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农业养殖技术农村改厕后的养殖方法(农村改厕经验做法)

农村改厕后的养殖方法(农村改厕经验做法)

发布时间:2023-06-08 20:55:07分类:养殖技术

1. 农村改厕经验做法

一) 农村“厕所革命”

各地要将“厕所革命”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核实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中央奖补资金项目落实情况,按照“一户一档”建档立卡要求,对农村户厕情况再次全面精准摸底,并根据摸排情况,对标目标任务,扎实推进农村户厕改造建设,确保到2020年底全市所有行政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0%以上,其中12个省级乡村振兴特色乡镇和110个省级试点村达100%。积极策划公厕建设专项债项目,推进农村公厕建设,确保每个镇区、行政村及大的自然村水冲式无害化卫生公厕全覆盖。以新建、提档、升级为重点,扎实推进旅游公厕建设。对全市所有行政村和自然村的公厕、旱厕等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对公厕管护现状与管护机制进行调研,合理规划公厕布局,建立健全公厕管护机制,进一步规范农村改厕工作,切实解决农村改厕缺乏统筹规划、补助资金兑现不及时、公厕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二)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行动

进一步健全完善“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机制,对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处置和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情况、村庄保洁长效机制建立、市场化第三方职责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摸排。推广光泽县华桥乡发挥集镇优势成立物业管理公司的做法,承接乡村保洁、管护等项目,降低政府购买服务费用,调动村集体积极性、主动性。开展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落实农贸市场环境整治和卫生定时消杀,排查村庄和村庄交界处建筑垃圾随意倾倒堆放情况,全面清除垃圾、消除农贸市场等卫生死角。坚持干湿分离、源头治理、垃圾减量原则,在全市12个省级乡村振兴特色乡镇、110个省级试点村开展垃圾分类减量处理试点。(三) 农村污水治理行动

各地要将村庄污水治理设施管网、村庄小型污水治理设施新建改造工程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编制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并组织实施。开展全面摸排,核实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情况,重点排查村庄污水管网设计建设、工程质量、运行维护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形成工作台帐并逐一整改到位。因地制宜推广延平区瓦口村“源头有活水、中间有蓄水、末端有回水”的污水处理模式,建立健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长效管护机制。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排水沟、小溪流等为重点,推进河长制向村级延伸,全面清理水域漂浮物和农田面源污染物,实施河道、溪流清淤疏浚和排污管网配建,实现雨污分离,彻底消除黑臭水体。全市镇级污水处理率达90%以上;12个省级乡村振兴特色乡镇、110个省级试点村污水处理率达100%。(四) 农房整治行动

积极稳妥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指导开展村庄“多规合一”规划编制和农村地籍房屋调查,加快推进应编未编和应修未修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对农村裸房(未建成的农房)和危房情况进行排查和逐级汇总,推进农村“两违”整治和农房整治。调查、清理农村未批先建、超占多占宅基地,按照相关政策分类处置,杜绝“一户多宅”和房屋私搭乱建现象,切实解决“建新不拆旧”突出问题。(五) 村容村貌提升行动

持续开展村庄清洁“三清一改”春季攻势行动,着力整治“六乱”(垃圾乱倒、污水乱流、杂物乱堆、私搭乱建、摊位乱摆、车辆乱停),实现“五清楚”(扫清楚、拆清楚、分清楚、摆清楚、粉清楚),重点拆除影响美观和安全的临搭、简搭、旱厕、废弃搭盖、陈旧破损广告牌等,清除乱扯乱挂乱贴的标语横幅、“小广告”、杂乱围挡等;同时,坚决把闽北悠久的农耕文化保留下来,加强农村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开发、利用,不搞“拆真古迹、建假古董”。加强农村社会治理,改变农村生产生活习惯,实现行政村“村规民约”制订率100%。规范畜禽养殖,全面实行畜禽圈养,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加强水美乡村建设,落实农村“四好”公路建设。结合植树节活动,以省级乡村振兴特色乡镇、试点村、铁路和高速公路沿线村庄、“圆梦村”等为重点,发动村民见缝插绿,持续推进农村“四旁”(路旁、水旁、宅旁、村旁)规划绿化,推进美丽乡村特色景观带建设。加快农村人饮水工程巩固提升建设,实现全市自来水普及率超过90%以上,供水保障率达到92%以上。规整村庄各类杆线,对无人认领的废弃杆塔线路,由乡镇负责实施拆除。(六) 高铁、高速公路沿线环境整治

结合迎接世遗大会,对高铁、高速沿线按专项方案要求开展整治行动,全面实现“两高”沿线“八无”,即无杂乱搭盖、无破弃建筑、无乱堆物料、无垃圾渣土、无黄土裸露、无破旧广告、无水体漂浮物、无不协调房屋。做到沿线村庄立面改造到位、农田规整到位、山体修复到位,打造“两高”沿线特色景观走廊。(七) 创新探索长效整治机制

借鉴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和各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经验,对乡村振兴特色乡镇和试点村的人居环境整治经验做法进行总结提升和集成示范,落实省级特色乡镇、试点村的人居环境整治经费、人员、设施等保障,把12个省级特色乡镇和110个省级试点村打造成高标准、高质量的整治示范点。

2. 农村改厕的效果

厕所改革不仅饮食,对厕所设施进行建设,还包括了类污就地处理的技术的改革,一方面通过进行科学的粪便无害化处理,使得粪便得以还田利用,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推动高寒适宜厕所技术,节水或无水厕所技术、分户式粪便处理技术等的研发、改进和应用,促进水资源的利用。

3. 对于农村改厕的经验做法

在我们老家一般都是买那种简易板房做好的厕所

4. 农村改厕经验做法怎么写

      安定区在实施农村清洁能源综合建设示范工程项目的同时,积极推广多能利用,依托国家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等惠民项目,累计推广生物质节柴炉4万多台、太阳能热水器2000多台、太阳灶1.2万个、电磁炉7800多个、节能暖床425铺,建成光伏扶贫项目3.4万千瓦。通过多能推广利用,达到了节柴省煤、节劳增收、节能降耗的目的,农村实现了向“生活用能清洁化、村容村貌整洁化、农业生产绿色化”的转变。

综合整治 打造生态宜居新安定

   安定区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带,在这里发展大型生物质天然气条件成熟。为了盘活农户闲置废旧资源,探索出了“沼改厕”新模式。

5. 农村改厕实施方案5篇

、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     (1)逐步普及农村卫生厕所。新改户用厕所基本入院,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推动厕所入室,新建农房应配套设计建设卫生厕所及粪污处理设施设备。重点推动中西部地区农村户厕改造。合理规划布局农村公共厕所,加快建设乡村景区旅游厕所,落实公共厕所管护责任,强化日常卫生保洁。

(2)切实提高改厕质量。科学选择改厕技术模式,宜水则水、宜旱则旱。技术模式应至少经过一个周期试点试验,成熟后再逐步推开。严格执行标准,把标准贯穿于农村改厕全过程。在水冲式厕所改造中积极推广节水型、少水型水冲设施。加快研发干旱和寒冷地区卫生厕所适用技术和产品。加强生产流通领域农村改厕产品质量监管,把好农村改厕产品采购质量关,强化施工质量监管。

(3)加强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加强农村厕所革命与生活污水治理有机衔接,因地制宜推进厕所粪污分散处理、集中处理与纳入污水管网统一处理,鼓励联户、联村、村镇一体处理。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推动卫生厕所改造与生活污水治理一体化建设,暂时无法同步建设的应为后期建设预留空间。积极推进农村厕所粪污资源化利用,统筹使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设备,逐步推动厕所粪污就地就农消纳、综合利用。

二、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1)分区分类推进治理。优先治理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黄河流域及水质需改善控制单元等区域,重点整治水源保护区和城乡结合部、乡镇政府驻地、中心村、旅游风景区等人口居住集中区域农村生活污水。开展平原、山地、丘陵、缺水、高寒和生态环境敏感等典型地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以资源化利用、可持续治理为导向,选择符合农村实际的生活污水治理技术,优先推广运行费用低、管护简便的治理技术,鼓励居住分散地区探索采用人工湿地、土壤渗滤等生态处理技术,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

(2)加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摸清全国农村黑臭水体底数,建立治理台账,明确治理优先序。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黑臭水体为重点,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水体净化等措施综合治理,基本消除较大面积黑臭水体,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模式。鼓励河长制湖长制体系向村级延伸,建立健全促进水质改善的长效运行维护机制。

6. 农村改厕方案视频

一、化粪池的修建

A 、建池:挖坑长 2.5 米,宽 1 米,深 1.2 米,一、二、三池的容积比例为 2 :1: 3 ,池底部打 10 厘米垫层,四边及隔墙均可砌“ 12 ”墙,用水泥砂浆内粉以防渗漏。池口应高出地面 10 厘米,防止雨水流入。

B 、装管:用外径 110 毫米的 PVC 管作进粪管和过粪管,用外径 110 毫米的 PVC 管作排臭管。第一池到第二池过粪管下端位置在第一池隔墙下 1 / 3 处,上端距第二池隔墙顶 5 厘米;第二池到第三池过粪管下端位置在第二池隔墙中部 1 / 2 处,上端距第三池距池顶 5 厘米。进粪管和过粪管应错位安装,不能形成一条直线。过粪管距离化粪池边墙不宜过大,一般为 10 厘米。

C 、封池:用水泥砂浆制作 3 块或 2 块预制板,进行密封,以防雨水流入。

二、化粪池的启用

( 1 )化粪池启用时应做好检查准备工作:

A 、第一池内加水观察 24 小时后,其水位减少不超过 1 厘米为合格;如有渗漏,必须修补至不渗漏方可投入使用。

B 、厕所正式启用前在第一池必须加水,水位必须超过过粪管的下端口,使粪便入池后易于发酵。第二池和第三池不加水,加盖密封,防止雨水流入。

( 2 )管理要求

A 、由于化粪池容量较小,雨水和生活用水不得进入化粪池。

B 、不要将不易分解的纸张或杂物倒入池内,以免造成弯管堵塞。

厕所革命是一项民生工程,与脱贫攻坚息息相关,与地方建设一脉相连,关系到农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加快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有利于改善生活环境,有助于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乡村、健康乡村的重要举措。

7. 农村改厕有什么标准

(一)统一改造标准

1.统一产品标准。化粪池产品必须符合国标要求,原则上选用无害化、防腐性能好且具有防渗漏功能的一体缠绕式或二八式玻璃钢三格化粪池,是省、市主管部门指导名录内的产品,且必须能提供省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认可的检测报告。产品采购由县乡村振兴局按程序公开统一招标采购,签订规范的采购合同,明确生产厂家质量责任及质保年限等。

2.统一模式标准。结合我县实际,因地制宜推广单户“三格式”化粪池、联户“三格式”化粪池、“三格式”化粪池+“小微人工湿地”、下水道集中管网收集等四种模式。

3.统一技术标准。农村厕所(户厕与公厕)改造应结合村镇规划和住宅建设等进行合理布局。改(新)建农村厕所及化粪池应尽量远离水井或其他地下取水构筑物(间距大于5m),防止污染水源。户厕应入室,没有条件改造入室的,可采用多户共建一个小规模的无害化卫生公厕。排气管应安装在第一池,靠墙固定安装,外观应和住房建筑协调,高于户厕屋檐或围墙墙头50厘米,当设置在其他隐蔽部位时,应高出地面不小于2米。三格化粪池顶部设置清渣口和清粪口,直径不小于20厘米,第三池清粪口可根据清掏方式适当扩大。清渣口和清粪口应高出硬化地面不小于10厘米,若硬化后达不到此高度时应在口沿加装井筒。

4.统一编号规则。本年度户厕实行统一编号及段号分配,户厕地面硬化后编号,规则为“建造年份后2位数+ 5位数字”(共7位数字)。各乡镇(街道)改(新)建的户厕编号起始至终止编号分配详见附表,编号开始两位“22”为年份。编号要采用拓印的形式,牢固、明晰地体现在厕屋或化粪池地表等位置。

5.统一验收标准。室内:厕屋结构完整安全,厕屋有照明、通风及防蚊蝇等设施,墙面平整,地面防滑;厕屋地面高出室外地面10厘米以上。室外:化粪池整体及各格池间不渗漏;进粪管内径不小于10厘米,与排便孔密封紧固连接;三格化粪池顶部高岀地面不小于10厘米,直径不小于20厘米;清渣口和清粪口应加盖;有锁闭或防坠装置。安装使用:浴室与厕屋共用的应将便池设置不小于15厘米的高差,并防止洗涤、厨房等其他生活污水流入化粪池;化粪池安装位置合理,不高于厕所;化粪池粪污半年检查并清掏一次,不影响进粪管和过粪管的畅通;化粪池区域上方不堆压重物,应有禁压、禁火标志。

(二)统一规划放样

1.科学合理规划。化粪池选址位置由乡镇(街道)统一组织人员进行规划,要与厨房形成有效隔离。采用三格化粪池改厕模式的应单独规划管道,防止厨房、洗澡水进入化粪池,防止降低无害化处理效果;采用集中管网式模式的水管排污道主线路由镇村统一测绘设计,做到科学合理。

2.统筹公厕模式。农村公厕优先选择在农贸市场、门前三小、幸福屋场、乡村旅游资源村、美丽乡村创建村、乡村振兴示范村等流动人口较多的地段,由乡镇(街道)统筹选址进行改(新)建。原则上各地新建公厕的样式和造价相对统一。

(三)统一施工队伍

1.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选择具有资质的专业施工队,施工人员必须经专业培训合格后才能进行改厕施工。

2.施工完成后,施工队伍要负责指导农户做好后期养护等工作。

(四)统一监理验收

1.探索建立改厕监理机制。监理单位依据相关规定、标准规范和合同对改厕施工质量、进度、造价、验收以及安全文明生产等进行监理。村级督促监理人员对化粪池到村后的外观质量及安装前后的渗漏情况进行查验并做好相关记录,压实监理责任。

2.建立健全评估验收机制。乡镇(街道)在施工完毕及时组织村委及施工单位进行逐户初验及整改,对农户档案进行逐户整理,做到竣工一户,验收一户,档案整理一户。待全镇年度改厕任务完成后及时向县乡村振兴局提请正式验收。县乡村振兴局委托第三方机构严格对辖区内改厕情况进行统一验收,依据标准逐村逐户查验,建立验收台账。第三方机构完成验收后,县乡村振兴局按照不低于30%的样本数据进行复核。将第三方评估和县乡村振兴局复核纳入改厕工作专项考核内容。

3.试点建立后期运维机制。各乡镇(街道)要依托已建好的村民微信群及村务公开平台,及时发布信息,主动引导舆论,回应群众诉求,开展改厕后期回访,把正确使用户厕、维护管理户厕落实到每一个改厕户。

8. 农村改厕经验做法和做法

一、统一思想认识。农村改厕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后续管理维护更是“小厕所”充分凸显“大民生”的关键。各市、县(市、区)要充分认识农村改厕后续维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责任,确保农村改厕后续工作顺利实施。

二、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将改厕长效管护机制作为改厕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继续落实主体责任,切实加强厕具维护、粪便收运处理、有效利用的组织领导,全过程全方位抓好农村改厕工作。由县(市、区)改厕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各乡镇(街道)具体落实,建立管理协调网络,形成县(市、区)乡村三级管理协调网络,实行“县级协调,乡镇(街道)落实,村居负责”制度。

三、完善保障机制。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化运作等运行维护机制。建立健全后续管理资金保障机制,按照政府补助引导、集体和社会资助、群众自筹相结合的原则,多方筹集改厕后续管护资金。鼓励粪液粪渣资源化利用,县(市、区)、乡镇(街道)财政结合当地实际给予资金支持;按照农户受益、农户付费的原则,逐步建立农村改厕农户缴费制度,综合考虑经济社会承受能力、农村居民意愿等因素,合理确定缴费标准,倡导有条件的村集体和社会资助,建立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县(市、区)改厕工作领导小组按照乡镇(街道)改厕任务数配备吸粪车,确保达到每500户配备一辆吸粪车的标准,由乡镇(街道)进行统一管理。

四、强化监管督导。厕具维修维护、粪液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情况,直接关系改厕工作群众是否满意、环境保护是否到位,是农村改厕的重中之重。县(市、区)改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对农村改厕长效管护机制建立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并将农村厕所无害化改造长效机制建立执行情况纳入城镇化考核。对完成农村改厕后续维护工作不力的,责成有关县(市、区)进行整改;对因履职不到位,造成环境污染事件的,依法依规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9. 农村改厕工作经验做法

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分类明确耕地用途,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引导新发展林果业上山上坡,鼓励利用"四荒"资源,不与粮争地。

2022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亿亩,累计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亿亩。实施重点水源和重大引调水等水资源配置工程。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8000万亩。支持盐碱地、干旱半干旱地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

启动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

■不发生规模性返贫针对发现的因灾因病因疫等苗头性问题,及时落实社会救助、医疗保障等帮扶措施。巩固提升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提高脱贫人口家庭经营性收入。发挥以工代赈作用,具备条件的可提高劳务报酬发放比例。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信贷资金投入和保险保障力度。

三方面重点工作

■乡村发展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支持农民直接经营或参与经营的乡村民宿、农家乐特色村◇点)发展。促进农副产品直播带货规范健康发展。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实施县域农民工市民化质量提升行动。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乡村建设落实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要求,坚持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把握乡村建设的时度效。立足村庄现有基础开展乡村建设,不盲目拆旧村、建新村,不超越发展阶段搞大融资、大开发、大建设,避免无效投入造成浪费,防范村级债务风险。

保护特色民族村寨。实施"拯救老屋行动"。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推进农村改厕,具备条件的地方可推广水冲卫生厕所;不具备条件的可建设卫生旱厕。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

着眼解决实际问题,拓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实施新一轮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多渠道加快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建设,办好特殊教育。

10. 农村改厕经验做法有哪些

生态宜居是乡村生态与乡村宜居的有机统一, 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内容, 也是乡村生态保护的现实需要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在5省20村的实地调研中了解到, 各地积极开展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在生态保护、常态保洁、垃圾处理、厕所革命、危房改造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建设生态宜居乡村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并创新发展非农产业带动型、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型、农业旅游业融合带动型、一二三产业融合带动型和种植结构优化带动型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模式。

然而也暴露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供给不足, 缺少后期管护机制;农民参与环境保护意识不强, 购买生态修复服务缺乏监管;难以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等问题。

应创新生态宜居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和长效运维管理机制;选择适宜地区发展的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模式;吸引村民返乡创业, 培养有环保意识、专业素养的职业农民;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促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

11. 农村改厕经验做法汇报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县的决策部署,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结合我乡实际,制定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为核心,以深化和提升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程和现代农村社区建设为载体,着力推进“农村生态经济体系、生态人居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环境体系”等四大体系建设,带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整体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二、目标任务

按照乡总体规划,各示范村结合自身的区位优势、产业特点、人文资源、经济发展水平,按照“重点推进、打造精品”的要求,从抓点连线到成片,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20__年重点建设余庄村示范村,成为生态经济发展、村容村貌整洁、生态环境优美、资源节约利用、公共服务健全、生态文化繁荣的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建设内容

1、积极实施“农村生态经济推进工程”。一是培育一个以上无公害农产品、发展“一村一品”面积500亩以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90%以上;示范点推行畜禽生态养殖模式,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达80%以上。二是示范村加大农家乐的培育力度,规范和提升农家乐特色点的经营管理水平,培育农家乐经营户1-2户;农家乐经营户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100%。农家乐集中村要按照村域统一处理模式,开展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所有经营户要全面推行油烟净化处理设备。

2、积极实施“农村生态人居环境建设工程”。一是推进农村人口集聚,完成中心村培育建设年度任务,鼓励高层平面式安置,推进农民新村建设,结合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采取村庄整理、建新拆旧、适当给予经济补偿等办法,推动自然村落整合和农村居民点缩减,提高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和农村土地节约集约使用的水平,集中居住农户达到100户以上。二是推进民居房改造,完成示范村住房改造3户,积极开展农村宅基地清理工作,盘活农村闲置住宅、废弃住宅;大力整治私搭乱建住宅等,鼓励农户利用空闲地、荒地荒坡建房,鼓励村级组织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开展新农村建设。三是推进农村节能节材,畜禽养殖场(户)沼气利用技术普遍推广,农村路灯太阳能供电、太阳能热水器等太阳能综合利用进村入户。四是推进基础设施配套,推进农村联网道路、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泵站和中低产田改造等工程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开展塘坝扩挖、沟河清淤等工程建设。按照农村新社区的要求,统筹建设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健全农村文化、体育、卫生、培训、托老、通讯等公共服务。

3、积极实施“农村生态文化培育工程”。一是开展宣传教育,把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作为深化文明乡镇、文明村、文明家庭等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开辟生态文明橱窗等生态文化阵地,运用村级文化教育场所,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生态文明知识的宣传、培训活动,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二是转变生活方式,开展绿色家庭评比等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倡导积极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促进乡村社会和谐。坚持美丽乡村建设与基层组织建设并重,加强农村社会和谐化管理,全面推行“村民理事会”等基层经验,调节农村多种利益关系,有序引导农民合理诉求,有效化解农村各类矛盾纠纷,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4、积极实施“农村生态环境提升工程”。一是建设农村环保设施,开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村道硬化等项目建设,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整治覆盖面要占全村的70%以上,其中垃圾收集要全域覆盖。二是推进连线成片整治,按照“多村统一规划、联合整治、城乡联动、区域一体化建设”的要求,编制农村区域性路网、林网、管网、垃圾收集处理网、污水治理网的一体化建设规划,分步开展沿路、沿河、沿库区、沿景区的环境综合整治,点线面结合,共同推进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风景线。三是开展村庄绿化美化,围绕改善农村环境的生态质量和景观面貌,协助开展村庄绿化,形成道路河道乔木林、房前屋后果木林、公园绿地休憩林、村庄周围护村林的村庄绿化格局。加大农村景观林行动的力度,村庄绿化率平均值达到20%以上。

四、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每季度召开协调会,落实工作措施,通报工作情况。要在项目安排、财力分配、组织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优先保证美丽乡村建设的需要;要建立健全责任体系,明确责任主体,层层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确保工作到岗、责任到人,形成党政领导重点联系、综合部门统筹协调、主管部门具体指导的整体推进格局。

2、健全工作机制。一是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美丽乡村建设要充分体现政府积极主导、群众自主参与、社会多方支持的共建共享原则。设立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用于美丽乡村的创建工作。乡财政逐年增加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并通过村级集体经济的壮大、农民收入的提升,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和可能性。二是建立“整体规划、资源统筹、分步实施”的建设机制。要高起点、高标准制定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规划,根据“既有个性亮点、又有区域特色”的规划原则,依据我乡的地域特点和产业分布,以“产业发展”规划、“交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为重点,编制具有本地特色的“美丽乡村”整体规划。要整合现有的各类资源,向重点村、重点镇乡、示范带集中投入,逐步扩大建设面、提高精品率,有序推进,亮点连线成片,逐步实现美丽乡村的全覆盖。三是建立“产业优先、一村一品、打造精品”的发展机制。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实现广大农村的`全面发展和农村群众的共同富裕。工作关键点和难点是农村产业的发展,因此要把农村产业发展作为美丽乡村规划和建设的出发点和着力点。要根据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对农村产业发展进行规划,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打造精品产业,全面提升产业层次。

3、加强宣传引导。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及时发现和总结推广好思路、好经验、好典型,营造浓厚氛围,形成整体合力。要发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支持和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强化信息服务,发展共建共享的农业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建立从基地建设到产品流通到旅游服务等多环节全覆盖的网络管理体系,及时收集发布供求信息。

4、加强监督考核。把美好乡村建设工作的成效作为考核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制定“美好乡村”建设工作考核办法,细化考核指标,使各项工作目标具体化和责任化。建立健全督查制度,开展定期与不定期的督查。年终由领导组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考核验收,兑现奖补资金。对“美好乡村”建设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先进村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经常吃猕猴桃有什么好处和坏处(十种越吃越白的水果) 北方龟背竹家庭养殖方法(北方龟背竹家庭养殖方法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