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农业养殖技术池塘河蟹养殖技术

池塘河蟹养殖技术

发布时间:07-23 00:31分类:养殖技术

  以前有朋友问,那么今天就来给大家推荐一种:河蟹。河蟹是重要的养殖品种之一,池塘养殖河蟹以其投资少、易启动、风险低、效益高的优势,成为水产养殖的重要项目之一。笔者将河蟹池塘养殖技术进行了总结。

  1 清塘消毒

  池塘上年秋季进行清淤处理,经过冬季的寒冻和初春的日晒,促进了淤泥中有机质的分解。4月初,用生石灰对水消毒,用量为2250 kg/hm2,全池泼洒,然后均匀翻耕底泥。蟹苗进池前15d先将培育池水排出,清除池底过多淤泥、杂草,并曝晒5~7d。用生石灰1125kg/hm2或漂白粉180kg/hm2溶化后全池泼洒。

  2 防逃设施

  在池埂内侧设置防逃墙,具体做法是在池塘内侧处隔段均匀打桩,将60cm高的废旧网片用加厚的聚乙稀膜包在中间下埋10cm,两端绷紧固定在桩上形成整体,防逃膜高50cm,膜倒檐下返20cm左右,整个防逃墙向池塘内侧稍倾斜。由于池塘深、坝顶较高,整个防逃墙基本与坝顶平齐,降低了大风对围栏的损坏程度。

  3 培植水草

  4月中旬池塘注水,并在池塘的滩角堆放发酵过的鸡粪1500kg/hm2,使其浸没在水中。为了适于水草生长,水位逐渐加深,由于池塘坡度小,池中又有浅水区,很快就有水草自然长出,同时又从其他池塘移植了苇根等高秆植物插入离池埂2m处的泥中。

  4 扣蟹放养

  要求蟹苗规格基本一致,体质健壮,附肢完整,爬行活跃,体表无附着物,投放时间为4月下旬,规格在200只/kg,平均放养量为7500只/hm2。为保证养殖成活率,蟹苗用池水浸泡2~3min后提出,再浸泡2~3min提出,重复3次后用4%~5%的食盐水消毒5~10min后下塘。下塘时,为避免蟹苗陷入池塘边缘的泥中,可取一较大木板,推至离岸边3 m处,将蟹苗轻倒在木板上,任其自行爬人池中。为调节池水肥度,放养规格为200g/尾的花白鲢鱼种各225尾/hm2。

  5 饲料投喂

  养殖前期主要以新鲜速冻小鲫鱼为主,采用煮熟后拌少量小麦粉,团块状投喂开口摄食,以加强营养,促进河蟹的蜕壳和生长,投喂量控制在蟹苗体重的2%~5%,日投喂2次,上午投喂量占全天的30%,下午投喂量占日投喂量的70%。6月份,投喂量逐渐增加到蟹苗体重的8%,进入7月高温季节,既要保证河蟹有充足的、营养丰富的饲料,又要保证养殖水域的水环境清新,饲料中适当加大玉米、小麦、豆饼等植物性饵料,投喂一定量的水草,减少动物性饵料,以免败坏水质而引起河蟹发生疾病。后期为河蟹育肥阶段,主要投喂野杂鱼,搭配一定量的颗粒饲料、新鲜水草,投喂时要注意观察,以2~3h吃完为度,经常清除过剩的饲料,并对食场实施重点消毒。

  6 养殖后期管理

  6.1打捞和清除部分池塘水草 温度下降后,河蟹摄食水草根茎的量变大,要及时打捞被河蟹摄食后漂浮的水草。种植苦草为主且生长过长已覆盖水面的蟹池,要8~10m定距离、东西方向清理出2m左右的蟹沟,增加池塘水面与风力的接触面积,利用风力的作用促使池塘内水体的流动,使蟹池底层有机物分解的有害气体及时逸出,促进池塘上下层水体的对流,改善下层水体的溶解氧条件。种植伊乐藻为主的蟹池,伊乐藻受生命周期影响和夏季高温抑制处于休眠期状态,在新的植株生长前,有机物的附着容易滋生青苔,在清理出蟹沟的同时要重点将生长青苔较多的伊乐藻及时捞出,防止沉底腐烂而影响水质。对于病死的河蟹要及时予以打捞清除,定点掩埋,并做好消毒处理。

  6.2勤换水 池塘经过6个多月的养殖,底部有机物沉积,水草生长覆盖和季节变换带来的光照时间减少,这一时期也是养殖水体水质变化最快的。水质过肥、老化都会严重影响河蟹摄食和生长。定期加注新水,改善水质条件,有利于防止水质恶化。位于水源清新、取水方便的养殖池塘,采取早上排水、上午进水的方法,应每隔3~5d换水1次。外源水系不理想的养殖池塘,应采取少量多次进水的方法,结合使用枯草芽孢杆菌、噬菌、蛭弧菌等微生物制剂,改善池塘水环境的微循环,调节好水质。

  6.3投喂精饲料 养殖河蟹在最后1次蜕壳前和蜕壳后的阶段应多投喂以动物性饵料和小杂鱼为主的精饲料,要保证饲料的新鲜,小鱼的投喂量掌握在河蟹体重的6%~8%,并增加植物性饵料1%~1.5%进行投喂。对海水小杂鱼和外购的淡水鱼要冲洗消毒后进行投喂,禁止投喂腐败变质的动物性饵料。小麦、黄豆、玉米、蚕豆等植物性饵料,要煮熟后投喂,以提高河蟹的适口性。投喂颗粒饲料,其粒径和长度应尽可能大一些,过细的颗粒饲料撒落在水草中,容易造成浪费,因此投喂时饲料应尽可能定点投放在清理出水草的蟹沟内,便于掌握河蟹的摄食情况,及时调整投喂量。

山东郯城农民陆龙回村创业 一个鲜花大棚创收5万 陈晓华会见瑞士联邦农业局局长伯纳德·莱曼