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乡平菇生产基地(新乡平菇种植基地)
开栏语: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实施种业振兴成为重中之重。
今年以来,新乡市农科院按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藏粮于技”,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推进种业振兴,抢抓国家生物育种中心、“中原农谷”在新乡建设机遇,对重大科技项目实行“揭榜挂帅”“赛马”制度,力争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以“摘星揽月”之势,破解“芯片”奥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
盘中餐中国粮,新乡市农科院科研创新“摘星揽月”系列报道之二:
新乡市这个全国最大的平菇发酵料种植基地,农科院是他们的技术“靠山”
大象新闻记者 冯晓玉 通讯员 魏芳 吴涛/文图
思念三鲜饺子、张仲景香菇酱、九月天酸辣粉……这些食品香辣酸爽,品牌享誉全国,你知道他们的菌菇原材料来自哪么?就来自“国家级食用菌基地县”——新乡市辉县。
在新乡市辉县,最大规模时有两万多个菌菇大棚,这里是全国平菇发酵料种植最大规模种植基地。这个全国最大的种植基地,为啥偏偏出现在辉县?
“我这辈子感谢两个人,第一个是以赵化录书记为代表的市、镇政府;第二个是以李峰老师为代表的新乡市农科院。”辉县市冀屯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林宁说,他们一个为我们营造了宽松的创业环境,一个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辉县食用菌产业的今天。
呼叫24小时必到,是“医生”,也是“靠山”
“呀,李老师来了,赶紧来看看俺这木耳咋回事,长可慢!”5月中旬,天还有点凉,当天上午,王林宁一直在家等新乡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长李峰,一听到车声,赶紧从屋里出来。
昨天接到电话,今天李峰就带着助手靳荣线赶了过来,几个人一块到大棚里,查看原因。
“棚里温度太低啊,一冷它长得就慢,没事,中午时放开棚升升温,下午早点放下棚,保温,温度升上来,木耳就长起来了。”李峰一边查看,一边给出意见:“中,不错,看看,这木耳出里,排场地很。”
1998年开始,李峰就被邀请当辉县市食用菌发展技术顾问。那时候,辉县市做食用菌大棚的还比较少,二十多年来,辉县市发展成全国最大的平菇生产基地,李峰完整地参与了这个过程,并成为合作社们的技术担当。
“从俺俩认识,这么多年,每次棚里有啥病了、灾了,一打电话,李老师24小时内,必定到。”王林宁说,李老师是菌菇的“医生”,也是我们的靠山,有他在,我们心里就不慌了。
王林宁是个88年的小伙子,25岁时放弃海员工作,回到冀屯镇老家,开始跟着父亲学习种菌菇。目前,他注册的辉县市冀屯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有500多个食用菌大棚,已经发展成辉县市最大的食用菌专业合作社。
“菌菇都是活东西,有病害不赶紧治,拖几天,几百个棚,完蛋了。”搞了一辈子菌菇研究,李峰对这些东西十分了解,也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十分爱惜。
“不管有事没事,李老师一个月总要来几趟看看,不然心里不放心。”靳荣线是食用菌所副所长,也是李峰老师的得力助手,辉县各个大棚集中的位置,因为一朵朵蘑菇,她开车带李峰老师跑得门熟。
科技支撑,河南省第一条标准化液体菌种生产线
知道自己的菌菇没事,王林宁放下心,开始给记者“炫耀”自己的“宝贝”。
“瞧瞧,这就是我们的标准化液体菌包生产线,河南省第一条,李老师帮我们弄的。”王林宁开心地向记者介绍:“这个生产线,就是我们的‘摇钱树’。”
2017年,在李峰的帮助下,王林宁开始放弃传统固体菌种生产菌袋方法,尝试着用液体菌种育菌。
改善厂房、购置设备,完善配套,一点一滴,为了这条标准化生产线,王林宁已经投入了4000多万。
“看见那16个液体菌种罐没?300多万,其他还有净化设备、接种设备、专利技术等,看着不起眼,滚雪球一样。”
从拌料、装袋、灭菌到液体菌种、无菌接种、菌袋培养,一步一步,看着平平无奇,其实每一步都有科技在支撑。
“技术方面的事儿都是李老师在研究、指导,我们真是不懂。”王林宁说:“我现在可知道为啥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真一点不假。”
虽然花了很多钱,但王林宁花的心甘情愿。这标准化生产线有啥好处,值得李峰老师下这么大功夫,王林宁投这么多钱?
从固体菌种到液体菌种,困扰两代人的问题被他解决
对王林宁来说,2017年,是个分界线。
2017年之前,王林宁跟父亲养菌菇,用的是固体菌种。
“光制备菌种得3个月时间,菌包还容易烂、发霉,一般只能成活个60%左右,菌包制作成功率能达到80%,那都高兴得睡不着觉,烧高香了。”那时候,王林宁跟父亲十分苦恼,每天都在发愁:咋提高菌包的成活率。
2017年,王林宁进入最困难一年。
“菌包成活率太低,忙活三、四个月,成活不到一半,看不到希望,都不准备干了。”
机缘巧合,王林宁认识了李峰。2017年,在新乡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长李峰的建议、支持下,王林宁开始放弃传统固体菌种制作菌包的方法,尝试着用液体菌种育菌包。
“那时候,液体菌种还是个新事物,实验效果很好,但具体搬进大棚,还是个未知数,且需要比较大的投资。”李峰说,王林宁年轻、脑子灵活、且敢于尝试,非常看好他。
两人说干就干。一个指导,提供技术支持;一个干活,边学边走,不懂就问。
“特别惊喜,以前育种需要3个月,现在只需要7天;以前成活率能达到80%算好的,现在能达到98%以上。”王林宁兴奋地说,你算算这效率提高多少?李老师是不是帮我们弄了颗“摇钱树”?
至此,王林宁跟父亲因菌包成活率的苦恼,被李峰老师彻底解决。
“傻瓜式种植”、轮种,让农户们的收入翻一番
为了让农户省心、省力,实现“傻瓜式种植”,李峰老师和王林宁对这条标准化生产线,实现了全程控制。
“拌料、装袋、灭菌、液体菌种、无菌接种、菌袋培养,这一步步,需要科技支撑的活儿,我们在生产线上,都干完了。”王林宁说,农户只需要把做好的菌袋拿回家,喷水、采摘就行,可简单,俗称“傻瓜式种植”。
农户摘下菌子后,可以在市场上售卖,也可以卖给合作社。合作社可以鲜卖,也可以晒干进一步加工,集成了“种植+采购+加工+销售”的一条龙产业模式。
除此之外,李峰还做了另一件让农户膜拜的事儿。
平菇的种植、成长时间,是每年10月到第二年4月,还有半年时间,大棚都是闲置着。
为了增加农户收入,李峰在大棚5月到10月大棚闲置时,增加了一茬木耳种植,平菇——木耳轮种。
这直接让农户们的收入翻了一番!
“去年菌菇行情好,两个棚,挣了17万。”菌菇种植合作社李老板说:“上学时老说‘知识就是财富’,这会算是真体会到了,李老师就是我们的致富引路人!”
指导成立食用菌示范园,引领让辉县菌菇走得更远
“你看这个食用菌示范园,这是李老师又给我们争取的一个项目。”王林宁乐滋滋介绍道:这个以后就是我们开展业务交流、培训、展示的地儿,也为我们未来产业发展更进一步。
在李峰老师的帮助下,王林宁要开始他们的第三次转型。
“以前我们是自己种菌菇,以后,有了这两条生产线,我们逐渐重点卖菌包。”王林宁说,菌菇对气候要求不高,种植范围很广,我们一年四季,每天都可以生产菌包,通过卖“傻瓜式种植”的方式,让辉县的食用菌卖到全国。
上半年,因为疫情,南阳市被封半个月,一个客户摘下来的平菇没有销售出去,王林宁又回收过来,35吨平菇,找工人挑选下、剪根、整干净,准备给厂家送去做菇酱。
目前,王林宁这条标准化生产线,每天都能生产7500个菌包,他的目标,是每天生产15000个,最近他计划开辟第二条标准化生产线。
“我能做成这所有的前提,都是李老师的技术在支持,没有他的指导,根本不敢干,也根本干不成。”王林宁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科院则是我们农业生产发展的“靠山”。
制定标准,填补空白,一生只做一件事
帮助王林宁发展,只是李峰做得很小的一件事,在36年职业生涯中,李峰制定多项标准,填补多个空白,拿到多项成果专利等,成绩硕果累累。
2010年,李峰带领团队,以技术指导的方式在新乡市建立首家日产2万菌包杏鲍菇工厂化企业,完成了从设计、施工、投产、拌料、接种、发菌、采菇,一次性、全面达到合同设计要求的理想效果,平均转化率达75%以上,最大单重达0.45kg,每天可以供应新乡市场新鲜杏鲍菇8吨,基本满足新乡市场需求,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极大地丰富了本地食用菌市场,结束了新乡市场稀缺、价高偏高、依靠外部调运的历史。
2017年,在“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生态发展理念指引下,节能、环保已成为今后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关注重点。李峰紧盯“食用菌清洁化生产”这一紧迫课题,研发出“食用菌瞬时爆破灭菌技术”,灭菌时间从原来的10-14小时压缩至2-3分钟,极大的节省了能源,缩小了成本,减少了排放,并不断促进该项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辉县市作为全国最大的平菇生产基地,但长期以来一直没有一个本地育成的平菇品种,2018年,李峰带领团队攻克平菇育种瓶颈,开创了新乡市平菇育种先河,采用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等手段开展平菇育种工作,育成新乡市第一个平菇杂交品种“平菇新科108”,填补了本地食用菌品种选育的空白。
“李峰老师一生只做一件事,却将一件事做到极致。”新乡市农科院院长、党委书记杨海峰说:“这种一心一意、对研究坚持不懈的精神,勤奋的老黄牛品质,值得每一个年轻科研人学习。”
今年是李峰从事食用菌科研和推广的第36个年头,就在刚刚过去的五一,他又荣获了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从业以来,他先后主持完成科研项目40项,获得省、市科技成果奖28项,选育出河南省鉴定平菇品种新科108,制定河南省地方标准2项,制定新乡市地方标准7项,申请国家专利4项,获得河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河南省“百千万科普工程”优秀科普人才、“新乡市优秀专家”等等,真正的一辈子只干一件事,却将一件事做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