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猪病防治-- 猪瘟
(一)病原猪瘟病毒是黄病毒科、直径40~50纳米和有囊膜的RNA病毒。病毒可在猪肾、脾、睾丸、胎皮、骨髓、淋巴结、白细胞等原代细胞及PK15、ST等传代细胞中生长,一般不产生细胞病变或细胞病变轻微。
猪瘟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但毒株的抗原性变异很大,野毒株的毒力较大差异,而抗原性与毒力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
病毒在腐败动物尸体中,以骨髓中存活时间最长,可达15天。在猪肉或某些猪肉制品中可存活数月,这在流行病学中具有重要意义;脂溶剂如乙醚、氯仿等可很快杀灭病毒。作为消毒剂,2%的氢氧化钠最合适。
(二)流行特点猪是本病毒的惟一自然宿主,也是病毒的主要来源。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是易感猪与感染猪的直接接触。感染猪在发病前和发病过程中,可通过口鼻和眼分泌物、尿和粪等排毒。康复猪在产生特异性抗体之前仍可排毒。强毒感染排毒时间长,排毒量大,散毒快,可引发猪群的高发病率。慢性感染则持续或间歇性排毒。妊娠母猪感染低毒力毒株后症状不易察觉,但病毒可感染子宫内胎儿,引起死胎和弱胎。由于胎儿的持续感染可造成分娩时大量散毒。部分感染胎儿外表健康,不易察觉,但极易造成散毒。这类先天性感染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尤其是在毒力较弱病毒株流行地区。
猪场暴发猪瘟的污染源最常见的是购进外表健康的感染猪、运输过程中接触病毒污染物、或运输工具被污染,另一个重要途径是含病毒的下脚料消毒不严。
(三)临床症状猪群中出现强毒感染时,部分猪表现精神沉郁、不愿活动。强迫站立时表现弓腰或畏寒姿势,食欲下降或厌食。感染后6天内体温可高达41~42℃甚至更高,同时出现白细胞数下降。开始发热时常出现便秘,随后出现严重的灰黄色水样腹泻。早期可能出现眼结膜炎、分泌物增加并可能出现眼睑粘连。病猪畏寒,出现扎堆。少数猪可能出现抽搐。
随着病程的发展,猪群中发病数量增加。后期在猪的腹部、鼻唇部、四肢内侧及身体的末梢部位出现紫红色斑块,指压不褪色。
急性感染猪大部分在感染后10~20天死亡。亚急性感染猪症状稍轻,一般在30天内死亡。
慢性感染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表现精神沉郁、体温升高及白细胞减少;几周后食欲和外表出现明显的败改观,体温降至正常或稍高;第三阶段表现精神沉郁和厌食,直肠温升高,直至临死前下降。慢性感染猪发育严重迟滞,有皮肤病变,站立时常见弓腰。这类猪可能存活100天以上。
另一种类型为“后发病”型猪瘟。先天性感染的猪可能在开始的较长时间并不发病,而在几个月之后出现轻度的厌食、精神沉郁、结膜炎、皮炎、腹泻和运动障碍,体温正常。这种猪可能存活6个月以上,但最终死亡。
先天性感染可引起流产、死胎、木乃伊胎、畸形胎及弱胎,而且弱胎可能表现震颤。子宫内感染的仔猪常有皮肤出血。新生仔猪死亡率高,但也有部分宫内感染猪能够康复。
(四)病理变化超急性型猪瘟一般没有明显的病变。急性病例淋巴结和肾脏的病变最常见,淋巴结肿大,呈周边性或弥散性出血,外观大理石样或暗红黑色。肾脏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膀胱、喉、会厌、心脏、小肠黏膜、浆膜和皮肤也可见出血点和出血斑。有时可见皮肤发绀。
脾脏梗死是猪瘟的特证性病变。梗死灶在脾脏的边缘呈黑色泡状,略突出脾表面,大小不一,呈单个或融合形成一梗死带。胆囊和甲状腺也可出现梗死,后者可导致坏死,继发细菌侵入后引起化脓性甲状腺炎。
盲肠、结肠及回盲口黏膜上出现轮状纤维坏死,突出于肠表面,形成大小不一的圆形纽扣状溃疡。
先天性感染引起木乃伊胎、死胎和畸形胎。死胎全身皮下水肿,腹腔和胸腔积水。畸形胎主要出现头和四肢畸形,脑、肺发育不全等。
大部分病例有脑炎变化,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小胶质细胞增生,形成血管袖套现象。持续性感染最明显的病变是胸腺萎缩,淋巴细胞严重缺失,外周淋巴器官生发中心消失。
(五)诊断暴发典型猪瘟时,可根据病史、流行病学和病理变化何等出初步诊断。
流行病学调查包括免疫预防情况,近期猪只引进情况,邻近农场发病情况,人员采访及是否饲喂过下脚料等。急性猪瘟在不同年龄猪中可迅速传播,出现症状后1~2周发病率高。白细胞减少是猪瘟的一个较一致的症状。剖检时具有诊断意义的病变是淋巴结、肾脏和其他器官出血及脾梗死。
在临床诊断中应与败血性沙门氏菌病、巴氏杆菌病、链球菌病、猪丹毒及猪嗜血杆菌感染相区别,必要时应进行实验室检查。
亚急性、慢性及“后发病”型猪瘟,临床上较复杂。症状较轻,并可能为间歇性发病,可能很长时间不易察觉,而且猪群中可能只有少数猪发病,临床上诊断比较困难。因此根据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怀疑为猪瘟时应采样送至有关的实验室进行检查。
对某些组织的冰冻切片采用荧光抗体检查组织中的猪瘟病毒,尤其是扁桃体组织切片在诊断中更有意义。另外已建立了特异性的ELISA用于猪瘟的诊断。以上两种方法均可以将强毒感染和疫苗免疫区分开,而且诊断快速。
(六)防制由于发生本病后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因此必须采取良好的预防措施。首先,对于必须引进猪只的农场或地区,应对猪的来源及健康情况进行充分了解,避免引入该病。另外应做好人员及车辆的消毒工作,防止该病的机械性传入。第二,必须做好预防接种工作,制定严格的免疫计划,保证接种密度和定期免疫。在疫苗的运送、保存和使用过程中应严格遵照有关说明,防止疫苗效价下降或失效。第三,认真做好兽医卫生工作,加强饲养管理。
怀疑发生猪瘟时应及早进行诊断,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和消灭猪瘟以减少损失。
确诊为猪瘟后,首先应对猪群进行检查,病猪应立即清除、捕杀并进行焚烧或深埋处理。以发病猪舍进行隔离和消毒。第二,对尚未发病或受威胁地区的猪进行猪瘟疫苗的紧急接种。应注意,已处于感染潜伏期的猪注苗后可能加速其发病和死亡,便从生产实践看来,紧急接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制止猪瘟的发展,缩短流行过程,减少经济损失。第三,对猪场和饲养管理用具必须进行严格的消毒。2%的氢氧化钠消毒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