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牧草种子如何进行生产培养与驯化
采种地的选择与采种在采集野生牧草种子之前,应进行细致的实地调查,根据所需品种和数量,选择产量高、适应性强、适口性好、营养丰富的野生牧草为对象。如果野生优良牧草分布在面积较大的地区,可划为采种基地,并加以封闭,条件许可时建立围栏加以保护。在确定的采种地内应采取力所能及的措施加强管理,如清除毒草,补播,施肥,防治病、虫、鼠害等,以提高种子产量和质量。采集方法可以人工,也可以机具。
大多数野生牧草种子成熟极不一致,且脱离性强,所以采种要适时,不能过早,也不能过迟。在优良牧草零星分布的地区,可用人工采穗或成株收割。采集的种子要分种装袋,并贴标签注明名称、采集地和采集时间。如数量大且可大面积种植的牧草,可在大田生产、繁育;如数量少,则要留足驯化栽培多用种。对所采集的种子要脱壳、去芒、去杂、去劣,按等级和标准收入库。同时要做好种子病虫检验,妥善储藏,确保种子的优良品质。
栽培野生牧草的驯化,是采集天然草场上的优良野生牧草种子或无性繁殖器官加以人工栽培,有的再经杂交育种,经过几年驯化为适宜栽培的、能够适应当地不良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新的优良牧草种类或品种。因野生牧草是在本地自然条件下长期选择的结果,且具有抗寒、抗旱等特点,适于本地的气候、土壤条件,只要人工加以培育,一般来说收效很快,是一种多快好省的引种途径。目前栽培牧草中绝大部分都是由来自世界各地的天然野生植物经人工驯化而成的。现在世界各地仍在不断地从野生植物中驯化栽培,扩大牧草品种和数量。如在内蒙古地区种植的柠条、羊柴、蒙古冰草、木地肤等都是由野生驯化而来,有的还没有定为栽培种。
初次采集的野生牧草种子,应先经过小区栽培试验,对其种子特性及繁殖技术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再进行大面积采种与繁殖。驯化栽培中应注意的事项:野生牧草长期在自然条件下繁殖,其发芽率很低且发芽不整齐,野生豆科牧草的种子硬实率也很高,根茎性禾草种子的结实率低,发芽率也低。因此,在播种前要进行发芽试验。对长期休眠的种子,要进行晒种及种子催芽,如用冷水浸种、温水浸种、湿沙埋藏等方法处理;对硬实率高的豆科牧草要用擦破种皮的方法处理。
大部分多年生野生牧草幼苗期生长缓慢,对杂草的抵抗力不高,常受杂草的抑制。因此,试验小区或种子田要清洁、无杂草。播种后缺苗短垄的地段要及时补播。更重要的是要加强田间管理,给以必要的水肥条件和中耕技术,以改变其原来在长期水肥不足条件下生长的野生习性,尽快适应常规栽培。
在良好的田间管理条件下,野生牧草,野生性状逐渐变弱;如原来开花期、成熟期很长变得较短,落粒性、豆荚开裂性逐渐减少,硬实率降低,出苗逐渐趋于整齐等等。但不同个体之间或不同品种之间的变异方向和速度是不一样的,需要用人工选择的方法,把那些符合需要的、变异速度较快的个体选择出来。经过不断地选择,就可以缩短野生牧草的驯化过程,提高驯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