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仔猪高热病的诊疗经过及体会
1 发病过程及临床症状江苏太仓某商品猪场,为2006年初的新场,400头母猪存栏,品种为杜长大;仔猪25日龄左右断奶后转至保育舍饲养,保育舍为2/5漏缝地板;防疫接种较严谨,未有过猪瘟、伪狂犬等烈性传染病史。
1.1 第一批仔猪发病
1.1.1 2006年12月10日,约38日龄的保育仔猪207头,出现零星发热现象,体温在40.5~42℃之间,神情呆滞委靡、皮毛逆立。发现情况后,猪场认为是弓形体感染,采取的措施是饲料中添加磺胺间甲氧嘧啶钠400g/t,三甲氧卞氨嘧啶80g/t,小苏打500g/t,饮水中添加阿莫西林300g/t,对发病猪肌肉注射复方氨基比林、青链霉素无效后改用肌肉注射磺胺六甲氧嘧啶、退热药氨基比林,但到用药第3d时,发病率却已增加达80%,而且多为外观膘情较好的猪发病。发病仔猪临床上表现呼吸较为平稳,粪便也正常,打堆、驱赶起来勉强吃点料、喝点水。12月14日猪群开始出现死猪现象,以后10多天几乎每天都有死猪发生。
1.1.2 病猪剖检症状:解剖病死猪10头。肺出血严重,大点状出血(比例为6/10),小点状出血(3/10),心包积液(10/10),出现肾表面大点状出血有2头呈典型麻雀卵样(10/10),淋巴结病变不一、有的边缘肿大,也有呈大理石状病变,胃出血严重(7/10),肠呈弥漫性出血(4/10),脾脏肿大,边缘呈锯齿状出血(5/10),肝肿大变黑(3/10),气管、支气管充满黏液呈弥漫性充血(6/10)。
1.1.3 实验室诊断:12月14日送检6头病猪到上海市奉贤兽医站。PCR检测猪瘟、伪狂犬抗原均阴性;蓝耳病抗原均呈阳性;分离到G-菌,对先锋4号敏感;弓形体、附红细胞体病原阴性。
1.1.4 治疗方案:实验室检查结果出来后,猪场马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一些无治愈希望的重症猪进行捕杀处理;在饮水中加药,饮水中加入200g/t头孢霉素、复合多维400g/t、维生素C300g/t、黄芪多糖300g/t让猪自由饮用;同时,对病情较重的猪肌注头孢拉啶,并停用退烧药。另采取典型病料作自家组织灭活苗,对产房中乳猪,10和25日龄各接种一次。
1.1.5 整个这207头仔猪,直到12月25日才稳定,死亡72头,损失很大。
1.2 第二批保育仔猪发病经过接下来转出的第二批仔猪180多头在40日龄时,猪群同样出现与第一批发病相似症状。猪场吸取第一批的治疗经验,对发病猪肌注头孢霉素,同时水中加200g/t头孢霉素、黄芪多糖300g/t饮水;饲料中加入80%支原净125g/t、强力霉素200g/t,但病情仍在持续,发病率达70%~80%,至10多天后慢慢见好,死亡率为20%~30%。病猪解剖症状与第一批基本相同,病料送至上海市畜牧兽医站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猪蓝耳病原呈阳性,其它诸如猪瘟、伪狂犬、弓形体、附红细胞体病均未检出,此次没有做细菌培养。经过多位专家讨论,联系到此批仔猪没有免疫自家组织灭活苗,一致认为此次猪群发病是由于蓝耳病感染所致。
1.3 第三、四批仔猪(已接种自家组织灭活苗)及以后批次仔猪发病经过第三、四批仔猪(已接种自家组织灭活苗)到41d时仍旧出现前两批猪同样的发热症状。我们采取在水中加头孢药物的方式治疗,死亡率仍旧高达到20%。于是我们判定制作的自家苗可能并没有起到理论上的效果,故在仔猪阶段停掉自家组织苗的免疫。
可是这一现象在该猪场中接连发生,此后所转的一批仔猪(没有免疫自家组织灭活苗)仍在40日龄左右出现高热,这时猪场尽管采取了从33日龄开始在料中添加药物(清瘟解毒中草药和针对呼吸道疾病的药物),但猪群死亡率仍高达10%~20%。几批死亡仔猪的解剖症状均跟第一批大致相同,基本都表现在肾出血严重、肺有出血、肝肿大较多、淋巴结病症不一、胃及肠出血等病症。
2 诊断针对该场连续五批仔猪在相近日龄发生高热症状,诊断分析如下:
2.1 猪瘟感染:从病猪临床症状、剖检症状看极相似,也曾有几个专家到猪场解剖后就定论为猪瘟之说法。但该猪场种猪群历年抗体水平检查均合格,对于是否由母猪野毒持续感染也说不过去,并且猪场一直在做猪瘟超免,疫苗也合格。况且猪瘟死亡率应该比较高,二次猪瘟病料抗原检测均为阴性,由此我们排除了猪瘟致病的可能。
2.2 伪狂犬感染:该场针对种母猪的伪狂犬免疫,为一年三次,使用基因缺失弱毒苗。曾多次检测种猪伪狂犬野毒抗体,结果显示无伪狂犬野毒存在;且二次进行发病猪伪狂犬抗原检测也未检测出,所以排除伪狂犬感染的可能。
2.3 弓形虫感染,附红细胞体等原虫病分析:猪场针对种猪群常年定期加药,进行二病的预防,且实验室病原体检查也呈阴性。另外,猪场在转栏前后3、4d在饲料中添加强力霉素预防,因此,这两种病因可排除。
2.4 细菌学致病分析:猪场在猪群发病前后,一直使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治疗,但效果不明显,因此,致病主因由细菌病引起也说不过去。
2.5 根据每批猪发病日龄推算,我们考虑是否是由于40日龄左右的仔猪体内的各种母源抗体滴度衰退,而这时期存在的各种应激因素导致仔猪患病呢?目前尚未见到这一方面的相关报道。
2.6 关于霉菌毒素的致病,猪场一贯注意饲料原料的采购,而且猪群发病均是处于断奶后半个月左右,且其它猪群均正常,因此关于霉菌毒素致病说不过去。
2.7 由此我们重点对猪场现饲养管理剖析如下:
(1)用料模式:保育舍用料模式较为复杂,仔猪25日龄断奶到35日龄用A品牌人工乳一号料,35~42日龄用A品牌人工乳二号料。从2006年11月中旬开始打算自42日龄换上B品牌12%浓乳料用到63日龄,但由于从A品牌二号料过渡到B品牌12%浓乳料存在难过渡的现象,于是便在42~47日龄使用A品牌40%浓乳料作为一档过渡料饲喂,之后再换为B品牌12%浓乳料用到63日龄。4种料的使用阶段均标明为:出生后7d到15kg使用。
饲料车间工人抱怨打料、送料相当复杂,饲养员也抱怨饲料品牌太多难喂。况且根据猪群保健要点仔猪在断奶前3d后4d、40~47日龄均会在饲料中加药进行保健,所以在保育栏中喂料特别复杂。
(2)猪场在治疗猪病时,都是发现有一头猪发病后便在饲料中加药(原有保健加药程序自然取消)治疗,那么可想而知,一幢保育舍猪要吃4种料,还有加药料,这就势必会导致部分猪1d内可能要吃上7~8种药物,由此猪会不会发生药物中毒反应呢?
(3)在诊治过程中我们发现,饲养员在猪群中出现发病猪后,就对全栏猪一律药物肌注,2次/d,这样不仅用药量大,而且猪群应激也特别大。
(4)五批发病猪中特别是死亡的猪膘情都相当好,这与传统的由于猪发病衰竭而相应消瘦死亡的症状不符。(5)猪群发病后,猪场1次/d带猪消毒,应激也相当大。
2.8 结合病猪剖检症状,肾脏100%出血,肝肿大,胃、肠等出血的现象,连续两批的试验室检测结果、猪群用料特点、猪群发病后所受打针、带猪消毒等应激致蓝耳病发生应是猪群发病的原因所在,药物摄入过量加上蓝耳病、细菌感染应是导致猪死亡的原因。
3 管理改善措施针对猪场存在上述问题,我们提出如下管理改善措施:3.1 改变用料模式:A品牌人工乳一号料用到35日龄后直接换上B品牌12%的浓乳料,过渡期5~6d,直接用到63日龄出保育舍。
3.2 有个别猪发高热后,尽量剔除,另分群关养治疗。严禁对其他健康猪肌注,减少一切应激,在水中仅加入黄芪多糖300g/t水,猪用多维300g/t水,为了分清病猪,改自由采食为日喂5餐。
3.3 原有免疫程序中,除剔除自家苗外其他疫苗保持不变。
4 预后结果自3月下旬开始转出的猪群实施这种饲养管理模式后,猪群在40日龄左右出现的大批发高热现象已不复存在,以后连续几批猪的成活率高达95%以上。
5 讨论和体会
5.1 饲养管理因素。引起猪体发热症的病因较多,临床兽医人员往往从疾病方面入手,而很少去找饲养管理方面的原因。笔者也曾犯了同样的错误,此次猪场发病也一直在找病的根源,但总不能彻底地解决问题。该场病例告诉我们,对猪场出现的问题应全方位的进行分析,找出根源所在。
5.2 应激问题。疾病发生后,对病猪应“七分养,三分治”,调养是根本,用药是辅助,同时病猪群应尽量减少来自各方面的应激。本病例中的多次频繁换料、打针、消毒过程,必将给猪群带来一系列应激:各种饲料风味、适口性的改变;不同饲料中所含药物种类、剂量对仔猪消化道菌群建立的影响;以及不同仔猪料中铜、锌含量的差异对仔猪消化生理的适应性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5.3 给药途径宜饮水加药―――保证患病猪摄入足够剂量的药物。疾病初步诊断或确诊后,抗菌药物的使用以进行治疗或防止继发感染是非常有必要的。但药效是否可以达成预期疗效,不仅与药物的敏感性有关,更多地与用药方式有关。
笔者在临床过程中发现,有许多兽医工作者动不动就谈论“什么药物容易产生耐药性啊”,“治疗效果不明显,是药物已不敏感了,已产生耐药性了”等等。这些见解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们应多方面综合考虑:是否治疗使用的药物该猪场前期已大剂量或长期地使用过?
是否药物已过期?药物之间是否有配伍禁忌?药物的质量是否有保障?等等;更重要的是患病猪是否摄入了足够剂量和疗程的药物?在本病例的治疗过程中,我们采用了拌料添加药物的同时,在饮水中给药的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因为病猪往往伴发有精神不振、发热、采食量下降等症状,如果不多途径给药,病猪是不可能摄入到治疗剂量的。结果只能是“药没有作用,换药...”,而病猪的发病率和继发感染死亡率仍在不断上升。
5.4 疫苗免疫和母源抗体问题。现在许多猪场普遍存在着在断奶至保育阶段的疫苗接种次数太多,个别猪场在短短(21~80日龄左右的50d时间内要接种8~9针之多(平均起来每5、6d一次)。在每一次接种过程中,猪均受到注射、捕捉、疫苗等应激。一方面,猪体内抗体水平的提升,需激活机体免疫系统,而如此频繁的疫苗刺激,必然给猪体产生长期的免疫负荷,有造成免疫抑制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科学的免疫程序,如此频繁和盲目地提高抗体水平,而不充分考虑母源抗体水平问题,往往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将已有的较高水平的母源抗体压了下去,而疫苗的被动免疫又不能产生或维持高抗体滴度,猪就将处于低抗体保护力的空白期,期间存在的各种应激、致病因素就会趁虚而入。本文高热病例的发生,不能排除这一原因。
5.5 自家苗效果问题。目前自家苗的安全性和使用效果仍存在很大争论。自家苗已在许多猪场广泛使用,但是反映的效果不一,众说纷纭。本文病例中,自家苗也作为一种手段使用过,但效果不明显,最终被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