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菀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紫菀种植方法及时间)
紫菀,别名广紫菀青菀、软紫菀。菊科,紫菀属。多年生宿根草本。以根及茎入药,内含紫菀皂甙和酮类物质。能润肺下气,消痰止咳。主治气喘咳嗽、痰中带血等症。
1.繁殖方法
多采用根状茎繁殖。于11月份至翌年2月初结合收获栽种。选择粗壮,紫红色、节密、无病虫害伤痕、具有休眠芽的根状茎作种栽。切除下部幼嫩部分及上端芦头,取其中段,并将其截成6~ 10cm的小段,每段应有2~3个芽眼。秋季栽种宜随挖随栽,成活率高。若春季栽种,需将根状茎与湿沙贮藏至翌年立春前后栽种。
2.整地栽植
紫菀须根发达,入土深,因此栽植前应深翻地,并结合整地每亩施入腐熟厩肥或堆肥2500~2800kg,翻入土中作基肥。栽种时再浅耕1遍,整平耙细,做1.3m宽的高畦,四周开较深的排水沟。南方于11月下旬至12月初进行冬栽,北方宜在翌年土层解冻10cm时栽。穴栽在畦面上按行穴距各约33cm挖穴,穴深7 ~10cm,每穴种根3~4段,每亩需种根18-22kg。也可沟栽,沟心距约30cm,沟深约10cm,按株距15~ 17cm栽种根1 ~2段,每亩需种根15 ~20kg。然后覆盖拌有人畜粪水的火土灰1把,再盖土与畦面齐平,栽后覆盖1层薄草保湿保温。
3.田间管理
(1)补苗幼苗出土后,应经常检查、及时补苗。补苗后要立即施稀粪水,促苗成活。
(2)中耕除草、每年进行3~4次:第一次在幼苗出齐后,因苗小,宜浅松土,以防止压倒小苗;第二次在苗高7 ~9cm时;第三次在夏至前植株封行前进行。中耕时要注意“三忌”;一忌漏锄,并防止松土盖硬土;二忌植株周围留有一圈不锄;三忌锄土伤害植株。并注意碎土,清沟,以利于根茎膨大。植株封行之后,如有杂草宜用手拔除。
(3)追肥结合中耕除草进行。第一、二次每亩追施人畜粪水1300~1500kg,第三次每亩追施油籽饼肥50kg与堆肥500kg堆沤的混合肥。追肥时在植株旁挖穴施,施后盖土。
(4)灌溉、排水紫菀生 长要求土壤湿润,若遇干旱要及时灌水,否则,生长受抑制。雨季要注意疏沟排水,田间不能积水,否则易造成烂根。多灌、排水,勤松土,保持土壤湿润,是取得高产的关键。
(5)剪除花薹 由于紫菀开花时消耗养分多,根发育差,质地变硬,品质不好,因此,应在植株8~9月份抽薹时,将花薹一律剪除,以利根茎生长发育。剪除花薹是紫菀大田生产中又一不可缺少的增产措施。
(6)套作为充分利用土地,增加收益,紫菀种植时还可以与玉米高梁等高秆作物及吴茱萸、枸杞等药用植物套作。但套作其它作物时密度不能过大。
4.病害防治
(1)黑斑病该病危害叶片。多在5~10月份发生。高温、高湿易发病,为紫菀常见病害。发病初期,病叶两面生圆形或椭圆形病斑,暗褐色,具轮纹;后期病斑上出现细小黑色物,病斑多时,整个叶片枯死。防治方法:注意大田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发病初期喷洒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3~4次。
(2)叶锈病该病危害叶片。常在6-7月份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发生。发病时病叶叶片正面出现黄色斑,叶背可见枯黄色至淡黄色粉堆;发病严重时,夏孢子堆布满整个叶背面,病叶卷曲干枯。防治方法:注意田间清洁;防止田间积水;发现病株立即清除,并喷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每隔10天喷1次,连喷2~3次。
(3)根腐病该病主要危害植株茎基部和根部。常在6~10月份发生。发病初期,根和根茎局部变褐,腐烂;叶柄基部产生褐色梭形或椭圆形的烂斑,最后叶柄基部烂尽、叶枯死,根茎腐烂。防治方法:注意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洒,每隔5~7天喷洒1次,连喷2~3次。
5、采收加工
1.采收紫菀春栽的当年采收,秋栽的次年采收。从冬季叶枯至早春未发芽前均可进行。若土壤干旱板结,可在收获前3 ~4天割去枯叶,再浇水把地浸透,使土壤疏松,但浇水不可太多。然后,小心挖出根状茎及须根,勿弄断须根。
3.加工将收获的根状茎及须根清除泥沙,取出节密的根状茎作种栽,其余的连同须根一起编成辫子(俗称紫菀辫)晒干或烘干即成。干燥过程中要注意防止细根碎断,以免影响质量。紫菀用篾篓包装贮运,放干燥处,防止受潮发霉和虫蛀。
6、产量质量
1.产量紫菀的折干率为25%左右,一般每亩可产干品300~ 320kg。
2.质量佳品:根长,质地柔软。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种植户可以多参考参考,或者大家想了解哪方面三农知识及技术,都可以留言评论,笔者会根据实际情况来为大家解惑。创作不易,也希望大家能关注一下笔者以及积极留言评论转发,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