落的主要原因。间接危害的有蚜虫,造成棉叶卷缩,叶面积减少,光合产物减少,棉株矮小,蕾铃脱落。
3.机械损伤棉花生育期内管理操作过分频繁,就容易造成机械损伤。棉行封垄后仍需加强管理,所以必须倍加小心,尽量减少机械损伤。暴风雨和冰雹也会引起蕾铃脱落。
二、增蕾保铃措施
要取得棉花高产,一方面要增加蕾铃,一方面要减少脱落,提高成铃率。要增蕾保铃,必须在整个生育期间,协调好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个体与群体、地上部和地下部、有机养料合成和运输、分配以及棉株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
苗期管理的中心是培育壮苗,促进早发。壮苗根系发育良好,有利于对养分的吸收,并增强对不良气候的适应能力。壮苗生长稳健,有合适的营养体,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积累,供开花结铃的需要。所以苗期要抓好壮苗早发,为增蕾保铃打下基础。
现蕾以后,果枝迅速出现,大量现蕾、开花,这时脱落的主要因素是虫害。只要控制虫害,脱落减少,就能早坐桃。但这时必须为抓伏桃做准备,要协调好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在迅速增加生殖器官的同时,一定要防止徒长。蕾期应达到稳而不疯、壮而不旺,使有机养料有较多贮藏,供开花、结铃的需要。
棉株进入大量开花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结伏桃时期。由于边开花边结铃,会消耗大量有机养料,此时有机养料不足是造成脱落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徒长棉田,提早封垄,株间通风透光条件恶化,使下部叶片光合作用减弱,光合产物减少,会导致中下部蕾铃因得不到必要的有机养料而严重脱落。所以采取合理水肥管理,达到稳生长、稳增蕾、防徒长,推迟到结几个大桃后再封垄,是减少脱落、确保伏桃的关键一环。
盛花期以后,下部已有一些棉铃,需要大量养分供种子和纤维的发育,主茎叶的光合产物主要运向棉铃,生殖生长占了优势,即使供应较多水肥也不致引起徒长。此时气温在下降,但日光充足,脱落减少,正是抓秋桃的有利季节。影响秋桃的主要原因是早衰。
在基肥不足、追肥量少的棉田,现蕾、开花和结铃消耗大量有机养料,减少了对营养体的养料供应,生长迅速变慢,到盛花期后趋于停止。有效叶面积逐渐减少,引起秋后棉株光合能力减弱,上部幼铃得不到足够养料而脱落。所以生产上应重施花铃肥,补施桃肥,防止早衰,保持有效叶面积,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以实现结早秋桃的要求。
选用优良品种是发展棉花生产最有效的经济措施,也是科学种棉的主要内容。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棉花的单位面积产量比新中国成立时提高了3倍多,收购的原棉纤维长度平均增长6毫米以上。这些成果的取得,与推广优良品种密切相关。因为棉花良种在提高棉花产量中的贡献率占25%~40%。如湖北省历年来平均每年每公顷的产量递增21千克,其中推广良种的作用占35.7%。根据湖南、安徽、山西、新疆、辽宁5省、自治区1985~1994年资料分析得出:良种对棉花产量的贡献率在16%~36%之间,平均为25.2%。
近50年来,我国共选育出棉花新品种400多个。这些自育品种的丰产性,超过了美国品种的水平,如在1974年的多点试验中,从美国引进的岱字棉16号的平均皮棉产量,在长江流域仅为我国自育品种的95%,在黄河流域仅为88%。由中、美双方各提供3个品种(我国提供的是中棉所12号、17号和泗棉3号)在1991~1992年安排了又一轮的联合试验,结果表明:我国参试的3个品种的平均皮棉产量比美国品种高17.4%,单株结铃数多25.7%,衣分高12.3%。
由于我国自育品种的丰产性好,很快得到应用和推广。其中年推广面积在67万公顷以上的先后有鲁棉1号,鲁棉6号,中棉所10号、12号、17号、19号等;年推广面积在34万公顷以上的有中棉所16号、86-1,豫棉1号、4号,冀棉8号、11号,苏棉2号,徐州1818,泗棉2号,鄂沙28,洞庭1号,辽棉9号等。20世纪90年代在生产上推广面积较大的还有泗棉3号、鄂棉20号、石远321、鲁棉14号等。以上品种不仅丰产性好,而且纤维品质也有提高,它们的纤维强度比80年代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鲁棉1号、冀棉8号、泗棉2号等品种提高8%左右。此外,这些新品种的育成和推广,从根本上扭转了生产上以国外品种为主的局面。如1958年,从美国引进的岱字棉15号和从苏联引进的108夫、克克1543、司3173等品种的播种面积占当时我国棉田面积的91.2%,其中岱字棉15号占全国棉田面积的61.7%。而我国自己育成的品种只占8.8%。20年后的1978年,自育品种的播种面积也还只占全国棉田的59.3%,1984年才达94%。在我国棉花生产上,从1958年基本普及陆地棉良种到80年代前期完全实现良种自育化,这是我国棉种工作的两个历史性转折。
50年来,在主要产棉区进行了6次较大规模的品种更换或更新。
每次品种更换、更新,一般均能提高产量10%~15%,有的达20%以上,绒长可增加1~3毫米。近年来推广的新品种,其纤维强度也有所提高。今后要继续提高棉花单产,使原棉品质符合纺织工业发展的需要,还应积极选育和推广良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